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身认知是指人的认知观念中生理上的体验和心理上的体验有着强烈的关联,生理上的改变会导致人认知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也被叫做具身化。长久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被动式的知识传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活用具身认知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在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学中,保持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以知识的讲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要方式,语文教学成效的高低依赖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高低,对课堂传播的知识质量要求较高。因此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都是依照书本和教学大纲,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学生依据自身接受能力的不同,接受到不同的知识量。这种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会逐渐拉开学生语文学习的差距,也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动的接受学习。长此以往,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讨厌学习语文,导致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因此改变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具身认知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概念,它强调的是心理上和生理上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简单的说,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他会笑,难过的时候他会哭。但是反过来,当他笑的时候,他会趋向于感受到开心;当他哭的时候,也会趋向于感受到难过,这就是认知的具身化。
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因为人类所从事的认知行为本质上遵照身体所产生的物理属性,身体上的物理属性决定了认知方式和认知步骤。比如人的深度知觉,双眼的视觉差异以及两眼视网膜所产生的映像之间所形成的差异,影响人深度知觉。当人运动的时候,两眼视网膜所产生的映像差异会随着头部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进而诞生了深度知觉。在这个过程中,头部的运动就是“具身”行为,而深度知觉就是“认知”结果,“认知”由于“具身”而产生。
再者,人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实际上都是以自身作为认知根源。认知当中认为冷是自身身体上的冷,悲伤是自己感觉到的悲伤。所有的感官、情感认知的产生,都是先由身体传递信号给大脑,才會出现相应的认知观念。包括人的思维也是如此,人的思维依靠人的知识储备和性格,而人的性格是由于人成长当中过往的经历和基因所决定。人对过往经历的记忆,来源于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基于“具身”前提的“认知”。简单的说:一个喜欢数学思维活跃的人,在他的数学学习里,一定经历过一次次解决数学难题,取得过攻破困境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促使他爱上数学。而对数学的学习帮助他锻炼大脑思路,提升思维活跃度。在这里,攻破难题的喜悦之情就是具身的认知,而喜欢数学和思维活跃,都是具身认知而导致的结果。
所以认知一定是具身的,利用这个视域去看待语文课堂教学变革,就是要让学生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知识内容,再去进行讲解,强化自身感受,实现先理解后学习的教学模式,完成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变,最后形成真知。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重复,教学内容单一,比如在课文的讲述方面,对于每一篇课文都以同样形式进行课堂学习。学生学习被动、枯燥、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差,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应试教育的模式导致教学内容刻板纯粹,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在于讲述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去记忆,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不同,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因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变教和学的关系。具身认知的视域下,教学应该是从理解到学习的转变,而不应该是学习到理解,甚至只学习记忆而不去理解。教师的课堂讲述将作为完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总结。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使用各种资源让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切身感受到。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自我查找、自我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先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总结出自己的理解成果。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认知思考、信息收集的能力,然后再在课堂上通过对比分析和成果展示,发现在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完善学习。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总结归纳,概括知识点,明确重点,再让学生去记忆,这是具身认知视域下教学改革的最优选择。
第二,改变短期教学效果和长期教学目标的关系。通过阅读课文,讲解重点,归纳知识点,记忆考察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对于语文长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却是不利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如果不能通过反复记忆,会迅速遗忘,课堂反而变成了重复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事倍功半,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学校的中学课堂上,语文课是学生补作业、睡觉、开小差最多的课堂,就是因为语文学习跨越性低,枯燥性强,课堂效率差。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要明确语文课堂的长期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对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点记忆。甚至在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侧重方向变成了答题技巧和方法这种应试教育下的产物,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与语文教育的总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改革
以《鸿门宴》这篇课文为例,《鸿门宴》出自《史记》,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文言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涉及到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文章用语考究,寓意深远,文言知识点丰富,是语文文言文课文中教学的重点。将《鸿门宴》放在具身认知视域下设计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鸿门宴》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人物情感和文字描述,感受到文言用语的精髓和思路,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识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达成课程任务目标,掌握全文并能够进行知识转移。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内体验交流、课上总结归纳、课下背诵记忆四个步骤。第一步骤主题是“了解”,第二步骤主题是“感受”,第三步骤主题是“认知”,第四步骤主题是“学习”。 第一步骤:课前自主学习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提前告知本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目标有重点:了解史传文学的写法;了解文章内容;了解各人物性格;掌握文章中出现的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掌握关键字词的不同义项。
