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后冠状动脉血供大幅减少或中断,使供血区域的心肌出现持久缺血性损害造成的。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持久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为主,并伴有白细胞计数与血清心肌酶上升、心电图进行性改变。AMI常见并发症包括休克、心衰、心律失常等,也是导致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老年人是急性心肌梗死高发群体,若老年人有冠心病病史,并突然出现气促、胸闷、胸痛情况,就需要考虑是否发生心肌梗死。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急救处理十分重要,下面就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如何进行正确处理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1.急性心肌梗死处理措施
1.1发现心肌梗死后应及时呼救。及时进行呼救比任何药物都管用,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突发心口剧烈疼痛,同时有全身冒冷汗情况,则要考虑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这时旁人一定不要轻易搬动患者,而应让患者就地平卧,不要翻身,肢体制动,尽量不要让患者说话,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平和,不要大声说话。若患者自己带有应急药物可以让其先服用缓解,然后尽早拨打救治电话,让急救车救治。若条件限制救护车不能到达,可以将患者平稳送至医院,在送至过程中减少对患者的搬动,切记不可让患者自己步行去医院,也不要采取背患者的方式送到医院,以免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1.2及时安抚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情绪。若发现患者有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应注意让患者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让患者产生激动情绪,也要尽量减少患者活动,以免造成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患者心脏负荷加重,从而使得心肌梗死范围扩大。所以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应让其平卧休息,可以指导患者做平缓深呼吸,有助于心率降低。
1.3尽早对患者进行吸氧处理。若条件允许有吸氧条件,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尽早对其进行吸氧处理,让患者进行持续吸氧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中氧含量,使得患者心脏缺氧情况得到改善,这样患者心梗程度可以得到缓解,并减慢疾病进程。
1.4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应注意加强患者观察。如果患者出现四肢冰冷或脉搏减弱情况,则表示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这时可将患者放置为头低足高位,促使血流量增加。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憋喘、呕吐泡沫痰,则应采取半卧位而非头低足高位,头低足高位可能会导致患者胸闷、喘憋症状加重。另外,为了便于患者舒畅呼吸,可以将患者领口、围巾、裤带等取掉或适当松一些,但也要注意患者保暖。在救护车送至过程中,如果医务人员发现患者存在脉搏缓慢,且忽然消逝,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并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
1.5若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要在第一时间让患者躺下,不要做其他活动,可以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mg,若存在有胸痛情况,也可以服用适当硝酸甘油。如果患者存在有紫绀情况,则表示可能有左心衰竭,可以让患者采取端坐位,让双下肢下垂,或采取半卧位,减少回心血量,缓解心衰情况。若患者存在有休克情况,应将患者头稍微放低一点,并将口腔中异物清除,防止阻塞呼吸道。
1.6早点让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开通闭塞冠脉血管。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生后六小时之内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那么患者后续冠脉再通成功率较高,约为70-80%左右。如果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一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则患者甚至可能不存在心肌坏死情况。因此,对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这对于患者预后恢复来说有重要意义。
1.7在后续治疗中应谨慎使用药物。通常来说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都会服用适当硝酸甘油来缓解,但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剂量,虽说硝酸甘油可以对患者血管起到扩张作用,能够起到降血压效果,但是对于下壁心梗患者如果使用过多硝酸甘油则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反而会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另外,在使用阿司匹林时也要注意,若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存在有急性胸痛或患者本身存在胃部疾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还可能会影响患者后续治疗,因此在使用药物时也要加强注意。
2.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注意事项
2.1注意加强患者疼痛干预。①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以减轻心脏负担,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以防加重病情。②止痛,根据医嘱及时应用止痛剂,如吗啡或杜冷丁,缓解疼痛刺激,减轻恐惧或濒死感。③溶栓治疗。遵医嘱予肝素钠3600U静脉推注;尿激酶100万U+0.9NS100ml中静脉滴注,30 min滴完。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溶栓后遵医嘱予0.9NS50ml+肝素钠12500U微泵输注(3ml/h)抗凝治疗。④硝酸甘油输注,促进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输液前测量患者血压及心率,用于输液过程观察和指导用药。严格控制浓度和速度,一般不超过40μg/ml,滴塑一般从8-10滴/分开始,最快不超过20滴/分。一般2-6小时将血压降至安全水平,24-48小时逐步降至正常水平。血压不宜降得过低,收缩压应维持在120-140mmHg为宜,以免影响心肌供血,加重患者病情。用药过程中,嘱病人不要过快变为直位或半卧位,避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引起头晕不适或跌倒/坠床。尽量用输液泵输注,以便控制滴速。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并分散其注意力。
