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肯锡:全球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也是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面向总裁、大公司的管理委员会等高级管理层,就他们所关注的管理问题提供咨询,也为企业设计、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集中于客户可以量化的业绩改进,比如说改进销售收入、利润成本、供货时间、产品质量等。
一个“人口学”学生的另类起飞
我在麦肯锡实习的这个机会不是面试笔试而来,而是参加一个校园活动获得冠军的奖励。麦肯锡当时办了一个活动,主题内容是展现现代女大学生风采的,老实说,我当时并不是冲着麦肯锡去的,因为对于我这个“人口学”学生来说,麦肯锡貌似太遥远了。
即使我们“人口学”的老师,也认为以后我们能为国家人口管理做做贡献就好了——的确,与我专业最对口的单位就是计生委。但因为我对金融、管理很感兴趣,而且觉得自己路还很长,眼界还没开阔,所以我想多尝试一下。
当时的互动包括面试筛选、博客、现场展示几个环节。一轮一轮的比赛下来,我更清楚自己想要展示给评委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充满活力和动感的女大学生形象,于是在最后的现场展示中,我选择表演一段交谊舞。
老实说,选择交谊舞纯粹是为了挑战自己,因为那时我对交谊舞一窍不通,完全是从零开始。我找了一位前辈教我跳舞,我们俩都是晚自习后才有时间,于是接下来的两周,同学们都能看到有两个人大晚上的在宿舍楼后面转圈和舞动。说实在的一开始我很不自在,总觉得自己的动作有点儿傻,但慢慢学下来,一天比一天跳得好了,人也就更自信了,最后我在现场展示环节的交谊舞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在其他选手的唱歌、表演等节目中显得比较出挑。
那次比赛我获得了冠军,而奖励就是能到麦肯锡实习,并且不是普通的实习生,而是一去就能直接跟着项目组,参加实际的工作。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全国六个名额,北京也只有两个而已。但是让我最难忘的,并不是这个奖励本身,而是这个比赛带给我的收获,正如评委老师当时对我的评价:我们看到你整个过程不断突破自己,不断进步,像破壳而出般,让人印象深刻。对我自己来说,我参加比赛的动机就是为了观察自己、发掘自己,整个过程让我非常享受。
我在麦肯锡当“特种部队”
可能在外人眼里,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一定有非常大气豪华的总部,或者有非常完善让旁人羡慕的办公室生活政策等等,但其实,做我们这行的,有点儿像“特种部队”。电影里头的“特种部队”,平时不用回军营报道,一旦哪里有需要,行动小组就被派往行动地点,搞定一切事情,如果需要帮助的话会空降一个领导过来,任务完成后给总部做个汇报就可以了,基本上我们也是一样的。
那时我跟的项目组是跟金融咨询有关的,我们组基本不用回总部,就看派给我们的客户是谁,然后我们一组人就去“驻厂”。“驻厂”是指我们全组人都到客户的单位里工作,这样能第一时间跟客户要到流程、制度、数据等,双方也能及时沟通,而且这种“一对一”的服务也显得非常专注与专业。基本上,多数的咨询公司或者四大行的项目组,都有这种“承诺驻厂”的服务形式。
“驻厂”有一点好处是上下班都能打车,这也是正规员工的基本福利。而且我作为150元/天的实习生,中午饭也是不用花钱的,因为每组的正规员工都有一个餐补额度,即使本人出差了,同事也能拿他的餐补额度吃中午饭。
但是这个“驻厂”也有比较尴尬的时候。一般来说,客户都会把会议室空出来给我们工作,但是这要看对方单位的条件。有一次我们被派到一家国内非常有名的大企业工作,当时我还在想象,说这么一个大企业,会议室得有多先进、多有气势,结果实际上他们的会议室巨小无比,没比一个经理办公室大多少。于是我们五六个人就挤在一个小会议室里工作,有的椅子腿儿还坏了。还有一些单位因为企业文化或者管理制度不同,有时候中午出来倒水,还能赫然看到支了床在过道午休的大叔……当然这些都只是题外话了,无论看到什么我们都会保持专业素养,不加以评论。
麦肯锡主要是做咨询与解决方案,所以前期的数据梳理工作量会非常巨大,同时也要求精细准确。实习期间我做过大量的数据整理、测试分析、制作各种图表等工作,虽然具体内容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如何快速,如何高效,如何规范,这些都是靠自己一边学习一边犯错一边总结得出的。所有实习生的工作都不会特别有意思,而且也会有各种困惑,会犯不同的错误,但是真正从这些实践中获得的更优、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不仅有助于日后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学生到职人进化的标志。
