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制度正在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当前在教学工作中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也要注重优化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化管理。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管理工作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的构建完善的管理手段,不仅要满足大学生自身的诉求,还要顺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从而显著的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将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的了解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价值和应坚持遵循的各项原则,再提出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大学生管理;应用
一、针对于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价值和作用的分析
当相关管理人员在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时,要想显著的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那么一定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且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意识。如果管理人员一味的采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机制,将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形成严重的制约现象,导致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在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的真实感受,确保学校管理能够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从而显著的提升管理效率。除此之外,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现代化人才保障机制。针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体系分析,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其实就是为了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而要想满足当代社会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就学校就一定要充分的发挥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大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以及积极性,满足大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学生能够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
二、针对于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应坚持遵循原则的分析
要想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文本管理理念,就需要坚持以下各种基本原则。首先,管理人员一定要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基本原则,要求学校要将服务学生当做工作的核心,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各种诉求,从而才能够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学校的各种管理,这就要求高校中的管理人员要根据管理体系以及管理需求来优化和完善控制体制,并且综合的考虑学生实际的发展特征来开展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当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也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积极的引导和学生们将管理工作转变成为自主性管理。其次,大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遵循个性化培养为基本原则[1]。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并且全面地了解学生自身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以及认知能力,进而科学的制定管理机制,确保管理工作体现出人性化、科学化以及专业化。最后,大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遵循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要求学校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思想水平能力以及生活情况,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管理工作,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水平,认真落实和践行全面发展的管理机制,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针对于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对策的分析
(一)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
首先,管理人员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管理工作中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提升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前提和保障基础,所以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从而全面地体现出管理模式的价值和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优化和完善综合性管理理念以及管控体系,才能够提升管理水平,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为大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管理氛围,为落实民主意识的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管理工作体系中管理人员还应当积极的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们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身份,这也是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促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实现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发展,也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为学生们提供各种畅通的沟通途径
其次,为学生提供各种畅通的沟通途径,从而对大学生管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最好的管理工作就是要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在现代化管理工作体系中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强化管理人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两者能够具有平等的關系,在维护协同管理要求中确保管理工作能够真正的满足实际的个性化需求,要求管理人员要和大学生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形式,并且通过交流和沟通来提升学生自身的参与热情,促使大学生能够将自身的见解和想法向管理人员倾诉,使管理人员能够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管控体系构建的价值全面发挥出来提供保障,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2]。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想采用民主化的管理体系,那么就要综合考虑教学管理民主性,为大学生构建一种理性分析体系,要求学校在设定相关管理要求时,要注重创新和优化,并且积极的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需求,从而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和管控制度,而且在确定管理最终目标以及管控策略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主观发展。
(三)建设各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疏导体系
最后,管理人员要建设各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疏导体系。注重建设校园文化工作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本身就具有着自身的决策力,所以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建议和选择。第一,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要积极的建设民主自由的校风,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空间,提升管理工作的完整度。因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场所是在校园中,所以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将学风建设以及校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和任务,有效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人员还要意识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很容易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像校风的影响,为了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体系以及认知体系,就要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第二,管理人员应当积极的建立一种平等的管理体系。要求教师在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时,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自身的主观建议。
总结: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的意识到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优化和完善管理机制,并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为学生们提供各种畅通的沟通途径以及建立各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疏导体系,这有这样才能促使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才能发挥出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体现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价值和作用,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秦琳. 求知导刊. 2014(06)
[2]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J]. 冯志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06)
[3]浅析大学生管理的新观念[J]. 彭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05)
[4]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研究[J]. 巢居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15)
[5]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现状浅析及对策探讨[J]. 杜晶. 湘潮(下半月). 2011(04)
[6]大学生管理中的情感管理探究[J]. 王艳萍.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7]大学生管理新观念的解析[J]. 杨淇. 南方农机. 2018(22)
