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文章主要介绍4个典型设计管理缺陷:
◆斑马线与信号灯的路权困惑
◆缘石、排水与井盖
◆路灯
◆标志和标线
缺陷十三:斑马线与信号灯的路权困惑
在我国,斑马线被理解为行人优先的过街区域,信号灯被理解为分配路权的交通控制设施,这个理解带来了不小的困惑,最典型的是信号灯是红灯时,斑马线上的行人是否还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如果避让失败而导致事故,包括突然停车被后车追尾,责任应该由谁承担?类似困惑还有很多,为什么会这样?首先需要简单介绍斑马线的由来。
实际上,在斑马线问世前,人行横道的概念已经存在。人行横道的概念和斑马线的概念都是舶来品,英式英语一般用pedestrian crossing,美式英语更常用crosswalk,是分配给行人横穿道路的地方,表示一个路权冲突发生和处置的点,这时的概念并不特指斑马线。维基大百科上释义,人行横道的设计是为了把行人聚拢在一个可以让机动车驾驶人看到的地方,以使得他们能够用最安全的方式穿越道路上的车流。注意,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技术要素,分别是聚拢行人、安全可见、穿越机动车流。这几个点,分别指向了交通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充分满足每一个需要、信息传递清晰而准确、掌控注意力、掌控遵从度、有充分的时间做出反应。
人行横道的设置方式,远不止于斑马线一种形式,但斑马线的概念,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是深入人心的。这种受欢迎程度和接受度,与斑马线的形象设计迎合了人眼视觉的基本规律有很大关系。因为人眼看物体时,就是依靠的视神经感受对比度,而斑马线,恰恰是利用一白一黑的对比度反差迎合了人的基本视觉识别特性。
关于斑马线的由来有很多争议,但最主流的意见都认为出自英国国会议员詹姆士·卡拉翰(M.P. James Callaghan)。他在1948年,参观了英国的交通运输研究实验室,当时这家实验室正在研究新的人行横道式样。在观看了实验室的人行横道设计后,卡拉翰议员评论这种一白一黑的设计,让人想起了斑马。1949年,在经过了大量的独立实验后,英国在1000个地方设置了人行横道斑马线,最初的颜色有用到蓝黄色。1951年,经过实践研究后,在斑马线位置行人优先过街的规则被写入法律。从那时起,“人行横道斑马线”在欧洲开始普及。“人行横道”(不特指斑马线)一词则被用于一些国际条约,比如维也纳道路交通安全公约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行横道都使用斑马线。
在最初使用人行横道斑马线的英国,以及后来跟进的欧洲国家、英联邦国家、北美国家,斑马线人行横道享有最高优先权,不需要再设置行人信号灯,只要有行人离开路缘石,一只脚踏入斑马线,过往车辆就必须停下,让行人优先通过。而那些设置了信号灯的人行横道,不施划斑马线,以简单的两条虚线或者白色实线标识出区域就可以了,目的是提示驾驶人停车的边界,也提示行人过街的区域。
这个看似简单的区分其实很关键:有信号灯时是信号灯分配路权,人行横道不设斑马线,没信号灯时看路面标线(斑马线表示绝对优先路权)形式决定路权,这种指令向路人传递了更清晰的信息,也避免了“礼让斑马线”这种口号带来的道德和法律困惑。
事实上,在主干道上专门设置的服务于行人跨越的横道,至少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甚至在庞贝古城遗址都能看到。为了让行人能够避免街道修筑的排水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困扰,人们在街道上放置大石头来帮助行人跨越街道。而巨石之间的空隙,则不影响马车的通行。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道路的排水功能,一直是道路工程的重点,这就涉及到下一个话题,道路的排水问题。
缺陷十四:缘石、排水与井盖
为了让道路能够全天候使用,也为了保护路基,所以道路的排水一直是道路工程研究和改善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公路一词在英文里是highway,因为它应该比道路两边或者一边要高,这样一旦有雨水,就会快速将水排向路外。为什么会出现路缘石比路面高的情况呢?因为这些地方的路外不能直接排水,比如路外侧是行人步道,或者有建筑物等等,这时就需要用路缘石挡住从路面上流过来的水,再通过路缘石与路面形成的排水沟将水导流到排水井,再由排水井排到地下排水沟。所以,我们才看到了正确设计和施工的道路会有的一些典型特征,路中高于路侧,这被称为路拱或者超高(弯道的超高要考虑车辆进入弯道时的离心力),主要是为了排水,路外有排水沟或者路缘石,有路缘石的道路是封闭式道路,路侧会有排水井和边沟,直接从路面往外排水到路外侧土地或者边沟的是开放式道路。
