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都北京,是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荟萃,成果泉涌,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北京的科技发展,使北京紧紧把握着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脉动,站在改革与发展的潮头,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和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
辉煌60载,科技铸就新北京
60年的积聚,构筑起雄厚的科技资源
今天的北京,蕴藏着世界罕见的、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地区科技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局面: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科技项目落在北京,两院院士有一半以上在北京工作和居住,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科学家使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每年产生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论文在全国遥遥领先,共和国科技大奖绝大多数都“花落”北京。
特别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北京在科技人员、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北京地区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例、专利授权数均居全国榜首。据统计,2008年,北京地区R&D经费支出61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8%,占到全国R&D经费总支出4570亿元的13.4%;北京技术市场成交额1027.22亿元,占全国技术总交易额的38%;北京地区共授权专利17747件,占全国总数的5.0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6478件,占全国总数的13.9%,连续2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内排名第一。
60年的拼搏,科技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北京市的工业科学技术从引进前苏联设备、仿制国外产品开始起步,60年来,科学技术不断推动首都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成为首都制造业的核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含高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近2,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9%。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的核心内涵。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北京的高技术服务业仍然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6.9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在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仅次于金融业居第二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11.1亿元,同比增长11.5%;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8%。这些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成为带动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60年的奋斗,科技支撑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全国第一条地铁、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大批重大工程都凝结着首都科技人员的智慧与心血。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各个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北京一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应用于全市10余个相关部门,在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电装备、自动化控制、减震降噪、信号控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效率。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和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工程化开发取得突破,并将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示范应用。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应用于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提供了科技支撑。高新技术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得到应用,推动北京市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建立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既支持区县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又改善了区县生态环境。
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全面兑现了奥运环保承诺。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9%。水污染监测控制、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和节水、湿地和土地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环节推广应用了生产履历、源头追溯、安全检测、质量控制等先进技术,初步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搭建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建设“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制和临床试验取得成功。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应用,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科学素质。
开拓探索,创新之都崛起在东方
改革开放,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1980年,我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正式成立。此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一个叫“中关村”的地方开始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从那时开始,这个区域按照“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建立了科研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新机制。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个并且一直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上世纪90年代,中关村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深化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为我国高技术企业改革发展扫清了道路,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年来,中关村已经从电子一条街起步,发展成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高科技园区,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技工贸总收入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8年园区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1/7。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科技创造财富的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1987年,北京正式建立技术市场。199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超过20亿元,技术市场交易渐趋活跃,一直保持了快速、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技术市场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6.39%,其中输出外省市和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达722.27亿元,占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额的70%,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和创新辐射源泉。2009年8月13日,首家全国性技术交易机构——中国技术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北京将建设成为全国的技术交易中心,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平台。
科技奥运,创新中国震撼世界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树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新标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熠熠生辉,成为重要的奥运遗产。其中,“科技奥运”的核心任务就是以科学精神组织奥运、以先进技术支撑奥运、以奥运成果惠及社会。据统计,自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共同实施“科技奥运行动计划”以来,通过国家、部门(地方)的科技计划,累计安排支持项目(课题)1200余项,来自全国近200家企业、170多个科研院所和50多所高校,超过3.5万名科技人员参与,一场规模超前的“科技大会战”催生和应用了一大批创新型科研成果,将首都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构成了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进“科技北京”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国产新品种Q460钢编织起鸟巢的“钢筋铁骨”,珠峰上熊熊燃烧的火炬将奥运精神展现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美仑美奂的中国画轴在硕大舞台上轻盈舒卷,500辆新能源汽车穿梭于奥林匹克中心区实现“零排放”,首次出现的中英文显示图文系统实时播送奥运比赛的现场信息,所有这些,让世人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魅力,科技奥运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有力支撑。
“科技北京”,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首都北京的发展正处于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奥运的成功经验,坚持奥运三大理念,把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的要求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首都的发展过程中突出人文、科技、绿色的理念,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总结奥运成功经验,力推科技奥运成果应用
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市政府相关部门从2000余项科技奥运成果中挑选出具有应用前景的项目,面向全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举办科技奥运成果专场推介会。依托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强科技奥运成果的广泛应用。目前,在信息通信、清洁能源、污水治理、智能交通、安全保障、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奥运成果得到大量运用。
