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中职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重点从搜集素材、课外体验和指导写作教学入手,探讨了在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期中职作文回归生活,焕发写作课堂的生命力。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中职作文 实践探索
新课标要求,中职作文教学要注重生活化拓展,强调语文学习实践性延伸。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中职作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中职生写作兴趣,创新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强化中职生文化意识,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促进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本文以闽中当地文化为例,探讨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中职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当前,中职作文教学难于令人满意,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作文课上,教师理论指导过甚,真实体验缺失;题目布置后,大多学生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显出痛苦万分的神态。究其原因,学生写作与实际生活脱节,不注重积累与观察,缺乏情感体验,致使无话可写。其实,我们身边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写作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独具慧眼,善于唤醒并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走出一条具有中职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笔者根据多年写作教学实践,在收集素材、开阔视野、指导写作,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唤醒学生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意识,回归生活真实进行写作方面做了尝试。
二、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认识家乡环境,了解地方文化。
古诗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人们遗忘。年轻一代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文化了解很多,对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感到陌生,这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失落。中职语文教育就是要肩负传承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责任。而地方文化,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引“地方文化活动”进课堂,是贯彻和落实“以活动促进职业教育,以教育促进专业成长”的理念,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创设课堂写作生活化、内容地方化情景性教学,拓展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的兴趣,强化学生文化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文化中成长,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闽中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方文化特色鲜明,茶文化、高甲戏、狮子舞、板凳龙、元宵节、庙会,古堡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与符号。在地方文化的引领下开展中职作文教学,让中职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美,能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同时进一步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为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三、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实践的途径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创造活动,学生的实践过程,其实就是生活体验过程,是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须广大,勿作井中蛙”。《2009版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强调: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生活,观察风土人情,了解历史文化,把地方文化资源引入作文教学中。牢牢树立“生活大语文”的意识,整合生活化作文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手段,实现写作生活化、生命化。
(一)积累写作素材,唤醒乡土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社会生活就是写作之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唤醒乡土意识,进而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1.关注自然景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罗兰论艺术》)美莫过于自然,但是,睫在眼前长不见,中职学生对生活的冷漠使他们失去对自然美的感悟,失去一些美好东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别致的村庄,清澈的溪流……我的家乡虽然没有泰山的雄奇之美,却有着“绿树村边合”的清秀之美;虽然没有惊涛拍岸的壮观之美;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之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青瓦白墙,松柏苍翠,青山巍巍,稻花飘香;屏山被称为“高山茶之乡”;济阳是“油菜花基地”;武陵有“雪山萝卜”之称……各地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让我们走出学校,投身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领略一下大仙峰、大鼓山、象山的风姿;体验一下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于是作文命题时,笔者设计了一些小而美的题目,如:《云雾下的村庄》、《家乡的油菜花》、《山村风景独好》等,这些题目都切合学生实际,能较好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沉淀写作素材,诱发乡土意识,激发写作兴趣。
2.关注家乡的变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新楼林立,道路宽畅,村落整洁,这些变化都为学生写作乡土作文提供了良好素材。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家乡今昔变化,引导学生做细微观察,抓住具体事物,选择恰当角度展现家乡的变化;让学生真正言之有物,缘“情”作“文”。农家新居是建设新农村的一大风景,曾指导学生描写农家事,农家美。例如《邻居的婚房》将爷爷辈、父辈,哥哥三代人的婚房变化进行对比,抒发了一家人幸福感,突出了家乡的变化。这样作文才能朴实自然、情真意切,写作题材才能永远新鲜、有活力;同时又将乡土资源引进作文课堂,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路》、《家乡的那座桥》、《家乡喜事多》等优秀之作,展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在写作中学生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了热爱家乡之情。 3.关注民风民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生长和生活在闽中这块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积淀。在作文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地方文化特性,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关注家乡的民风民俗,学生可以感受家乡昔日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生活的富裕,但仍然沿袭着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如结婚寿庆,开业典礼,起居造屋,祭祖扫墓、龙灯庙会等等,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都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渠道(网络、图书,采访等)收集材料,并整理成册在班级进行交流,写些农家事,农家人,感受农家人自然、淳朴的人性美。如:《邻居家的新鲜事》《节日趣事》《打糍粑》《做草粿》……农家的节日,不仅有春节和元宵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正月初一穿新衣,正月十五吃汤圆,迎龙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地方风俗。如果将它作为作文教学中的素材,学生作文定会增色不少。
例如,板凳龙是我县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韵味无穷。从最初的村民自娱自乐到逢年过节的联欢表演,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百姓文化。每年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放鞭炮,点烟花,龙子龙孙舞起板凳龙,举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且让各地民众领略到闽中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本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当地民俗风情为题材开展作文教学,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去调查、搜寻和了解每个节日的形成与发展,并通过整理写出具有浓浓民俗气息的文章。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独特的写作材料,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有了传承家乡传统节日所寄寓的情感。
如陈波同学在《节日》中写道:“这是一种古老而又热闹的活动,也许它对人类的创造进取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却为村民们提供了一种世俗的欢乐。它把全村人的情感联系起来,通过这一盛大的民间活动,祈求来年吉祥安康、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表达美好心愿,从而使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如今,城里的人关系越来越冷漠,年味也越来越淡,我们不妨回到乡村过年,尽情享受这民间的欢乐吧。”
