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是Iv号H型雪地中型坦克。这是一件单件兵器模型,比例为1/35。背景设定在残酷的乐线——齐克塞包围战。
自从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就开始向西线不间断地进攻,1943年11月,苏军冲过第聂伯河的桥头堡,攻克了基辅,并将德军向西和西南方向逐退了100千米。1943年12月,苏军又发起了一系列新的攻势。攻势一直持续到1944年1月中旬才告一段落,使得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防线向西弯曲,从而在苏第1方面军和第2乌克兰方面军之间形成了一个从西北伸向东南的突出部,这就是德国人所称的“齐克塞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割裂了苏、乌两个方面军之间的联系,对计划进一步发动攻势的苏军来说,这个突出部犹如芒刺在背;但这个突出部的存在对苏军也是一个机会,一个通过两翼包抄以消灭突出部里德军的机会。
1944年1月24日~2月18曰,苏联发动了齐克塞战役,亦称为科尔松-舍普琴柯夫斯基战役,而德国方面则把这个战役冠以“齐克塞口袋”之名。与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口库尔斯克战役等著名的东线战役相比,齐克塞战役很少为人所知。然而这个战役在苏德战尹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役,它是苏罕1944年中发动的第一个重大攻势。苏军投入兵力24.5万人、坦克513辆,德军兵力13万人、坦克180~200辆。这样,苏军占有兵力2:1、坦克2.6:1的优势。
不过,坦克上的力量对比很快就改变了。战役发起后,苏军首先将第2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该集团军下辖第3不口第1 6坦克军,但远未达到满员,只有100辆坦克。在战役后期,第1坦克集团军第11近卫坦克军也来到战场,但也只有30辆坦克。这样苏军在这场战役中投入约650辆坦克。在这些坦克中,第6坦克集团军第5机械化军装备的是美制M4A2“谢尔曼”坦克,其余苏军坦克部队主要装备T—34/76不口一些轻型坦克。德军也向这个地区投入新的坦克部队,在突出部右翼投入了第13和第24装甲师,左翼则投入第16、17装甲师以及第1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装甲师、第1装甲师不口贝克装甲团,最后,德军坦克总数达到约500辆,其中至少有150辆是“虎”式坦克不口“豹”式坦克。战争结果是苏军损失了80188人,其中阵亡和失踪24286人、受伤55902人;德军的损失也不少手8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将近4万人。双方都损失了投入坦克数量的50%以上。
Perzf-lv型坦克(Pzkpfw lv)即IV号坦克,是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也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希特勒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毫米火炮的Iv号坦克,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Iv号坦克出厂。lV号坦克的A、B、C型在战前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D型于1939年10月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E型于1940年投产,F(F1)型于1941年投产,F1型之前的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毫米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lV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辆。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不口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川、lV号坦克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的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虽然德国坦克战术运用得出色,并月有良好的步坦协同,能够避实击虚;但lv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提升,最终造成了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了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川、JV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在Iv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的75毫米火炮,成为F2型,然后在1942年投产了G型。这两型号坦克增强了装甲和火力,勉强可以对抗T-34/76。此外,Iv—F2型也配发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成为非洲战场德军最倚重的装备。
H型和J型于1943年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IV号坦克一直足;中锋陷阵的主力之一。在德国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Iv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Iv号坦克总产量达6000辆以上。
此外,从战争初期开始还推出了由Iv号坦克底盘发展的变形车,包括自行高炮、“野蜂”式150毫米自行榴弹炮、“熊”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安装75毫米或88毫米反坦克炮,简称“Iv驱”的驱逐战车。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战后,一些Iv号坦克以及“Ⅲ突”、“IV驱”等被叙利亚等国家购买,参加了早期的中东战争,到1967年仍可在戈兰高地战场看到Iv号坦克的身影。
自从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就开始向西线不间断地进攻,1943年11月,苏军冲过第聂伯河的桥头堡,攻克了基辅,并将德军向西和西南方向逐退了100千米。1943年12月,苏军又发起了一系列新的攻势。攻势一直持续到1944年1月中旬才告一段落,使得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防线向西弯曲,从而在苏第1方面军和第2乌克兰方面军之间形成了一个从西北伸向东南的突出部,这就是德国人所称的“齐克塞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割裂了苏、乌两个方面军之间的联系,对计划进一步发动攻势的苏军来说,这个突出部犹如芒刺在背;但这个突出部的存在对苏军也是一个机会,一个通过两翼包抄以消灭突出部里德军的机会。
1944年1月24日~2月18曰,苏联发动了齐克塞战役,亦称为科尔松-舍普琴柯夫斯基战役,而德国方面则把这个战役冠以“齐克塞口袋”之名。与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口库尔斯克战役等著名的东线战役相比,齐克塞战役很少为人所知。然而这个战役在苏德战尹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役,它是苏罕1944年中发动的第一个重大攻势。苏军投入兵力24.5万人、坦克513辆,德军兵力13万人、坦克180~200辆。这样,苏军占有兵力2:1、坦克2.6:1的优势。
不过,坦克上的力量对比很快就改变了。战役发起后,苏军首先将第2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该集团军下辖第3不口第1 6坦克军,但远未达到满员,只有100辆坦克。在战役后期,第1坦克集团军第11近卫坦克军也来到战场,但也只有30辆坦克。这样苏军在这场战役中投入约650辆坦克。在这些坦克中,第6坦克集团军第5机械化军装备的是美制M4A2“谢尔曼”坦克,其余苏军坦克部队主要装备T—34/76不口一些轻型坦克。德军也向这个地区投入新的坦克部队,在突出部右翼投入了第13和第24装甲师,左翼则投入第16、17装甲师以及第1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装甲师、第1装甲师不口贝克装甲团,最后,德军坦克总数达到约500辆,其中至少有150辆是“虎”式坦克不口“豹”式坦克。战争结果是苏军损失了80188人,其中阵亡和失踪24286人、受伤55902人;德军的损失也不少手8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将近4万人。双方都损失了投入坦克数量的50%以上。
Perzf-lv型坦克(Pzkpfw lv)即IV号坦克,是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也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希特勒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毫米火炮的Iv号坦克,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Iv号坦克出厂。lV号坦克的A、B、C型在战前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D型于1939年10月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E型于1940年投产,F(F1)型于1941年投产,F1型之前的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毫米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lV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辆。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不口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川、lV号坦克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的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虽然德国坦克战术运用得出色,并月有良好的步坦协同,能够避实击虚;但lv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提升,最终造成了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了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川、JV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在Iv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的75毫米火炮,成为F2型,然后在1942年投产了G型。这两型号坦克增强了装甲和火力,勉强可以对抗T-34/76。此外,Iv—F2型也配发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成为非洲战场德军最倚重的装备。
H型和J型于1943年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IV号坦克一直足;中锋陷阵的主力之一。在德国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Iv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Iv号坦克总产量达6000辆以上。
此外,从战争初期开始还推出了由Iv号坦克底盘发展的变形车,包括自行高炮、“野蜂”式150毫米自行榴弹炮、“熊”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安装75毫米或88毫米反坦克炮,简称“Iv驱”的驱逐战车。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战后,一些Iv号坦克以及“Ⅲ突”、“IV驱”等被叙利亚等国家购买,参加了早期的中东战争,到1967年仍可在戈兰高地战场看到Iv号坦克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