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育儿大冲撞

来源 :孩子宝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爱晴柔 王珺 刘雄英
  绘图 李岳红 拍摄 周涛 模特宝宝 Kimi 向杨
  通信和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中国迅速融入国际社会的决心和措施,这一切使地球从未像今天这样小过,东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也因之空前频密。
  我们的生活,因远离了“闭塞”而丰富,欢欣雀跃的同时,也开始在各个维度不断体会取舍之难,向西走还是向东走,这越来越是个问题。
  置身中西育儿大冲撞的漩涡。我们无法忽略西方社会在经济、文化、教育、医护等诸多领域先行一步的事实,更不能回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将置身全球化的竞争背景因而必须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的现实。
  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想到:百余年的落后历史把许多国人的脊梁压弯了,自信的全面丧失使得他们有可能视西方的一切为圣旨。而任何一刀切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危险的。
  东西方在育儿的观念和方法上到底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一定是先进后进优与劣的不同吗?我们所听到过的东西方差异中有多少讹传或夸大其词的成分?这些差异的背后有着怎样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成功地与国际接轨?
  


  透过中西12个育儿冲撞点的细致对比。透过医护专家和早教专家的客观点评,透过对东西方冲撞下的家庭的访问,透过海归博士的声音。我们即便找不到答案。也能找到通往答案的方向。
  
  中西育儿12个冲撞点解析
  
  喂养篇
  专家点评/查彩慧(广州市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传说中的中西育儿差异究竟有多大,差异中我们如何选择,看完这12个冲撞点解析你就知道了。
  
  1 喂奶
  冲撞点:按时哺乳VS按需哺乳;强制断乳VS自然断乳;精确化喂养VS感觉派喂养
  场景一:北京。豆豆正玩得尽兴,到喂奶时间了,妈妈抱宝宝到胸前,宝宝有一搭没一搭地吃。
  场景二:广州。燕珍妈妈抱着10个月大的儿子在玩,宝宝要钻进她怀里吃奶,妈妈拒绝了,把他强塞到奶奶身边,宝宝哇哇大哭。
  场景三:纽约。Sophia打算把一瓶没吃完的奶粉清理掉,对门的中国朋友看完保质期后觉得很可惜,说:在保质期内,还能吃呀。Sophia说:奶粉开启后一个月后就不能吃了。
  差异点举例:
  中国:
  1、按时哺乳:中国有不少妈妈推崇按时哺乳,大概隔2~4个小时给宝宝喂一次奶。
  2、强制断乳:国内的断奶方法一般是采取比较粗暴专断的强迫方式,譬如有些妈妈会离开宝宝一个星期,强制断乳:有些妈妈则在自己的乳房上擦刺激的药或食物,让宝宝吸的时候产生厌恶感来迫其断奶;另外就是像以上案例说的那样,在宝宝想吃母乳时妈妈回避,由家里其他人来安抚。
  3、感觉派喂养:虽然年轻的父母一般会按说明书中奶粉和水的比例来在冲调配方奶,但在把握水的温度,先放水还是先放奶粉等问题上往往不会特别讲究。由老人喂养宝宝的家庭更有可能根本不按说明书的比例来冲调奶粉。
  西方:
  1、按需哺乳:只要宝宝想吃就喂,随时随地都可以给宝宝喂奶。
  2、自然断乳:一般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断奶,一开始每天减少一次喂母奶,改喂配方奶粉,过两三天再减少一次母奶,晚上的一顿最后再断。这样慢慢来宝宝不会一下子感到不适应,妈妈也不会因为一下子不喂奶而感到涨痛。用这样的方法一般一到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奶完全断掉了。
  3、精确化喂养:如果采用人工喂养,会严格按说明书上的要求来控制奶粉和水的比例,两盎司(约四到五大汤匙)的水放一平勺奶。先放水,后放奶。三个月以内的宝宝用来配奶的水一定要煮开,但是煮开时间只能一分钟。无论是挤出来的母乳还是配好的奶粉,如果开始喂宝宝了,那么一小时后就不能再使用。开过的奶粉,只能放置一个月。
  专家点评:
  按时哺乳可以训练宝宝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是训练规律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按需哺乳则可及时满足宝宝生理的需求和心理的满足,饥饿不是宝宝想吃奶的唯一原因,宝宝会希望从中获得安全感、有本能的吮吸需求或想接受你的安抚而要求吃奶。
  现代科学研究使人们认识了泌乳的机制,即乳汁的分泌是通过婴儿吸吮刺激而诱发的泌乳反射和排乳反射的建立,以及母亲体内脑下垂体分泌的泌乳素和催产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吸吮刺激越频繁、吸吮力越强,泌乳量越多。当今最新观念是提倡按需哺乳,即不加任何时间限制,完全根据婴儿生理需要想吃就喂,母亲感到奶胀就给婴儿哺乳,这样有利母亲早“下奶”和乳汁源源不断地分泌,以充分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要。经过几年的实践,“按需哺乳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国际母乳协会提倡自然断乳,宝宝在1岁半到3岁之间会逐渐的摆脱对母乳的依恋,这样断乳对宝宝和妈妈都不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按要求精确冲调配方奶粉,可减少患儿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的机会。
  