2.课前课文预习
阅读全文;在课文中寻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并在文章中标出释义;翻译课文;针对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樊哙各写一段不少于20字的人物分析。
3.课前任务分组
将学生七人分成一小组,一个人熟读文章,作为旁白。另外六个人选择文章中六个人物任意一个记住对话,进行表演准备。并提前告知表演最好、得分最高的组可以免除表演当天的语文作业。
4.课前情景导入
课前情景导入的主旨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刺激融入知识体系认知。寻找和《鸿门宴》有关的视频资料,选择10分钟以内的视频剪辑出来,在课前的课间进行播放,课前不强制观看。
第二步骤:课内体验交流
本步骤分四个部分两节课时,四个部分分别是课本剧表演、人物角色评论、教师点评和课文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时进行四到五组表演,第二课时进行剩下表演以及对人物评析、知識讲解等。
1.让学生表演《鸿门宴》里的人物,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虽然只能扮演一个角色,但是表演并不是一个人的活动,需要对其他角色也有了解和认知,才能对上台词。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整个故事来龙去脉的理清,以及通过表演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代替枯燥的文字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临场反应、判断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2.每一队小组表演结束之后,要思考所扮演的角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在文章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所有学生表演结束之后,按照戏份的从少到多,从樊哙开始最后到项羽,依次叫扮演的学生全部起立,一起谈谈对人物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思考的过程。
3.教师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对所有小组进行评分,评分最高的组免除抄写作业,只要求能够背诵相关知识点。
4.进行知识点精讲,布置作业。
三、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思路改革
坚持感受带动理解,理解后再学习的思路。人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通过自身作为参考标准,只有在自己拥有切实体验的情况下,才能对各种知识有更深的认知。最后再通过教师的教学讲解,规范认知内容,形成适合学业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对于感受的方式,本文是以《鸿门宴》为例,做了一个课本剧的展示。这是《鸿门宴》的课文结构所决定。对于那些文章短、知识点琐碎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在《离骚》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与屈原有关的故事,离骚的时代背景,并在课堂的前半段谈谈“如果你是屈原,你会做什么选择?”如何理解“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等等。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语文课文的教学实际上是为了高考当中的阅读理解做准备,讲再多的解题技巧,都没有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有价值。再比如作文课,先让学生去搜寻相关的资料,课堂上一起讨论对于作文题目的理解,而不是让每个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后独自构思,直接写作。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是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理念结合的产物。在具身认知的指导下,语文课堂从原先单纯的讲与听,变成了做与思。从学习一项未知知识变成了对已知知识的理性思考和记忆。提升了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让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作者通联:福建漳平第一中学]
一、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在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学中,保持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以知识的讲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要方式,语文教学成效的高低依赖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高低,对课堂传播的知识质量要求较高。因此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都是依照书本和教学大纲,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学生依据自身接受能力的不同,接受到不同的知识量。这种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会逐渐拉开学生语文学习的差距,也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动的接受学习。长此以往,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讨厌学习语文,导致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因此改变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具身认知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概念,它强调的是心理上和生理上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简单的说,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他会笑,难过的时候他会哭。但是反过来,当他笑的时候,他会趋向于感受到开心;当他哭的时候,也会趋向于感受到难过,这就是认知的具身化。
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因为人类所从事的认知行为本质上遵照身体所产生的物理属性,身体上的物理属性决定了认知方式和认知步骤。比如人的深度知觉,双眼的视觉差异以及两眼视网膜所产生的映像之间所形成的差异,影响人深度知觉。当人运动的时候,两眼视网膜所产生的映像差异会随着头部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进而诞生了深度知觉。在这个过程中,头部的运动就是“具身”行为,而深度知觉就是“认知”结果,“认知”由于“具身”而产生。
再者,人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实际上都是以自身作为认知根源。认知当中认为冷是自身身体上的冷,悲伤是自己感觉到的悲伤。所有的感官、情感认知的产生,都是先由身体传递信号给大脑,才會出现相应的认知观念。包括人的思维也是如此,人的思维依靠人的知识储备和性格,而人的性格是由于人成长当中过往的经历和基因所决定。人对过往经历的记忆,来源于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基于“具身”前提的“认知”。简单的说:一个喜欢数学思维活跃的人,在他的数学学习里,一定经历过一次次解决数学难题,取得过攻破困境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促使他爱上数学。而对数学的学习帮助他锻炼大脑思路,提升思维活跃度。在这里,攻破难题的喜悦之情就是具身的认知,而喜欢数学和思维活跃,都是具身认知而导致的结果。