学生有了对家乡风俗民情的了解,那么对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荷花淀》等描写本土文化人性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学生的习作中飘逸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乡土情怀。
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的历史底蕴,强化地方文化自豪感,积极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目的就是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乡土情怀。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深入民间以调查采访、摄影、收集材料等方式展示地方文化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充分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在生活中学习作文的自觉性,提升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笔者组织开展以“土堡文化之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写作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社会现象,深刻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收集,调查、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大田土堡区别于永定、南靖的土楼、江西的围屋、傣族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是独一无二的乡土性建筑,数量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大田土堡与永定、南靖土楼、北京四合院等地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易腐蚀,耗资巨大。如明代山岗类型的琵琶堡,清代水田类型的凤阳堡,清代山坡类型的安良堡等,都是宝贵的写作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挖掘、利用好以上的乡土资料,使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使学生主动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信息及写作的能力。
(三)景点现场教学,触发乡土情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素材的积累,生活的关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茶园,开启“茶文化”写作之旅,给学生最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体验,游玩家乡景点。以“走进茶乡,感受茶文化”为例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就能有感而发,抒写真情实感。
(1)茶园定向。我们选择了屏山万亩生态茶园,在定向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采茶环节。向茶农学采茶,注意采茶过程,在参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
(3)制茶过程。了解采青、晒青、杀青、制茶等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制茶的全过程,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4)了解茶文化。民风茶俗、名人茶事,茶史溯源、茶叶分类、品味茶诗、赏析茶联、学习茶道以及介绍江山美人茶。
(5)茶艺表演活动。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6)指导写作。通过指导并结合实践,学生写出了不少优秀习作,如优秀例文《感受茶文化》、《悠悠茶香》、《人生如茶》、《茶香暖人心》等。
通过“走进茶乡,感受茶文化”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农民劳作的艰辛,并亲身体验制茶过程,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开展现场写作教学,让学生懂得融入团队,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了适应社会生活和职场变化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唤醒了学生对家乡的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四、结语
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中职作文文教学,不仅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教学关系的有效沟通,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中职生实践能力,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感,而且有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职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突破口。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全面融入中职语文作文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打造生活化、人文化的中职作文有效课堂,中职作文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月标.让乡土课程资源融进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7).
[2]张立.谈乡土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J].科教文汇,2012(8).
[3]黎坤金.高中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4).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中职作文 实践探索
新课标要求,中职作文教学要注重生活化拓展,强调语文学习实践性延伸。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中职作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中职生写作兴趣,创新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强化中职生文化意识,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促进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本文以闽中当地文化为例,探讨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中职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当前,中职作文教学难于令人满意,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作文课上,教师理论指导过甚,真实体验缺失;题目布置后,大多学生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显出痛苦万分的神态。究其原因,学生写作与实际生活脱节,不注重积累与观察,缺乏情感体验,致使无话可写。其实,我们身边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写作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独具慧眼,善于唤醒并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走出一条具有中职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笔者根据多年写作教学实践,在收集素材、开阔视野、指导写作,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唤醒学生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意识,回归生活真实进行写作方面做了尝试。
二、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认识家乡环境,了解地方文化。
古诗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人们遗忘。年轻一代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文化了解很多,对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感到陌生,这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失落。中职语文教育就是要肩负传承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责任。而地方文化,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引“地方文化活动”进课堂,是贯彻和落实“以活动促进职业教育,以教育促进专业成长”的理念,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创设课堂写作生活化、内容地方化情景性教学,拓展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的兴趣,强化学生文化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文化中成长,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闽中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方文化特色鲜明,茶文化、高甲戏、狮子舞、板凳龙、元宵节、庙会,古堡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与符号。在地方文化的引领下开展中职作文教学,让中职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美,能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同时进一步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为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三、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实践的途径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创造活动,学生的实践过程,其实就是生活体验过程,是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须广大,勿作井中蛙”。《2009版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强调: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生活,观察风土人情,了解历史文化,把地方文化资源引入作文教学中。牢牢树立“生活大语文”的意识,整合生活化作文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手段,实现写作生活化、生命化。
