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文化的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灵魂与根基。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应该有所作为。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学校武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得出结论:学校武术教学应大力阐扬传统武术,开设传统武术文化课程。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是国家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的构架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的范式,虽然显扬的贸易活动是核心,但是文化的交融與经济的往来一项都是脉脉相通的,所以“一带一路”的倡议也是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互通往来的中间媒介。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自从倡议提及以来,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互相举办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已经取得积极的可喜成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借助一带一路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中国武术的向外传播,就成了值得思考的学术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国家顶层设计背景之下,学校武术如何发展,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1 大力传播传统武术
如今,“快餐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种“新文化”仿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这些短平快的快餐现象来源于浩瀚无际的网络,转瞬即逝,这种快餐现象往往会带来让人无法潜心治学的危害,以至于在学校武术的教与学方面,很多学生只图观赏性极强的竞技武术的欣赏,而忽略了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武术。文化代表了国家、人民的所思、所想、所为。它的作用决不能忽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们不断的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同时,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也进入到了中国,尤其对我国的青少年有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新时期,在国家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的传播,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家庭中,中国武术深深的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着很好的文化对接,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过程之中,能起到中国传统文化“运动的名片”的作用。千百年来,中国武术受到了海内外众多人民的喜爱。中国武术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魅力,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根植于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
目前我国的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单一。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32式太极剑、初级长拳三路、24式简化太极拳和初级剑术,这些武术套路容易使得学生认为这就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全部,而与自身对武术的认知和憧憬相去甚远。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武术课程所遭遇的窘境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武术套路本身没有太多的文化承载力和故事可讲。而专业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以“高、飘、脆、响”、“难、美、新”、以“长拳”为核心竞技武术展开的,这是以观赏性为核心的武术。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顶层倡议下,在文化对外交流的时代要求下,文化承载能力较强的传统武术应该在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中占据支配地位。传统武术是带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结晶之一,其厚重的传统文化承载能力,是对学生的教化和对外传播的“不二人选”。
2 增设武术文化课程
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武术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学术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可以说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以影像为载体的影视形式、以传统拳师教授武术技术的面授形式。然而,在文化传播场域之下,武术传播的文化角色却显得“人小式微”。况且武术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对武术的认识感到困惑,在“雾里看花”的情境之下无法清晰的认识中国武术本身,进而也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不可避免的偏差。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的武术课程、体育学院的武术专业课程还是专业类体育学院武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武术文化所占比例极低,有的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在中国武术的萌芽、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大量的汲取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并逐渐地把这些哲学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习练内容和行为准则。在理论极其丰富、系统极其复杂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无论是武德修养,技击特点,拳理论述,训练机制还是技法概括,都深深地镌刻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烙印。通过对传统哲学的吸收,在中国武术的理论体系之中呈现出功防、刚柔、起伏、动静、开合、进退等武术思维,而这一思维被武术体系中的绝大多数的拳种、流派所采用。来源于道教的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深深的刻入了中国武术的血脉之中。“内外合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神形兼备”等等在武术的森林中也是随处都可以见得到。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文化教学在学校武术的教学体系之中可以“大有所为”、“大放异彩”。
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人才,作为一带一路武术文化传播的主体,如果在读期间接受了系统的武术文化教育,这对于武术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将是革命性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武术文化课程的大力阐扬,就放弃武术技术课程的设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目前武术文化课程的设置的确应该加大比重。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方面不遗余力,但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角度上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的合作机制开展的速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反观世界的其他国家的做法,他们对于本国内的传统体育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的重视程度很高,通过这些传统体育的国际化人才,不遗余力的推进本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现今,一带一路的国家顶层设计为我国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我们也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培养好我们的武术国际化人才,更好的为我国的国家形象的树立贡献力量。 3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影响
国家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价值、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的认知以及在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和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地位和角色。就国家形象本身而言,也是一种软实力的彰显,具有极其强大的感染力。某一个国家的国家影响会对别的国家实行的方针、政策起到相当大的影響,甚至对整个的国际事态所起到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国家形象凝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彰显着一个国家的良好影响,从而促使其他的国家对其产生憧憬、信任和尊重。这种好感可以为经济、贸易和文化的往来打下一个牢固的“底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一系列瞩目的成就,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自强”“不息”“勇敢”“勤劳”“友好”“友爱”,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4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生武术教育
21世纪,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全球趋势,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中国也出台了多项政策照顾外籍人。厦门大学博士后王凌峰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留学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优秀学生的优先选择。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已从2011年的29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44万人,接收留学生的高校则从660所增长到829所,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消息,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8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首届国际学生中华诗词大赛上,巴基斯坦留学生马斯克以饱含深情的诗词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获得评委青睐。众多像马斯克一样的留学生渐成传播中华文化“使者”。如此庞大的留学生数量,倘若能在中国受教育、学习语言的同时,接受到传统武术的系统教育,那将无疑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康庄大道。
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树立中国的国家影响,对于学校武术文化课的开展,我们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应该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理解、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思维习惯进行考察,对相关国家的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为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提供有的放矢的视角。我们的另一只手,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实践性强、创新程度高的符合相关国家时代发展的课程大纲,建立完备的教学体系,为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奠定基础。
本文系韶关学院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学校武术发展的冥思》(Sycxcy2018175);广东普省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中国武术技击能力的历史寻绎与思考》(2018WQNCX159);韶关市社科规划课题资助项目《韶关禅武文化体育产业的体系构建和实践发展研究》(Z2019013)。
