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2011年12月成功申报了南京市鼓楼区个人课题——《提升初中学生时事敏锐度的理性认识和养成对策》,为此笔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材料和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收获了不少宝贵的感性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教学上的反思。
一、提高时事教育实效性,必须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学校组织的时事活动,重教育形式,轻内容渗透
目前大部分学校搞的时事教育煞费苦心,在班级举行课前5分钟的“新闻播报”,虽然在形式上力求活泼、新颖,但只重视这5分钟的“新闻播报”,不免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只记得新闻,而根本不会也不可能去对时事的前因后果作出分析,这样又何尝谈得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等能力呢?
误区二:教师对课堂的时事教学,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重视文化学科的教学,淡化时事教育,中考前一个月,教师将之前准备好的时事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只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种时事教育方式,使原本鲜活的时事教育教学成为一种应付考试的“形式”,违背了时事教育的初衷。
误区三:学生对时事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时事是为了应付考试,存在应试心理,学习主动性比较差。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欠缺,喜欢听教师讲结论,自己主动思考少,思维灵活性差,发散性思维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一、 走出误区,提升学生时事敏锐度的方法
1.学校举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种时事活动
(1)课前5分钟“今天新闻我主播”
利用每节思想品德课授课前的5—7分钟时间,播报当日的新闻事件。学生对此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出现在“今天新闻我主播”的主題有:国际新闻如“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利比亚军事武装行动”“泰国曼谷洪水”“世界人口突破70亿”“9年伊战结束”等;中国的重大事件新闻如“天空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等;也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如“西安一小学绿领巾事件”“2013年中考模式改革”“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等。更有学生给播报活动起了很多新颖的名称,如“新闻直通车”“时政播报站”“时政颁奖典礼”“时政风向标”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到理论系统地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时事要闻主题演讲
2012年春季学期,我校组织了第二届“时政播报展示”比赛,让学生上台演讲,开展班级竞赛,并组织评委讲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搜集时事要闻。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方面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学生列举出了以下主题:“中国慈善危机——红十字会陷信任危机”“世界艾滋病日——红丝带在世界各地飘扬”“你的校车我的心——甘肃校车事件”“中东危局”“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等。评委老师在活动即将结束时作出总结,肯定学生成绩,指出不足。该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受到教育。
(3)时事小报专题制作
小报由学生自己选材、设计、剪辑、编排。收集时事材料,自己张贴成小报,在班级、学校交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自我教育。如《校园安全专题》《国庆专题》《普法教育专题》《国际时事专题》《假期时事关注专题》等,都是我们在组织的时事小报中的专题。
2.教师组织高效、新颖的时事教育课堂
(1)时事备课,创设教学情境
时事是我们的第二教材,它弥补了教材的滞后性,给我们的是最快最新的信息。如在讲到“科教兴国”战略时,可采用这样一则时事材料:Ipod是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一款影音播放器,它能播放歌曲、电影,类似于随身听。但严格来说,ipod并不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因为从头到尾,苹果公司连ipod的一个螺丝也没有生产。它只提供ipod的概念和设计,只创不造,但是,就是这一“创”让苹果公司赚取了大部分利润,而那些真正造了ipod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内地及台湾省,菲律宾,只得到微不足道的零头。
Ipod在美国的零售价约为300美元,但这个产品的实际成本只有110美元,在190美元利润中,生产制造ipod零件的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各得不超过10美元,中国内地的组装工厂,只收入3美元,而苹果公司凭“创”却获得了超过160美元的利润。Ipod的故事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自主创新,只造不创,就只能替别人打工。目前,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备课中的设想提问:“读了上面的材料,你认为什么是核心技术,请用一句话来表达。”
(2)时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师通过一定的时事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书本上的知识,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究一:为什么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聚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共同商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
探究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而争吵?
