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实信息的真实定律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ay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有些老板喜欢装腔作势,有些公司爱大厦、好排场,有些生意生于欺诈狡黠中……真实的商业世界充溢着谎话和谣言,那是因为形形色色的社会土壤里本来就生长着“现实如铁,谣言如火”的传播定律。
  “那件事儿让我损失了很多钱,”服装设计师汤米·希尔费格说道,“它破坏了我的形象。”
  令人震惊的“那件事儿”指的是几年来一直在互联网流转并被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希尔费格以其绚丽的校园风格服装而著称,据说他上了奥普拉·温弗瑞的脱口秀,并在节目中大放厥词:“早知道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和亚洲人会买我的衣服,我就不应该把他们设计得这么漂亮。”希尔费格抱怨道,“我希望那些人不要来买我的衣服,我的衣服是为上等白人设计的。”根据坊间流传的说法,义愤填膺的温弗瑞当场要求希尔费格退出她的节目,接着一段广告之后,他真的就不见了。
  没有人会想到精明的商人会疏远自己的核心市场人群,没有人记得早在谣言出现之前很久,希尔费格就建立了一个旨在帮助贫民区青少年的慈善基金,没有人在乎他曾捐献五百万美元在华盛顿建造了一座马丁·路德·金纪念碑。
  当然了,希尔费格从未发表过任何类似的言论。在谣言鹊起之时,希尔费格甚至还没有上过奥普拉秀。
  保洁公司的总裁曾经在唐纳休电视秀上曝内幕,说宝洁与撒旦教会有关系?谣言!丽诗加邦曾对奥普拉说黑人不应该穿他们品牌的衣服?谣言!尽管如此,电影导演斯派克·李还是对《老爷》杂志的记者说:“这事儿绝对是真的,不信你去查录像。美国的每一个黑人女性都应该检查自己的衣橱,把那些破烂玩意儿都扔了,再也别买丽诗加邦的一针一线!”
  不管多疑还是轻信,我们总会在某一时刻中了谣言的招。在我们注意到之前,谣言会悄悄绕过精神防线。
  本质上来说,人们传播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是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错误消息的大市场里,合格的谣言像流行病似的流存下来,而不合格的谣言很快就消亡了。如何区分谣言合格与否呢?或者说,成功的谣言有哪些规律呢?
  引发群体性焦虑和情绪化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城市被洪水淹没,也被谣言淹没了。在充溢着焦虑和不确定的氛围里,滋生着可怕的谣言:洪水中有鲨鱼出没!恐怖分子在防洪堤布下了炸弹!体育馆里躺满了被杀的婴孩和成堆的尸体!
  更不幸的是,国家级媒体把谣言当作事实报道了出去——甚至连新奥尔良的市长雷·纳金都不明真相地告诉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专行屠戮奸淫的“几百人的武装团伙”正要进入体育场。然而,一旦洪水危机开始解除,调查员就发现几乎所有广为流传的故事都是假的。联邦应急管理局的医生甚至动用了18轮卡车准备运走几百具子虚乌有的尸体。他们倒是找到了六具——可没一具是被人杀害的。
  为什么这些故事突然蹦出来了?恐惧滋生谣言。一个群体的集体焦虑越严重,就越容易变成谣言工厂。正如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谣言专家尼古拉斯·迪方佐所说,我们通过传播信息化解恐惧和未知。即便交流的信息是荒诞的,交流本身也能给人一种知晓事态的感觉,来平抚不安。“谣言的一大功能就是试图挖掘事实,让人知道该做什么。我从没像9·11事件过后那么惊恐不安。为了抑制恐惧,人们传播谣言。”
  因此当9·11事件让大家惊恐地去寻求真相时,人们寻得了一大筐错误的传言,既让人害怕又荒唐到离谱——每五罐汽水里就有一罐让恐怖分子植入炭疽菌啦,犹太人早就知道有袭击,所以9·11当天都不来世贸中心工作啦(实际上9·11袭击中15%的死难者都是犹太人)。
  谣言少有积极的,因为我们天生倾向于接受消极信息。“人类总是更看重消极信息”,北爱荷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海伦·哈顿说道,“这具有进化上的意义。知道如何躲避一头老虎比知道哪儿的花开得漂亮更重要。”
  当然,大多数人都不用再担心挨老虎揍了,但是我们还会害怕类似炒鱿鱼这种事。所以我们把谣言传来传去,指望搞清楚到底发生了啥。
  出人意料,又照顾既有偏见
