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然体现出其特殊的价值,并受到了广泛亲睐和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既能训练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交流、表达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情境化,拓宽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容量,优化了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
引 言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也让更多的教师去探究如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更鲜活,更加充满活力。
人类正快步迈入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各种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直观化,趣味化,使课堂教学也“鲜活”了起来,更加富有感染力,优化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阅读教学课前预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由此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更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在传统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单一。有许多学生想查阅一些资料,条件所限,无处可获,包括一些教师备课查阅资料都是如此,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这一窘状更加突出。但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这一窘态不复存在,人们已经习惯于“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学生们遇到未知的事物,上网一搜索,马上就能获取相关知识。这种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的便捷通畅,被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应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
我在阅读教学的课前预习中就做了如下尝试:在教学每一篇阅读课文之前,我和学生都会进行充分准备,搜集相关的素材,了解文本背景。第一,首先了解作家、写作背景、作品特点;第二,找到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第三,利用QQ、微信等平台和学生在线交流、指导、探求,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预习。例如:我在教学《秦兵马俑》时,孩子们没有去过西安,不了解各种各样的兵马俑。这些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遗产,其实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甚远!但是有了网络,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问题不在是难题了。教学前,我让孩子们去搜集秦始皇、将军俑、士兵俑、车马俑等的相关的知识、资料、图片、视频,课前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课中播放课件,直观、形象地引领孩子们走进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段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抽象性和精炼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那“声、色、画、乐”于一体的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视频,马上就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与传统教学情境的创设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优势太过明显,学生也喜闻乐见。如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用的就是情景导入法,我播放了一段解放军抗洪抢险的视频,那奔腾咆哮的洪水,那坚固的人墙,那激动人心的画面,马上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很快就融入到了我创设的情境中去,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文本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顺畅。
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孩子的阅读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眼前,一方面使孩子阅读的热情大增,另一方面也将文本内容以最有效的形式传递给了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使他们能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充分发挥阅读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化难为易,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没有直观的接触感受,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总是有所欠缺,无法深入体会阿炳那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为了真正建立起文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我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阿炳那悲惨的身世和对音乐的热爱方面的资料,又创设情境让学生边欣赏《二泉映月》的音乐,边体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在一遍遍的欣赏体悟中,结合文本,很快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化抽象为可感可视的具化形象,轻松突破了文本的重难点。仅仅一个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就使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体会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这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的功劳。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阅读的效果,拓宽了课堂容量,发展了学生能力,改善了语文学习环境。
传统教学中對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综合素养。在如今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前一些难以突破的壁垒轻松得以突破,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改变教师讲有余而学生练不足的缺憾,使教学内容迅速得以迁移和运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替代传统的板书、刻字等方法,加大课堂容量,节省大量时间,使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大大增加,便于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师生处于互动状态,使教学得到迅速有效的反馈、巩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丰富的资源,加入补充材料或引入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制动学生更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加上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课堂上深入理解文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在学习《早》一课时,学生课前从网上对鲁迅的生平及作品等知识,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加上课件中图片的运用,学生很好地就理解了文本中对三味书屋的介绍;更是借助于网络的便捷,轻松突破了难点,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了 与“二十四番花信风” 相关的节气知识,为下文更深入理解“鲁迅时时早,事事早”打下了很好基础。学生对鲁迅相关资料搜集,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课后我又布置学生在网上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让学生对鲁迅有了更进一步了解,拓宽了课堂了容量,实现了“小课本,大课堂,小手段,大智慧”。
总之, 信息技术的变革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也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起来,无疑将是我们今后思考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梁华:《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金平:《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应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梅山第三小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
引 言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也让更多的教师去探究如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更鲜活,更加充满活力。
人类正快步迈入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各种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直观化,趣味化,使课堂教学也“鲜活”了起来,更加富有感染力,优化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阅读教学课前预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由此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更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在传统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单一。有许多学生想查阅一些资料,条件所限,无处可获,包括一些教师备课查阅资料都是如此,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这一窘状更加突出。但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这一窘态不复存在,人们已经习惯于“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学生们遇到未知的事物,上网一搜索,马上就能获取相关知识。这种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的便捷通畅,被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应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
我在阅读教学的课前预习中就做了如下尝试:在教学每一篇阅读课文之前,我和学生都会进行充分准备,搜集相关的素材,了解文本背景。第一,首先了解作家、写作背景、作品特点;第二,找到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第三,利用QQ、微信等平台和学生在线交流、指导、探求,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预习。例如:我在教学《秦兵马俑》时,孩子们没有去过西安,不了解各种各样的兵马俑。这些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遗产,其实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甚远!但是有了网络,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问题不在是难题了。教学前,我让孩子们去搜集秦始皇、将军俑、士兵俑、车马俑等的相关的知识、资料、图片、视频,课前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课中播放课件,直观、形象地引领孩子们走进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段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抽象性和精炼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那“声、色、画、乐”于一体的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视频,马上就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与传统教学情境的创设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优势太过明显,学生也喜闻乐见。如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用的就是情景导入法,我播放了一段解放军抗洪抢险的视频,那奔腾咆哮的洪水,那坚固的人墙,那激动人心的画面,马上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很快就融入到了我创设的情境中去,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文本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顺畅。
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孩子的阅读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眼前,一方面使孩子阅读的热情大增,另一方面也将文本内容以最有效的形式传递给了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使他们能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充分发挥阅读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化难为易,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没有直观的接触感受,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总是有所欠缺,无法深入体会阿炳那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为了真正建立起文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我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阿炳那悲惨的身世和对音乐的热爱方面的资料,又创设情境让学生边欣赏《二泉映月》的音乐,边体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在一遍遍的欣赏体悟中,结合文本,很快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化抽象为可感可视的具化形象,轻松突破了文本的重难点。仅仅一个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就使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体会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这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的功劳。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阅读的效果,拓宽了课堂容量,发展了学生能力,改善了语文学习环境。
传统教学中對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综合素养。在如今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前一些难以突破的壁垒轻松得以突破,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改变教师讲有余而学生练不足的缺憾,使教学内容迅速得以迁移和运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替代传统的板书、刻字等方法,加大课堂容量,节省大量时间,使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大大增加,便于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师生处于互动状态,使教学得到迅速有效的反馈、巩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丰富的资源,加入补充材料或引入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制动学生更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加上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课堂上深入理解文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在学习《早》一课时,学生课前从网上对鲁迅的生平及作品等知识,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加上课件中图片的运用,学生很好地就理解了文本中对三味书屋的介绍;更是借助于网络的便捷,轻松突破了难点,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了 与“二十四番花信风” 相关的节气知识,为下文更深入理解“鲁迅时时早,事事早”打下了很好基础。学生对鲁迅相关资料搜集,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课后我又布置学生在网上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让学生对鲁迅有了更进一步了解,拓宽了课堂了容量,实现了“小课本,大课堂,小手段,大智慧”。
总之, 信息技术的变革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也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起来,无疑将是我们今后思考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梁华:《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金平:《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应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梅山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