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以造价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平法识读和钢筋算量为主线,以能读和会算为基本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以视频、音频、图片、案例等形式有机的融合。本文从课程思政案例简介、思政元素融入、实施成效、教学反思等方面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课程思政;工程造价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作为专业课,承担着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落实育人职责。
一、課程思政案例简介
《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在遵循课程内容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前提下,在实现识图与算量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入多种思政元素,紧紧围绕着政治认同、职业素养、法律意识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并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检验知识传授是否明晰,技能提升是否落实,德育功能能否实现。
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以识图和钢筋算量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需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育才的作用。在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中,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且不可生搬硬套,用好专业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思政育人为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还要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和本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划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要点、重心,并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在《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要将知识传授、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施成效
通过与传统课程相比较,加入思政元素以后,《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在教学目标、学生思想觉悟以及学习效果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教学目标全面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借助虚拟仿真、BIM模型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主体、楼梯等构件的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能够根据标准图集和图纸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
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替代,更不是在专业课教育中或每一堂课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学,而是通过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有效促进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中通过“职业素养”、“规范意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的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育人和育才相向而行。
3.完善学习效果评价
随着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教学目标已经朝着多元化发展,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要多元化,一方面是考察学生是否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是考量学生是否有高尚的职业素养。评价的过程采用定性和定量,更要及时、全面、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真正做到多元素多方位的学习效果评价。
四、教学反思
1.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
《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课程思政纳入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实现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双重功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
课程中用到的思政元素是根据《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内容和特点,在专业课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挖掘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在润物无声中切实完成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
2.思政元素的选择要与时俱进
在《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中,思政元素不仅要有代表性,如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代表的超级工程,还要与时俱进,紧贴时政热点,比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中国高铁的建设等,这些内容不仅蕴含了深刻的思政元素,还和专业知识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项波:《高校课程建设的四个维度》,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第152—155页。
[2]王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4期,第15—18页。
[3]罗仲尤:《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1期,第138—143页。
作者简介:
陈莉粉,女,1985.12,汉族,河南中牟,硕士,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造价,工程管理。
课题:《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GKCSZ2020-1127
关键词: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课程思政;工程造价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作为专业课,承担着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落实育人职责。
一、課程思政案例简介
《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在遵循课程内容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前提下,在实现识图与算量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入多种思政元素,紧紧围绕着政治认同、职业素养、法律意识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并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检验知识传授是否明晰,技能提升是否落实,德育功能能否实现。
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以识图和钢筋算量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需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育才的作用。在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中,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且不可生搬硬套,用好专业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思政育人为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还要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和本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划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要点、重心,并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在《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要将知识传授、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施成效
通过与传统课程相比较,加入思政元素以后,《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在教学目标、学生思想觉悟以及学习效果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教学目标全面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借助虚拟仿真、BIM模型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主体、楼梯等构件的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能够根据标准图集和图纸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
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替代,更不是在专业课教育中或每一堂课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学,而是通过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有效促进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中通过“职业素养”、“规范意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的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育人和育才相向而行。
3.完善学习效果评价
随着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教学目标已经朝着多元化发展,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要多元化,一方面是考察学生是否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是考量学生是否有高尚的职业素养。评价的过程采用定性和定量,更要及时、全面、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真正做到多元素多方位的学习效果评价。
四、教学反思
1.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
《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课程思政纳入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实现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双重功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
课程中用到的思政元素是根据《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内容和特点,在专业课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挖掘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在润物无声中切实完成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
2.思政元素的选择要与时俱进
在《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中,思政元素不仅要有代表性,如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代表的超级工程,还要与时俱进,紧贴时政热点,比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中国高铁的建设等,这些内容不仅蕴含了深刻的思政元素,还和专业知识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项波:《高校课程建设的四个维度》,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第152—155页。
[2]王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4期,第15—18页。
[3]罗仲尤:《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1期,第138—143页。
作者简介:
陈莉粉,女,1985.12,汉族,河南中牟,硕士,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造价,工程管理。
课题:《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GKCSZ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