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朝阳区青年优秀班主任;袭普良,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汲取“生活即教育”的科学思想,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并将这一实践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进特色办学的根本实践方式。“走向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教育源于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坚持用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坚持教育改造生活的原理,培养学生学做真人。“走向生活”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将新课程理念同十七中的文化延伸结合起来,在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促使十七中实现自己的特色发展和长远发展。
一、坚持教育源于生活,
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一方面,现实生活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使之具备可以完成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变化使教育不断面临新的课题,促使教育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内容,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生活教育就是从生活需要出发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人生需要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
十七中针对现实生活中诚信的缺失、亲情的冷漠,以及丢弃理想、信念的现实,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无人监考”为载体的诚信教育;开展了以爱父母、爱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开展以自理、自立、自强为主题的立志教育。教育活动渗透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主题班会的改革创新在全部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主题班会邀请家长、教师参加,并明确体现“三个为主”,即班会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要以活动为主,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完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的递进转化;要以情境为主,以情感人,注重情境的延伸和情感体验的不断深化。如,《老师,辛苦了》主题班会,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深化了彼此的情感体验。参加班会的老师和学生激动万分,整个班会十分感人。当学生将一束束鲜花和真挚的话语献给在场的专家和老师们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整个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具体筹备、设计和主持,在充实学生的内心体验、有效完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主题班会情境交融、感人至深、富于变化而有新意。参加班会的教师、学生、家长纷纷参与到活动中去,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来自生活的主题教育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班集体向心力大幅度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更加密切,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更加凸显,思想上要求进取的情绪更加热烈。十七中参加了两届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大赛活动,作为模拟“墨西哥驻联合国代表”的十七中学生,其精辟的论道赢得了场上一片掌声。他们的体验已不局限于模拟的成功,还有对国家、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意识。此外,通过开展自主、自立、自强的教育,许多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立下了一定要使自己摆脱贫困的志向。有一个名叫张国超的贫困学生,他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竟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自学了高中三年数学的全部课程。
二、坚持用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校生活
如何进行教育,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教育,陶行知对此作出明确回答:生活。他认为,要想受什么教育,就须过什么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在这里,生活是教育的途径和道路。这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克服呆板、封闭、僵死的传统教育弊端,而且有助于为教育充实新的空气和活力,实现陶行知一生所倡导的“真教育”、“活教育”。
十七中人坚持用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校生活。几年来,学校引导学生美化自己的校园和班级生活,组织艺术社团活动,开展多姿多彩的体育运动,感知和追寻十七中的学校文化,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其中,如何引导学生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一个既普遍,又十分敏感的问题。
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关键是教师要创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此,十七中提出科学的教学指导策略: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三个盯”,即盯基础,盯分层,盯落实;“三个情”,即知学情,交感情,调心情;“三个小”,即小范围,小练习,小先生。
探究式教学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和假设,而后启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鼓励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结论的辨析引发认知冲突,最终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出结论。探究式教学,或者说探究式学习,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通过自主探究所形成的不同结论的辨析,又明显具有论证的意味。它对于实现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也就不言而喻地渗透其中了。
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其重要的步骤就是在学生中开展“小先生”活动。它一改学生受教育者的地位,使之一跃而为班级的施教者,即知即传、教会别人。在他们中间,你随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先生的身影。他们活跃在自己的同伴中,与人探讨、认真讲解,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这就是健康的学习生活。健康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智慧。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十七中所实践的“小先生”,与陶行知倡行的小先生制是有区别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为可能,客观环境不需要今天的“小先生”再去创办“村学”,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依然是对“即知即传”的一种继承,重要的是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三、坚持教育改造生活,
培养学生学做真人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通过教育去改造现实的生活环境,改造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人。一方面,陶行知主张对自然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有理想的安排”,为改变贫困落后的旧生活而斗争;另一方面,他主张“教育是教人化人”,“教人做人”,“学做真人”,提出“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促进人的发展。