  2 进补
  冲撞点:药物或保健品补充VS食物补充
  场景:最近宝宝睡觉不安稳,小莲怀疑他缺钙。她选择了一位朋友推荐的外国医生。外国医生检查完后说:“多带宝宝出去运动和晒太阳就可以了。”“还有呢?”“多喝牛奶。”“那要不要开钙片给宝宝吃呢?”小莲继续追问。医生说不用,小莲却说:“你还是开巨能钙给我吧,我心里踏实。”外国医生听了哭笑不得。
  差异点举例:
  中国:
  在中国,只要自家宝宝的生长速度稍微比别家宝宝慢,如出牙慢、学步慢、长发慢、个子比同龄孩矮等,或者日常生活中有些什么不寻常现象,如睡觉不安稳、爱动等,父母首先想到的是自家宝宝缺乏微量元素了。在市场上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营养品,宝宝缺钙缺锌或缺其他微量元素,父母多以冲剂、口服溶液、片剂代为补充。不少妈妈没有经过医生的查验,凭自身经验判断宝宝缺钙,就去药店买药给宝宝吃。另外,带宝宝去做医院例检时,有些父母还会让宝宝验头发,检验是否缺乏微量元素。
  西方:
  西方父母大多不迷信营养品。在美国,宝宝营养品都要经过美国FDA严格的质量把关,所以市场上的宝宝营养品很少。西方父母没有给1岁以下的宝宝补钙的概念。由于西方妈妈从小都习惯吃奶制品,吃牛肉,所以体质好,妈妈不缺钙,宝宝也不太会缺钙。宝宝大一点以后,也开始喝牛奶,吃奶酪,这是钙最主要的来源,故很少听说婴儿要另外再补钙的。他们坚信,对钙的吸收是在太阳底下活动出来的,而不是吃钙剂补出来的。只要每天把宝宝带出门晒20分钟太阳,就不会缺钙。
  专家点评:
  钙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儿童期尤其是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对钙的需求也相应较大。不过,儿童补钙应以食补为主,应尽量通过改善饮食结构,达到从天然食品中获取足量钙的目的。奶类和奶制品不但含钙量丰富,而且也易于人体吸收利用。一般来说,每天摄入400~450毫升配方奶或牛 奶的宝宝,再加上其它食物,钙的摄入量是充足的。
  另外,人体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可以产生较多的维生素D3,维生素D3可以帮助人体吸收食物中的钙,因此要多晒太阳。
  从认为,如果食品中不能给宝宝提供足够的钙,补充一定的钙制剂还是必要的。如果婴幼儿户外活动少,可口服鱼肝油,以促进钙的吸收。
  
  3 吃饭
  冲撞点:追着喂饭VS自己吃饭按时吃饭VS按需吃饭
  场景:美国表哥携1岁多的儿子回来探亲。吃饭了,清琳给自己2岁的女儿喂饭。宝宝吃了一口便拿着玩具到处走,她只好在后边跟着喂饭,喂了2个多小时才完美国表哥就轻松多了,自己吃自己的,儿子坐在椅子上抓饭吃,父子俩半个多小时就吃完了。
  差异点举例:
  中国:
  让宝宝自己吃饭,大人担心宝宝既吃不饱还把家里弄得很脏乱,故他们宁愿给宝宝喂饭。有时宝宝到了吃饭时间仍然不想吃饭,大人担心宝宝会饿着,就会以玩具零食电视诱惑他吃,或强迫他吃。逼出来的饭不香,宝宝不肯吃,大人便追着喂饭,吃一口,换一个地方,一追就是一两个小时,时间长了,追着宝宝喂饭便成了很多家庭头痛的问题。不少宝宝上了幼儿园,在老师的训练教育下,能够独立吃饭,但一回到家里,又还原到让父母或老人追着喂的状态。
  西方:
  西方父母提倡“让孩子做主”,他们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强迫宝宝吃饭,也不会拿别的手段未引诱宝宝吃饭。如果宝宝表示不想吃饭,他们会尊重宝宝的意愿,等到他们想吃时再进食。从宝宝满9个月起,大人会把他们放在婴儿进食用的专用高脚椅上,让他们自己吃饭,并教他们自己抓着吃。国外的商店里有很多专为宝宝设计的可让宝宝用手抓着吃的零食,宝宝再稍大些,大人们就教他们使用叉子、勺子。
  专家点评:
  