2.2溶栓治疗时注意事项。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6 h内采取溶栓治疗,一般静脉滴注尿激酶,100万-200万U,保证0.5h内结束。同时,对相关适应证与禁忌证要了然于胸,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患者意识、神志等。遵医嘱抽血检测凝血、电解质、心肌酶三项等功能,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小便颜色、大便颜色及输液针孔等有无出血情况,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等,判断是否有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2.3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心理干预。医务人员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要主动积极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与监护系统的使用意义,让患者不再恐惧。日常诊疗过程中要经常与病人交流,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使其能够对自身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并针对其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鼓励家属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信心,以减轻焦虑情绪。
2.4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给予持续低流量供氧(2-4L/min)、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重点监控血压、心率、尿量,記录入出量。当发现心律失常时,应尽快找到诱发因素,并观察和记录好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与具体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处理。
2.5注重患者诊疗中生活指导干预。急性期协助翻身、进食、洗漱,根据病情给予舒适的体位,起病4-6小时内给以低盐、低脂流质饮食。发病后4d-5d由医务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关节和肢体的被动运动,每日醒时进行1h的活动;发病后6d-7d引导患者进行体位的主动更换,被动坐起45°,维持5-10min,每日进行2次;发病后8d-9d,进行主动坐起运动,每次保持5-10min,并进行部分的床上自我照料;发病后10d即可进行床下活动,并逐渐从扶着床畔走路过渡到独立行走。
2.6恢复期合理运动。针对患者的病情与生活习惯制作个性化健康卡片,帮助患者养成规律作息生活习惯,指导其开展一些强度较小的活动,如参与慢走、打太极、做操等运动,有利于控制血压,增强耐受力,减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此外,告诉患者随时携带硝酸甘油,一旦发作心绞痛可马上服用起到急救的作用。运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
总而言之,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突发,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对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越早救治处理,患者存活率越高,所以在发现周围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应及时采取正确处理措施,这对于患者预后恢复来说有重要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处理措施
1.1发现心肌梗死后应及时呼救。及时进行呼救比任何药物都管用,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突发心口剧烈疼痛,同时有全身冒冷汗情况,则要考虑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这时旁人一定不要轻易搬动患者,而应让患者就地平卧,不要翻身,肢体制动,尽量不要让患者说话,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平和,不要大声说话。若患者自己带有应急药物可以让其先服用缓解,然后尽早拨打救治电话,让急救车救治。若条件限制救护车不能到达,可以将患者平稳送至医院,在送至过程中减少对患者的搬动,切记不可让患者自己步行去医院,也不要采取背患者的方式送到医院,以免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1.2及时安抚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情绪。若发现患者有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应注意让患者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让患者产生激动情绪,也要尽量减少患者活动,以免造成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患者心脏负荷加重,从而使得心肌梗死范围扩大。所以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应让其平卧休息,可以指导患者做平缓深呼吸,有助于心率降低。
1.3尽早对患者进行吸氧处理。若条件允许有吸氧条件,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尽早对其进行吸氧处理,让患者进行持续吸氧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中氧含量,使得患者心脏缺氧情况得到改善,这样患者心梗程度可以得到缓解,并减慢疾病进程。
1.4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应注意加强患者观察。如果患者出现四肢冰冷或脉搏减弱情况,则表示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这时可将患者放置为头低足高位,促使血流量增加。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憋喘、呕吐泡沫痰,则应采取半卧位而非头低足高位,头低足高位可能会导致患者胸闷、喘憋症状加重。另外,为了便于患者舒畅呼吸,可以将患者领口、围巾、裤带等取掉或适当松一些,但也要注意患者保暖。在救护车送至过程中,如果医务人员发现患者存在脉搏缓慢,且忽然消逝,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并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
1.5若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要在第一时间让患者躺下,不要做其他活动,可以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mg,若存在有胸痛情况,也可以服用适当硝酸甘油。如果患者存在有紫绀情况,则表示可能有左心衰竭,可以让患者采取端坐位,让双下肢下垂,或采取半卧位,减少回心血量,缓解心衰情况。若患者存在有休克情况,应将患者头稍微放低一点,并将口腔中异物清除,防止阻塞呼吸道。