十七中创建了十余个社会实践基地,编制了《综合实践指南》,充分挖掘实践基地的教育因素。与此相联系,学校还确立了基地的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引导他们感悟人生、思考人生,磨砺自己的人格,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 “学做真人”。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生活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培养他们学会改造生活、创造生活的重要方式。对中学生来说,学会创造就是通过开启自身的智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改进生活的质量,使人的社会生活走向完善和完美。这是“创造”的根本目的,是促使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会创造,可以研究和学习别人是如何创造的。在这方面,学校周边地区,特别是高碑店地区的发展变化为学校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为此学生多次深入考察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带着问题采访、座谈,研究和解剖当地经济振兴的过程和原因,最终形成了对高碑店发展过程和原因的清晰认识。它不仅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对社会主义和谐新村的认识。
学会创造,最重要的是走进生活。近几年,十七中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组织他们沿着永定河进行考察,并与地质大学、电子信息科技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8年,十七中在学生中成立了科技协会,创办了《科技之光》刊物,组织了校园科技展板制作评比,开展拼图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丰富科研生活的同时,有效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在科技活动中,十七中积极推动了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合作,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平台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创造条件实现学生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乃至全国性的科技竞赛,充实了学生的创造体验,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在朝阳区举行的机床大赛中,十七中首次参赛便以第二的成绩进入全市决赛;在全区举行的电脑创意比赛中,十七中一举赢得了多项一等奖;高二年级学生安盈英针对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提出“非固定道路宽度管理模式”的创意,其中体现的全新理念受到专家们的称赞,这个项目在“2009年全国未来杯创意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学生韩子豪成功地研制出“无动力水压系统”,这一项目在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企业特别奖;高二年级学生郝添阳、安盈英在老师指导下发明了“多功能抗震救生床”,该成果具有防止被砸、被掩埋的功能。
从这些学生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不难看出他们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而这一切正是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是生活教育带来的。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踏上了“学做真人”的历程。
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生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课题,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启示。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健康的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是改造生活的教育,充实着生活色彩的实践创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动手体验,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感受;不仅让他们被生活感动,而且教育他们学会了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正是这些,促使十七中发现并确定了可以实现自己特色发展的实践方式,那就是:教育走向生活。
责任编辑/闫益佳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汲取“生活即教育”的科学思想,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并将这一实践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进特色办学的根本实践方式。“走向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教育源于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坚持用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坚持教育改造生活的原理,培养学生学做真人。“走向生活”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将新课程理念同十七中的文化延伸结合起来,在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促使十七中实现自己的特色发展和长远发展。
一、坚持教育源于生活,
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一方面,现实生活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使之具备可以完成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变化使教育不断面临新的课题,促使教育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内容,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生活教育就是从生活需要出发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人生需要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
十七中针对现实生活中诚信的缺失、亲情的冷漠,以及丢弃理想、信念的现实,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无人监考”为载体的诚信教育;开展了以爱父母、爱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开展以自理、自立、自强为主题的立志教育。教育活动渗透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主题班会的改革创新在全部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主题班会邀请家长、教师参加,并明确体现“三个为主”,即班会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要以活动为主,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完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的递进转化;要以情境为主,以情感人,注重情境的延伸和情感体验的不断深化。如,《老师,辛苦了》主题班会,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深化了彼此的情感体验。参加班会的老师和学生激动万分,整个班会十分感人。当学生将一束束鲜花和真挚的话语献给在场的专家和老师们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整个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具体筹备、设计和主持,在充实学生的内心体验、有效完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主题班会情境交融、感人至深、富于变化而有新意。参加班会的教师、学生、家长纷纷参与到活动中去,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来自生活的主题教育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班集体向心力大幅度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更加密切,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更加凸显,思想上要求进取的情绪更加热烈。十七中参加了两届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大赛活动,作为模拟“墨西哥驻联合国代表”的十七中学生,其精辟的论道赢得了场上一片掌声。他们的体验已不局限于模拟的成功,还有对国家、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意识。此外,通过开展自主、自立、自强的教育,许多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立下了一定要使自己摆脱贫困的志向。有一个名叫张国超的贫困学生,他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竟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自学了高中三年数学的全部课程。
