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歌曲作为一门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上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不断追捧。如今的音乐已不同于传统时期,人们更加追求音乐的变化与个性,艺术歌曲也从最初的单音发展为十二音、无调性的艺术歌曲。众多音乐因素地位发生了改变,在艺术歌曲中起到了不同寻常的作用。无论作为分析还是演唱,都应以逆向思维来看待作品,打破结构之概念。本文试从音乐结构和音乐组织因素两方面来阐述艺术歌曲的内在特征。
关键词:艺术歌曲 结构 音乐组织因素 逆向思维 主要地位
声乐是一种以歌词为基础的歌唱性艺术,依托于词情来抒情其感情。无论是民间歌曲、艺术歌曲,还是已成固定曲牌的戏曲、说唱,均是用音调的方式来抒发文学艺术。将文学本身的艺术性与音乐的艺术性相结合,加上演唱者的情感渲染,构成词情、曲情、声情的抒情结构。而艺术歌曲,由于其本身更侧重表现人内心世界的特征,平淡地音调和直白地情感已不能满足于它的需要,因而这一体裁使人们对音乐有了不拘于表面地而更深层的理解。
接触到一首歌曲,必须先从分析开始,由于艺术歌曲的特殊性,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摆脱传统的禁锢,对演唱好一首艺术歌曲显得尤为重要。
一、何为结构
何为结构?连结构架,以成屋舍。结构是不同类别或相同类别的不同层次按程度多少的顺序进行的有机排列。那么,音乐的结构又是什么?在传统的音乐理论中,“结构”和“曲式”有着差不多的概念,甚至直接合称为“曲式结构”。所以说到结构,人们会“模式化”的理解为曲式,如“主歌”、“副歌”,“AB”、“ABA”、“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等。而现今,结构的定义已不拘于此,音乐的结构也可以扩大定义为是音乐发展的过程。既然如此,在音乐发展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因素都有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结构不等于曲式,且大于曲式。音乐结构是从物理空间(音高)和心里空间两个方面,逻辑地加以分布组合,使相互依赖的音乐各因素融为一体。
那么以传统的曲式概念来看艺术歌曲的结构已显然力不从心,这种更注重内心的艺术形式就其本身而言具有着无时不在变化的特点,我们也应该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各音乐元素所产生出的艺术趣味。
二、音乐素材的内在组织
在传统的声乐作品中,情感表达直接,旋律与调性是歌曲的主要骨架,歌曲调性简单,伴奏依附于旋律,而在艺术歌曲中,由于艺术歌曲的初期形成是由作曲家从诗歌中获取灵感,以音乐的方式来抒发内心感受,所以其写作技法较为复杂。
当传统的音调已显得乏味时,人们开始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出艺术歌曲中各因素的“无主次”,将调性复杂化,以多调性或泛调性出现,打破传统歌曲中的调性格局,用和声手段使之在多个调性之间游离,将织体、情绪、伴奏等音乐因素从次要的地位提升至主要地位,使之与音调、旋律平等。在艺术歌曲中,时刻都在强调着对作品情绪的掌控,这一点是非常难的,与传统歌曲相比较,更注重去理解作曲家的内心意图和感受,对情绪把握有着更高一层的要求。而钢琴伴奏则显得更加重要,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本来就是声乐演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家充分发挥其创作技法与能力,借助着钢琴所特有的艺术特征,将情感融入歌曲,用以绚丽多彩的表现手法,渲染诗歌的意境,塑造出完整地音乐形象。它不再依赖于歌曲旋律而存在,它的地位由次要上升为主要,共同表达完整的音乐,综合体现出了作曲家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技术水平。正是如此,传统的艺术歌曲将演唱与钢琴伴奏视为一体。钢琴伴奏除了要配合于旋律的调式调性、和声、节奏、风格特征等等,更要能够表现出旋律所不能体现出的内容,通过写意或造型的艺术手法去渲染音乐的气氛。在许多作品中,钢琴伴奏主要起着衬托歌唱旋律的作用,运用和声色彩的变化,节奏速度的快慢,为演唱者创造出特定的意境。钢琴伴奏充分发挥出其艺术表现力,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情歌,又塑造歌曲形象背景的作用,为歌曲赋予了新的生命,使演唱者可以更为深入地融入音乐中,在无形中便加深了艺术的感染力。
欣赏与演唱一首艺术歌曲,由旋律出发,从艺术形象、结构发展、和声处理、伴奏织体等各方面去感受和分析理解作品的风格内涵及艺术表现的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对艺术歌曲进行更加完美的感受与处理。
总结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艺术歌曲有着深刻地内涵和丰富地表现力,它将音乐作品中存在的各种材料高度组织在一起,使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相干的材料,以逻辑关系加以统一,他们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这其间所构成的关系,也可称之为音乐内部中的“结构力”。我们应以正常的眼光来审视它,以逆向的思维去理解它,以解构的态度去分析它。
音乐是是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是对人生体验的反映和写照,所以单凭音符特点去理性的认识是肯定不够的,只有通过切身实际地去感受,才能够将音乐化为己有。而敏锐的洞察力、多维的思考方式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义,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意味,逐步把握形式中的细节,逐渐探索到作曲家的内在精神中去,追随每个音符去寻找发展的踪迹,以逆向的思维还原音乐本质。
参考文献:
[1]贾达群.结构诗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法]玛丽-克莱尔·缪萨.二十世纪音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崔宏.声乐与器乐艺术[J].昌吉学院学报,2003,(03).