  浏览一下那些被无数次转发的邮件,“一个人在酒吧醉倒了,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躺在一个装满冰的浴缸里,旁边有一张纸,上面写着‘打电话叫救护车,否则你会死’。结果发现后腰两侧的伤口,原来双肾被偷走了”。“一个50多岁的教授,将他太太生完小孩之后的初乳放入了一个玻璃瓶里,然后用蜡封口放入一个盒子,打算等到小孩长大结婚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小孩。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孩要结婚了,教授把封印了二十多年的盒子打开,是一瓶红色的液体。对,是血”。
  别信,两者都是玩笑之言。
  然而它们却像病毒式传播,仅仅因为生动劲爆,又没离谱到让普通人完全无法相信。它们与已有认识一致——犯罪分子很可怕,器官移植很紧俏,喝醉了以后会毫无知觉任人摆布;母亲哺乳很伟大,女人会分泌乳汁和经血。只要内容不是太过火,很多人的常识就不会警醒。
  简言之,我们总爱相信谣言。这些故事符合我们相信,或想要相信的东西,从而避开了我们的防备。如果你认为金钱使人疯狂,那么你就更容易听信这条谣言:在2007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四天的赛程里,泰格·伍兹租住豪宅,清空整屋,搬进自己的家具,就为了“找到家一般的感觉”。
  即便证据已站出来反击谣言,人们仍会执迷于偏见。马里兰大学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只有3%的巴基斯坦人认为基地组织与9·11事件有关。迪方佐说,“很难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穆斯林同胞,基地组织,犯下了这一罪行。”
  墙头草的影响力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救生员”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美味泡泡糖”的儿童口香糖革新产品。以前的口香糖要嚼好久才能软到吹泡泡,可是“美味泡泡糖”拆包装之前就是软的。太完美啦,简直完美过头了。孩子们不禁想它到底为什么这么软呢?没花多久时间,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蜘蛛卵,它一定是拿蜘蛛卵做的。
  这个流传在操场上的胡猜乱想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了铁一般的事实,“美味泡泡糖”巨量的销售额跌到谷底。谣言风起不到十天,“救生员”公司的高管通过调查发现,纽约地区一半以上的孩子都知道了。   不存在资源深厚的“操场信息巨头”,也没有什么影响力巨大的“青少年口香糖专家”,蜘蛛卵谣言之所以在孩子群里疯传,因为孩子是轻信的,而谣言借助轻信的人传播。
  在雅虎研究信息传播的社会学家邓肯·瓦茨说,“关键在于传播信息的意愿,而非你拥有的地位或名望。”孩子差不多是逮着啥信啥,所以学校里谣言横行。其实爱轻信的成年人也一样,正是他们滋养了谣言。
  只要人们愿意去传播,谣言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千遍成真理
  某项民调显示,11%的美国人相信奥巴马私底下是个激进穆斯林,他拒绝宣誓效忠,还把手按在《古兰经》上。他还可能憎恨母亲,不喜欢苹果派。奥巴马是穆斯林的传说如此深入人心,《纽约客》甚至在封面上讽刺了它,画中新上任的奥巴马总统在白宫里,穿着全套穆斯林服装,美国国旗放在壁炉里烧了,墙上挂着本·拉登的肖像。
  如果秉持超自由主义的《纽约客》是打算借此凸显谣言之荒谬,可能要先请教下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佩佐。他发现,即使被告知这是无厘头的,也会加深对于流言的印象。“毋庸置疑,听得越多,信得越多——甚至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喋喋不休的情况下,”佩佐说,“政客清楚这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宣传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相信它的确存在。连否认谣言都能帮助传播谣言。”
