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丹寨寻花问纸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b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东南,一处天造地设的大石壁下,一座绵延数百年的造纸作坊,一群淳朴的山民,在重复着历史的文明。
  
  神秘的祭祀
  
  在贵州丹寨县拍片时,摄友邀约去一个苗族村寨参观祭桥仪式。据说规模盛大,周边寨子的人都要赶去。少数民族地区祭桥一般都在农历二月初二,这才九月底,怎么就祭桥了?带着好奇,我们从贵州省丹寨县驱车去往距县城35公里的南皋乡石桥村。
  
  
  古老的造纸术
  
  走入石桥村,一条并不宽敞的街道,两边是木板造就的古老建筑,偶尔几个人挑着秧担牵牛而过。街上刘廷邦等几家居民正忙着河沤、浆灰、选料、压榨,准备造纸。这些造纸作坊分散在各户屋内、院子里、天井中,而浸泡、漂洗等则全部在河边。
  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清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至。据石桥村王氏、刘氏、杨氏等几大姓氏的人说,他们的祖先从广阔的平原迁徙到西南的莽莽森林里居住,便开始了造纸,见证了手工造纸的兴盛与衰落。在历史进程的各种因素冲击下,许多手工造纸作坊都倒闭了、消失了,而石桥各家造纸作坊依靠天然厂房、自留泉水、技术熟练等优势,一直维持到了今天。
  手工纸的原料构树皮,采自于满山遍野生长的构树。以两年生的树皮最好,老干嫩枝都不在砍伐之列,丝毫不会影响树木的自然生态。每年三至五月是采集构皮的最好时间,砍伐下来的构树枝用明火烤热至30~40℃,约烤十分钟,然后用手从根部一拉,就可将构皮剥下。随后用刮刀去掉外硬皮,初步加工成构皮麻,晒干即可备用。
  石桥村依山傍水而建,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村民用河水浸沤皮麻,浆灰洗料,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抄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作坊更没有厂房,造纸的十多道工序几乎都是徒手而就。在制白皮纸的过程中,还需要一种重要的辅助材料,这里称它为滑药。能够做滑药的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有岩杉树根、野棉花根、弥猴桃藤、滑树、糯叶等。这些植物在村外的山坡上就有生长。
  村民们一代一代把这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了下来,在一道又一道的造纸程序中,他们的脸上荡漾着平和与幸福的笑容,村民说:现在造纸虽然挣钱少,但最主要的是想让祖先留下来的这一传统工艺保存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祖先是怎样造纸的。
  