要“融入”先学“语言艺术”
这个“语言艺术”并非指怎样把话说得花哨圆滑,讲究的是说话的时机、分寸,还要注意跟不同的群体说不同的话。
父辈总会提醒我们刚入职场的时候一定要低调,凡事尽量少吭声,可我觉得,与老板说话,也需要语言艺术。在跟老板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少说多听,无论你认为你的想法有多正确,对方比你多的是经历与经验,并且都是从实践中总结的,会比你脑子里的架构丰富得多。即使你一时无法认同,也要先听,回头再慢慢分析,慢慢判断。但是,当遇到问题,或者需要沟通的环节时,一定不能不说话,问清楚沟通清楚了才能把事做明白。在麦肯锡实习,我们的领导就一再强调,有问题有状况一定要马上说。这种表达跟“展示自己”的发言不一样,现在的老板早已经不是古板之辈,他们知道你发言只是想把工作做好而已,对你的印象分只会有增无减。
不过面对客户的话,这个说话的分寸就要格外注意了。曾经有一次,一位客户站在办公室门口,指着我们的鼻子大骂“你们说话中英夹杂是什么意思?是看不起我吗?这么说话是要给我脸色看吗?”等等。实际上,因为麦肯锡团队里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同事比较多,一是口语习惯,二是一些专业名词用英文表达更准确,所以无意中就得罪客户了。以至于后来我们组领导不得不请客户吃饭,好言解释,才把这个误会解开。记得那时,我初期接触团队的时候,也经常听不懂他们中英夹杂的对话,但我不想表现出反感和无措,而是一边表面保持镇定,一边暗地里默默记住他们经常用的词和表达方式,这样也就慢慢融入了团队。同样一个“中英夹杂”表达的情况,融入客户和融入团队,方案不一样,这也是说话的艺术。
TIPS:
你也可以“另类起飞”——
积极参加校园内的社团、活动和工作——不论活动大小,只要做出成绩,会让你在以后的求职路上得到意想不到的加分;
多关注名企网站——名企现在非常热衷与高校互动。如果你心里已经有了理想的企业,多关注他们的网站,参加他们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即使屡败屡战也在所不惜;
只要有兴趣,不妨试一试——不要考虑这个比赛跟自己的专业、追求是否完全对应,或者斟酌参加这个活动究竟能不能给自己的职场带来好处,在大学经历中,“体验”与“尝试”才是真正重要的。
一个“人口学”学生的另类起飞
我在麦肯锡实习的这个机会不是面试笔试而来,而是参加一个校园活动获得冠军的奖励。麦肯锡当时办了一个活动,主题内容是展现现代女大学生风采的,老实说,我当时并不是冲着麦肯锡去的,因为对于我这个“人口学”学生来说,麦肯锡貌似太遥远了。
即使我们“人口学”的老师,也认为以后我们能为国家人口管理做做贡献就好了——的确,与我专业最对口的单位就是计生委。但因为我对金融、管理很感兴趣,而且觉得自己路还很长,眼界还没开阔,所以我想多尝试一下。
当时的互动包括面试筛选、博客、现场展示几个环节。一轮一轮的比赛下来,我更清楚自己想要展示给评委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充满活力和动感的女大学生形象,于是在最后的现场展示中,我选择表演一段交谊舞。
老实说,选择交谊舞纯粹是为了挑战自己,因为那时我对交谊舞一窍不通,完全是从零开始。我找了一位前辈教我跳舞,我们俩都是晚自习后才有时间,于是接下来的两周,同学们都能看到有两个人大晚上的在宿舍楼后面转圈和舞动。说实在的一开始我很不自在,总觉得自己的动作有点儿傻,但慢慢学下来,一天比一天跳得好了,人也就更自信了,最后我在现场展示环节的交谊舞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在其他选手的唱歌、表演等节目中显得比较出挑。
那次比赛我获得了冠军,而奖励就是能到麦肯锡实习,并且不是普通的实习生,而是一去就能直接跟着项目组,参加实际的工作。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全国六个名额,北京也只有两个而已。但是让我最难忘的,并不是这个奖励本身,而是这个比赛带给我的收获,正如评委老师当时对我的评价:我们看到你整个过程不断突破自己,不断进步,像破壳而出般,让人印象深刻。对我自己来说,我参加比赛的动机就是为了观察自己、发掘自己,整个过程让我非常享受。
我在麦肯锡当“特种部队”