通常路拱的高度是根据雨量决定的,雨水越多或者集中雨量大的地方,往往会使用高路拱,这样可以快速将雨水排出,保证行车安全。如图4示意。
我国不少地方只是简单使用了最小值,还有的地方会因为施工有难度而干脆放弃了横坡,包括行人步道和自行车道更不考虑,这带来很多问题。在弯道时没考虑超高段的排水和路缘石的调整问题,也是高速公路一些弯道出现事故的诱因之一。
说到排水,就要提到缘石。缘石的种类和高度是多种多样的,要考虑到道路上的各種需求,除了收集雨水的目的外,还可以承担强化交通流活动空间和边界的作用。图7-10展示了道路排水的优秀案例,如果是那些被高大的带有锋利边缘的花岗岩路缘石切割过轮胎外侧、撞坏过昂贵的铝合金轮毂的车主,一看这些配置,就会觉得很扎心吧?我们很多城市的路侧缘石工艺,制作粗糙,而且造价还不低,把青山绿水破坏掉,采集高档花岗岩,然后搬到城市里还起不到应该起的作用。
关于井盖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在路拱和排水的问题没搞明白时,自然会在主路车道上出现一连串的井盖,这种缺陷案例在改造过的扩展宽度的路上更是俯拾皆是,总之,道路工程上的这些细节处理都很粗糙。
缺陷十五:路灯
让道路亮起来,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但是让道路亮起来的方法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是直接大面积设置高照度路灯,不太重视道路空间的亮度层次,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浪费能源,增加排放。
城市道路上哪些区域最需要被照亮?图12是典型的城市道路断面图,不难得出结论,最需要灯光的是行人走路的地方,其次是自行车道,因为机动车驾驶人可以利用车辆的前照灯照亮前进和路面,以观察视距范围内的路况,但是行人没有灯,自行车的前照灯亮度也有限。
最需要被照亮的是行人步道和自行车道,而照亮这样的地方,不需要那么高大的路灯,只要可以看清路面和获得舒适安全的视距即可。在行人和自行车需要穿越机动车道的位置,也应该提供比机动车道上亮度更高的照明,不能仅仅依靠车灯发现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以及他们过街的位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仅是让驾驶人可以更早地发现风险,还有在容易被人忽视的夜间,人们有挑选明亮的环境行走的习惯,亮度更高的过街通道,可以吸引人们选择正确的过街位置。在交叉路口段增强照明,还可以提高驾驶人的视区质量,改善安全视距,让驾驶人及早发现路口和可能的风险。下面提供一些案例,资料都来自网络。
如果我们想让非机动车回到自己的车道上去,想让行人使用行人步道,想让用路者只在合理的位置穿越马路,就应该在这些地方加强照明,用灯光改善行人和骑行者的视距,用灯光把人吸引过去,而不是把照明用在机动车道上为机动车锦上添花。我们时刻要记住的是,机动车道上的照明,是补充车灯照射不足的,比如在机动车道上远远地标注路口的位置、行人过街的位置等,是应该在这些地方提供比常规路段更高的亮度。至于驾驶中需要辅助完成驾驶任务的标志、标线和危险障碍物的警示任务,都可以使用逆反射材料来完成,只有在车灯照射不到(专业术语是入射光无法回到驾驶人的观察角范围里)的地方,才需要去补充照明,这也更符合碳中和的诉求。
缺陷十六:标志和标线
我国对于标志和标线的关注,是伴随着机动车的不断普及才慢慢加强的,这与交通流的运动速度提高,运动量变大有很大关系。因为标志和标线可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运动轨迹参照坐标和引导信息,也可以提供路权规则,告知各种交通流的谈判秩序和操作点。所以,视认性一直是标志标线设置规范最需要关注的核心。
在这方面,驾驶人的视角、骑行者的视角和行人的视角是不同的,这也是标志标线的第一个问题,即为谁而设?设置和使用标志标线需要考虑的视认元素是不同的。我国大部分地方的标志,考虑这些差异和需求的还比较少。而且大部分城市都在使用郊区公路的标志版面和结构,版面大而且支撑结构浪费严重,也影响了标志设置数量和操作点的提示作用,导致很多小路口和多方向的引导标志严重不足,导致很多车辆在错误的位置进行操作。“指路服务志愿者”应运而生,这其实是指路标志不足导致的。一个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否完善,首先可以从指路标志的完善与否看出来。