作者简介:
林岩,(1979.12—),男,辽宁大连,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本科学历,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关键词:艺术歌曲 结构 音乐组织因素 逆向思维 主要地位
声乐是一种以歌词为基础的歌唱性艺术,依托于词情来抒情其感情。无论是民间歌曲、艺术歌曲,还是已成固定曲牌的戏曲、说唱,均是用音调的方式来抒发文学艺术。将文学本身的艺术性与音乐的艺术性相结合,加上演唱者的情感渲染,构成词情、曲情、声情的抒情结构。而艺术歌曲,由于其本身更侧重表现人内心世界的特征,平淡地音调和直白地情感已不能满足于它的需要,因而这一体裁使人们对音乐有了不拘于表面地而更深层的理解。
接触到一首歌曲,必须先从分析开始,由于艺术歌曲的特殊性,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摆脱传统的禁锢,对演唱好一首艺术歌曲显得尤为重要。
一、何为结构
何为结构?连结构架,以成屋舍。结构是不同类别或相同类别的不同层次按程度多少的顺序进行的有机排列。那么,音乐的结构又是什么?在传统的音乐理论中,“结构”和“曲式”有着差不多的概念,甚至直接合称为“曲式结构”。所以说到结构,人们会“模式化”的理解为曲式,如“主歌”、“副歌”,“AB”、“ABA”、“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等。而现今,结构的定义已不拘于此,音乐的结构也可以扩大定义为是音乐发展的过程。既然如此,在音乐发展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因素都有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结构不等于曲式,且大于曲式。音乐结构是从物理空间(音高)和心里空间两个方面,逻辑地加以分布组合,使相互依赖的音乐各因素融为一体。
那么以传统的曲式概念来看艺术歌曲的结构已显然力不从心,这种更注重内心的艺术形式就其本身而言具有着无时不在变化的特点,我们也应该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各音乐元素所产生出的艺术趣味。
二、音乐素材的内在组织
在传统的声乐作品中,情感表达直接,旋律与调性是歌曲的主要骨架,歌曲调性简单,伴奏依附于旋律,而在艺术歌曲中,由于艺术歌曲的初期形成是由作曲家从诗歌中获取灵感,以音乐的方式来抒发内心感受,所以其写作技法较为复杂。
当传统的音调已显得乏味时,人们开始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出艺术歌曲中各因素的“无主次”,将调性复杂化,以多调性或泛调性出现,打破传统歌曲中的调性格局,用和声手段使之在多个调性之间游离,将织体、情绪、伴奏等音乐因素从次要的地位提升至主要地位,使之与音调、旋律平等。在艺术歌曲中,时刻都在强调着对作品情绪的掌控,这一点是非常难的,与传统歌曲相比较,更注重去理解作曲家的内心意图和感受,对情绪把握有着更高一层的要求。而钢琴伴奏则显得更加重要,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本来就是声乐演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家充分发挥其创作技法与能力,借助着钢琴所特有的艺术特征,将情感融入歌曲,用以绚丽多彩的表现手法,渲染诗歌的意境,塑造出完整地音乐形象。它不再依赖于歌曲旋律而存在,它的地位由次要上升为主要,共同表达完整的音乐,综合体现出了作曲家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技术水平。正是如此,传统的艺术歌曲将演唱与钢琴伴奏视为一体。钢琴伴奏除了要配合于旋律的调式调性、和声、节奏、风格特征等等,更要能够表现出旋律所不能体现出的内容,通过写意或造型的艺术手法去渲染音乐的气氛。在许多作品中,钢琴伴奏主要起着衬托歌唱旋律的作用,运用和声色彩的变化,节奏速度的快慢,为演唱者创造出特定的意境。钢琴伴奏充分发挥出其艺术表现力,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情歌,又塑造歌曲形象背景的作用,为歌曲赋予了新的生命,使演唱者可以更为深入地融入音乐中,在无形中便加深了艺术的感染力。
欣赏与演唱一首艺术歌曲,由旋律出发,从艺术形象、结构发展、和声处理、伴奏织体等各方面去感受和分析理解作品的风格内涵及艺术表现的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对艺术歌曲进行更加完美的感受与处理。
总结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艺术歌曲有着深刻地内涵和丰富地表现力,它将音乐作品中存在的各种材料高度组织在一起,使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相干的材料,以逻辑关系加以统一,他们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这其间所构成的关系,也可称之为音乐内部中的“结构力”。我们应以正常的眼光来审视它,以逆向的思维去理解它,以解构的态度去分析它。
音乐是是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是对人生体验的反映和写照,所以单凭音符特点去理性的认识是肯定不够的,只有通过切身实际地去感受,才能够将音乐化为己有。而敏锐的洞察力、多维的思考方式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义,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意味,逐步把握形式中的细节,逐渐探索到作曲家的内在精神中去,追随每个音符去寻找发展的踪迹,以逆向的思维还原音乐本质。
参考文献:
[1]贾达群.结构诗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法]玛丽-克莱尔·缪萨.二十世纪音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崔宏.声乐与器乐艺术[J].昌吉学院学报,2003,(03).
作者简介:
林岩,(1979.12—),男,辽宁大连,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本科学历,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