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实施建议中又指出,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适时引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呢?
一、在对话中感悟,激发学生的质疑力
阅读的对象是文本,它需要融入主体的理解,方能把潜在的文本变成现实的文本,这一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的作用在于对学生唤醒引领和提升,包括主导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以“问题”为纽带的主导与主体的对话。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对话情境,组织系统的对话活动,把学生带进激烈、问题解决的对话世界中,使学生全情投入。例如,我执教《七色花》一课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珍妮的做法还不够巧妙,她为什么不撕下最后一片花瓣再变一朵七色花,让七色花帮她实现更多的愿望呢?”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不少学生也点头表示赞同,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堂上,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无疑处生疑,敢于向教师质疑,不仅其质疑能力、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还使教师之心、学生之心、作者之心心心相印。疑中求思,思中探索,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好地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在预设中生成,凸现课堂的开放性
预设,是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因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的质疑求异,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预设的生成教学是一种无目标的教学,我们应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猫种鱼》时,她让学生用“种”字扩词并造句。学生们兴奋异常,踮着脚高举小手,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如“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蔬菜”、“爸爸在种玉米”……“老师,可以说种太阳吗?”一个孩子突然问道。孩子们听后大笑,而这位老师则示意大家停下来,说:“好孩子,可以。但你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吗?”这位学生自信地说,她听过一首《种太阳》的歌,该老师就让这位学生试着唱起了《种太阳》这首歌。
课堂教学按预设进行,但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瞬间不同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要发现和挖掘学生未能清楚表达的“含义”,善于搜索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疑点”,哪怕是“错误”的见解和信息,这都是教学的“契机”,错过了“不同的声音”,掩盖的其实是学生心灵的感情、情感的体验、创新的萌芽。因此,课堂随时都有精彩的生成,我们不但要用心采撷,更要用心创造。
三、在指导中自主,张扬学生的个性化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新课程同时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何指导?第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有一种对老师的亲近感,情绪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轻松感。第二、构建开放课堂,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留出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我提出:“课文第五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作者写得很精彩。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感受深的地方随时在书上做批注。”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言内容的关键处,精妙点,使学生在读书感悟中畅谈独特见解,激发创新思维,张扬独特个性。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显现的或潜在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具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成了一个逐步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着眼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积极创造机会,相信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就会成为学生多元发展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
一、在对话中感悟,激发学生的质疑力
阅读的对象是文本,它需要融入主体的理解,方能把潜在的文本变成现实的文本,这一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的作用在于对学生唤醒引领和提升,包括主导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以“问题”为纽带的主导与主体的对话。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对话情境,组织系统的对话活动,把学生带进激烈、问题解决的对话世界中,使学生全情投入。例如,我执教《七色花》一课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珍妮的做法还不够巧妙,她为什么不撕下最后一片花瓣再变一朵七色花,让七色花帮她实现更多的愿望呢?”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不少学生也点头表示赞同,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堂上,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无疑处生疑,敢于向教师质疑,不仅其质疑能力、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还使教师之心、学生之心、作者之心心心相印。疑中求思,思中探索,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好地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在预设中生成,凸现课堂的开放性
预设,是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因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的质疑求异,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预设的生成教学是一种无目标的教学,我们应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猫种鱼》时,她让学生用“种”字扩词并造句。学生们兴奋异常,踮着脚高举小手,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如“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蔬菜”、“爸爸在种玉米”……“老师,可以说种太阳吗?”一个孩子突然问道。孩子们听后大笑,而这位老师则示意大家停下来,说:“好孩子,可以。但你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吗?”这位学生自信地说,她听过一首《种太阳》的歌,该老师就让这位学生试着唱起了《种太阳》这首歌。
课堂教学按预设进行,但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瞬间不同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要发现和挖掘学生未能清楚表达的“含义”,善于搜索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疑点”,哪怕是“错误”的见解和信息,这都是教学的“契机”,错过了“不同的声音”,掩盖的其实是学生心灵的感情、情感的体验、创新的萌芽。因此,课堂随时都有精彩的生成,我们不但要用心采撷,更要用心创造。
三、在指导中自主,张扬学生的个性化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新课程同时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何指导?第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有一种对老师的亲近感,情绪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轻松感。第二、构建开放课堂,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留出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我提出:“课文第五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作者写得很精彩。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感受深的地方随时在书上做批注。”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言内容的关键处,精妙点,使学生在读书感悟中畅谈独特见解,激发创新思维,张扬独特个性。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显现的或潜在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具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成了一个逐步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着眼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积极创造机会,相信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就会成为学生多元发展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