第二个问题,就是认知。我国的驾驶人是唯一接受过标志标线知识训练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是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里,在我们整体上对标志标线认识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快速培养起来的,这对汽车工业贡献很大,但是對交通安全和交通质量的影响则是负面的更大。再加上部分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对交通标志标线缺少基本认知,如何正确使用道路就更难了。在发达国家,普遍会有教导公众如何认识标志标线的指南手册,也会有从学龄前儿童就开始的交通安全法规和标志标线知识教育,这些领域也是我国需要尽早完善的。
最后,介绍标线。对于标线的认识和使用,从视认性开始,到颜色规则,到是否可以碾压,什么样的碾压才算违法,什么的标线传递着什么样的跨车道行驶路权秩序等等,其中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在目前的城市管理和驾驶人训练中,这些话题都出现得非常少,甚至考虑标线的视认性问题都严重不足,比如很多城市在下着小雨的傍晚就会发生堵车,这其实与道路排水不佳和标线的水下反光性能不佳有很大关系(很多强路灯照射路段的漫反射光严重干扰了标线的视认性),因为需要各行其道的机动车这时是找不到自己的车道轨迹坐标的……这类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写到这里,大致列出了一些导致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困境的基础原因,这些问题都与交通流数量没有什么关系,一辆车、一个人会遇到这些问题,不会觉得问题太大,总可以克服,但是十几万辆车和上百万人在一个地方总遇到这些问题,就觉得难于登天了……所谓成熟和发达的城市,这些问题都是必须要克服的。
◆斑马线与信号灯的路权困惑
◆缘石、排水与井盖
◆路灯
◆标志和标线
缺陷十三:斑马线与信号灯的路权困惑
在我国,斑马线被理解为行人优先的过街区域,信号灯被理解为分配路权的交通控制设施,这个理解带来了不小的困惑,最典型的是信号灯是红灯时,斑马线上的行人是否还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如果避让失败而导致事故,包括突然停车被后车追尾,责任应该由谁承担?类似困惑还有很多,为什么会这样?首先需要简单介绍斑马线的由来。
实际上,在斑马线问世前,人行横道的概念已经存在。人行横道的概念和斑马线的概念都是舶来品,英式英语一般用pedestrian crossing,美式英语更常用crosswalk,是分配给行人横穿道路的地方,表示一个路权冲突发生和处置的点,这时的概念并不特指斑马线。维基大百科上释义,人行横道的设计是为了把行人聚拢在一个可以让机动车驾驶人看到的地方,以使得他们能够用最安全的方式穿越道路上的车流。注意,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技术要素,分别是聚拢行人、安全可见、穿越机动车流。这几个点,分别指向了交通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充分满足每一个需要、信息传递清晰而准确、掌控注意力、掌控遵从度、有充分的时间做出反应。
人行横道的设置方式,远不止于斑马线一种形式,但斑马线的概念,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是深入人心的。这种受欢迎程度和接受度,与斑马线的形象设计迎合了人眼视觉的基本规律有很大关系。因为人眼看物体时,就是依靠的视神经感受对比度,而斑马线,恰恰是利用一白一黑的对比度反差迎合了人的基本视觉识别特性。
关于斑马线的由来有很多争议,但最主流的意见都认为出自英国国会议员詹姆士·卡拉翰(M.P. James Callaghan)。他在1948年,参观了英国的交通运输研究实验室,当时这家实验室正在研究新的人行横道式样。在观看了实验室的人行横道设计后,卡拉翰议员评论这种一白一黑的设计,让人想起了斑马。1949年,在经过了大量的独立实验后,英国在1000个地方设置了人行横道斑马线,最初的颜色有用到蓝黄色。1951年,经过实践研究后,在斑马线位置行人优先过街的规则被写入法律。从那时起,“人行横道斑马线”在欧洲开始普及。“人行横道”(不特指斑马线)一词则被用于一些国际条约,比如维也纳道路交通安全公约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行横道都使用斑马线。