  2006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杰森·雷夫勒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然后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这则伪造的新闻,然后再给他们阅读真实的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第二篇真实的消息是美军在伊拉克什么也没发现。实验对象中那些反对战争的人往往不认同第一个消息,而更倾向于相信第二则报道;而那些支持战争的参与者则相信第一则报道的叙述,而对第二篇消息嗤之以鼻。这个结果并不是什么新发现,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支持战争的人在阅读完“美军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道的时候,他们反而更加相信第一则假消息了。
  研究人员随后又在别的话题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更正信息就像是一把逆火的枪,没能射出子弹,打中谣言,却让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
  更令人头疼的是,重复谣言可以使人相信它来自可靠信源。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关于“可乐罐上有老鼠尿”这个谣言,被试者听得越多,越认为其出自《消费者报告》,而非八卦杂志《国家询问者》。
  谣言也要“当季当令”
  每年夏季,总会流传一些海鲜或者啤酒的谣言。像这个:“吃一口鱿鱼相当于吃40口肥肉”。好吧,虽然海鲜胆固醇含量的确很高,但也没有“肥肉的40倍”,更详细点,不管采用哪种计算方式,基本上二者的胆固醇差异不会超过10倍,而且鱿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而肥肉含有大量饱和脂肪,相比之下鱿鱼的营养远超过40口肥肉。
  这类谣言在夏季总会甚嚣尘上,那是由于为了消暑,人们喜欢进食海鲜啤酒,脑海中想的都是类似的事情。在别的时间,这些谣言就没有那么猖獗。
  谣言极可能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里滋生。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马克·沙勒指出,“关键是信息的特点和传播信息者的目的要符合。”所以最近哪个话题比较热呢?这个话题一定会出现谣言。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时,关于核辐射的谣言如井喷之势。那时人心惶惶,对一衣带水之外的未知危险,人们都绷紧了神经。吃盐防辐射,以及不能再吃海产鱼等。
  好谣言简单明了
  看一下你攒了多少稀奇古怪的常识小贴士:吞下的口香糖排出体外要花七年;大脑利用率只有10%;太空中能看见中国长城;一个人睡觉时每年吃八只蜘蛛。
  这些小知识简单有特点,描述生动,便于记忆。但他们都是错误的。不过这正说明具体、易于理解的流言更可能深入人心。其实,复杂的观点不好传播,观点在传播时会丧失详细内容。谣言就像传话游戏,传了几次细节就没了,变得更加简单。
  而吃蜘蛛谣言是杂志《电脑专家》的一位专栏作家创造的,他写了一篇文章感慨我们多么轻信网络信息中的无脑描述。他举了吞蜘蛛这个例子来指出人们在网络信息中会相信的天方夜谭。很快,传着传着就没人知道它是个笑话了,换来的是成千上万睡觉害怕张着嘴的人。
  具体性也为都市传说推波助澜。听过一个人在外面被一个陌生人拍了一巴掌,然后就被骗走了好多钱的故事吗?或者某位女士想烤干湿漉漉的狗,结果把它扔进了微波炉?你记着这些无稽之谈,很可能因为那画面深入脑海——每个在大街上迎面向你走来的陌生人都可能不怀好意,或者看着一只活狗在微波炉里滋滋作响。
  “都市传说要想流传下来,得建立栩栩如生、触手可及的画面感。”斯坦福大学商学教授柴普·希斯说,“相比于抽象事物,人的大脑更擅于记忆具体的感官对象。”例如,研究者让人记忆一组单词,过后再让其回忆,诸如“苹果”、“铅笔”等具象词汇比“真理”、“正义”等抽象词汇回忆效果更好。
  经久的谣言难于证伪
  想过吗,为什么最丧心病狂的传说、阴谋论看不到灭绝的苗头呢?关于尼斯湖水怪,既然旷日持久的追查没有换来任何结果,为何人们还是会相信尼斯湖有大型史前爬行动物在游荡呢?因为尼斯湖真是太大了,怎么确定里面一定没有水怪呢?直接反驳太难了呀。
  按照迪方佐的说法,好的谣言要避免被证伪。比如,“上一期《中国好声音》的节目上,导师们因为抢一个学员打起架来了!”这种谣言不会火,因为只要找出上一期的节目视频,看看到底打没打架就好了。要是换个说法,“我听说《中国好声音》录节目的时候导师们动手打架了!本来录好的节目都掐掉了!”嗯,验证这个就难办多了。