所以认知一定是具身的,利用这个视域去看待语文课堂教学变革,就是要让学生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知识内容,再去进行讲解,强化自身感受,实现先理解后学习的教学模式,完成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变,最后形成真知。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重复,教学内容单一,比如在课文的讲述方面,对于每一篇课文都以同样形式进行课堂学习。学生学习被动、枯燥、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差,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应试教育的模式导致教学内容刻板纯粹,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在于讲述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去记忆,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不同,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因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变教和学的关系。具身认知的视域下,教学应该是从理解到学习的转变,而不应该是学习到理解,甚至只学习记忆而不去理解。教师的课堂讲述将作为完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总结。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使用各种资源让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切身感受到。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自我查找、自我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先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总结出自己的理解成果。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认知思考、信息收集的能力,然后再在课堂上通过对比分析和成果展示,发现在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完善学习。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总结归纳,概括知识点,明确重点,再让学生去记忆,这是具身认知视域下教学改革的最优选择。
第二,改变短期教学效果和长期教学目标的关系。通过阅读课文,讲解重点,归纳知识点,记忆考察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对于语文长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却是不利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如果不能通过反复记忆,会迅速遗忘,课堂反而变成了重复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事倍功半,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学校的中学课堂上,语文课是学生补作业、睡觉、开小差最多的课堂,就是因为语文学习跨越性低,枯燥性强,课堂效率差。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要明确语文课堂的长期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对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点记忆。甚至在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侧重方向变成了答题技巧和方法这种应试教育下的产物,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与语文教育的总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改革
以《鸿门宴》这篇课文为例,《鸿门宴》出自《史记》,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文言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涉及到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文章用语考究,寓意深远,文言知识点丰富,是语文文言文课文中教学的重点。将《鸿门宴》放在具身认知视域下设计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鸿门宴》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人物情感和文字描述,感受到文言用语的精髓和思路,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识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达成课程任务目标,掌握全文并能够进行知识转移。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内体验交流、课上总结归纳、课下背诵记忆四个步骤。第一步骤主题是“了解”,第二步骤主题是“感受”,第三步骤主题是“认知”,第四步骤主题是“学习”。 第一步骤:课前自主学习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提前告知本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目标有重点:了解史传文学的写法;了解文章内容;了解各人物性格;掌握文章中出现的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掌握关键字词的不同义项。
2.课前课文预习
阅读全文;在课文中寻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并在文章中标出释义;翻译课文;针对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樊哙各写一段不少于20字的人物分析。
3.课前任务分组
将学生七人分成一小组,一个人熟读文章,作为旁白。另外六个人选择文章中六个人物任意一个记住对话,进行表演准备。并提前告知表演最好、得分最高的组可以免除表演当天的语文作业。
4.课前情景导入
课前情景导入的主旨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刺激融入知识体系认知。寻找和《鸿门宴》有关的视频资料,选择10分钟以内的视频剪辑出来,在课前的课间进行播放,课前不强制观看。
第二步骤:课内体验交流
本步骤分四个部分两节课时,四个部分分别是课本剧表演、人物角色评论、教师点评和课文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时进行四到五组表演,第二课时进行剩下表演以及对人物评析、知識讲解等。
1.让学生表演《鸿门宴》里的人物,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虽然只能扮演一个角色,但是表演并不是一个人的活动,需要对其他角色也有了解和认知,才能对上台词。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整个故事来龙去脉的理清,以及通过表演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代替枯燥的文字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临场反应、判断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2.每一队小组表演结束之后,要思考所扮演的角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在文章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所有学生表演结束之后,按照戏份的从少到多,从樊哙开始最后到项羽,依次叫扮演的学生全部起立,一起谈谈对人物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思考的过程。
3.教师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对所有小组进行评分,评分最高的组免除抄写作业,只要求能够背诵相关知识点。
4.进行知识点精讲,布置作业。
三、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思路改革
坚持感受带动理解,理解后再学习的思路。人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通过自身作为参考标准,只有在自己拥有切实体验的情况下,才能对各种知识有更深的认知。最后再通过教师的教学讲解,规范认知内容,形成适合学业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对于感受的方式,本文是以《鸿门宴》为例,做了一个课本剧的展示。这是《鸿门宴》的课文结构所决定。对于那些文章短、知识点琐碎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在《离骚》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与屈原有关的故事,离骚的时代背景,并在课堂的前半段谈谈“如果你是屈原,你会做什么选择?”如何理解“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等等。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语文课文的教学实际上是为了高考当中的阅读理解做准备,讲再多的解题技巧,都没有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有价值。再比如作文课,先让学生去搜寻相关的资料,课堂上一起讨论对于作文题目的理解,而不是让每个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后独自构思,直接写作。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是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理念结合的产物。在具身认知的指导下,语文课堂从原先单纯的讲与听,变成了做与思。从学习一项未知知识变成了对已知知识的理性思考和记忆。提升了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让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作者通联:福建漳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