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此前强调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这两种提法一脉相承。两者都是国有经济,而且企业是资本的一种载体,不把国有企业做大,怎么做大国有资本呢?
但同时两者又有很大区别。第一,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转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更符合国有资本内在的本质要求。因为国有资本是一种资本价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相当于国家有更多财富。第二,不可能把所有国有企业都做大,有的企业有公益性,承担国家任务,也不以做强做大为目标。第三,更好地体现了十九大报告强调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国企的强大最终体现在资本的强大上,资本强大体现在控制力、影响力、代表力上。第四,中国现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不少了,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但不是要求以体量之庞大进入世界500强,而是要求从资本的角度来跻身世界500强。
关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季晓南认为,不要把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等同于世界500强,也不要将进入世界500强等同于国企做大。他认为,这不是中央的本意。
什么叫做世界一流企业?什么叫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际上有其指标。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曾经对照当年世界500强、对照世界一流进行对标分析,提出12个维度的一级指标,每个后面还有二级指标。就是说在这一个领域、行业、细分领域行业应该进入世界前几名。有一些企业不一定是世界500强企业,但是是隐性冠军和小巨人,因为在它所在的领域中数一数二,虽然规模未必大到世界500强,但企业绝不容忽视。
季晓南以他曾经在湖北宜昌调研的安琪酵母举例说明。这是一家上市公司,主营是生产酵母。作为食物添加剂的企业,不可能做出几千亿、上万亿的营业收入,而且也没有必要做这么大。但是它在世界同类行业领域中,占据世界前三名甚至是世界第一。作为上市公司,它2016年时的营业收入48亿,跟中央大型企业比非常小,当时企业管理人员跟季晓南说,该公司2017年预计能57亿,毛利达到30%。即使这一数字跟很多大型企业比,规模还是不大,但是它在这一个行业中世界领先。
针对企业目标,过去中央提过“具有国际创新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一目标,但是明确提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第一次。它与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强国这个目标是吻合的。我们现在有些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事实上大而不强。只有在很多企业既大且强,并且已經达到世界一流,国家才能称得上世界强国。
最开始强调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其实最主要针对的是国有资本做大。整体做大,不是强调每个企业都去做大。
国有企业现在的法人单位总数,全国有15万家左右,央企法人单位有5万家左右,如果每个企业都要做大,就会带来盲目多元化、盲目兼并收购、盲目延长产业链。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配套的。这就会出现更多的战略性重组,进行强强联合。但在竞争性领域做成这样的巨无霸,就违背了竞争性原则,而且无益于建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对此,中央提出的解决途径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民企合作共赢的重要实现形式。
而且这会带来这样一种后果,如果一个企业在所在领域已经相当庞大,而这一领域本身也就体量有限,这个企业要再大,就只能靠把别人挤垮,收购企业兼并企业来实现,这样能实现做大。
当然,从根本说,企业需要做强做优做大,但也要针对具体领域、具体行业做判断。在行业领域内能够做大的企业还是要做大,但是为了避免企业为做大而盲目地多元化、盲目投资、盲目延长产业链,这时候就需要强调,国有企业不能都做大,而应该是国有资本要做大。
比如说石油、汽车、钢铁领域,企业的集中度很高,就能做大。有些企业,比如说生产特殊材料的企业,全球市场可能也就那么大,几个亿的生产就满足了全球市场,这时候即使说做大,也不可能做大。要做大公司就得多元化,但对公司来说,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比如原来江苏一些地方企业做面料,面料生产看上去可以做大,提供给不同的服装厂家。季晓南曾经去海南做调研,他发现海南西服衬衫产业很庞大,但是即使衬衫做1000万件,西服做100万套,这个也是机械化生产,无法做到定制。100万套西服,无非尺寸不同。也就是说这种行业在满足了批量生产之后,也需要大量定制产品。也就是说,有的行业能够出现大型、超大型企业,而有的行业则没有必要成立很多大型企业。
此次混改符合双方利益。从国有企业来说,这次混改强调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可以持股,这样国企高管骨干就有改革积极性。同时民营企业对混改的理解是,过去好多行业领域门槛不能进,被国企垄断或者独占,现在把一些领域放开让民企进去。
但是国企有政治上的考量,上级有要求要做大,那企业就需要尽办法做大。对安琪酵母这样的国企来说,就面临着压力,但是安琪酵母也在顶住扩张压力,尽可能地稳步增长。它在2016年营收48亿,2017年数字预估达到57亿,增加小20%,已经相当不错,效益也很好,毛利能达到30%。
国有企业毛利润创新高,也只有两位数。再看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也还有比较大距离。什么叫世界一流?其中一个就是效益指标,而且是持续高增长的效益,2017年达到两位数,而整个国家经济体量就这么大,确实会引发质疑,认为占了那么多资源资源,效益为何却不如民企,为什么要搞国企?所以还是需要让要素持续自由流动,要让要素更多配置在资源效率高的地方,不能僵化固化。
中央文件里讲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已经将其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内容中。目前已经开始推进第三批国企混改试点。
