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经组织推荐,我被借调到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工作,期限一年。对一名基层团干部来说,能到团中央工作和学习是人生中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通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并肩战斗,我和团中央机关的同事们增进了感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在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这个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之家”大家庭里,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比的关爱,让我的内心总是被温暖包裹着。借调几个月来,于我是重新学习,我对中国青年志愿者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掌握了团中央机关的工作流程;更是自我提升,让我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启迪了思维、深化了认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以主人翁精神当好“螺丝钉”
团中央10号楼门前的大树虽然无声静立,但却是我借调时光的忠实见证者。记得来时,只看见光秃秃的枝桠,现在已经“亭亭如盖矣”。时间飞逝,掐指算来,我正好在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工作了8个月。我也如适应北京气候一样,对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工作节奏和工作重点有了一定把握,特别是对文化宣传处的工作职能、特点、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时间是常量,更是年轻团干实现蜕变的变量。从我进入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以团中央正式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关于志愿者工作的相关文件和资料,主动融人处室的各项工作。用心写好每一个请示件,并做到严格遵守文件办理规定,及时办件、提前督件、按时反馈,主动抓好领导同志批办件的督导落实;与处室小伙伴们一起伴着10号楼的灯光共同策划“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大节日宣传方案;积极谋划好中心“1+1+1”模式的双周学习会任务,按时完成双周学习会《简报》报送工作……工作之余,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我,中心的双周学习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心“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浓厚学习氛围,珍惜每一次学习发言交流的机会,努力让学习成为习惯,让思考成为生命。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珍惜锻炼机会,争当创客,不当过客和看客,以主人翁精神当好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心工作的螺丝钉,争当CPU,在成为螺丝钉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处室、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工作的升级版硬件和芯片。
以志愿者精神当好“娘家人”
中心的领导常说:“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是全国千千万万普通青年志愿者的娘家人。”我想娘家人在孩子成长、出嫁之前,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教育好。我们文化宣传处就是要用足、用活、用好全媒体形态,以活动为依托、以智库为引领、以宣传为抓手,持续聚焦普通青年志愿者,挖掘他们身上有温度、有细节、有担当的好故事,传播志愿好声音。在七夕节到来之际,我和处室小伙伴们共同策划了“志愿情书系列”,带来一场志愿与爱情的朗诵会,其中有感受到志愿快乐并申请扎根边疆,留在托云牧场工作的90后女孩邵书琴等优秀志愿者代表的温馨爱情故事。“志愿情书系列”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上一推出,就得到了广大青年志愿者的喜爱,让他们感受到志愿服务的魅力,感受到志愿服务让人生更加精彩。还有更为庆幸的一件事:到中心工作不久,我在处室见到了徐本禹老师,并和徐老师做了面对面的交流。我请教徐老师:“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支教?”他说当时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到西部农村支教的原因,就是喜欢那些孩子。我们交流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从徐老师的话语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位平凡的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一件普通的事做得这么有意义有价值。我相信在当代社会,这样的“志愿者榜样”,一定会影响更多人;这样的“志愿精神”一定会传递下去;这样的“青春之歌”一定会越唱越响亮……“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然成为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的精神时尚,散发出灿若星辰的独特魅力。
以志愿者情怀提升获得感
在共青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志愿者有所呼,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有所应”。在团中央工作得到的锻炼,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耳濡目染中心领导决策部署的全局眼界和宽广格局。“普通青年志愿者永远是改革的‘主角’”。在“五四,青年微志愿”“我与党员志愿者合个影”微博话题设置、“七一建党日·青春志愿行”微博直播等互动活动中,许许多多青年志愿者感动人心的志愿故事,更是润物无声地强化了我对共青团工作的感性认同和价值认同。一封借调函,一生志愿情。来自五湖四海的借调干部因为“她”相聚在美丽的首都。他们有的来自“迷人”的银川、有的来自“多彩”的新疆、有的来自“如诗如画”的桂林……他们有的是思维开阔的高校业务骨干,有的是基层经验丰富的团干部,还有的是國企的团委干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因为他们正值青春,因为他们怀揣梦想与情怀,所以他们愿意放弃熟悉的工作,选择新环境新挑战。青春因奋斗而精彩,有了奋斗,青春才会飞扬,有了拼搏,青春才会美丽。
成长之路,感恩前行,青春梦想,永不言弃。“10号楼不灭的灯光”见证了共青团人的青春激情。作为一名团干部,我在团中央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借调的日子里,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成长观、价值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内心对青年工作的热爱,以昂扬向上的姿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积极投入到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中,让青春在搏击风浪中一往无前,在逐雨穿云中实现梦想,让奋斗的青春留下最闪亮的记忆!