  自己吃饭可锻炼宝宝的独立性,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培养运动协调能力,因此家长应鼓励宝宝自己吃饭,不要担心宝宝吃不饱或将餐桌搞得很乱。不过,当宝宝还小时,如果发现宝宝自己进餐少,家长可在宝宝自己进餐结束前适当予以补充,防止因进餐动作不熟练导致的进餐不足。
  按时吃饭可以培养宝宝逐渐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但宝宝也会有胃口好和不好的时候,不要强迫宝宝进餐,以免引起宝宝对进餐的对抗。
  
  照料篇
  
  专家点评/查彩慧(广州市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4 睡眠
  冲撞点:共床而眠VS分房独睡
  场景:心心是新女性妈妈,特别欣赏国外先进的育儿理念。宝宝2个月了,她想尝试让宝宝单独睡一个房间。谁知全家人都出来反对:婆婆说,咋能分房睡呢?宝宝那么小,出了意外也不知道;公公说。人家宝宝长到5、6岁还跟父母一起睡呢;老公说:即使要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也不需要分房。
  差异点举例:
  中国:
  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和大人睡一张床,直到上幼儿园。让宝宝独睡,对中国父母来说是极其不放心的事。现在,国内不少年轻父母都在学习国外提倡的“让宝宝独睡”的睡眠理念。因为宝宝独自在一个房间睡,父母无法及时掌控宝宝的状况,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意外,所以很多年轻父母“中西结合”:在自己房间里置一小床,让宝宝睡小床上——“分床不分房”。
  西方:
  在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大部分宝宝刚生下来,父母就让他们独自睡一个房间。很多父母会买回Baby monttor(无线婴儿监护器)放在宝宝床头和自己房间,方便自己及时了解宝宝房间里的情况。宝宝如果哭闹,Baby monttor就会发出信号,隔壁的父母就能马上收到信息,过去察看。透过彩色屏幕的Baby monttor还能在夜间清晰观察到宝宝的睡觉情况。据了解,近年来部分西方家庭也开始效仿国内宝宝和父母共床而眠的睡觉方式。
  专家点评:
  宝宝从小单独睡,可以培养独立性,同时也不会受到大人活动的干扰,父母也不必担心可能压着同睡的宝宝而休息不好,但是在照顾上,则较为不便。
  如果父母与宝宝同床而睡,则父母可以及时掌握宝宝的睡眠情况,一旦宝宝有发烧、生病等特殊状况,能就近照顾。此外还可以令宝宝有安全感,但成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宝宝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睡眠,会影响到新陈代谢和大脑发育。
  因此,目前国内的育儿专家普遍认为1岁以下的宝宝最好与父母“同房不同床”,既可以避免同床睡的不足,又便于照顾和安慰宝宝。
  一般来说,3~5岁是培养宝宝独睡的最佳年龄,此外要明白,宝宝独睡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5 穿衣
  冲撞点:过度保暖VS抗寒锻炼
  场景:夏天,某个国际幼儿园组织孩子游泳。谁知当天突然下大雨。外国孩子欢呼雀跃,中国孩子却犹豫不前。国内父母纷纷要求取消游泳课。理由是担心孩子会感冒受凉。外籍父母却坚持要老师如常上课,理由是下雨游泳,不但可以让孩子们经受温差锻炼,还能体会在雨中游泳的感觉。
  差异点举例:
  中国:
  中国家长特别关注宝宝的保暖问题。即使大热天,家长也会给刚出生的婴儿穿两件薄衣服:在中国,没满月的宝宝是不能抱出门的:给新生儿洗澡,夏天每天洗一次澡,冬天则隔几天才洗一次;到了寒冷的冬天,怕宝宝冻着生病,家长甚少带宝宝户外活动,多数时间呆在家里:冬天宝宝上幼儿园,父母会给宝宝穿很多的衣服,至少三四件,把孩子裹得像个粽子。气温降得更低时,外加帽子围巾手套,武装到牙齿。
  西方:
  美国的产科病房室温最多保持在24℃。刚出生的小婴儿一般只穿一件衣服,再包一条毛巾,出院后,每天都会洗几次澡,即使温度更低,也不会多加衣服;国外没有坐月子的习惯,所以新妈在生完孩子几天后就会带着宝宝去逛街购物,而且在带宝宝出门时,总是让宝宝跟自己穿的厚薄差不多,不会特别加衣。法国幼儿园里的宝宝,每天午后都会用毯子包得严严的,只露出小脸,在露天阳台上睡觉,即使是零下10℃的天气,也不会改变。
  专家点评:
  婴儿的新陈代谢比成人快,所以也比较怕热,虽然冬天应该穿得保暖一点,但穿太多会令宝宝活动受限,加上他的体温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在给他穿衣时,必须更注意环境的冷暖变化而及时加减衣物,一般而言,以抚摸到宝宝的身体不出汗为适度。
  如果有条件建议每天洗一次澡,夏天可根据情况增加。中外宝宝的体质不同,在进行抗寒训练时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6 大小便训练
  冲撞点:开裆裤VS纸尿裤 强迫把尿VS耐心等待
  场景:某个小型妈妈聚会,2岁大的玲玲不断被妈妈督促上厕所。一位海归妈妈觉得甚是奇怪:你们的宝宝是不是都自知大小便了?中国妈妈很骄傲地点头,然后问她:你儿子多大了?“3岁了。”海归妈妈答。“啊?3岁还穿纸尿裤?我儿子从2个月开始我就帮他把尿了。”“你怎么那么懒呢,要赶紧给宝宝把尿了!”“……”几位妈妈齐齐热心“忠告”海归妈妈。 海归妈妈很尴尬,只得提前退出了聚会。
  差异点举例:
  中国:
  在中国,大部分宝宝都穿开裆裤。有些妈妈为了省钱,有些妈妈担心纸尿裤会让宝宝得疹子,另外有些妈妈则担心长期穿纸尿裤会让宝宝养成遗尿的毛病,所以选择让宝宝穿开裆裤和尿布。现在年轻一代妈咪给宝宝穿纸尿裤的使用率高了,但仍然喜欢给宝宝开裆裤,一是为了方便纸尿裤更换;二是方便给宝宝把尿。大部分家庭会在宝宝满2、3个月后,开始给宝宝把尿(有的家庭更早,刚出生10多天就开始把了)。宝宝5、6个月时,妈妈们买来便贫训练宝宝如厕,很多宝宝在2岁时就学会了大小便自理。如果宝宝在3、4岁还没学回大小便自理,很可能遭到大人的取笑和责骂。
  西方:
  国外没有开裆裤可穿,大街上,穿着纸尿裤蹒跚而走的宝宝随处可见:幼儿园里,穿着纸尿裤玩乐的3、4岁宝宝也很常见。西方父母大部分不会刻意去训练小宝宝大小便,更没有给宝宝把尿把便的习惯。他们认为,训练宝宝上厕所的观念是要等宝宝自己“ready”了,他们遵从宝宝的生理发展信号,耐心等待。不能着急。如果到了2、3岁宝宝仍然很抗拒如厕,父母会缓半年或几个月再督促,同时,买一些相关主题的漂亮卡通书给宝宝看,积极鼓励他们。即使宝宝到了幼儿园年龄仍控制不了大小便,父母和老师也不会催促斥责羞辱宝宝,他们会不断赞扬和鼓励宝宝,直至宝宝成功掌握如厕技能。
  专家点评:
  国外的理论认为宝宝要到两岁时才会有意识地忍受排泄器官的压力,才能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准备好接受如厕训练。过早逼迫宝宝规律排泄会给宝宝造成不必耍的精神负担,造成逆反情绪,甚至遗留长期身心问题,但国内有专家认为出生两周后就可以开始把尿训练了。
  纸尿裤的应用能给年轻的父母带来很多方便,把家人从洗尿布的繁重家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给予宝宝关爱。尤其是在晚上,纸尿裤能使宝宝的睡眠不被打扰,享受充足的睡眠,不会因未能及时更换尿片而忍受潮湿之苦,家长也免去了清洗尿湿衣物和床缛之苦。
  笔者认为,在外出或夜间睡眠时使用纸尿片,白天训练把尿,可能会被更多中国家长接受。
  
