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的夏天,我结束在陆院两年的学习转到了另一所军校接受继续教育,我也因此有了不同的军校生活。
我是被两枚三等功奖章保送进陆院的,也叫提干,我们队被称为“提干队”。每人都受过三等功以上的奖励,都是党员骨干,年龄大、兵龄长是我们的基本情况。人学那阵我理所当然认为这是一个精英团队,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不算学习的话。那是我们的强项,从学历水平便可见一斑,上至高中,下至小学。于是乎课本也只能先因地制宜起来,数学是高中的,英语则从ABC开始。那时候学院还有一种类型的4+1队次,即在其他院校本科毕业之后再到陆院学习一年军事。一个“资格老”,一个“学历高”。现已无法考证当初是谁先从门缝里看谁了,但后来互相看不顺眼却是事实。先是眼神的交恶,后是在校园BBS里唇枪舌剑。故事的高潮是一起发生在餐厅的冲突,事情很小只为争一张饭桌,却迅速演变成了两队的激烈对峙。其实后来还有一段小花絮,那是一次小型的行军演练,按照序列他们队正好在我们队前面。他们体能不好走得慢,我们就老起哄喊加油喊超过他们,但最后的结果却似乎是“双赢”,领导说“都表现不错”。
似乎学院的每届学员都会说自己那批是最辛苦的,我们自然也不例外。或许是赶上了院校合并组建、营院绿化的大计;或许是我们的特点太过明显了,或许领导也认为我们“不爱书装爱武装”吧。总之,学院凡有急难险重之公差非“提干队”莫属,这种状况贯穿了两年。更有一段时间,锹镐之类的工具就放在宿舍,正课也曾被占用过。那时候总的感觉时间还是挺多的,却又觉得属于自己的很少,一块一块的像“鸡肋”。我们宿舍十二个人,十二张嘴,有时一说几个小时,聊天也是会上瘾,最后也总有长长的失落。最开心的事是踢球,每到下午心就想着操场,课基本听不进去最烦的事是检查内务,因为看不惯它凌驾于学习之上。
陆院的管理是很正规的,七点看新闻九点半洗漱十点熄灯,分秒不差。晚自习室与计算机房的开放是由模拟连领导决定的,大多是不开的,理由是太乱,不好管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写日记。入学那会我还没有电脑,便经常利用同学中午休息的时间借机找材料、写稿子、学软件。后来我买了电脑,后来这些都成了偶尔。周日才是周末,周末肯定有情况,这院子大人又多,事自然就多。万一没事我就会去图书馆,在书架中穿梭的感觉特别好,尤其借完书返回时很有成就感。但平时几乎没有空间,周末也得请假,队里会随时查人的。我应该读了不少书,我也做读书笔记,我也爱惜过时间,把睡前、饭后、厕所、领导讲话时都利用;我也总觉得自己很忙,我也不知道对于这一切我是珍惜的多还是浪费的多!不亦乐乎,呜呼哀哉!毕业拉练的时候,大家都在为背囊减负,我却带了一本大书一个小本,大休息时拿书来看,宿营时在帐篷里写日记。八百里太行,我享受着艰辛,也体会着两年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新的学校完全颠覆了我过去两年对军校的认识,总之是很人性的那种,于是人性的弱便也会出现。那是开学之初,我们宿舍四人很快买了台灯,晚上各学各的很安静。然而这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很快台灯就被电脑击败了,也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周末是自由的,但干什么又成了新的问题。还是在开学之初,大家相互陌生着,一天舍友让我陪他买衣服,我欣然同意。后来又一起唱歌一起吃饭,往来复还。我开始矛盾,想跳出来,却又怕被抛弃。但我们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我慢慢找回自己并找到了归宿,但无疑又失去了一次起跑。
学院图书馆阅览室就是我说的归宿。周末这里的上座率是极低的,肯定比我们的国产大片还惨,平均不超过十人。都去哪了呢,校园里几乎见不到人,学员队也空荡荡的。一次闲暇我曾骑车去过驻地的师范大学,让我惊叹的并非是他们校园的景色,虽然它的确秀丽雅致。是人,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学习的人,偌大校园竟宛如课堂般。那天我真的深受震撼。或许我言重了,少见多怪,但一个图书馆阅览室常常冷清的学校不更奇怪吗?
