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野下近十年中国女性题材电影观察(2010-2020)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mi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导演的创作一直都是中国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涌现出一大批女性导演,她们的作品类型丰富,题材多样,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影像重新审视社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电影“后浪”.尤其是一批基于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电影创作,往往通过“父亲”缺席,“母亲”异化的建构完成对原生家庭的批判,表现新时代语境下女性所面临的生育、家庭以及经济独立等困境书写,在表现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同时却又体现出一定的绥靖“色彩”,体现出一致的创作趋向,值得学术关注.
其他文献
当前,关于幼小衔接的探索已经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主动对接,以及从小学“零起点”向幼儿园的积极靠近,逐渐开始走向幼儿园和小学都向幼儿靠近的道路.如何追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园和小学从“各自为阵”到“双向奔赴”呢?这既是幼小衔接顶层设计的理念更新,更是幼儿园与小学一线教学的行动指南.
期刊
早期阅读是儿童成为成功阅读者的基础,也是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开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童话书;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基于对绘本的研究,如何使幼儿的绘本阅读更有深度和广度,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
期刊
艺术电影诞生于法国,起初是为迎合上流社会的审美取向而制作.电影对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而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与商业、民族、国家、政治的关系紧密相连,艺术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受到社会、时代、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并不顺畅.中国艺术电影真正的时代是在改革开放后,电影创作者才真正开启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深入探索.20世纪80年代的“纪实美学”“影像美学”是中国电影艺术收获颇丰的时代,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时代.
少数民族电影劳模形象不仅迎合了国家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政策要求,回应了中国主流电影中“劳动最光荣”“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集体记忆,同时,劳模形象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代言人也彰显了少数民族为民族共同体经济建设积极做贡献的精神.分析少数民族电影中劳模的行动目标、面临的矛盾冲突和影片的价值取向,可以探究劳模形象对民族成员的思想、品质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对引导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为影视产业链上重要的环节,影视明星的社会形象关系到影视产业能否健康发展.本文梳理了影视明星的产生与生产、运作与管理、新媒体背景下明星失范行为等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社交媒体中充斥影视明星负面信息的社会现实,对影视明星的社会形象进行递进式解读.围绕新媒体视域下影视明星社会形象如何重构这个问题,本文从文化管理和文化治理、新媒体与影视明星、明星治理路径等角度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并从经济学、影视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角度提出了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寻找”是国产青春电影中的重要母题.影片中的主人公或是迫切得到某具体之物,或是对某种抽象事物难以释怀,或是有着情感上的寻根心理.他们在寻找中完成自我蜕变,又在寻找中与社会相碰撞,其中的喜怒哀乐极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同时,电影人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被巧妙地融入人物的求而不得过程中,影片由此产生了可贵的现实意义.解读“寻找”母题,可以使我们对青春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电影人继续就这一母题结撰新文本,发挥创造力.
科幻电影是当前华语电影市场上较为流行的一类商业电影,也是能够集中体现国家电影工业发展水平的类型电影之一.提高科幻电影的创作水平既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必要举措,也是促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国内外优质科幻电影文本资料,通过拆解科幻电影的类型元素,分析当代华语科幻电影的类型流变趋势,归纳总结华语科幻电影的元素融合策略,并试图为华语科幻电影当前存在的一些症候提供有效的疗救方式.
非虚构影像创作以视听语言作为主要的叙述形式,凭借声画的直观效用突出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视听平衡、角色代入和情感投入等感官刺激上与受众产生共鸣,生产出非虚构影像作品.在叙事表达方面,非虚构影像创作具有故事化叙事表达和信息化叙事表达的特征,在构建同步叙事和交叉叙事的过程中,寻求创作者与受众共情的平衡.从传播视角分析,非虚构影像作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实现了融合化传播、深度化传播和体验化传播,形成了品牌与商业化运营的路径.
第四代导演李前宽的《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题材电影中,以豪气干云的大将之风破旧立新,为20世纪80年代的同类型影片创作注入了史诗性的精神内核,赋予了历史事件以独特的诗性气质.导演从题材选择、人物刻画到虚实结合的春秋笔法无不透露出其深厚的共和国情结与充满人道主义的历史表达使命.在主旋律电影孜孜探求市场红利的当下,重读历史语境中李前宽导演的创作风姿,对梳理、总结、展望同类题材电影的持续性与革新性创作,意义深远.
在“视觉转向”背景下,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研究愈加强调可视化符号的表意价值,这对传统的以语言学符号为中心的符号理论范式构成冲击与替代.东欧导演库斯图里卡即是通过丰富的可视化政治文化符号书写巴尔干历史的代表作者.然而在电影研究领域,分析者更多将研究落点聚焦于库斯图里卡拍摄电影的风格语汇层面,而忽略其对区域当代史的精准记录.本文通过对库氏三个时期的三篇代表作进行分析,聚焦其以可视化的政治文化符号对真实的区域当代史进行记录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