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30-01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课。可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不能尽如人意,费时多、效益低,学生负担重、能力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但我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重要的问题还是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手。因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形式,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语文课占用课时最多。并且课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形式,占据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时间。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努力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学生真正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能自觉的阅读、探索和钻研,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以下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小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学习的情境
当代中学生生活丰富,娱乐多样,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知识面广,感兴趣的事物多,如果能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为其创设出一个恰当的课堂学习情境,便能点燃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领会、把握。使学生在得到认可、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情操。比如,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由于时代久远,空间限制,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景物不了解,也缺乏冰天雪地的直观感受。上课时,我以周杰伦的歌《千里之外》开场,学生们很兴奋。我挑出歌词中的“寻梨花白…‘天在山之外”两句,请学生谈谈歌词的意思,虽然学生们对这首歌非常熟,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由此引入对《白雪歌》的学习,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朗读、诗句疏通、内容归纳、情感理解很顺畅的完成。而且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也获得启发,古典诗词讲究情景相融,意境突出,现代的歌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这堂课,因周杰伦的进入而变的简单、有趣,师生得以心灵的沟通。
二、运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渲染情境
老师课堂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其一,范读是基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感染力强。这为老师的范读渲染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高尔基《海燕》的激情范读,让学生学情荡漾;对鲁迅《孔乙己》的角色范读,让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采用评书的方式为学生读《杨修之死》,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读完后,无须过多解说,学生就自然晓其意了。其二,态势语言也很重要。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同时上课时还要密切注意学生表情动作的反映,并据此来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教学。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言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缓,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变化,巧妙的激疑问难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展开竞赛,把竞争的氛围引入课堂等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三、展开想象,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设置情境,就是老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氛围下,请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然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学生思考就必然是积极的、主动的,因而也是敏捷的。比如在教学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带领学生分析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在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我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莫伯桑,四位大作家这个时候正在福楼拜家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时,你去登门拜访,请你根据这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来想象一下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你的到来?老师的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他們都成了情境中的当事人,当他们通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掌握了应该学到的知识,老师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时学生已经心有灵犀了。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课。可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不能尽如人意,费时多、效益低,学生负担重、能力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但我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重要的问题还是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手。因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形式,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语文课占用课时最多。并且课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形式,占据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时间。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努力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学生真正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能自觉的阅读、探索和钻研,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以下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小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学习的情境
当代中学生生活丰富,娱乐多样,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知识面广,感兴趣的事物多,如果能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为其创设出一个恰当的课堂学习情境,便能点燃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领会、把握。使学生在得到认可、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情操。比如,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由于时代久远,空间限制,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景物不了解,也缺乏冰天雪地的直观感受。上课时,我以周杰伦的歌《千里之外》开场,学生们很兴奋。我挑出歌词中的“寻梨花白…‘天在山之外”两句,请学生谈谈歌词的意思,虽然学生们对这首歌非常熟,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由此引入对《白雪歌》的学习,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朗读、诗句疏通、内容归纳、情感理解很顺畅的完成。而且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也获得启发,古典诗词讲究情景相融,意境突出,现代的歌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这堂课,因周杰伦的进入而变的简单、有趣,师生得以心灵的沟通。
二、运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渲染情境
老师课堂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其一,范读是基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感染力强。这为老师的范读渲染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高尔基《海燕》的激情范读,让学生学情荡漾;对鲁迅《孔乙己》的角色范读,让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采用评书的方式为学生读《杨修之死》,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读完后,无须过多解说,学生就自然晓其意了。其二,态势语言也很重要。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同时上课时还要密切注意学生表情动作的反映,并据此来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教学。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言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缓,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变化,巧妙的激疑问难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展开竞赛,把竞争的氛围引入课堂等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三、展开想象,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设置情境,就是老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氛围下,请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然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学生思考就必然是积极的、主动的,因而也是敏捷的。比如在教学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带领学生分析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在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我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莫伯桑,四位大作家这个时候正在福楼拜家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时,你去登门拜访,请你根据这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来想象一下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你的到来?老师的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他們都成了情境中的当事人,当他们通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掌握了应该学到的知识,老师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时学生已经心有灵犀了。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