其实最奇怪的是我,明白着,混沌着。我无意用一个略显沉重的问号结束我的故事,但人生是该多有问号的,让灵魂责问生命;而人也决不能受境于囚、困败于理。
责任编辑 王通化
我是被两枚三等功奖章保送进陆院的,也叫提干,我们队被称为“提干队”。每人都受过三等功以上的奖励,都是党员骨干,年龄大、兵龄长是我们的基本情况。人学那阵我理所当然认为这是一个精英团队,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不算学习的话。那是我们的强项,从学历水平便可见一斑,上至高中,下至小学。于是乎课本也只能先因地制宜起来,数学是高中的,英语则从ABC开始。那时候学院还有一种类型的4+1队次,即在其他院校本科毕业之后再到陆院学习一年军事。一个“资格老”,一个“学历高”。现已无法考证当初是谁先从门缝里看谁了,但后来互相看不顺眼却是事实。先是眼神的交恶,后是在校园BBS里唇枪舌剑。故事的高潮是一起发生在餐厅的冲突,事情很小只为争一张饭桌,却迅速演变成了两队的激烈对峙。其实后来还有一段小花絮,那是一次小型的行军演练,按照序列他们队正好在我们队前面。他们体能不好走得慢,我们就老起哄喊加油喊超过他们,但最后的结果却似乎是“双赢”,领导说“都表现不错”。
似乎学院的每届学员都会说自己那批是最辛苦的,我们自然也不例外。或许是赶上了院校合并组建、营院绿化的大计;或许是我们的特点太过明显了,或许领导也认为我们“不爱书装爱武装”吧。总之,学院凡有急难险重之公差非“提干队”莫属,这种状况贯穿了两年。更有一段时间,锹镐之类的工具就放在宿舍,正课也曾被占用过。那时候总的感觉时间还是挺多的,却又觉得属于自己的很少,一块一块的像“鸡肋”。我们宿舍十二个人,十二张嘴,有时一说几个小时,聊天也是会上瘾,最后也总有长长的失落。最开心的事是踢球,每到下午心就想着操场,课基本听不进去最烦的事是检查内务,因为看不惯它凌驾于学习之上。
陆院的管理是很正规的,七点看新闻九点半洗漱十点熄灯,分秒不差。晚自习室与计算机房的开放是由模拟连领导决定的,大多是不开的,理由是太乱,不好管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写日记。入学那会我还没有电脑,便经常利用同学中午休息的时间借机找材料、写稿子、学软件。后来我买了电脑,后来这些都成了偶尔。周日才是周末,周末肯定有情况,这院子大人又多,事自然就多。万一没事我就会去图书馆,在书架中穿梭的感觉特别好,尤其借完书返回时很有成就感。但平时几乎没有空间,周末也得请假,队里会随时查人的。我应该读了不少书,我也做读书笔记,我也爱惜过时间,把睡前、饭后、厕所、领导讲话时都利用;我也总觉得自己很忙,我也不知道对于这一切我是珍惜的多还是浪费的多!不亦乐乎,呜呼哀哉!毕业拉练的时候,大家都在为背囊减负,我却带了一本大书一个小本,大休息时拿书来看,宿营时在帐篷里写日记。八百里太行,我享受着艰辛,也体会着两年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新的学校完全颠覆了我过去两年对军校的认识,总之是很人性的那种,于是人性的弱便也会出现。那是开学之初,我们宿舍四人很快买了台灯,晚上各学各的很安静。然而这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很快台灯就被电脑击败了,也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周末是自由的,但干什么又成了新的问题。还是在开学之初,大家相互陌生着,一天舍友让我陪他买衣服,我欣然同意。后来又一起唱歌一起吃饭,往来复还。我开始矛盾,想跳出来,却又怕被抛弃。但我们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我慢慢找回自己并找到了归宿,但无疑又失去了一次起跑。
学院图书馆阅览室就是我说的归宿。周末这里的上座率是极低的,肯定比我们的国产大片还惨,平均不超过十人。都去哪了呢,校园里几乎见不到人,学员队也空荡荡的。一次闲暇我曾骑车去过驻地的师范大学,让我惊叹的并非是他们校园的景色,虽然它的确秀丽雅致。是人,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学习的人,偌大校园竟宛如课堂般。那天我真的深受震撼。或许我言重了,少见多怪,但一个图书馆阅览室常常冷清的学校不更奇怪吗?
其实最奇怪的是我,明白着,混沌着。我无意用一个略显沉重的问号结束我的故事,但人生是该多有问号的,让灵魂责问生命;而人也决不能受境于囚、困败于理。
责任编辑 王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