  现代造纸人
  
  王兴伍是寨子里造纸最为出名者之一,他家的作坊里,一位身着苗装的抄纸师傅正忙着抄纸。王兴伍的父亲则帮着选料、妻子在用花纸做工艺灯笼。
  抄纸是一项最具视觉美感的过程。只见师傅把纸浆倒入石砌的纸槽,纸槽内清水荡漾,纸浆悬浮于清水之中,若隐若现。他将平整好的筛网框,往纸浆池中一压、一摇、一摆、一歪、一晃、一侧、一抖、一回、一斜、一提,竹竿随之起舞。在竹竿弹跳之间,他已揭开纸框,连纸带筛网送到湿纸堆上。这抄纸是技术性很强的活路,纸张的厚薄、均匀、平整度全靠这道工艺。抄纸师傅手持的筛网框是细密的竹篾编成,这竹篾则是村里白鬓老者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据说这手艺没有几个人掌握。
  寨子里到处都是这样的造纸作坊,工艺世代相传。而王兴伍等人不但恪守传统技艺生产白皮纸,还根据市场需要,多年摸索,生产出金丝、麻丝、压平、皱褶、凹凸、花草、云龙、超薄等八大系列古法彩色手工纸,销往日本、法国、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香港、深圳、厦门等地。
  王兴伍的手工花草纸制作有着复杂的工艺。趁早上有露水时候,女子上山寻找鲜花,采摘,然后将刚采摘回来的鲜花直接放进专门准备好的纸浆模,浇上一层纸浆,保留鲜花原汁原味的色泽与形状,长期不变色,因而每人每天只能制作不到10张花纸。这种花草纸有一些自然的颗粒状很有立体感。其色彩丰富,可以做各种包装、小工艺品、贺卡、手提包、店面装饰纸及灯饰等,倍受海外客商的青睐。
  听村里的人说,王兴武致富不忘乡亲。他把改良的花草纸技艺毫无保留的传给了村民,同时还让爱人把剪纸技术也传给村中的一些贫困户,并把他们的产品无偿的放在家里的店里销售。在王兴武家的工艺店里,有各种类型的纸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于是,我们看到满寨的作坊以及家家户户门口晒放着的五彩缤纷的方格纸张,这也成了石桥一道亮丽的风景。
  入夜,寨子里摆起了酒宴。寨民们用自家酿的米酒、自家饲养的猪、天然的山菜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姑娘们的劝酒招数无奇不有,又是扯耳朵又是捏鼻子,招架不住就会猛喝几大碗,我竟然微醺在淳朴的民风里,不知酒宴何时尽欢舞何时了,恍然回到远古文明。
其他文献
农历正月十五,一轮皓月在青海湟水之滨的莲花山缓缓升起。突然,一阵吆喝声传来,一队队身穿绛色新装的喇嘛,抬着一盘盘香气浓郁的酥油花,飞快地越过石桥,穿过人群,飞奔到寺区中心九间殿社火院的门前,迅速把酥油花安装到早已竖立整齐的彩棚花架上。  千百盏酥油灯,一起点燃,在悠扬的长号和梵乐声中,人们眼前神话般地出现了一座百花山,佛祖菩萨、金刚天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石林木、花卉盆景、亭台楼阁……灯光闪闪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在今年7月举办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项兆伦副部长对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发表讲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明确生态区建设的原则、理念、目标和方向,以及生态区建设的工作重点。编辑刊发,以期给更多从业者参考与启发。  关
品牌档案  品牌名:老银坊  创立时间:1995年  创始人:梁东  品牌理念:时尚与健康共“银”,成为中华银制品行业老字号  老银坊很老,老到深深地埋藏在创始人梁东的族谱里;老银坊又很年轻,从1995年品牌创立至今,也不过20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20年里,它却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原创设计,从中国的银饰品牌中脱颖而出。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对传统文化始终如一地尊重、对手工精神近乎虔诚地坚持,还在
金砖御窑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西,因为村子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黄色粘质土壤中没有杂质,不含沙,成為制作优质金砖的上好原料。金砖铺设的地面有冬暖夏凉之功效,并且自身能平衡空气中的干湿状况,梅雨天不会湿砖,冬天也不干燥。与大多数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样,这项曾经辉煌的手工技艺似乎正在脱离现实生活,气息越来越短。  为拟建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工艺博物馆,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开始整理一篇有关
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女娲在第七天创造出人类。  七天,我们能做什么?  看一本书,或者认识一座城市?  四月底,我们抽出七天,来到台湾,从台北走到台中,再到南投。  访大师、品乡愁、逛老街、看文博、触摸手艺……  这座宝岛,七天时间,当然看不够,却也足以满载而归。  首日:母亲的手艺  抵达桃园机场的时间是中午,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晒得人暖洋洋的。弯弯拐拐走了好几个巷子,才找到传说中的宝葫芦
从深山乡野到网上食材店,把文翰不只是搬运工,还是一位品鉴者,他一路寻找、品尝、记录,只为找到最好的有机食材。  早上从成都出发,到达瓦屋山下时已是傍晚。第二天,把文翰花了近两个小时,才说服笋农带他上山挖笋。瓦屋山最高海拔3522米,时值雨季,山路泥泞。把文翰以为自己能够跟上笋农的脚步,结果还未走到竹笋的主产区就已经累得不行,只好提前下山。四五个小时后,笋农才回来,背着20多千克新挖的鲜笋。  炭火
茶席是茶文化的极致展现,集茶艺、文学、音乐、花艺、茶具工艺、空间情境布置之大成,在台湾更甚。2015年台湾茶博会期间,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邀请艺术团队,创作出9款茶空间,重新演绎茶与生活的关系。  这些茶屋简洁、拙朴,多以竹木为材,设计理念从人与空间、自然的关系出发,探索一个好的茶空间应该是什么样。都说一杯好茶需要好的容器装载,这个容器不只是茶杯,也是空间。而这些走在前沿的“生活容器”,就是我们正
箫笛大约算八音中至俗至雅的乐器,可一剑一箫闯江湖,也可牧童吹箫遥指路。  在贵州玉屏县,我遇见了箫笛,从不曾想过,箫笛之乡,竟然藏在这小城侗乡中。  几位手艺人拿着小刀在竹坯上挖挖削削。完成一只就放在嘴边,清越的箫笛之声传来,荡涤在舞阳河上,流连于山间,回响于小城的上空。  遇见玉屏箫笛厂  玉屏箫笛,也叫“平箫玉笛”,平箫是明代万历年间郑维藩所创,玉笛是清代雍正年间郑家后人所制。清代曾是贡品,所
看到叶陈旺的第一眼,就被他聚焦在刻刀尖上的坚定眼神所吸引。目之所趋,刀亦所至,竹屑翻飞间,竹根上留下饱满而圆润的线条。  作为一名“80后”,叶陈旺已是闽东竹雕界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他自幼跟随娘舅、闽东知名根雕艺人叶石和学习根艺,2005年又师从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周秉益。艺成出师后,叶陈旺集大师所长,融合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养分,尤其是对闽东传统竹雕所采用的“乱刀法”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刀
相传,南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杀,逃到宁海一个小村落,幸有当地村姑相救才躲过一劫。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赵构下旨:“浙东女子尽封王!”此后,宁海女子出嫁时凤冠霞帔,嫁妆雕龙刻凤、涂朱贴金,极尽奢华,送亲队伍绵延数里,犹如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故称“十里红妆”。  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的上千件红妆器物却实实在在地向人们展示着前人的智慧和技艺。尤其是那些历经数百年历史而朱颜不改、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