在最初使用人行横道斑马线的英国,以及后来跟进的欧洲国家、英联邦国家、北美国家,斑马线人行横道享有最高优先权,不需要再设置行人信号灯,只要有行人离开路缘石,一只脚踏入斑马线,过往车辆就必须停下,让行人优先通过。而那些设置了信号灯的人行横道,不施划斑马线,以简单的两条虚线或者白色实线标识出区域就可以了,目的是提示驾驶人停车的边界,也提示行人过街的区域。
这个看似简单的区分其实很关键:有信号灯时是信号灯分配路权,人行横道不设斑马线,没信号灯时看路面标线(斑马线表示绝对优先路权)形式决定路权,这种指令向路人传递了更清晰的信息,也避免了“礼让斑马线”这种口号带来的道德和法律困惑。
事实上,在主干道上专门设置的服务于行人跨越的横道,至少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甚至在庞贝古城遗址都能看到。为了让行人能够避免街道修筑的排水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困扰,人们在街道上放置大石头来帮助行人跨越街道。而巨石之间的空隙,则不影响马车的通行。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道路的排水功能,一直是道路工程的重点,这就涉及到下一个话题,道路的排水问题。
缺陷十四:缘石、排水与井盖
为了让道路能够全天候使用,也为了保护路基,所以道路的排水一直是道路工程研究和改善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公路一词在英文里是highway,因为它应该比道路两边或者一边要高,这样一旦有雨水,就会快速将水排向路外。为什么会出现路缘石比路面高的情况呢?因为这些地方的路外不能直接排水,比如路外侧是行人步道,或者有建筑物等等,这时就需要用路缘石挡住从路面上流过来的水,再通过路缘石与路面形成的排水沟将水导流到排水井,再由排水井排到地下排水沟。所以,我们才看到了正确设计和施工的道路会有的一些典型特征,路中高于路侧,这被称为路拱或者超高(弯道的超高要考虑车辆进入弯道时的离心力),主要是为了排水,路外有排水沟或者路缘石,有路缘石的道路是封闭式道路,路侧会有排水井和边沟,直接从路面往外排水到路外侧土地或者边沟的是开放式道路。
通常路拱的高度是根据雨量决定的,雨水越多或者集中雨量大的地方,往往会使用高路拱,这样可以快速将雨水排出,保证行车安全。如图4示意。
我国不少地方只是简单使用了最小值,还有的地方会因为施工有难度而干脆放弃了横坡,包括行人步道和自行车道更不考虑,这带来很多问题。在弯道时没考虑超高段的排水和路缘石的调整问题,也是高速公路一些弯道出现事故的诱因之一。
说到排水,就要提到缘石。缘石的种类和高度是多种多样的,要考虑到道路上的各種需求,除了收集雨水的目的外,还可以承担强化交通流活动空间和边界的作用。图7-10展示了道路排水的优秀案例,如果是那些被高大的带有锋利边缘的花岗岩路缘石切割过轮胎外侧、撞坏过昂贵的铝合金轮毂的车主,一看这些配置,就会觉得很扎心吧?我们很多城市的路侧缘石工艺,制作粗糙,而且造价还不低,把青山绿水破坏掉,采集高档花岗岩,然后搬到城市里还起不到应该起的作用。
关于井盖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在路拱和排水的问题没搞明白时,自然会在主路车道上出现一连串的井盖,这种缺陷案例在改造过的扩展宽度的路上更是俯拾皆是,总之,道路工程上的这些细节处理都很粗糙。
缺陷十五:路灯
让道路亮起来,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但是让道路亮起来的方法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是直接大面积设置高照度路灯,不太重视道路空间的亮度层次,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浪费能源,增加排放。
城市道路上哪些区域最需要被照亮?图12是典型的城市道路断面图,不难得出结论,最需要灯光的是行人走路的地方,其次是自行车道,因为机动车驾驶人可以利用车辆的前照灯照亮前进和路面,以观察视距范围内的路况,但是行人没有灯,自行车的前照灯亮度也有限。