  7 安抚奶嘴/吮手指
  冲撞点:拒绝VS采用,阻止VS接受
  场景:木木6个月大了,总是喜欢吮手指,老人说宝宝吮手指会影响牙齿的生长,所以木木爸妈不让木木吮手指。为了阻止木木吮手指的欲望,木木妈总跟在木木身边,一见他把手指塞到嘴里,就赶紧拔出来;这边刚拔出来,那边木木又塞进去……
  差异点举例:
  中国:
  国内家长认为,使用安抚奶嘴会造成宝宝的恋物情结,养成依赖和过分吮吸的坏习惯;长期使用安抚奶嘴,会影响宝宝上下颌骨的发育,导致上下牙齿咬合不正,形成不美观的嘴唇外观,所以一般不让宝宝使用安抚奶嘴。父母也不喜欢宝宝吮手指,为了杜绝宝宝吮手指的习惯,有的父母甚至在宝宝手指上涂黄连、辣椒水和奎宁水,希望宝宝尝到苦辣就不吃手指了。
  西方:
  


  国外宝宝大都使用安抚奶嘴。在宝宝吃手指、撕咬东西的问题上,西方家庭非但不会像中国家庭那样阻止,反而为宝宝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享受。宝宝的手指脏,父母会用婴儿药水、香皂为宝宝勤洗手。婴儿皮肤幼嫩,长时间浸泡在唾液里的手指皮肤会发白、受损,所以家长准备了宝宝油。至于幼儿的图书,更是由一页页画着故事内容的花布粘成的、撕不破、咬不坏。美国家长乐于给宝宝提供撕咬的便利,恨不能给宝宝一种能吃的书。在他们眼里,宝宝的这些行为符合天性享受,无碍于他人,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去阻止,不必说“No”。等宝宝自己长大乐,认为不再有趣,自然会停止了。
  专家点评:
  吸吮是婴儿与生俱有的本能行为,是宝宝的一种生理反射和心理需求,1岁以内的宝宝不管是喜欢吮手指还是使用安抚奶嘴,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宝宝由出生至1岁的阶段属于口欲期,必须借由口欲满足,得到安全感与精神的抚慰,除了喝奶之外,吮手指、吃奶嘴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就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吸吮对宝宝的性格发展,具有正面的影响。相对于吮手指而言,安抚奶嘴更卫生。1岁以后,宝宝会走路了,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父母可通过游戏活动转移宝宝对奶嘴的注意力,逐渐让宝宝脱离吮手指和安抚奶嘴。
  有的父母用涂黄连等强硬的办法不让宝宝吸手指,绝对是不可取的,宝宝将会变得更焦虑,反而强化吮手指的行为。
  
  8 生病发烧
  冲撞点:迷信药物VS谨慎用药
  场景:李莹带着儿子去澳洲探望家人,谁知道抵达澳的当晚,儿子发烧,高达39.3,她赶紧给儿子喂了国内常用药的××退烧药。次日儿子精神状态仍然不好,便带宝宝去看医生,并跟他讲已给宝宝喂了××退烧药。医生很惊讶,说,澳洲儿科根本不能用××,因为含有布洛芬,对宝宝危害很大。国内常用药在国外居然是禁药。李莹觉得不可思议。
  差异点举例:
  中国:
  宝宝生病了,国内医生一般采用物理降温,但如果发烧到了38.5度,医生就会建议给宝宝吃退烧药。有些退烧药含有不安全成分,但因为见效快,所以中国妈妈还是比较喜欢使用。另外,宝宝感冒发烧腹泻,让宝宝使用抗生素和静脉输液的现象在国内比较常见。抗生素中国的药房可以随便买到。
  西方:
  西方医生认为,宝宝发烧不是坏事。吃不吃退烧药不是通过发烧的度数来决定,而是根据宝宝本人的情况,譬如嗜睡,精神倦怠之类,否则就算是发烧到39.5度,如果他精神不错都不用吃。国外医生不轻易用抗生素,在宝宝高烧、呕吐、腹泻时,一般给宝宝补充盐液和葡萄糖,医生不建议给宝宝静脉输液,除非是不得已的紧急关头,医生才会给宝宝输液。澳大利亚的宝宝退烧药一般都注明“不含酒精,不含布洛芬”。澳大利亚国家还规定:1岁宝宝以下的宝宝禁用含布洛芬的药物:美国不建议1岁以下的宝宝使用含布洛芬的药物:法国药房不出售抗生素,除非医生处方写有方可。
  专家点评:
  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反应。腋温高于37.5℃通常被认为是发热,发热是很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发热多可在原发病控制后下降,如果体温持续超过38.5℃,可适当服用解热药物。在我国,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常用的较安全的解热药物,布洛芬常用于六个月以上的婴儿,小于3个月的婴儿多采用物理降温。此外,国内有很多不含不安全成分的儿科药物,但因为这些药见效慢,家长都特别心急,怕发烧烧坏了宝宝,总是催医生,有的儿科医生迫于压力,会给宝宝开见效快但含有不安全成分的药物。家长对此要格外留意。
  如果检查为病毒性腹泻,不必使用抗生素,多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如果患儿吐泻较重,口服药物困难,可采用静脉输液。很多家长担心发烧会把孩子的“脑袋烧坏”,其实单纯的发烧是不会“烧坏脑袋”的,“烧坏脑袋”通常是由于小宝宝罹患了脑炎、脑膜炎或高热惊厥。   请家长们不要因为怕发烧烧坏宝宝,而频繁使用解热药物或要求静脉输液,医生们也需要耐心解释宣教,指导家长合理用药。
  
