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发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粮食收购贷款、调控粮油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小企业贷款等只不过是几个平常的贷款科目,但在四平市农发行的员工看来,正是这几个科目在一年四季中多多少少的变化,为农发行信贷支农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一、突出政策性金融职能,发挥好“骨干和支柱作用”
国务院57次常务会议以来,该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抓住业务范围扩大的机遇,按照“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办行宗旨,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认真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努力拓展业务空间,在做好粮油收购信贷资金供应的同时,积极支持四平地区农、林、牧、副、渔业范围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倾心服务“三农”的历程中留下了厚重的足迹。十多年来,贷款余额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从建行初期的68亿元,到目前达到167亿元,增加99亿元。近年来,中央确定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后,该行认真贯彻总省行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把助力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作为全行固本强基、构建和谐,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向。以共赢的观念抓业务谋发展,认真落实信贷支农的服务文化。在贯彻落实省行党委提出的“完善支农功能,全面推进业务大行向经营强行转变”过程中,牢固树立“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形象,秉承“以支农为己任、靠发展求共赢”的企业宗旨,抓住难得机遇,加大支农力度,紧紧扭住发展这一中心不放松,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了骨干和支柱作用。进入08/09年度粮食收购旺季以来,该行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局面,紧密结合四平市粮食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和年末政策主导收购、各类企业审慎入市等复杂形势,认真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责,提出了注重“三个摸清”,做到“三个及早”的工作思路,即:摸清粮食产量和商品量,为履行政策职能及早谋划;摸清收购渠道和网点布局,为优化客户主体及早准备;摸清全行支持的客户数量和资金需求,为投放收购资金及早安排,切实把握住秋粮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履行好政策性银行职责,保护好农民利益。到2008年末,共向75户企业累放收购及储备贷款69.7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426.8万吨,同比分别增加24.5亿元,105万吨。支持收购粮食数量占全市商品量的78%左右。进入2009年,该行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确定了强化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思路。配合市政府确定的投资拉动战略,积极筹措信贷资金,支持粮油企业开展跨年度收购业务,不断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实现了业务经营的有效发展。一季度末,该行贷款余额达到167亿元,比年初增加51亿元,增幅为44%。前三个月累计发放各类贷款68亿元,同比多增42亿元,做到了收购资金供应不脱节、不断档,杜绝和避免了辖区内卖粮难和粮残伤农问题发生,确保了国家粮食宏观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调整信贷结构
农发行成立以来,由于业务范围的局限,贷款规模一直维持在建行初期的水平上,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很不适应。国务院五十七次常务会议以来,该行经过近五年的摸索,已初步构建了具有现代银行特色的经营管理机制,在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全面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性信贷投入上,发挥着政策性金融在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四平市是粮食主产区,农副产品产量大、种类多,有相当一批上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该行在做好粮油收购信贷主体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覆盖面,打造农发行信贷支农新的亮点。建立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农发行开办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后,该行抓住信贷业务范围调整的有利时机,紧密联系四平市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在准确摸清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趨势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适时适度增加有效项目贷款投放,加大支持力度,舞活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几年来,该行积极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四平红嘴油脂有限公司、四平红嘴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博来德工贸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到今年3月末,在该行开户的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6户,同比增加4户。投放贷款12亿元,占信贷总投放的17.5%,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亿元,实现利润2118万元,企业直接按排就业人口6390人,受益农户11万户、农民30万人。针对金融机构对农村中长期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资金供应关注不够的问题,该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信贷投入,积极介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资金供应等各个领域,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农村环境,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到目前,该行共营销了3个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5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支持其他粮油购销企业和小企业贷款客户70户,贷款余额10亿元,比年初增加3.1亿元。现已形成了以粮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贷款为
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业务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信贷支农新格局。
三、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政策性金融多样化需求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第二次革命,迅速跃升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亮点。但是随着近年来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由农民组建的合作组织,就显现出了自身先天的种种不足,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发展资金的匮乏,使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陷入艰难挣扎的生存与发展的瓶颈。该行在深入农村调研了解这些情况时感到,农发行作为国有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解决农民发展生产走致富道路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该行党委围绕现阶段农发行的职能作用和完善健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深刻的认识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在农村金融领域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必须功能齐全,而发展中的软肋是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直接作用于农民的力度不够。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化作了四平农发行人倾心服务“三农”工作的无穷动力。为此,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和理解相关法规,多次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与政府、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和农户进行广泛座谈,听取和收集各方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对发展思想的再认识。敏锐地抓准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切入点,将各项惠民政策最直接有效的落实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目前,共为1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5000万元,帮助农民走上发展生产致富路。
四、加快有效发展,推进向经营强行转变步伐
近年来,按照总省行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该行以“如何把农发行办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为主题,紧紧围绕推进业务大行向经营强行转变的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工作,在加大力度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跨跃式发展。2005年以来,该行各项贷款余额由84亿元增长到167亿元,比建行初期翻了一番,贷款余额占全市金融机构的41%,贷款规模居全地区第一位;存款余额由2.9亿元增长到12亿元;不良贷款率由18.28%下降到0.39%,仅2009年一季度,就实现账面利润958万元。
切实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该行紧紧围绕创建学习向上型、知识管理型和团队创新型组织,把干部职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各项工作抓在实处、干在实处、落在实处。以创建文明行业为目标,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新风同办好农业政策性银行和支持四平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干部职工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政策理论水平、决策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该行在发展中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炼了企业文化专业理念,深化了企业文化内涵,打造了“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品牌形象。在完成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推广应用基础上,注重抓好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融入于全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社会形象和内部凝聚力明显提升。
