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拓展探究空间,注重动手实际操作,不断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习好奇心。
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我在《利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了解教学内容,真正地理解存款的意义及相关规定,我把自己一张5000元存期一年的存款单放到了实物投影仪上,然后请学生结合具体的存款单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这时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我从单子可以知道韦老师是2010年的12月1日把钱存入银行的,到2011年12月1日可以取出,存期是一年,本金是5000元”。有的学生说:“我从密码这一栏知道,存单是可以加密码的,别人不知道密码是没办法取钱的”。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利用本金5000元和年利率2.25%算出韦老师到期后得到的利息”。有的学生说:“应该是老师得到的税后利息,因为老师是普通的存款,应纳5%的利息税”。这时我趁机提问:“那到期时,老师可以拿回多少钱呢?”于是学生纷纷埋头计算起来。
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唤起学生的无意回忆,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氛围中,在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拓展探究空间,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心理学者认为:读者往往具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当阅读作品与自己的期待心理一致时就会丧失兴趣;反之,当作品超过和校正了他的期待心理时,便会激发他的兴趣;教师的施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作,教师设计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件作品,学生就是这件作品的阅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超过和校正学生期待心理的结论、解法等,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例如我在上《平面图形总复习》时,我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直角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再出示一个三角形的钝角让学生猜,它又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最后再出示一个三角形的锐角,问学生:“它呢?又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都说是锐角三角形。我出示整个三角形,是一个钝角三角形。这时我就问:“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的都可以判断它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这个办法就不行呢?”接着让学生比较三角形的内角和,再找出答案。并说明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紧接着师生再做一个猜三角形内角度数的游戏。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可探究的空间,满足了期待的心理,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有观察、有思考、有表达、有困惑、有顿悟,达到了融合贯通、促进知识结构形成的目的,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三、加强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态心理。
数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科学探究都要借助于操作。教师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动态心理,充分运用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并且根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需求补充必要的数学实验,创设生动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动脑思维,凭借一系列的“动”发挥操作的诸多功能,激活学生的动态思维,使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动手画圆,再拿出剪刀把圆剪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剪刀的方向有什么变化?接着把剪好的圆纸片像老师一样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从学生动手剪圆,折圆,再到不断地去猜想、验证,从动态活动到静态思考,即满足了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这样的课堂能张弛有度,提高了教学实效。
四、留有教学的“空白”,保护学生的创造心理。
教学“空白”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未曾说明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在数学教学中,一个巧妙的“空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新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学生在创造中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中,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饮料易拉罐,感受它是一个曲面,再让学生想想:怎样把贴在易拉罐侧面上的商标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动手,得出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转化的?为什么要沿着易拉罐的高剪开?”“还有别的剪法吗?”,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不同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传递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给学生留下了空白,学生能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就是一种创造。
总之,在课堂教學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精心设计生活化教学情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上接第130页) 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数学情趣;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尝试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在和谐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习好奇心。
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我在《利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了解教学内容,真正地理解存款的意义及相关规定,我把自己一张5000元存期一年的存款单放到了实物投影仪上,然后请学生结合具体的存款单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这时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我从单子可以知道韦老师是2010年的12月1日把钱存入银行的,到2011年12月1日可以取出,存期是一年,本金是5000元”。有的学生说:“我从密码这一栏知道,存单是可以加密码的,别人不知道密码是没办法取钱的”。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利用本金5000元和年利率2.25%算出韦老师到期后得到的利息”。有的学生说:“应该是老师得到的税后利息,因为老师是普通的存款,应纳5%的利息税”。这时我趁机提问:“那到期时,老师可以拿回多少钱呢?”于是学生纷纷埋头计算起来。
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唤起学生的无意回忆,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氛围中,在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拓展探究空间,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心理学者认为:读者往往具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当阅读作品与自己的期待心理一致时就会丧失兴趣;反之,当作品超过和校正了他的期待心理时,便会激发他的兴趣;教师的施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作,教师设计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件作品,学生就是这件作品的阅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超过和校正学生期待心理的结论、解法等,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例如我在上《平面图形总复习》时,我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直角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再出示一个三角形的钝角让学生猜,它又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最后再出示一个三角形的锐角,问学生:“它呢?又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都说是锐角三角形。我出示整个三角形,是一个钝角三角形。这时我就问:“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的都可以判断它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这个办法就不行呢?”接着让学生比较三角形的内角和,再找出答案。并说明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紧接着师生再做一个猜三角形内角度数的游戏。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可探究的空间,满足了期待的心理,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有观察、有思考、有表达、有困惑、有顿悟,达到了融合贯通、促进知识结构形成的目的,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三、加强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态心理。
数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科学探究都要借助于操作。教师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动态心理,充分运用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并且根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需求补充必要的数学实验,创设生动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动脑思维,凭借一系列的“动”发挥操作的诸多功能,激活学生的动态思维,使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动手画圆,再拿出剪刀把圆剪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剪刀的方向有什么变化?接着把剪好的圆纸片像老师一样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从学生动手剪圆,折圆,再到不断地去猜想、验证,从动态活动到静态思考,即满足了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这样的课堂能张弛有度,提高了教学实效。
四、留有教学的“空白”,保护学生的创造心理。
教学“空白”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未曾说明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在数学教学中,一个巧妙的“空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新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学生在创造中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中,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饮料易拉罐,感受它是一个曲面,再让学生想想:怎样把贴在易拉罐侧面上的商标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动手,得出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转化的?为什么要沿着易拉罐的高剪开?”“还有别的剪法吗?”,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不同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传递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给学生留下了空白,学生能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就是一种创造。
总之,在课堂教學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精心设计生活化教学情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上接第130页) 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数学情趣;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尝试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在和谐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