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放松能力在短跑运动中的作用

来源 :体育时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69023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1
  摘 要 短跑运动中的放松并非是身体的完全放松,而是通过神经系统使得肌肉用力更加协调,更加快速;肌肉的协调用力使得能量更加节约,代谢产物的消除速度更快;心里的放松使得机体的机体处于适宜的应激状态。本研究主要从解剖、生理角度分析放松技术对短跑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短跑 放松技术 协调放松 能源物质
  一、肌肉放松的实质
  从能量供应机制上讲,放松其本质就是提高机体中能源物质的利用率、加速清除代谢产物以及加速能量的再合成。从运动生理的角度讲,肌肉放松主要是提高了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性;从神经系统角度讲,主要增强了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从心理的角度看,放松使神经系统与机体活动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整个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协调、有序与正常工作。
  动作的协调性取决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过程配合程度。过于紧张,兴奋就会扩散,造成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紊乱,如跑步中的向后蹬伸摆动时,伸肌中枢兴奋强力收缩,屈肌中枢应抑制松弛拉长。如果屈肌保持一定张力,伸肌力量就抵消了一部分,导致动作失调,动作失调必然影响步幅和步频,失调的结果,不能使被动的肌肉充分展长,从而也就影响了相继产生的收缩力。因此,放松是一个积极的意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用力过程。
  二、肌肉放松对短跑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肌肉收缩力量和增加运动幅度
  肌肉收缩时协调放松,传入的神经冲动有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化就会趋于加强,其控制程度精确而集中,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放冲动频率与强度,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使肌肉力量增大[1]。如果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好,可以使参加工作的运动机能单位尽可能多地做到同步收缩,调动更多的原动肌同时参加工作,同时使每一个运动单位能发生更大的紧张,肌肉收缩的力量也就愈大。研究表明[2],肌肉放松能力弱的人,肌肉中有60%的肌肉纤维参与活动,而肌肉放松能力强的人,有9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同样是肌肉收缩参与工作,放松程度不同可使其收缩力量相差达30%。显然,肌肉收缩时协调放松,可使肌肉力量变得更大。
  肌肉收缩时初长度与肌肉放松关系极为密切,肌肉越是放松,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之间阻力减小,肌肉工作时就愈容易拉长,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收缩前初长度越长,向心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就愈大[1]。不仅如此,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调性同样影响肌肉收缩幅度的大小,对抗肌的充分放松,可以减小对抗阻力,增加主动肌、协同肌的收缩幅度,跑动中运动幅度增大,步长增加,短跑成绩相应提高[4]。
  (二)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动作频率
  短跑属于周期竞速类运动项目,从整体讲其速度的快慢由步长和步频决定。其中,动作步频主要由感受器和效应器的敏感程度、中枢延搁额时间的长短、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决定[3]。
  从肌肉放松的角度看,对抗肌的充分放松,能提高主动肌的收缩速度与收缩能力,对抗肌的高度紧张必将限制主动肌的收缩与收缩速度;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来看,步频的加快是依赖于大脑皮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快速转换,相反,对抗肌与主动肌之间及时的交替收缩与放松,也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实现步频的提高。由此可见,只有当肌肉用力与放松迅速有节奏地协调一致时,才能获得更快的肌肉收缩速度和动作频率。
  (三)增强技术动作的节奏感,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使短跑技术更完美
  短跑用力的节奏主要表现在用力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方向动作的韵律、收缩与放松的交替等,动作越放松,对抗肌就能在主动肌用力收缩时做到充分的放松、舒展、拉长,使主动肌快速有力收缩,对保持高步频,打开上下肢动作的幅度,以及获得较大的步幅都是非常重要的。运动技能的形成与肌肉放松存在一定的关联。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若肌肉放松能力强,整个身体的协调能力好,在学习新动作时,泛化过程短,对动作细节分化能力强,形成运动技能就快,动作协调有力,趋于自动化,从而提高运动成绩[1]。正因为肌肉放松使短跑技术更加效率化、节省化、速度更快,因此放松技术已被纳入短跑技术之中,成为短跑的核心训练内容受到广泛的重视。
  (四)减轻疲劳,缓解紧张的情绪
  心理的紧张必然造成肌肉的活动的紧张。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变化,使运动员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出汗增多,这些变化还会造成运动中枢的协调性被破坏,使得运动系统的调节失常,兴奋抑制的转换受阻滞,甚至限制运动的状态[1,3]。所以,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交替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肌肉的收缩与放松就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建议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重视身体各部分肌肉力量的均衡发展,尤其是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力量平衡练习,还应注重关节肌肉灵活性和伸展性的练习,以避免运动损伤。
  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运用想象训练,念动训练,自我暗示放松等心理学方法手段增强心理的稳定性、消除竞赛心理障碍,为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提供心理上保障。同时,还应重视运动后疲劳的消除。
  参考文献:
  [1]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祝娅.浅谈短跑放松技术的意义及其训练[J].益阳师专学报.2000(6):107—109.
  [3] 谭延敏.试析放松活动的生理作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3):66-68.
  [4] 袁玫.放松技术在短跑中的作用及训练[J].田径.2001(5):24.
其他文献
为明确山地植烟土壤粉垄耕作的效果和适宜深度,设计粉垄深度30 cm、40 cm、50 cm和传统耕作4个处理,分析了粉垄耕作后烤烟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动态变化,研究了粉垄对烤烟干物
中图分类号:G8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2  摘 要 中学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是动作技术教学。本文通过运用传统教学法和完整与分解教学法。分别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的实验对比。得出采用完整与分解教学法跳远的一组成绩提高显著。在学时较短的情况下,运用分解教学法的学生并不能把每个动作技术都能掌握。分解的太细还影响了挺身式的连贯性。本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2  摘 要 文章基于当今排球运动更高、更快、更激烈、更细腻的发展趋势,旨在研究排球运动员应该具备的身体体型特征、身体素质、心理和生理素质和智力水平,从而为排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排球 运动员 选材  一、前言  排球运动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中间,排球运动技、战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多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型,民众生产生活水平逐渐提升,能源需求逐渐增长,为电力工程带来可持续发展。电力工程发展规划管理涉及电力企业与我国经济的多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电力工程发展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电力工程;发展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4-0100-01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2  摘 要 心理调控是运动员对心理状态的调节与控制。从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内部因素分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取决于比赛表现,而比赛表现取决于赛前身体、技战术和心理状态。职业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有95%取决于心理因素。高水平网球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快速的步伐移动、完美的技术动作、先进的战术理念和强烈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2  摘 要 本文利用体育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对运动员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为促进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 体育心理学 心理障碍  一、前言  在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比赛结果。有的运动员训练成绩较稳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1  摘 要 急停跳投在篮球运动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对急停跳投的种类、特点以及训练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训练应从身体素质、技术及心理三方面进行。  关键词 急停跳投 分析 训练  急停跳投具有起跳突然、速度快、出手点高的特点。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脚步灵活性的增加,个人防守面积增大,防守距离缩短,个人防守几乎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1  摘 要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育锻炼既是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法律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企业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高度重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积极建立劳动用工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防范用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