天空正蓝,时空高远。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四平农发行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行业要义,发挥了在农村金融工作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激情书写着支农惠农的新篇章。
一、突出政策性金融职能,发挥好“骨干和支柱作用”
国务院57次常务会议以来,该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抓住业务范围扩大的机遇,按照“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办行宗旨,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认真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努力拓展业务空间,在做好粮油收购信贷资金供应的同时,积极支持四平地区农、林、牧、副、渔业范围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倾心服务“三农”的历程中留下了厚重的足迹。十多年来,贷款余额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从建行初期的68亿元,到目前达到167亿元,增加99亿元。近年来,中央确定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后,该行认真贯彻总省行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把助力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作为全行固本强基、构建和谐,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向。以共赢的观念抓业务谋发展,认真落实信贷支农的服务文化。在贯彻落实省行党委提出的“完善支农功能,全面推进业务大行向经营强行转变”过程中,牢固树立“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形象,秉承“以支农为己任、靠发展求共赢”的企业宗旨,抓住难得机遇,加大支农力度,紧紧扭住发展这一中心不放松,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了骨干和支柱作用。进入08/09年度粮食收购旺季以来,该行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局面,紧密结合四平市粮食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和年末政策主导收购、各类企业审慎入市等复杂形势,认真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责,提出了注重“三个摸清”,做到“三个及早”的工作思路,即:摸清粮食产量和商品量,为履行政策职能及早谋划;摸清收购渠道和网点布局,为优化客户主体及早准备;摸清全行支持的客户数量和资金需求,为投放收购资金及早安排,切实把握住秋粮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履行好政策性银行职责,保护好农民利益。到2008年末,共向75户企业累放收购及储备贷款69.7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426.8万吨,同比分别增加24.5亿元,105万吨。支持收购粮食数量占全市商品量的78%左右。进入2009年,该行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确定了强化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思路。配合市政府确定的投资拉动战略,积极筹措信贷资金,支持粮油企业开展跨年度收购业务,不断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实现了业务经营的有效发展。一季度末,该行贷款余额达到167亿元,比年初增加51亿元,增幅为44%。前三个月累计发放各类贷款68亿元,同比多增42亿元,做到了收购资金供应不脱节、不断档,杜绝和避免了辖区内卖粮难和粮残伤农问题发生,确保了国家粮食宏观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调整信贷结构
农发行成立以来,由于业务范围的局限,贷款规模一直维持在建行初期的水平上,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很不适应。国务院五十七次常务会议以来,该行经过近五年的摸索,已初步构建了具有现代银行特色的经营管理机制,在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全面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性信贷投入上,发挥着政策性金融在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四平市是粮食主产区,农副产品产量大、种类多,有相当一批上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该行在做好粮油收购信贷主体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覆盖面,打造农发行信贷支农新的亮点。建立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农发行开办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后,该行抓住信贷业务范围调整的有利时机,紧密联系四平市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在准确摸清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趨势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适时适度增加有效项目贷款投放,加大支持力度,舞活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几年来,该行积极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四平红嘴油脂有限公司、四平红嘴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博来德工贸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到今年3月末,在该行开户的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6户,同比增加4户。投放贷款12亿元,占信贷总投放的17.5%,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亿元,实现利润2118万元,企业直接按排就业人口6390人,受益农户11万户、农民30万人。针对金融机构对农村中长期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资金供应关注不够的问题,该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信贷投入,积极介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资金供应等各个领域,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农村环境,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到目前,该行共营销了3个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5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支持其他粮油购销企业和小企业贷款客户70户,贷款余额10亿元,比年初增加3.1亿元。现已形成了以粮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贷款为
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业务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信贷支农新格局。
三、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政策性金融多样化需求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第二次革命,迅速跃升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亮点。但是随着近年来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由农民组建的合作组织,就显现出了自身先天的种种不足,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发展资金的匮乏,使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陷入艰难挣扎的生存与发展的瓶颈。该行在深入农村调研了解这些情况时感到,农发行作为国有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解决农民发展生产走致富道路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该行党委围绕现阶段农发行的职能作用和完善健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深刻的认识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在农村金融领域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必须功能齐全,而发展中的软肋是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直接作用于农民的力度不够。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化作了四平农发行人倾心服务“三农”工作的无穷动力。为此,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和理解相关法规,多次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与政府、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和农户进行广泛座谈,听取和收集各方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对发展思想的再认识。敏锐地抓准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切入点,将各项惠民政策最直接有效的落实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目前,共为1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5000万元,帮助农民走上发展生产致富路。
四、加快有效发展,推进向经营强行转变步伐
近年来,按照总省行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该行以“如何把农发行办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为主题,紧紧围绕推进业务大行向经营强行转变的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工作,在加大力度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跨跃式发展。2005年以来,该行各项贷款余额由84亿元增长到167亿元,比建行初期翻了一番,贷款余额占全市金融机构的41%,贷款规模居全地区第一位;存款余额由2.9亿元增长到12亿元;不良贷款率由18.28%下降到0.39%,仅2009年一季度,就实现账面利润958万元。
切实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该行紧紧围绕创建学习向上型、知识管理型和团队创新型组织,把干部职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各项工作抓在实处、干在实处、落在实处。以创建文明行业为目标,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新风同办好农业政策性银行和支持四平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干部职工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政策理论水平、决策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该行在发展中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炼了企业文化专业理念,深化了企业文化内涵,打造了“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品牌形象。在完成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推广应用基础上,注重抓好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融入于全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社会形象和内部凝聚力明显提升。
天空正蓝,时空高远。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四平农发行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行业要义,发挥了在农村金融工作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激情书写着支农惠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