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创建主题网站”的活动中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座位相近的四个同学分成一组,小组成员按素材收集、材料加工、网页制作的流程进行分工,但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对合作学习策略应用的各环节进行反思,以期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分工;合作;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56-02
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下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学习也是促进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培养合作精神和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并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相关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既是信息技术教学与反馈的重要方式,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有许多要求合作完成的作品项目,通常的做法是由小组成员首先商定制作思路、制作步骤和各项制作任务,各成员再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选择相应的制作任务去完成,由小组长协调彼此之间的合作。在进行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创建主题网站”的活动中,我就是采用了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座位相近的四个同学分成一组,小组成员按素材收集、材料加工、网页制作的流程进行分工,以为这样的分工与合作既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让每一位成员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可活动结束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小组成果展示的环节当中,有的小组做了两个比较完美的站点,而有的小组一个都不够完善;在同一小组中,有的成员掌握了网站创建的整个流程,而多数成员仅仅是掌握了其中某个环节的技能。课后,我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分组到分工再到合作各环节进行了总结。
分组:从随意组合到合理搭配
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一开始采取的是随意组合,“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这是最常见的分组形式,但实践表明这是不分析学情、乱点鸳鸯谱的做法。我仅仅考虑空间位置上的方便,而忽视了科学分组的重要性,造成了强强合作、弱弱联合的可能。体现在活动的评价环节就是,强的小组提前两节课完成站点创建活动或同时做了两个网站;而弱的小组不能提交一个完善的网站。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就近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分组标准,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异质分组,成员间的差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后来的教学当中,我利用在机房上课学生座位不固定的特点,采取兴趣组合、帮扶组合、男女组合等形式选择优化的组合方式。
1.兴趣组合。这是我在目前教学中用得最多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报名,将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探究。比如在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当中,爱打篮球的学生一起设计NBA网页,喜欢旅游的学生介绍家乡的景点,而追星族的粉丝都共同推荐自己的偶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兴趣组合的学生都会对任务充满激情,对目标的实现有着强烈的追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稍加引导即可,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帮扶组合。学生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有能力强弱之别,在分组的时候,可以选出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以他们为中心均衡分配小组成员。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以优带差,相互协作,群策群力,不同领悟层次的学生经过共同的磨合与探究,形成团队意识,共同完成任务。
3.男女组合。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异性激励原理,因为异性的鼓励和支持也是成功的一种动力。在小组成员分配的过程中,不管是采用兴趣组合还是帮扶组合,都应该考虑到男女成员的搭配,以更好地激发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最直接的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是思路的分享,思想的碰撞,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成员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能。
分工:从人人有责到面面俱到
创建主题网站的合作学习当中,还出现了一种现象,电脑技术好的成员往往成了“包干户”,将网站创建任务从规划设计到素材收集再到网页制作,由头到尾“一脚踢”,而其他成员一不小心就成了旁观者,进而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有的成员在分组时,直接要求和层次高的成员一组,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傍大款”。后来我体会到,分组仅仅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要想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还必须对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再次上课时,我让小组成员按素材收集、材料加工、网页制作的流程进行分工,根据成员个性特长等因素给每个成员明确的任务。有的负责文字材料,有的负责图片处理,有的负责查找音乐,有的负责网页制作。表面上看,各成员可以干不同的事,干自己喜欢的事,干自己擅长的事。但实践结果表明,如果只是按照站点设计、资料整理、材料加工、网页制作等流程来进行分工,相当部分学生虽然有事干不“傍大款”了,但整个活动过程当中,掌握的仅仅是资料搜索、图片处理、页面制作等单项技能。对创建主题网站的整个流程缺乏认识,不能熟练掌握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这项关键技能。
经过反思,我认为在小组基础上的分工,除了做到“人人有责”之外,还要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前期素材的收集当中,可以把各成员按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进行任务分工,一起进行资料的搜索。在网页制作当中,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制作站点里不同的页面,充分掌握“FrontPage制作网页”的技能,在小组分工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大家都掌握网站制作的整个流程。
合作:从自我实现到共同进步
从教学的目的来讲,教育的最高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创建主题网站的活动中,信息技术层次好的成员容易又快又好地完成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并在成果展示上勇于表现自己,这是自我实现的体现,无可厚非。但小组作为一个团队,要考虑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在后来的课堂中,我强调小组成员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一定要共同进步。具体的做法是,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在分组的时候,我通常会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按帮扶的原则进行分组。技能掌握程度高的同学,就是各组的小老师,小老师不仅要对自己的合作探究负责,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当小组成员遇到难度大的操作时,小老师就在身边,很方便地进行手把手的辅导。
通过对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和反思,我觉得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注意避免合作学习的误用和过度使用。当教师没有把学习任务组织好就交给学生时,这是对合作学习的误用;当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去练习并掌握技能就分组时,这是对合作学习的过度使用。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合作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邱志言.合作学习切勿“得其形而失其神”[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4).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分工;合作;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56-02