[8]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评《大学生管理研究》[J]. 纪媞,金洪英. 林产工业. 2019(06)
[9]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评《大学生管理研究》[J].纪媞,金洪英.林产工业.2019(06)
[10]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张阳.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1)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大学生管理;应用
一、针对于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价值和作用的分析
当相关管理人员在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时,要想显著的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那么一定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且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意识。如果管理人员一味的采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机制,将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形成严重的制约现象,导致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在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的真实感受,确保学校管理能够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从而显著的提升管理效率。除此之外,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现代化人才保障机制。针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体系分析,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其实就是为了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而要想满足当代社会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就学校就一定要充分的发挥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大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以及积极性,满足大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学生能够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
二、针对于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应坚持遵循原则的分析
要想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文本管理理念,就需要坚持以下各种基本原则。首先,管理人员一定要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基本原则,要求学校要将服务学生当做工作的核心,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各种诉求,从而才能够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学校的各种管理,这就要求高校中的管理人员要根据管理体系以及管理需求来优化和完善控制体制,并且综合的考虑学生实际的发展特征来开展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当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也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积极的引导和学生们将管理工作转变成为自主性管理。其次,大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遵循个性化培养为基本原则[1]。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并且全面地了解学生自身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以及认知能力,进而科学的制定管理机制,确保管理工作体现出人性化、科学化以及专业化。最后,大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遵循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要求学校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思想水平能力以及生活情况,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管理工作,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水平,认真落实和践行全面发展的管理机制,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针对于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对策的分析
(一)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
首先,管理人员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管理工作中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提升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前提和保障基础,所以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从而全面地体现出管理模式的价值和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优化和完善综合性管理理念以及管控体系,才能够提升管理水平,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为大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管理氛围,为落实民主意识的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管理工作体系中管理人员还应当积极的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们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身份,这也是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促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实现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发展,也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为学生们提供各种畅通的沟通途径
其次,为学生提供各种畅通的沟通途径,从而对大学生管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最好的管理工作就是要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在现代化管理工作体系中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强化管理人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两者能够具有平等的關系,在维护协同管理要求中确保管理工作能够真正的满足实际的个性化需求,要求管理人员要和大学生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形式,并且通过交流和沟通来提升学生自身的参与热情,促使大学生能够将自身的见解和想法向管理人员倾诉,使管理人员能够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管控体系构建的价值全面发挥出来提供保障,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2]。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想采用民主化的管理体系,那么就要综合考虑教学管理民主性,为大学生构建一种理性分析体系,要求学校在设定相关管理要求时,要注重创新和优化,并且积极的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需求,从而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和管控制度,而且在确定管理最终目标以及管控策略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主观发展。
(三)建设各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疏导体系
最后,管理人员要建设各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疏导体系。注重建设校园文化工作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本身就具有着自身的决策力,所以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建议和选择。第一,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要积极的建设民主自由的校风,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空间,提升管理工作的完整度。因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场所是在校园中,所以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将学风建设以及校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和任务,有效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人员还要意识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很容易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像校风的影响,为了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体系以及认知体系,就要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第二,管理人员应当积极的建立一种平等的管理体系。要求教师在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时,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自身的主观建议。
总结: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的意识到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优化和完善管理机制,并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为学生们提供各种畅通的沟通途径以及建立各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疏导体系,这有这样才能促使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才能发挥出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体现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价值和作用,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秦琳. 求知导刊. 2014(06)
[2]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J]. 冯志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06)
[3]浅析大学生管理的新观念[J]. 彭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05)
[4]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研究[J]. 巢居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15)
[5]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现状浅析及对策探讨[J]. 杜晶. 湘潮(下半月). 2011(04)
[6]大学生管理中的情感管理探究[J]. 王艳萍.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7]大学生管理新观念的解析[J]. 杨淇. 南方农机. 2018(22)
[8]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评《大学生管理研究》[J]. 纪媞,金洪英. 林产工业. 2019(06)
[9]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评《大学生管理研究》[J].纪媞,金洪英.林产工业.2019(06)
[10]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张阳.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