可能在外人眼里,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一定有非常大气豪华的总部,或者有非常完善让旁人羡慕的办公室生活政策等等,但其实,做我们这行的,有点儿像“特种部队”。电影里头的“特种部队”,平时不用回军营报道,一旦哪里有需要,行动小组就被派往行动地点,搞定一切事情,如果需要帮助的话会空降一个领导过来,任务完成后给总部做个汇报就可以了,基本上我们也是一样的。
那时我跟的项目组是跟金融咨询有关的,我们组基本不用回总部,就看派给我们的客户是谁,然后我们一组人就去“驻厂”。“驻厂”是指我们全组人都到客户的单位里工作,这样能第一时间跟客户要到流程、制度、数据等,双方也能及时沟通,而且这种“一对一”的服务也显得非常专注与专业。基本上,多数的咨询公司或者四大行的项目组,都有这种“承诺驻厂”的服务形式。
“驻厂”有一点好处是上下班都能打车,这也是正规员工的基本福利。而且我作为150元/天的实习生,中午饭也是不用花钱的,因为每组的正规员工都有一个餐补额度,即使本人出差了,同事也能拿他的餐补额度吃中午饭。
但是这个“驻厂”也有比较尴尬的时候。一般来说,客户都会把会议室空出来给我们工作,但是这要看对方单位的条件。有一次我们被派到一家国内非常有名的大企业工作,当时我还在想象,说这么一个大企业,会议室得有多先进、多有气势,结果实际上他们的会议室巨小无比,没比一个经理办公室大多少。于是我们五六个人就挤在一个小会议室里工作,有的椅子腿儿还坏了。还有一些单位因为企业文化或者管理制度不同,有时候中午出来倒水,还能赫然看到支了床在过道午休的大叔……当然这些都只是题外话了,无论看到什么我们都会保持专业素养,不加以评论。
麦肯锡主要是做咨询与解决方案,所以前期的数据梳理工作量会非常巨大,同时也要求精细准确。实习期间我做过大量的数据整理、测试分析、制作各种图表等工作,虽然具体内容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如何快速,如何高效,如何规范,这些都是靠自己一边学习一边犯错一边总结得出的。所有实习生的工作都不会特别有意思,而且也会有各种困惑,会犯不同的错误,但是真正从这些实践中获得的更优、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不仅有助于日后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学生到职人进化的标志。
要“融入”先学“语言艺术”
这个“语言艺术”并非指怎样把话说得花哨圆滑,讲究的是说话的时机、分寸,还要注意跟不同的群体说不同的话。
父辈总会提醒我们刚入职场的时候一定要低调,凡事尽量少吭声,可我觉得,与老板说话,也需要语言艺术。在跟老板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少说多听,无论你认为你的想法有多正确,对方比你多的是经历与经验,并且都是从实践中总结的,会比你脑子里的架构丰富得多。即使你一时无法认同,也要先听,回头再慢慢分析,慢慢判断。但是,当遇到问题,或者需要沟通的环节时,一定不能不说话,问清楚沟通清楚了才能把事做明白。在麦肯锡实习,我们的领导就一再强调,有问题有状况一定要马上说。这种表达跟“展示自己”的发言不一样,现在的老板早已经不是古板之辈,他们知道你发言只是想把工作做好而已,对你的印象分只会有增无减。
不过面对客户的话,这个说话的分寸就要格外注意了。曾经有一次,一位客户站在办公室门口,指着我们的鼻子大骂“你们说话中英夹杂是什么意思?是看不起我吗?这么说话是要给我脸色看吗?”等等。实际上,因为麦肯锡团队里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同事比较多,一是口语习惯,二是一些专业名词用英文表达更准确,所以无意中就得罪客户了。以至于后来我们组领导不得不请客户吃饭,好言解释,才把这个误会解开。记得那时,我初期接触团队的时候,也经常听不懂他们中英夹杂的对话,但我不想表现出反感和无措,而是一边表面保持镇定,一边暗地里默默记住他们经常用的词和表达方式,这样也就慢慢融入了团队。同样一个“中英夹杂”表达的情况,融入客户和融入团队,方案不一样,这也是说话的艺术。
TIPS:
你也可以“另类起飞”——
积极参加校园内的社团、活动和工作——不论活动大小,只要做出成绩,会让你在以后的求职路上得到意想不到的加分;
多关注名企网站——名企现在非常热衷与高校互动。如果你心里已经有了理想的企业,多关注他们的网站,参加他们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即使屡败屡战也在所不惜;
只要有兴趣,不妨试一试——不要考虑这个比赛跟自己的专业、追求是否完全对应,或者斟酌参加这个活动究竟能不能给自己的职场带来好处,在大学经历中,“体验”与“尝试”才是真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