通讯作者:赵文龙
(作者单位:1.韶关学院体育学院;2.清远市清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是国家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的构架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的范式,虽然显扬的贸易活动是核心,但是文化的交融與经济的往来一项都是脉脉相通的,所以“一带一路”的倡议也是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互通往来的中间媒介。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自从倡议提及以来,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互相举办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已经取得积极的可喜成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借助一带一路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中国武术的向外传播,就成了值得思考的学术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国家顶层设计背景之下,学校武术如何发展,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1 大力传播传统武术
如今,“快餐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种“新文化”仿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这些短平快的快餐现象来源于浩瀚无际的网络,转瞬即逝,这种快餐现象往往会带来让人无法潜心治学的危害,以至于在学校武术的教与学方面,很多学生只图观赏性极强的竞技武术的欣赏,而忽略了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武术。文化代表了国家、人民的所思、所想、所为。它的作用决不能忽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们不断的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同时,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也进入到了中国,尤其对我国的青少年有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新时期,在国家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的传播,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家庭中,中国武术深深的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着很好的文化对接,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过程之中,能起到中国传统文化“运动的名片”的作用。千百年来,中国武术受到了海内外众多人民的喜爱。中国武术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魅力,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根植于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
目前我国的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单一。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32式太极剑、初级长拳三路、24式简化太极拳和初级剑术,这些武术套路容易使得学生认为这就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全部,而与自身对武术的认知和憧憬相去甚远。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武术课程所遭遇的窘境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武术套路本身没有太多的文化承载力和故事可讲。而专业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以“高、飘、脆、响”、“难、美、新”、以“长拳”为核心竞技武术展开的,这是以观赏性为核心的武术。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顶层倡议下,在文化对外交流的时代要求下,文化承载能力较强的传统武术应该在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中占据支配地位。传统武术是带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结晶之一,其厚重的传统文化承载能力,是对学生的教化和对外传播的“不二人选”。
2 增设武术文化课程
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武术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学术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可以说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以影像为载体的影视形式、以传统拳师教授武术技术的面授形式。然而,在文化传播场域之下,武术传播的文化角色却显得“人小式微”。况且武术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对武术的认识感到困惑,在“雾里看花”的情境之下无法清晰的认识中国武术本身,进而也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不可避免的偏差。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的武术课程、体育学院的武术专业课程还是专业类体育学院武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武术文化所占比例极低,有的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在中国武术的萌芽、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大量的汲取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并逐渐地把这些哲学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习练内容和行为准则。在理论极其丰富、系统极其复杂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无论是武德修养,技击特点,拳理论述,训练机制还是技法概括,都深深地镌刻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烙印。通过对传统哲学的吸收,在中国武术的理论体系之中呈现出功防、刚柔、起伏、动静、开合、进退等武术思维,而这一思维被武术体系中的绝大多数的拳种、流派所采用。来源于道教的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深深的刻入了中国武术的血脉之中。“内外合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神形兼备”等等在武术的森林中也是随处都可以见得到。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文化教学在学校武术的教学体系之中可以“大有所为”、“大放异彩”。
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人才,作为一带一路武术文化传播的主体,如果在读期间接受了系统的武术文化教育,这对于武术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将是革命性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武术文化课程的大力阐扬,就放弃武术技术课程的设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目前武术文化课程的设置的确应该加大比重。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方面不遗余力,但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角度上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的合作机制开展的速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反观世界的其他国家的做法,他们对于本国内的传统体育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的重视程度很高,通过这些传统体育的国际化人才,不遗余力的推进本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现今,一带一路的国家顶层设计为我国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我们也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培养好我们的武术国际化人才,更好的为我国的国家形象的树立贡献力量。 3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影响
国家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价值、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的认知以及在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和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地位和角色。就国家形象本身而言,也是一种软实力的彰显,具有极其强大的感染力。某一个国家的国家影响会对别的国家实行的方针、政策起到相当大的影響,甚至对整个的国际事态所起到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国家形象凝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彰显着一个国家的良好影响,从而促使其他的国家对其产生憧憬、信任和尊重。这种好感可以为经济、贸易和文化的往来打下一个牢固的“底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一系列瞩目的成就,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自强”“不息”“勇敢”“勤劳”“友好”“友爱”,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4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生武术教育
21世纪,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全球趋势,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中国也出台了多项政策照顾外籍人。厦门大学博士后王凌峰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留学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优秀学生的优先选择。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已从2011年的29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44万人,接收留学生的高校则从660所增长到829所,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消息,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8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首届国际学生中华诗词大赛上,巴基斯坦留学生马斯克以饱含深情的诗词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获得评委青睐。众多像马斯克一样的留学生渐成传播中华文化“使者”。如此庞大的留学生数量,倘若能在中国受教育、学习语言的同时,接受到传统武术的系统教育,那将无疑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康庄大道。
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树立中国的国家影响,对于学校武术文化课的开展,我们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应该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理解、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思维习惯进行考察,对相关国家的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为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提供有的放矢的视角。我们的另一只手,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实践性强、创新程度高的符合相关国家时代发展的课程大纲,建立完备的教学体系,为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奠定基础。
本文系韶关学院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学校武术发展的冥思》(Sycxcy2018175);广东普省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中国武术技击能力的历史寻绎与思考》(2018WQNCX159);韶关市社科规划课题资助项目《韶关禅武文化体育产业的体系构建和实践发展研究》(Z2019013)。
通讯作者:赵文龙
(作者单位:1.韶关学院体育学院;2.清远市清城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