中央讲的做强做优做大,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配套的。这就会出现更多的战略性重组,进行强强联合。但在竞争性领域做成这样的巨无霸,就违背了竞争性原则,而且无益于建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实际上混合所有制的概念讲了二十年了,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前,人们都更多地关注股份制,对混合所有制不太热衷。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混合所有制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季晓南认为有几个原因。
第一,十六大之前是抓大放小,百分之八九十的小企业中,国家都已经退出。这是一种更加具有冲击力更深刻的产权制度改革。但十六大到十八大这十年,有人认为国企改革进展不大,停滞不前。事实上是十六大以后成立了国资委,不像以前一样“关”“卖”“转”。当时的中小企业能卖的已经不剩多少,留下的都是比较大的基础性、关键性的强企业。这时候大家就在思考新一轮国企改革突破口在哪?怎么继续推动国企改革突破?所以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对股份制改革当年大家期望很高,但是后来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一股独大。股份制改革本身也是一种混改,但是改革之后更多是处于控股地位,并着力于上市和资产证券化,这一改革真正对国企的公司治理、体制转换产生作用不是很明显。比如说,32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的有1100家左右,按利润和资产计算,占比更高,但这对国企各个方面深化改革没起到什么作用。什么原因?就是股权结构不太合理。股份制没根本解决问题,那就要找一种新的改革突破口,现在都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现在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依旧占主导地位。但实际上改革开放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公有经济总体在增加,占比在下降。那怎么找到一个形式既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又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就是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不一定要数量超过民营资本,怎么体现控制力和影响力?就是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要通过混改来实现。
季晓南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到深处是国企的一场革命。他以中海油下属一个新能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在深圳成立了一家液化气冷冻有限责任公司,这个三级公司就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中海油二级公司控股持股33%,英国BP持股30%,六家广东和深圳的地方国企组织占31%,剩下6%左右属于香港两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的重大决策大部分是由董事会决定,按照出资额行使权力,总经理是轮流担任。
混改步入佳境,国企和民企对此次混改都投入了很大热情。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民企合作共赢的重要实现形式。
一個原因,此次混改符合双方利益。从国有企业来说,这次混改强调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可以持股,这样国企高管骨干就有改革积极性。同时民营企业对混改的理解是,过去好多行业领域门槛不能进,被国企垄断或者独占,现在把一些领域放开让民企进去。
其次是外部需求的压力带来对混改的热情。在2003年那段时期,那是大家都在着力发展,国有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也大力发展,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很大,足以支撑两者。但是2008年突然金融危机发生,带来整个市场有效需求、外部需求都大幅下降,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国企和民企都对此次混改投入了热情。
现在为什么强调供给侧,就是因为需求没那么大了。供给侧改革要提高质量要创新,但在国企占有巨大优势的领域,包括石油天然气不是完全放开的,民营企业很难发展。至少让出一部分,民营才有积极性。
这个时候怎么既能体现公有制主导地位和“两个毫不动摇”,又让国企和民企都有积极性,大家认为混合所有制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它就成了一个热点。
不过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中,也不能长期一股独大,不然的话,名义上民企进来了,实际上进不了董事会也进不了经理人队伍,等于没有发言权。混合经济中,如果是关系国民经济的,国有股持股比例不要太高,有助于形成一个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2016年中央已经在讲加快实行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党的十九大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季晓南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良性竞争、共同发展,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国企与民企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民企合作共赢的重要实现形式。国企与民企融合,充分吸纳民营企业的优势,可以推动国企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员工积极性,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