  柴普·希斯称经久不衰的谣言具有“可验证证据”,曲解后可以增加那么点可信度的某种成分。他说,“谣言常常包含点儿事实,可以让人拿去验证。”比如这个:“奶粉包装上的条形码代表产地,中国的产地编码是690~695,国产奶粉和进口后在中国分装的奶粉,条形码开头都是69。”于是准妈妈们拿起手边的奶粉,很简单地就做了验证。而实际上,只有一类奶粉的条形码前三位和国家有关,而且前三位的690~695仅代表条码注册国为中国,原产地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
  我们乐于相信嫉恨的人出事儿
  名人们易于成为下作谣言的靶子。只要一个人声望和赞誉到了一定程度,嫉恨的谣言工厂就会自行开动,而且美貌与成就越突出,谣言的肮脏程度越甚。看一下所谓“明星谣言大汇总”吧,某某遭枪杀娱乐圈震惊?某某找性爱对象满足私欲?女星离婚因为某大佬介入?这些肮脏的谣言对象总是灯光下闪闪发亮的明星。
  为何名人谣言流传甚广又牢不可破呢?部分因为幸灾乐祸由来已久。谣言传说中有些人们希望发生的事儿,这样人们就会认同谣言,乐于去传播它。我们嫉妒名人,想把高高在上的东西拽落尘埃,这是人类的天性。
  那些谣言中的名人、明星往往是美得冒泡、帅得掉渣,我们多么希望真实的他们是劣徒。而对于姑娘们疯狂迷恋的男明星,其他男人恨不得他们是恋狗的怪胎。
  泼污男性偶像最易行的方法就是毁损他的男性魅力,说他甚至根本不喜欢女人——而是男人,狗或者,其他动物。现在再看深受同性恋流言困扰的英俊男星们恐怕就不会奇怪了。
  有时它就没啥原因
  我们可能还要讲一讲谣言流存的最终定律:有时候它就没啥原因。人们讲些危言耸听的故事,经常出于建立人际关系,或炫耀自己舌灿莲花的目的——我们不一定要相信自己说的是真的。
  嗯,等一下,有时它们的确是真的。南澳大利亚大学的迪方佐和普拉桑特·博迪亚合作了个研究,发现像大型办公室这种有明确等级制度的群体中,有关公司的小道消息有95%左右都是真的。
  [编辑 代永华]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我们采用电火花强化工艺技术,修复磨损报废的φ80H7、φ90H7、φ1OOH7、φ110H7硬质合金组合铰刀。修复后的铰刀铰出的孔完全符合尺寸精度和光洁度要求。这种修复方法以耗费
本年9月23日,在华盛顿举行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理事会年会。在会议举行以前,一般曾认为是1949年以来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这是因为,目前
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电焊钢管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电焊管的几种成型技术,以及电焊管机组对焊接温度、焊道形状、焊接热量输入等方面如何进行自动控制的.同时,
在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怎样建立一个宏观调控机制,才能使得政府管理经济放而不乱、管而不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经济学教授刘诗白日前在接受记
目前,在美国经有机涂复的紧固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化工和仪器仪表工业,这种紧固件的防腐效果很好。其中,以含氟聚合物的涂层性能最佳。含氟聚合物涂层是由树脂、颜料和防腐剂
固体粒子对金属的磨蚀是工业中常见的一种材料损耗形式,涡轮机和气垫船发动机中压缩机叶片的磨蚀则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例子,在冶金工业中研究晶粒尺寸对这种磨蚀速度的影响是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全市土地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10公里,总人口702万,201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002亿元。安全生产几乎涉及所有行业领
一、离子束渗氮离子束渗氮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的Lewis研究中心研究成功的一种渗氮新工艺。一般渗氮大部分是用氨、盐类进行的,即使是新工艺也大多是采用离子
“对马格里特而言,这是一场艰苦的比赛,但他毫不畏惧,并且状态非常之好!”这是离大战还剩两个月时,马格里特教练罗伯特·加西亚接受采访时讲的一番话。为了备战与帕奎奥的比
亚共搌频率消除应力法发展于1970年,现已证实,其对消除热残余应力,效果甚佳。同时,能消除或显著减小热轧件、锻件、铸件在机械加工时的变形,而不改变其机械性能。该工艺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