以科技的力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为加强科技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北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布并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划和引导。北京市委市政府2009年4月发布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推动科技惠及民生三个核心环节,推进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的创新体系建设,认真实施“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2”是做好“2项对接”,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8”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等“8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到2012年力争新增产值5,000亿元,提升科技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2”是实施信息基础设施等“12项科技支撑工程”,提升科技惠及民生的能力。
完善并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现有政策,根据新形势推动政策创新。一是组织制定加强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起草了《北京市科技服务业振兴规划》、《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等十余项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二是在全国率先推进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政策。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带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发自主创新产品。先后认定3169个产品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并分四批组织政府采购,签约额达到27.3亿元。三是积极推进股权激励试点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经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确定104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选择47家试点单位及其承担的5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开展列支间接费用试点。四是加快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按照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自去年以来组织认定了4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加上截至今年8月底北京处于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余家,全市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企业合计700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随着认定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不断增长。
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推动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共有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服务联盟100余家,这些联盟将产学研用单位组织起来,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纽带开展分工合作、联合攻关,积极创制先进技术标准、完善产业链构架,力求共同突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同时,北京市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建材科研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12家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合作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整合了264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万台套仪器设备,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力推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争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京落地转化。今年以来,采取组建联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搭建服务平台、共建科技园区或产业基地等多种形式,推动与中科院、国防科工集团、转制科研院所等中央单位的科技合作,合作共涉及400余家中央单位,其中大型骨干企业300余家,合作领域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汽车等10余个领域,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京落地转化。
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实施“科技人员进企业‘十百千’行动”,重点针对企业在产业技术指导等10个方面的需求,组织300多家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的2000多名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服务。目前已形成100多个具体合作项目,50余个项目向科技部申请支持。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3月27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更是对北京市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北京”的建设完成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号角已经吹响。
60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北京可以充满自豪,她创造了无愧于古人的成绩;展望未来,北京更激情满怀,信心百倍。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全民行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更是时不我待,快马加鞭。未来的北京,将成为我国创新思想活跃,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产业发达,创新环境优越的首善之地,成为引领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先锋。未来的北京,定会因科技而更加光辉灿烂!
辉煌60载,科技铸就新北京
60年的积聚,构筑起雄厚的科技资源
今天的北京,蕴藏着世界罕见的、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地区科技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局面: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科技项目落在北京,两院院士有一半以上在北京工作和居住,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科学家使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每年产生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论文在全国遥遥领先,共和国科技大奖绝大多数都“花落”北京。
特别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北京在科技人员、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北京地区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例、专利授权数均居全国榜首。据统计,2008年,北京地区R&D经费支出61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8%,占到全国R&D经费总支出4570亿元的13.4%;北京技术市场成交额1027.22亿元,占全国技术总交易额的38%;北京地区共授权专利17747件,占全国总数的5.0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6478件,占全国总数的13.9%,连续2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内排名第一。
60年的拼搏,科技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北京市的工业科学技术从引进前苏联设备、仿制国外产品开始起步,60年来,科学技术不断推动首都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成为首都制造业的核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含高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近2,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9%。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的核心内涵。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北京的高技术服务业仍然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6.9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在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仅次于金融业居第二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11.1亿元,同比增长11.5%;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8%。这些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成为带动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60年的奋斗,科技支撑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全国第一条地铁、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大批重大工程都凝结着首都科技人员的智慧与心血。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各个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北京一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应用于全市10余个相关部门,在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电装备、自动化控制、减震降噪、信号控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效率。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和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工程化开发取得突破,并将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示范应用。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应用于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提供了科技支撑。高新技术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得到应用,推动北京市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建立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既支持区县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又改善了区县生态环境。
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全面兑现了奥运环保承诺。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9%。水污染监测控制、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和节水、湿地和土地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环节推广应用了生产履历、源头追溯、安全检测、质量控制等先进技术,初步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搭建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建设“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制和临床试验取得成功。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应用,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科学素质。
开拓探索,创新之都崛起在东方