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下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学习也是促进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培养合作精神和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并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相关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既是信息技术教学与反馈的重要方式,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有许多要求合作完成的作品项目,通常的做法是由小组成员首先商定制作思路、制作步骤和各项制作任务,各成员再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选择相应的制作任务去完成,由小组长协调彼此之间的合作。在进行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创建主题网站”的活动中,我就是采用了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座位相近的四个同学分成一组,小组成员按素材收集、材料加工、网页制作的流程进行分工,以为这样的分工与合作既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让每一位成员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可活动结束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小组成果展示的环节当中,有的小组做了两个比较完美的站点,而有的小组一个都不够完善;在同一小组中,有的成员掌握了网站创建的整个流程,而多数成员仅仅是掌握了其中某个环节的技能。课后,我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分组到分工再到合作各环节进行了总结。
分组:从随意组合到合理搭配
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一开始采取的是随意组合,“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这是最常见的分组形式,但实践表明这是不分析学情、乱点鸳鸯谱的做法。我仅仅考虑空间位置上的方便,而忽视了科学分组的重要性,造成了强强合作、弱弱联合的可能。体现在活动的评价环节就是,强的小组提前两节课完成站点创建活动或同时做了两个网站;而弱的小组不能提交一个完善的网站。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就近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分组标准,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异质分组,成员间的差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后来的教学当中,我利用在机房上课学生座位不固定的特点,采取兴趣组合、帮扶组合、男女组合等形式选择优化的组合方式。
1.兴趣组合。这是我在目前教学中用得最多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报名,将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探究。比如在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当中,爱打篮球的学生一起设计NBA网页,喜欢旅游的学生介绍家乡的景点,而追星族的粉丝都共同推荐自己的偶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兴趣组合的学生都会对任务充满激情,对目标的实现有着强烈的追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稍加引导即可,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帮扶组合。学生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有能力强弱之别,在分组的时候,可以选出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以他们为中心均衡分配小组成员。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以优带差,相互协作,群策群力,不同领悟层次的学生经过共同的磨合与探究,形成团队意识,共同完成任务。
3.男女组合。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异性激励原理,因为异性的鼓励和支持也是成功的一种动力。在小组成员分配的过程中,不管是采用兴趣组合还是帮扶组合,都应该考虑到男女成员的搭配,以更好地激发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最直接的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是思路的分享,思想的碰撞,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成员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能。
分工:从人人有责到面面俱到
创建主题网站的合作学习当中,还出现了一种现象,电脑技术好的成员往往成了“包干户”,将网站创建任务从规划设计到素材收集再到网页制作,由头到尾“一脚踢”,而其他成员一不小心就成了旁观者,进而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有的成员在分组时,直接要求和层次高的成员一组,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傍大款”。后来我体会到,分组仅仅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要想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还必须对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再次上课时,我让小组成员按素材收集、材料加工、网页制作的流程进行分工,根据成员个性特长等因素给每个成员明确的任务。有的负责文字材料,有的负责图片处理,有的负责查找音乐,有的负责网页制作。表面上看,各成员可以干不同的事,干自己喜欢的事,干自己擅长的事。但实践结果表明,如果只是按照站点设计、资料整理、材料加工、网页制作等流程来进行分工,相当部分学生虽然有事干不“傍大款”了,但整个活动过程当中,掌握的仅仅是资料搜索、图片处理、页面制作等单项技能。对创建主题网站的整个流程缺乏认识,不能熟练掌握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这项关键技能。
经过反思,我认为在小组基础上的分工,除了做到“人人有责”之外,还要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前期素材的收集当中,可以把各成员按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进行任务分工,一起进行资料的搜索。在网页制作当中,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制作站点里不同的页面,充分掌握“FrontPage制作网页”的技能,在小组分工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大家都掌握网站制作的整个流程。
合作:从自我实现到共同进步
从教学的目的来讲,教育的最高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创建主题网站的活动中,信息技术层次好的成员容易又快又好地完成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并在成果展示上勇于表现自己,这是自我实现的体现,无可厚非。但小组作为一个团队,要考虑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在后来的课堂中,我强调小组成员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一定要共同进步。具体的做法是,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在分组的时候,我通常会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按帮扶的原则进行分组。技能掌握程度高的同学,就是各组的小老师,小老师不仅要对自己的合作探究负责,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当小组成员遇到难度大的操作时,小老师就在身边,很方便地进行手把手的辅导。
通过对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和反思,我觉得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注意避免合作学习的误用和过度使用。当教师没有把学习任务组织好就交给学生时,这是对合作学习的误用;当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去练习并掌握技能就分组时,这是对合作学习的过度使用。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合作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邱志言.合作学习切勿“得其形而失其神”[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