最需要被照亮的是行人步道和自行车道,而照亮这样的地方,不需要那么高大的路灯,只要可以看清路面和获得舒适安全的视距即可。在行人和自行车需要穿越机动车道的位置,也应该提供比机动车道上亮度更高的照明,不能仅仅依靠车灯发现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以及他们过街的位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仅是让驾驶人可以更早地发现风险,还有在容易被人忽视的夜间,人们有挑选明亮的环境行走的习惯,亮度更高的过街通道,可以吸引人们选择正确的过街位置。在交叉路口段增强照明,还可以提高驾驶人的视区质量,改善安全视距,让驾驶人及早发现路口和可能的风险。下面提供一些案例,资料都来自网络。
如果我们想让非机动车回到自己的车道上去,想让行人使用行人步道,想让用路者只在合理的位置穿越马路,就应该在这些地方加强照明,用灯光改善行人和骑行者的视距,用灯光把人吸引过去,而不是把照明用在机动车道上为机动车锦上添花。我们时刻要记住的是,机动车道上的照明,是补充车灯照射不足的,比如在机动车道上远远地标注路口的位置、行人过街的位置等,是应该在这些地方提供比常规路段更高的亮度。至于驾驶中需要辅助完成驾驶任务的标志、标线和危险障碍物的警示任务,都可以使用逆反射材料来完成,只有在车灯照射不到(专业术语是入射光无法回到驾驶人的观察角范围里)的地方,才需要去补充照明,这也更符合碳中和的诉求。
缺陷十六:标志和标线
我国对于标志和标线的关注,是伴随着机动车的不断普及才慢慢加强的,这与交通流的运动速度提高,运动量变大有很大关系。因为标志和标线可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运动轨迹参照坐标和引导信息,也可以提供路权规则,告知各种交通流的谈判秩序和操作点。所以,视认性一直是标志标线设置规范最需要关注的核心。
在这方面,驾驶人的视角、骑行者的视角和行人的视角是不同的,这也是标志标线的第一个问题,即为谁而设?设置和使用标志标线需要考虑的视认元素是不同的。我国大部分地方的标志,考虑这些差异和需求的还比较少。而且大部分城市都在使用郊区公路的标志版面和结构,版面大而且支撑结构浪费严重,也影响了标志设置数量和操作点的提示作用,导致很多小路口和多方向的引导标志严重不足,导致很多车辆在错误的位置进行操作。“指路服务志愿者”应运而生,这其实是指路标志不足导致的。一个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否完善,首先可以从指路标志的完善与否看出来。
第二个问题,就是认知。我国的驾驶人是唯一接受过标志标线知识训练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是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里,在我们整体上对标志标线认识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快速培养起来的,这对汽车工业贡献很大,但是對交通安全和交通质量的影响则是负面的更大。再加上部分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对交通标志标线缺少基本认知,如何正确使用道路就更难了。在发达国家,普遍会有教导公众如何认识标志标线的指南手册,也会有从学龄前儿童就开始的交通安全法规和标志标线知识教育,这些领域也是我国需要尽早完善的。
最后,介绍标线。对于标线的认识和使用,从视认性开始,到颜色规则,到是否可以碾压,什么样的碾压才算违法,什么的标线传递着什么样的跨车道行驶路权秩序等等,其中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在目前的城市管理和驾驶人训练中,这些话题都出现得非常少,甚至考虑标线的视认性问题都严重不足,比如很多城市在下着小雨的傍晚就会发生堵车,这其实与道路排水不佳和标线的水下反光性能不佳有很大关系(很多强路灯照射路段的漫反射光严重干扰了标线的视认性),因为需要各行其道的机动车这时是找不到自己的车道轨迹坐标的……这类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写到这里,大致列出了一些导致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困境的基础原因,这些问题都与交通流数量没有什么关系,一辆车、一个人会遇到这些问题,不会觉得问题太大,总可以克服,但是十几万辆车和上百万人在一个地方总遇到这些问题,就觉得难于登天了……所谓成熟和发达的城市,这些问题都是必须要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