(作者系团宿州市灵璧县委副书记)
以主人翁精神当好“螺丝钉”
团中央10号楼门前的大树虽然无声静立,但却是我借调时光的忠实见证者。记得来时,只看见光秃秃的枝桠,现在已经“亭亭如盖矣”。时间飞逝,掐指算来,我正好在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工作了8个月。我也如适应北京气候一样,对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工作节奏和工作重点有了一定把握,特别是对文化宣传处的工作职能、特点、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时间是常量,更是年轻团干实现蜕变的变量。从我进入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以团中央正式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关于志愿者工作的相关文件和资料,主动融人处室的各项工作。用心写好每一个请示件,并做到严格遵守文件办理规定,及时办件、提前督件、按时反馈,主动抓好领导同志批办件的督导落实;与处室小伙伴们一起伴着10号楼的灯光共同策划“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大节日宣传方案;积极谋划好中心“1+1+1”模式的双周学习会任务,按时完成双周学习会《简报》报送工作……工作之余,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我,中心的双周学习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心“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浓厚学习氛围,珍惜每一次学习发言交流的机会,努力让学习成为习惯,让思考成为生命。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珍惜锻炼机会,争当创客,不当过客和看客,以主人翁精神当好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心工作的螺丝钉,争当CPU,在成为螺丝钉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处室、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工作的升级版硬件和芯片。
以志愿者精神当好“娘家人”
中心的领导常说:“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是全国千千万万普通青年志愿者的娘家人。”我想娘家人在孩子成长、出嫁之前,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教育好。我们文化宣传处就是要用足、用活、用好全媒体形态,以活动为依托、以智库为引领、以宣传为抓手,持续聚焦普通青年志愿者,挖掘他们身上有温度、有细节、有担当的好故事,传播志愿好声音。在七夕节到来之际,我和处室小伙伴们共同策划了“志愿情书系列”,带来一场志愿与爱情的朗诵会,其中有感受到志愿快乐并申请扎根边疆,留在托云牧场工作的90后女孩邵书琴等优秀志愿者代表的温馨爱情故事。“志愿情书系列”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上一推出,就得到了广大青年志愿者的喜爱,让他们感受到志愿服务的魅力,感受到志愿服务让人生更加精彩。还有更为庆幸的一件事:到中心工作不久,我在处室见到了徐本禹老师,并和徐老师做了面对面的交流。我请教徐老师:“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支教?”他说当时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到西部农村支教的原因,就是喜欢那些孩子。我们交流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从徐老师的话语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位平凡的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一件普通的事做得这么有意义有价值。我相信在当代社会,这样的“志愿者榜样”,一定会影响更多人;这样的“志愿精神”一定会传递下去;这样的“青春之歌”一定会越唱越响亮……“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然成为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的精神时尚,散发出灿若星辰的独特魅力。
以志愿者情怀提升获得感
在共青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志愿者有所呼,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有所应”。在团中央工作得到的锻炼,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耳濡目染中心领导决策部署的全局眼界和宽广格局。“普通青年志愿者永远是改革的‘主角’”。在“五四,青年微志愿”“我与党员志愿者合个影”微博话题设置、“七一建党日·青春志愿行”微博直播等互动活动中,许许多多青年志愿者感动人心的志愿故事,更是润物无声地强化了我对共青团工作的感性认同和价值认同。一封借调函,一生志愿情。来自五湖四海的借调干部因为“她”相聚在美丽的首都。他们有的来自“迷人”的银川、有的来自“多彩”的新疆、有的来自“如诗如画”的桂林……他们有的是思维开阔的高校业务骨干,有的是基层经验丰富的团干部,还有的是國企的团委干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因为他们正值青春,因为他们怀揣梦想与情怀,所以他们愿意放弃熟悉的工作,选择新环境新挑战。青春因奋斗而精彩,有了奋斗,青春才会飞扬,有了拼搏,青春才会美丽。
成长之路,感恩前行,青春梦想,永不言弃。“10号楼不灭的灯光”见证了共青团人的青春激情。作为一名团干部,我在团中央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借调的日子里,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成长观、价值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内心对青年工作的热爱,以昂扬向上的姿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积极投入到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中,让青春在搏击风浪中一往无前,在逐雨穿云中实现梦想,让奋斗的青春留下最闪亮的记忆!
(作者系团宿州市灵璧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