  早教篇 专家点评/李跃儿
  
  9 自由和规则
  冲撞点:中国父母假设孩子是无知的而给与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系统的教化。西方父母则更多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教导孩子认识现实社会的规则,并在规则中自由成长。
  场景:小巫在《给孩子自由》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sam和小伙伴伊伊一起长大,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每次出门都被姥姥或者爷爷抱在怀里,从来不允许她自由走动,伊伊姥姥总说:“女孩子要规矩。不能那么疯疯癫癫的。”伊伊9个月就会说话,学会的第一个词组是“不……”当奶奶问她“别人家玩具咱们动吗”时。伊伊会说“不动”。满意的奶奶在一旁说。“我们伊伊就是懂事。”就是这样的“乖女孩”却总爱发脾气。小巫解释这是因为她的心灵受到的压抑太多。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制。
  差异点举例
  中国:
  隔代养育的现象一直存在,在很多家庭,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围绕着孩子;
  保姆除了家务之外,还负责孩子的照料和喂养;
  中国父母的常用语:“咱们可不能这么玩法,多脏啊!”“我们家××多懂事啊,从小就特别守规矩。”“他要什么就给什么,那还得了!”孩子被“过度保护”;
  父母拼命限制孩子,但在需要立规矩的地方,又放纵孩子,比如经常可以看到的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满屋跑的样子;
  很多父母通过贿赂、威胁和打骂孩子来建立规矩:
  父母认为孩子是个弱小无知的个体,需要“教”孩子进行一切活动。两方:
  父母承担照顾孩子的任务;保姆只负责家务工作;父母鼓励孩子自由探索,但也大致的给他们划出一些自由的限度,外出活动要求孩子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打扰他任:规矩一旦订立,绝对不能被打破,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并无大碍;贿赂、打骂和威胁孩子的现象比较少出现,父母慎用惩戒手段,对儿童的暴力被视为违反法律的行为,父母和孩子地位相对平等,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相互学习。
  专家点评:
  采取哪种教育方式取决于成人对待孩子的认识是哪一种观点,对孩子的发展是哪一种看法,对孩子的行为是哪一种态度。无论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都无法改变孩子实际上应该成为他自己这一事实,如果人群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代表他自己,那么作为养育者就必须选择一种能使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方式,所谓的先进教育其先进之处就在于能使人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成为自己的人;落后的教育其落后在于既无视人的社会需要,又无视人要成为自己的自然属性,它或者盲目跟风或者让孩子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这样做的危险在于无法保证教育者的教育水平是否适合人类发展。说句公平的话,只要你在教育人,就要保证你的教育适合人类。人们经过上千年的研究和探索,发现要找到适合人类的教育你就必须问自己第一个问题:
  一、你是否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二、你是否“信任”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能力会获得利于自己的生存法则。
  问了这些问题后,你就可以判断哪一个教育是适合于人类的,如果你爱你孩子,你就要为你的孩子选择适合于人类的教育。
  
  10 沟通方式
  冲撞点:用什么方式沟通是中西方的另一个差异点。关键是,沟通方式的背后藏着的是根本理念的差异。中国父母喜欢把孩子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而西方父母喜欢把“请”“谢谢”“对不起”这些敬词挂在嘴边。
  场景:Amy和洋洋因为争夺滑梯,在麦当劳餐厅的游乐区域打了起来,Amy因为强壮一些,把洋洋压在身下,洋洋开始大哭起来。洋洋的爸爸从餐厅一端走来,见状大骂洋洋:“叫你不要玩滑梯,你偏玩!看你弄得这么脏,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Amy妈妈闻声走来,看到Amy此刻已脸色通红,面带歉意,立刻上前抱住Amy,和声细语地请Amy向小伙伴道歉。
  差异点举例
  中国:
  中国人称父母为“家长”,一家之长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起到统领作用。
  带孩子认识亲戚朋友时让孩子“叫人”,喜欢逗可爱的孩子玩。
  在跟孩子交流时,一般不会说“谢谢”“请”“对不起”等词,会经常说“让”“听话”。
  会跟孩子说:“你要……,否则是个坏孩子。”
  普遍不善于表达爱,很少对孩子说“爱”。
  西方:
  孩子直呼父母姓名,父母一般不会强迫孩子到处“叫人”,也不会逗孩子玩。
  “在没有获得孩子的接纳之前,不要任意触碰他。”
  在跟孩子交流时,多用敬语,会向孩子说“对不起”。
  比较少把孩子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
  说“爱”的几率比中国父母高。
  中国:
  哭闹的孩子多半是因为“不听话”,“给孩子说”比“听孩子说”的时间少。
  当孩子哭闹时远离他,否则孩子会哭得更凶。
  常用方法——贿赂孩子,比如说:“你不哭了带你去……”“给你买……”
  西方:
  当孩子哭闹时最脆弱,正需认真倾听他的怨气。
  少说话或者不说话,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允许孩子发小脾气。一般不贿赂孩子。
  专家点评:
  任何沟通都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如果成年人对孩子的看法是孩子低成年人一等,就不会与孩子进行沟通,只会指责和发号施令,这样孩子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被践踏了,实际上孩子失去了被尊重的机会,留下的只有委屈、冤枉、害怕,认可自己低人一等,这种沟通结果意味着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没有一个成人愿意给孩子带来这一结果。
  如果成人能跟孩子站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成人首先要认为孩子只不过在年龄上比自己小了几十岁,在人格上他们与成人是平等的,有了这样的观点成人就会考虑到由于自己比孩子年长,阅历比孩子深厚,人格和心理比孩子成熟,所以成人要先尊重孩子,感受孩子。一个爱孩子的家长,无论孩子做了对事还是做了错事,都会选择能够使孩子获得成长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另外,对待孩子生活中的行为状态,无论成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孩子行为的源头都来自于成人。成人永远是孩子的榜样,成人所采取的方法和态度,将直接决定你能收到的结果,如果想对孩子有帮助和建构,你就要关注自己的行为。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不难判断中西方的沟通方式,谁的对孩子最有益。
  