改革开放,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1980年,我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正式成立。此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一个叫“中关村”的地方开始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从那时开始,这个区域按照“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建立了科研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新机制。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个并且一直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上世纪90年代,中关村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深化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为我国高技术企业改革发展扫清了道路,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年来,中关村已经从电子一条街起步,发展成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高科技园区,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技工贸总收入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8年园区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1/7。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科技创造财富的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1987年,北京正式建立技术市场。199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超过20亿元,技术市场交易渐趋活跃,一直保持了快速、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技术市场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6.39%,其中输出外省市和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达722.27亿元,占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额的70%,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和创新辐射源泉。2009年8月13日,首家全国性技术交易机构——中国技术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北京将建设成为全国的技术交易中心,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平台。
科技奥运,创新中国震撼世界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树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新标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熠熠生辉,成为重要的奥运遗产。其中,“科技奥运”的核心任务就是以科学精神组织奥运、以先进技术支撑奥运、以奥运成果惠及社会。据统计,自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共同实施“科技奥运行动计划”以来,通过国家、部门(地方)的科技计划,累计安排支持项目(课题)1200余项,来自全国近200家企业、170多个科研院所和50多所高校,超过3.5万名科技人员参与,一场规模超前的“科技大会战”催生和应用了一大批创新型科研成果,将首都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构成了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进“科技北京”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国产新品种Q460钢编织起鸟巢的“钢筋铁骨”,珠峰上熊熊燃烧的火炬将奥运精神展现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美仑美奂的中国画轴在硕大舞台上轻盈舒卷,500辆新能源汽车穿梭于奥林匹克中心区实现“零排放”,首次出现的中英文显示图文系统实时播送奥运比赛的现场信息,所有这些,让世人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魅力,科技奥运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有力支撑。
“科技北京”,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首都北京的发展正处于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奥运的成功经验,坚持奥运三大理念,把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的要求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首都的发展过程中突出人文、科技、绿色的理念,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总结奥运成功经验,力推科技奥运成果应用
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市政府相关部门从2000余项科技奥运成果中挑选出具有应用前景的项目,面向全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举办科技奥运成果专场推介会。依托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强科技奥运成果的广泛应用。目前,在信息通信、清洁能源、污水治理、智能交通、安全保障、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奥运成果得到大量运用。
以科技的力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为加强科技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北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布并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划和引导。北京市委市政府2009年4月发布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推动科技惠及民生三个核心环节,推进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的创新体系建设,认真实施“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2”是做好“2项对接”,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8”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等“8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到2012年力争新增产值5,000亿元,提升科技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2”是实施信息基础设施等“12项科技支撑工程”,提升科技惠及民生的能力。
完善并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现有政策,根据新形势推动政策创新。一是组织制定加强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起草了《北京市科技服务业振兴规划》、《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等十余项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二是在全国率先推进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政策。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带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发自主创新产品。先后认定3169个产品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并分四批组织政府采购,签约额达到27.3亿元。三是积极推进股权激励试点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经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确定104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选择47家试点单位及其承担的5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开展列支间接费用试点。四是加快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按照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自去年以来组织认定了4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加上截至今年8月底北京处于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余家,全市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企业合计700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随着认定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不断增长。
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推动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共有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服务联盟100余家,这些联盟将产学研用单位组织起来,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纽带开展分工合作、联合攻关,积极创制先进技术标准、完善产业链构架,力求共同突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同时,北京市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建材科研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12家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合作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整合了264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万台套仪器设备,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力推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争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京落地转化。今年以来,采取组建联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搭建服务平台、共建科技园区或产业基地等多种形式,推动与中科院、国防科工集团、转制科研院所等中央单位的科技合作,合作共涉及400余家中央单位,其中大型骨干企业300余家,合作领域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汽车等10余个领域,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京落地转化。
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实施“科技人员进企业‘十百千’行动”,重点针对企业在产业技术指导等10个方面的需求,组织300多家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的2000多名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服务。目前已形成100多个具体合作项目,50余个项目向科技部申请支持。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3月27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更是对北京市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北京”的建设完成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号角已经吹响。
60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北京可以充满自豪,她创造了无愧于古人的成绩;展望未来,北京更激情满怀,信心百倍。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全民行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更是时不我待,快马加鞭。未来的北京,将成为我国创新思想活跃,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产业发达,创新环境优越的首善之地,成为引领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先锋。未来的北京,定会因科技而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