二、坚持用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校生活
如何进行教育,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教育,陶行知对此作出明确回答:生活。他认为,要想受什么教育,就须过什么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在这里,生活是教育的途径和道路。这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克服呆板、封闭、僵死的传统教育弊端,而且有助于为教育充实新的空气和活力,实现陶行知一生所倡导的“真教育”、“活教育”。
十七中人坚持用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校生活。几年来,学校引导学生美化自己的校园和班级生活,组织艺术社团活动,开展多姿多彩的体育运动,感知和追寻十七中的学校文化,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其中,如何引导学生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一个既普遍,又十分敏感的问题。
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关键是教师要创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此,十七中提出科学的教学指导策略: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三个盯”,即盯基础,盯分层,盯落实;“三个情”,即知学情,交感情,调心情;“三个小”,即小范围,小练习,小先生。
探究式教学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和假设,而后启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鼓励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结论的辨析引发认知冲突,最终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出结论。探究式教学,或者说探究式学习,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通过自主探究所形成的不同结论的辨析,又明显具有论证的意味。它对于实现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也就不言而喻地渗透其中了。
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其重要的步骤就是在学生中开展“小先生”活动。它一改学生受教育者的地位,使之一跃而为班级的施教者,即知即传、教会别人。在他们中间,你随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先生的身影。他们活跃在自己的同伴中,与人探讨、认真讲解,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这就是健康的学习生活。健康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智慧。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十七中所实践的“小先生”,与陶行知倡行的小先生制是有区别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为可能,客观环境不需要今天的“小先生”再去创办“村学”,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依然是对“即知即传”的一种继承,重要的是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三、坚持教育改造生活,
培养学生学做真人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通过教育去改造现实的生活环境,改造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人。一方面,陶行知主张对自然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有理想的安排”,为改变贫困落后的旧生活而斗争;另一方面,他主张“教育是教人化人”,“教人做人”,“学做真人”,提出“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促进人的发展。
十七中创建了十余个社会实践基地,编制了《综合实践指南》,充分挖掘实践基地的教育因素。与此相联系,学校还确立了基地的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引导他们感悟人生、思考人生,磨砺自己的人格,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 “学做真人”。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生活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培养他们学会改造生活、创造生活的重要方式。对中学生来说,学会创造就是通过开启自身的智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改进生活的质量,使人的社会生活走向完善和完美。这是“创造”的根本目的,是促使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会创造,可以研究和学习别人是如何创造的。在这方面,学校周边地区,特别是高碑店地区的发展变化为学校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为此学生多次深入考察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带着问题采访、座谈,研究和解剖当地经济振兴的过程和原因,最终形成了对高碑店发展过程和原因的清晰认识。它不仅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对社会主义和谐新村的认识。
学会创造,最重要的是走进生活。近几年,十七中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组织他们沿着永定河进行考察,并与地质大学、电子信息科技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8年,十七中在学生中成立了科技协会,创办了《科技之光》刊物,组织了校园科技展板制作评比,开展拼图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丰富科研生活的同时,有效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在科技活动中,十七中积极推动了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合作,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平台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创造条件实现学生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乃至全国性的科技竞赛,充实了学生的创造体验,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在朝阳区举行的机床大赛中,十七中首次参赛便以第二的成绩进入全市决赛;在全区举行的电脑创意比赛中,十七中一举赢得了多项一等奖;高二年级学生安盈英针对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提出“非固定道路宽度管理模式”的创意,其中体现的全新理念受到专家们的称赞,这个项目在“2009年全国未来杯创意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学生韩子豪成功地研制出“无动力水压系统”,这一项目在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企业特别奖;高二年级学生郝添阳、安盈英在老师指导下发明了“多功能抗震救生床”,该成果具有防止被砸、被掩埋的功能。
从这些学生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不难看出他们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而这一切正是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是生活教育带来的。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踏上了“学做真人”的历程。
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生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课题,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启示。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健康的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是改造生活的教育,充实着生活色彩的实践创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动手体验,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感受;不仅让他们被生活感动,而且教育他们学会了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正是这些,促使十七中发现并确定了可以实现自己特色发展的实践方式,那就是:教育走向生活。
责任编辑/闫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