  11 劳动和运动能力
  冲撞点:让孩子参加多少家务劳动和户外运动?劳动是产生一切道德、力量和幸福的源泉;运动不仅赋予我们健康的身体,而且塑造自信的性格。在劳动和运动能力的培养上,中西方差异本来不大,中国有古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是在“学习”成绩越来越成为评价孩子的统一标准时,运动和劳动这样基本的议题经常被中国父母忽视。
  场景:乐乐3岁,当别人问她最喜欢的事情时,她总是说,“帮妈妈打扫卫生,端盘子。”这时身 边的妈妈就会露出一丝不悦,忙向乐乐说:“没出息的孩子,让你好好学习,会这些有什么用!”所以,她选择幼儿园的标准也是,能够让小云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而不是只会教孩子做手工和种花除草的“不负责任”的幼儿园。
  差异点举例:
  中国:
  中国的父母一般会承担家务劳动的绝大部分,在孩子6岁前,基本不从事任何劳动,直到升入小学开始值日。保姆或者父母承担了家庭劳动的主要任务,“别动我来。”是很多妈妈的口头语。父母的运动意识不强,导致一部分孩子生下来缺乏运动,对“运动促进大脑发育”认识不足。
  西方:
  近年来,运动对于儿童大脑发育的好处得到西方学界和父母的认可,运动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促进大脑和肢体的协调和完善。因此,欧洲和美国孩子接触自然和运动的时间远远多于静止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很多亚洲国家,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很小就能表现出很高的运动天赋。
  专家点评:
  大多数人自己设想的行为过程需要通过自己的肢体行为来实施,如果人没有使用自己肢体的机会,就无法相信自己能够实施自己的设想。实际上他们在实施自己的设想时容易失败,失败的经验多了,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那些学习成绩很好行为能力却很低的孩子的状态。由于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照顾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够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他们就不敢离开那些行为能力比他强的人,这样他们也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由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和幸福。表面上看起来中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幸福而放弃了孩子劳动的机会,而实际上恰好放弃的是孩子的幸福。
  
