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地区学生因从小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比较困难,进而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和成绩提高。所以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能力和说话能力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敢说会说。一步步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关键词】民族地区 学生 汉语口语
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以及与人交流一种基本能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孩子由于受居住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学习汉语口语的外部环境,又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由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现如今还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聚居区学前教育受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制约目前还是一片空白)的正规培养。这些都成了孩子学习、生活上的一大障碍,如何尽快让他们学习汉语,进而提高他们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了各科老师尤其是语文拉松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就地取材,引口语之“渠”
民族聚居地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独特的生活环境,捕捉与挖掘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农村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条件,如幽静的田野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到山上捉迷藏、捕捉昆虫,到小溪里捉虾,到农田里捉泥鳅等,生活的多姿多彩。这些都是民族聚居区孩子们说话的“源”。老师可以利用这些独特的资源,设计一组相关的口语训练,如《我喜欢玩……》或《我喜欢吃……》等等,让孩子比一比谁说的快、谁说的好,当然,老师还可以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等,在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话“源”从小处入手。
二、培养感情,融洽关系
很多小学生对老师会天生产生一种敬畏感。而长期生活在闭塞村庄的少数民族学生,这种害羞、胆怯更加明显。面对自己本民族老师还能够比较自如,而对于汉族教师就显得小心翼翼。因此,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关心学生,爱护他们,以活泼开朗的姿态和他们相处,让他们在心理上首先消除对你的怯意,他才会愿意对你开口。如与学生“拉家常”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家常中,一方面消除了他们的畏惧感;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较多的说话机会。
三、增强趣味性,克服胆怯
实践告诉我们,儿童在开心时,胆怯会不翼而飞。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学中应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趣味活动,让儿童带着趣味说话。如“看表演说话”是一种很好的趣味性活动。先让孩子表演(有时甚至可以只做几个简单的动作);请同学说出他的动作;然后加入你的想象、理解,再说;然后由参加表演的孩子自己说;最后交流。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参与表演的孩子一个模糊性动作而产生一场辩论。
四、拓宽渠道,汇口语之“源”
如果民族聚居区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结合本地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去有效地训练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并经常组织适合民族聚居地区学生的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那么民族聚居区孩子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双向互动,让学生敢说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它与过去的说话课的不同之处。“听”与“说”是口语交际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流。教师的引导要更多层次,要使学生的交谈逐步深入,“说”的内容要越来越丰富;同时还要注意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典型加以示范,对出现的带共性的问题加以点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多采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说
口语交际训练一定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以关注他们的生活为出发点,使他们自然地融入情景、进入角色,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学生的每一项进步都表示肯定,乐于开口。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说话环境,感受汉语的美。作为教师无论在教学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该用汉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虚拟情境,让学生想说
话题与交际情境需要互相适应。有些话题仅仅从内容上看,与孩子生活可能没有距离,但现实生活可能并不需要这种交际活动,学生产生不了“说”的欲望,这是老师就需要创设虚拟的情境,引发他们交际的需要。人教版六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这应该说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交际并不存在。这就需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如“外地一个从未来过的一个小伙伴来到我们这里,他想知道我们这里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你打算告诉他些什么?”虚拟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动机与欲望,而且可以安排与特定的对象交流,使训练的方式呈现多样性,训练更具实效性。
五、注意语言规范,让学生会说
与城市学生相比,民族地区孩子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主要是因为缺少规范的普通话朗读训练。要多鼓励学生课堂上、生活动随时随地坚持说普通话,坚持朗读训练,多听录音以及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以及体态语言去深刻感受语言的情感。
六、把握尺度,循序渐进
民族地区的孩子汉语口语交际基础差,底子薄,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切忌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训练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第一学段: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交谈,交谈中注意语言的规范。第三学段: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口语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通过这样的层层训练,层层深入,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了民族地区孩子的个别差异,才能使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学会了互助、互动,体验到成功,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民族地区 学生 汉语口语
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以及与人交流一种基本能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孩子由于受居住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学习汉语口语的外部环境,又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由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现如今还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聚居区学前教育受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制约目前还是一片空白)的正规培养。这些都成了孩子学习、生活上的一大障碍,如何尽快让他们学习汉语,进而提高他们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了各科老师尤其是语文拉松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就地取材,引口语之“渠”
民族聚居地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独特的生活环境,捕捉与挖掘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农村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条件,如幽静的田野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到山上捉迷藏、捕捉昆虫,到小溪里捉虾,到农田里捉泥鳅等,生活的多姿多彩。这些都是民族聚居区孩子们说话的“源”。老师可以利用这些独特的资源,设计一组相关的口语训练,如《我喜欢玩……》或《我喜欢吃……》等等,让孩子比一比谁说的快、谁说的好,当然,老师还可以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等,在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话“源”从小处入手。
二、培养感情,融洽关系
很多小学生对老师会天生产生一种敬畏感。而长期生活在闭塞村庄的少数民族学生,这种害羞、胆怯更加明显。面对自己本民族老师还能够比较自如,而对于汉族教师就显得小心翼翼。因此,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关心学生,爱护他们,以活泼开朗的姿态和他们相处,让他们在心理上首先消除对你的怯意,他才会愿意对你开口。如与学生“拉家常”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家常中,一方面消除了他们的畏惧感;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较多的说话机会。
三、增强趣味性,克服胆怯
实践告诉我们,儿童在开心时,胆怯会不翼而飞。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学中应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趣味活动,让儿童带着趣味说话。如“看表演说话”是一种很好的趣味性活动。先让孩子表演(有时甚至可以只做几个简单的动作);请同学说出他的动作;然后加入你的想象、理解,再说;然后由参加表演的孩子自己说;最后交流。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参与表演的孩子一个模糊性动作而产生一场辩论。
四、拓宽渠道,汇口语之“源”
如果民族聚居区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结合本地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去有效地训练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并经常组织适合民族聚居地区学生的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那么民族聚居区孩子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双向互动,让学生敢说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它与过去的说话课的不同之处。“听”与“说”是口语交际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流。教师的引导要更多层次,要使学生的交谈逐步深入,“说”的内容要越来越丰富;同时还要注意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典型加以示范,对出现的带共性的问题加以点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多采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说
口语交际训练一定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以关注他们的生活为出发点,使他们自然地融入情景、进入角色,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学生的每一项进步都表示肯定,乐于开口。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说话环境,感受汉语的美。作为教师无论在教学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该用汉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虚拟情境,让学生想说
话题与交际情境需要互相适应。有些话题仅仅从内容上看,与孩子生活可能没有距离,但现实生活可能并不需要这种交际活动,学生产生不了“说”的欲望,这是老师就需要创设虚拟的情境,引发他们交际的需要。人教版六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这应该说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交际并不存在。这就需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如“外地一个从未来过的一个小伙伴来到我们这里,他想知道我们这里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你打算告诉他些什么?”虚拟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动机与欲望,而且可以安排与特定的对象交流,使训练的方式呈现多样性,训练更具实效性。
五、注意语言规范,让学生会说
与城市学生相比,民族地区孩子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主要是因为缺少规范的普通话朗读训练。要多鼓励学生课堂上、生活动随时随地坚持说普通话,坚持朗读训练,多听录音以及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以及体态语言去深刻感受语言的情感。
六、把握尺度,循序渐进
民族地区的孩子汉语口语交际基础差,底子薄,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切忌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训练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第一学段: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交谈,交谈中注意语言的规范。第三学段: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口语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通过这样的层层训练,层层深入,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了民族地区孩子的个别差异,才能使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学会了互助、互动,体验到成功,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