(一)积累写作素材,唤醒乡土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社会生活就是写作之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唤醒乡土意识,进而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1.关注自然景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罗兰论艺术》)美莫过于自然,但是,睫在眼前长不见,中职学生对生活的冷漠使他们失去对自然美的感悟,失去一些美好东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别致的村庄,清澈的溪流……我的家乡虽然没有泰山的雄奇之美,却有着“绿树村边合”的清秀之美;虽然没有惊涛拍岸的壮观之美;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之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青瓦白墙,松柏苍翠,青山巍巍,稻花飘香;屏山被称为“高山茶之乡”;济阳是“油菜花基地”;武陵有“雪山萝卜”之称……各地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让我们走出学校,投身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领略一下大仙峰、大鼓山、象山的风姿;体验一下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于是作文命题时,笔者设计了一些小而美的题目,如:《云雾下的村庄》、《家乡的油菜花》、《山村风景独好》等,这些题目都切合学生实际,能较好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沉淀写作素材,诱发乡土意识,激发写作兴趣。
2.关注家乡的变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新楼林立,道路宽畅,村落整洁,这些变化都为学生写作乡土作文提供了良好素材。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家乡今昔变化,引导学生做细微观察,抓住具体事物,选择恰当角度展现家乡的变化;让学生真正言之有物,缘“情”作“文”。农家新居是建设新农村的一大风景,曾指导学生描写农家事,农家美。例如《邻居的婚房》将爷爷辈、父辈,哥哥三代人的婚房变化进行对比,抒发了一家人幸福感,突出了家乡的变化。这样作文才能朴实自然、情真意切,写作题材才能永远新鲜、有活力;同时又将乡土资源引进作文课堂,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路》、《家乡的那座桥》、《家乡喜事多》等优秀之作,展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在写作中学生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了热爱家乡之情。 3.关注民风民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生长和生活在闽中这块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积淀。在作文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地方文化特性,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关注家乡的民风民俗,学生可以感受家乡昔日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生活的富裕,但仍然沿袭着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如结婚寿庆,开业典礼,起居造屋,祭祖扫墓、龙灯庙会等等,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都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渠道(网络、图书,采访等)收集材料,并整理成册在班级进行交流,写些农家事,农家人,感受农家人自然、淳朴的人性美。如:《邻居家的新鲜事》《节日趣事》《打糍粑》《做草粿》……农家的节日,不仅有春节和元宵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正月初一穿新衣,正月十五吃汤圆,迎龙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地方风俗。如果将它作为作文教学中的素材,学生作文定会增色不少。
例如,板凳龙是我县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韵味无穷。从最初的村民自娱自乐到逢年过节的联欢表演,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百姓文化。每年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放鞭炮,点烟花,龙子龙孙舞起板凳龙,举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且让各地民众领略到闽中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本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当地民俗风情为题材开展作文教学,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去调查、搜寻和了解每个节日的形成与发展,并通过整理写出具有浓浓民俗气息的文章。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独特的写作材料,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有了传承家乡传统节日所寄寓的情感。
如陈波同学在《节日》中写道:“这是一种古老而又热闹的活动,也许它对人类的创造进取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却为村民们提供了一种世俗的欢乐。它把全村人的情感联系起来,通过这一盛大的民间活动,祈求来年吉祥安康、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表达美好心愿,从而使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如今,城里的人关系越来越冷漠,年味也越来越淡,我们不妨回到乡村过年,尽情享受这民间的欢乐吧。”
学生有了对家乡风俗民情的了解,那么对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荷花淀》等描写本土文化人性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学生的习作中飘逸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乡土情怀。
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的历史底蕴,强化地方文化自豪感,积极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目的就是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乡土情怀。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深入民间以调查采访、摄影、收集材料等方式展示地方文化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充分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在生活中学习作文的自觉性,提升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笔者组织开展以“土堡文化之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写作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社会现象,深刻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收集,调查、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大田土堡区别于永定、南靖的土楼、江西的围屋、傣族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是独一无二的乡土性建筑,数量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大田土堡与永定、南靖土楼、北京四合院等地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易腐蚀,耗资巨大。如明代山岗类型的琵琶堡,清代水田类型的凤阳堡,清代山坡类型的安良堡等,都是宝贵的写作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挖掘、利用好以上的乡土资料,使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使学生主动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信息及写作的能力。
(三)景点现场教学,触发乡土情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素材的积累,生活的关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茶园,开启“茶文化”写作之旅,给学生最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体验,游玩家乡景点。以“走进茶乡,感受茶文化”为例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就能有感而发,抒写真情实感。
(1)茶园定向。我们选择了屏山万亩生态茶园,在定向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采茶环节。向茶农学采茶,注意采茶过程,在参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
(3)制茶过程。了解采青、晒青、杀青、制茶等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制茶的全过程,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4)了解茶文化。民风茶俗、名人茶事,茶史溯源、茶叶分类、品味茶诗、赏析茶联、学习茶道以及介绍江山美人茶。
(5)茶艺表演活动。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6)指导写作。通过指导并结合实践,学生写出了不少优秀习作,如优秀例文《感受茶文化》、《悠悠茶香》、《人生如茶》、《茶香暖人心》等。
通过“走进茶乡,感受茶文化”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农民劳作的艰辛,并亲身体验制茶过程,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开展现场写作教学,让学生懂得融入团队,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了适应社会生活和职场变化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唤醒了学生对家乡的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四、结语
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中职作文文教学,不仅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教学关系的有效沟通,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中职生实践能力,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感,而且有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职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突破口。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全面融入中职语文作文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打造生活化、人文化的中职作文有效课堂,中职作文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月标.让乡土课程资源融进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7).
[2]张立.谈乡土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J].科教文汇,2012(8).
[3]黎坤金.高中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