1.6早点让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开通闭塞冠脉血管。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生后六小时之内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那么患者后续冠脉再通成功率较高,约为70-80%左右。如果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一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则患者甚至可能不存在心肌坏死情况。因此,对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这对于患者预后恢复来说有重要意义。
1.7在后续治疗中应谨慎使用药物。通常来说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都会服用适当硝酸甘油来缓解,但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剂量,虽说硝酸甘油可以对患者血管起到扩张作用,能够起到降血压效果,但是对于下壁心梗患者如果使用过多硝酸甘油则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反而会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另外,在使用阿司匹林时也要注意,若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存在有急性胸痛或患者本身存在胃部疾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还可能会影响患者后续治疗,因此在使用药物时也要加强注意。
2.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注意事项
2.1注意加强患者疼痛干预。①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以减轻心脏负担,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以防加重病情。②止痛,根据医嘱及时应用止痛剂,如吗啡或杜冷丁,缓解疼痛刺激,减轻恐惧或濒死感。③溶栓治疗。遵医嘱予肝素钠3600U静脉推注;尿激酶100万U+0.9NS100ml中静脉滴注,30 min滴完。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溶栓后遵医嘱予0.9NS50ml+肝素钠12500U微泵输注(3ml/h)抗凝治疗。④硝酸甘油输注,促进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输液前测量患者血压及心率,用于输液过程观察和指导用药。严格控制浓度和速度,一般不超过40μg/ml,滴塑一般从8-10滴/分开始,最快不超过20滴/分。一般2-6小时将血压降至安全水平,24-48小时逐步降至正常水平。血压不宜降得过低,收缩压应维持在120-140mmHg为宜,以免影响心肌供血,加重患者病情。用药过程中,嘱病人不要过快变为直位或半卧位,避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引起头晕不适或跌倒/坠床。尽量用输液泵输注,以便控制滴速。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并分散其注意力。
2.2溶栓治疗时注意事项。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6 h内采取溶栓治疗,一般静脉滴注尿激酶,100万-200万U,保证0.5h内结束。同时,对相关适应证与禁忌证要了然于胸,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患者意识、神志等。遵医嘱抽血检测凝血、电解质、心肌酶三项等功能,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小便颜色、大便颜色及输液针孔等有无出血情况,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等,判断是否有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2.3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心理干预。医务人员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要主动积极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与监护系统的使用意义,让患者不再恐惧。日常诊疗过程中要经常与病人交流,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使其能够对自身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并针对其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鼓励家属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信心,以减轻焦虑情绪。
2.4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给予持续低流量供氧(2-4L/min)、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重点监控血压、心率、尿量,記录入出量。当发现心律失常时,应尽快找到诱发因素,并观察和记录好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与具体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处理。
2.5注重患者诊疗中生活指导干预。急性期协助翻身、进食、洗漱,根据病情给予舒适的体位,起病4-6小时内给以低盐、低脂流质饮食。发病后4d-5d由医务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关节和肢体的被动运动,每日醒时进行1h的活动;发病后6d-7d引导患者进行体位的主动更换,被动坐起45°,维持5-10min,每日进行2次;发病后8d-9d,进行主动坐起运动,每次保持5-10min,并进行部分的床上自我照料;发病后10d即可进行床下活动,并逐渐从扶着床畔走路过渡到独立行走。
2.6恢复期合理运动。针对患者的病情与生活习惯制作个性化健康卡片,帮助患者养成规律作息生活习惯,指导其开展一些强度较小的活动,如参与慢走、打太极、做操等运动,有利于控制血压,增强耐受力,减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此外,告诉患者随时携带硝酸甘油,一旦发作心绞痛可马上服用起到急救的作用。运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
总而言之,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突发,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对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越早救治处理,患者存活率越高,所以在发现周围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应及时采取正确处理措施,这对于患者预后恢复来说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