  12 交友和竞争
  冲撞点:父母面对交友和竞争的不同态度,西方父母鼓励孩子和自己的过去比较,良性竞争意识较强,中国父母的乐于攀比,让孩子的竞争意识早早萌芽。
  场景:4岁的默默学会说话比一般孩子晚,1岁半才开始叫“妈妈”,隔壁3岁的星星早在9个月就会说“爸爸”“妈妈”,3岁起开始认字,而且可以从1数到50,甚至可以在每次看到瀑布时就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得到了整个小区的刮目相看。默默妈妈心中悔恨,从默默4岁起开始每天教默默识字认数背诵唐诗,当默默答不出来时,妈妈总会在一旁焦虑的说,“看隔壁的星星,才3岁就会那么多,再看着你,怎么差别这么大!”
  差异点举例:
  中国:
  喜爱横向比较;
  父母从孩子很小时起,热衷于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攀比心理明显;
  父母很少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积极的竞争意识。
  西方:
  喜爱纵向比较;
  父母一般不拿其他孩子作为对比,而是和孩子之前的表现对比,在纵向尺度上衡量孩子的进步;
  提倡孩子多交友,鼓励伙伴间的亲密合作和良性沟通,孩子比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专家点评:
  交友是人这一种动物的一种生活方式,交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人类只有在交友时感到幸福才愿意和人群在一起,拿自己和群体中的其他人员作比较就是横向比较,横向比较的结果不是贬低自己就是贬低别人。纵向的比较的结果是拿自己的以前和自己的现在比,纵向比较的结果不是发现了自己的进步就是发现了自己的退步,如果发现了进步就会获得愉悦,愉悦的结果就会重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所以它适合于人类,纵向比较结果如果发现退步,人类就会疑惑,解疑的过程就是寻找原因的过程,人类的本性决定了一旦寻找到了退步的原因就会排除问题,解决疑惑,这样的结果也使得人进步,最终也获得愉悦。
  这样看来一个爱孩子的家长一定会选择使孩子纵向去比较自己的方式,使孩子获得成长。一个爱自己的家长,会选择横向比较孩子的方式,逼孩子给自己增光。
  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家长和老师应该知道教会孩子怎样去竞争,怎样去交友了。
其他文献
护肤不仅是大人的事情,也成了宝宝们的事情,如何为宝宝选购湿巾?相信妈妈们通过下面的学习应该能得心应手了。    婴儿湿巾的种类    1 本身被消毒,但不能消毒其它物品,里面含有护肤的成分,只能做皮肤的润肤保养。  2 不仅本身被消毒,而且对别的物品也可起到消毒作用的消毒湿巾,可以用做皮肤擦伤、划伤等的消毒或杀菌,一般在包装上会注明消毒或杀菌的成分。    为什么要用婴儿湿巾?    1 刚出生的
期刊
某日,在广州第二少年宫大厅的一角,一群年轻的父母正专心致志地讨论着问题。不时传出笑声:“啊,我是海马型爸爸!喜欢陪伴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结论:关爱过度,干涉过度!”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广州少年宫特邀儿童教育专家举行了一次针对父亲教养方式的趣味心理测试活动。年轻父亲的教养方式被分成五种类型,每种类型冠以一种动物名称作为代号。      猴子型爸爸:猴子爸爸活泼开明,对孩子张弛有度,和猴子型爸
期刊
布书是用棉布缝制的,比起硬邦邦的纸张,柔软的触感会让宝宝觉得更加安全和舒适,而且布书不怕撕不怕咬,也不容易引起过敏,作为宝宝的启蒙教育工具是再好不过了。现在的布书功能越来越强,很多布书都配有玩偶、摇铃、BB器、搭扣、魔术贴、多种触觉训练材质等,充分调动宝宝的各种感知。  不要太过在意布书的内容简单,对宝宝来说,只要能引起他们注意的东西,都是学习的好素材,当宝宝看见一本布书,指着它、伸手去拿、翻开书
期刊
我们可以错过许多事情,惟独不能错过孩子在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关键期的全素质教育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我们的研究表明:人类发展关键期50%在3岁以前,70%在7岁以前,7岁也许不到人生的10%,却几乎决定了人生的100%。人类尚有90%的潜能有待开发,而开发人类潜能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发展关键期开展科学、系统的全素质教育。如果在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的全素质教育,孩子的潜能将得到最佳的开发,而一旦错过将难以
期刊
进入了凉爽的秋天,孕妈妈们终于不用在湿热的天气里受罪了,可以在户外轻松地活动活动。但准妈妈有一点要注意,因为气候的转换,身上容易出现过干燥脱皮、头发干枯、便秘等现象。这是因为秋季的皮肤要喝水了。    要喝    1、孕妈妈切忌口渴才饮水  口渴犹如田地龟裂一样,是缺水的结果而不是开始,是大脑中枢发出要求补水的救援信号。口渴说明体内水分已经失衡,脑细胞脱水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孕妈妈饮水应每隔2小时
期刊
每天给婴儿进行系统地抚触,不仅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促进食物消化与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还能增进父母与宝宝的亲情交流。那么今天你“抚触”了吗?  婴儿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被抚触者的皮肤进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科学抚摩,让大量温和良好刺激通过皮肤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以产生积极的生理效应。    抚触10大好处    一 解除烦躁  当宝宝哭闹时,身体会产生压力激素,这时免疫力会
期刊
儿童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中国“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发展和延伸了科学教育的敏感期理论,其创作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成为中国现代幼儿家长的必读书籍,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的新纪元。以孙瑞雪为核心的教育团队在银川、北京、广州、上海建立了教学基地,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学教育法的研究与传播工作。中央电视台多次进驻其教学基地拍摄了16集科教系列片《解读儿童敏感期》。  “幼儿
期刊
叶倾城,女,作家,著有《优雅地低于爱情》等散文集,《元配》等长篇小说。  她不再坚持自己凛冽的空间感,以及誓死捍卫小家庭的圣斗士情结。三代人的紧密生活,让她看清了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半径,知道互相依融也可以是很美好的关系。  时髦洋气如瑞秋,在婚前,就已经是搜狐婆媳、天涯婆媳等论坛的常客了,看了一篇一篇“婆婆要吃掉儿媳妇全家…新婚第二天我把婆婆的房子给烧了”“凤凰男是从什么样的蛋里孵出来的”之类狗血贴
期刊
智力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物质基础是足够数量的、发育和功能良好的脑细胞。宝宝从胎儿期到出生时有数以亿万计的脑细胞形成,到6岁长成发达的“大脑互联网”。这6年多的时间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发育特点。    关键时期:出生~3岁    发育特点:负责脑细胞之间的联接和信息传递的“突触”开始快速增加和积累,从出生时每个脑细胞2500个突触,急增到2~3岁时约15000个脑细胞之间
期刊
我们第一次来到四川省安县永安镇后庄村见到刘冬梅、刘杨梅姐妹的时候,姐妹俩跟着爷爷奶奶住在自己搭建的简陋帐篷中,除了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具和两张床,里边什么都没有。  刘冬梅,今年读小学五年级,妹妹刘杨梅今年才两岁。姐妹俩的母亲在地震中遇难,父亲为了养活这一家子不得不留下老人小孩外出务工,于是这个震后的家庭就只剩下两个老人和两个小孩支撑着。他们原有的住房在地震中严重坍塌,几乎所有的家当都被埋在废墟里,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