探究三: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看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负有保护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原因、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与实际能力。
(3)时事引路,开展德育教育
初一年级的教材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时事教育可以把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及新风新貌引入课堂。初二年级的教材内容是社会主义法律常识,时事教育可以把一些守法、护法的先进事迹和一些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初三年级的教材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时事教育可以和基本国情、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相关素材引进课堂。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教学趣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积极参与,时事敏锐度不断增强
时事敏锐度是一种综合能力,判别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自主探究和综合素质能力、质疑问难和思维能力等都是它的体现。
(1)时事教育能增强学生判别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一些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评析,如“乔布斯传奇”“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迹”“叙利亚人权问题政治化”“朝鲜民众哀悼金正日”“公安部打拐行动”“公务车新规——禁超18万,排量不超1.8升”“动车盒饭保质期过长”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一些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结合并且运用课本教学知识展开讨论,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时事教育能充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2010年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的面试题目有: 用一个成语形容你眼中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用关键词概括2009年中国现状。请陈述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并说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假如你是联合国秘书长,你会如何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何为软实力,如何构建国家软实力?如果你采访温总理,你将如何提问?要求:所提问题不能太大众化。
要适应这样的面试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时事教育,激活课堂,融入、感悟、体验生活。这样既能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又能使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使课本理论知识更具有现实性。
(3)时事教育能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校的“时政播报比赛”按照“自己整理时政资料→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质疑问难→得出合理的多样化结论”这几个步骤进行。学生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阅报栏、专题讲座、时事政治竞赛等多方位的信息来源和阵地,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事政治内容及其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提取与所要研究的重大国内外时事相关的信息,并对之进行归类、分析。如在“中国慈善危机——红十字会陷信任危机”专题中,学生搜集了“郭美美事件始终”“网友评论”等资料,并采访了老师和同学,组织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了观点:“倘若红十字会能够借此机会,建立阳光、透明、公开的慈善体制,那么即便此番事件再如何影响巨大,都是值得的。否则,悬疑之后还会有悬疑,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感只能与日俱增。”
总之,时事教育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时事敏锐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世界观念和全球意识的公民,它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讲究方法,勤于探索,时事教育定能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在我们的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中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提高时事教育实效性,必须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学校组织的时事活动,重教育形式,轻内容渗透
目前大部分学校搞的时事教育煞费苦心,在班级举行课前5分钟的“新闻播报”,虽然在形式上力求活泼、新颖,但只重视这5分钟的“新闻播报”,不免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只记得新闻,而根本不会也不可能去对时事的前因后果作出分析,这样又何尝谈得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等能力呢?
误区二:教师对课堂的时事教学,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重视文化学科的教学,淡化时事教育,中考前一个月,教师将之前准备好的时事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只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种时事教育方式,使原本鲜活的时事教育教学成为一种应付考试的“形式”,违背了时事教育的初衷。
误区三:学生对时事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时事是为了应付考试,存在应试心理,学习主动性比较差。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欠缺,喜欢听教师讲结论,自己主动思考少,思维灵活性差,发散性思维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一、 走出误区,提升学生时事敏锐度的方法
1.学校举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种时事活动
(1)课前5分钟“今天新闻我主播”
利用每节思想品德课授课前的5—7分钟时间,播报当日的新闻事件。学生对此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出现在“今天新闻我主播”的主題有:国际新闻如“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利比亚军事武装行动”“泰国曼谷洪水”“世界人口突破70亿”“9年伊战结束”等;中国的重大事件新闻如“天空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等;也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如“西安一小学绿领巾事件”“2013年中考模式改革”“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等。更有学生给播报活动起了很多新颖的名称,如“新闻直通车”“时政播报站”“时政颁奖典礼”“时政风向标”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到理论系统地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时事要闻主题演讲
2012年春季学期,我校组织了第二届“时政播报展示”比赛,让学生上台演讲,开展班级竞赛,并组织评委讲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搜集时事要闻。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方面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学生列举出了以下主题:“中国慈善危机——红十字会陷信任危机”“世界艾滋病日——红丝带在世界各地飘扬”“你的校车我的心——甘肃校车事件”“中东危局”“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等。评委老师在活动即将结束时作出总结,肯定学生成绩,指出不足。该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受到教育。
(3)时事小报专题制作
小报由学生自己选材、设计、剪辑、编排。收集时事材料,自己张贴成小报,在班级、学校交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自我教育。如《校园安全专题》《国庆专题》《普法教育专题》《国际时事专题》《假期时事关注专题》等,都是我们在组织的时事小报中的专题。
2.教师组织高效、新颖的时事教育课堂
(1)时事备课,创设教学情境
时事是我们的第二教材,它弥补了教材的滞后性,给我们的是最快最新的信息。如在讲到“科教兴国”战略时,可采用这样一则时事材料:Ipod是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一款影音播放器,它能播放歌曲、电影,类似于随身听。但严格来说,ipod并不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因为从头到尾,苹果公司连ipod的一个螺丝也没有生产。它只提供ipod的概念和设计,只创不造,但是,就是这一“创”让苹果公司赚取了大部分利润,而那些真正造了ipod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内地及台湾省,菲律宾,只得到微不足道的零头。
Ipod在美国的零售价约为300美元,但这个产品的实际成本只有110美元,在190美元利润中,生产制造ipod零件的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各得不超过10美元,中国内地的组装工厂,只收入3美元,而苹果公司凭“创”却获得了超过160美元的利润。Ipod的故事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自主创新,只造不创,就只能替别人打工。目前,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备课中的设想提问:“读了上面的材料,你认为什么是核心技术,请用一句话来表达。”
(2)时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师通过一定的时事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书本上的知识,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究一:为什么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聚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共同商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
探究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而争吵?
探究三: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看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负有保护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原因、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与实际能力。
(3)时事引路,开展德育教育
初一年级的教材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时事教育可以把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及新风新貌引入课堂。初二年级的教材内容是社会主义法律常识,时事教育可以把一些守法、护法的先进事迹和一些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初三年级的教材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时事教育可以和基本国情、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相关素材引进课堂。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教学趣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积极参与,时事敏锐度不断增强
时事敏锐度是一种综合能力,判别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自主探究和综合素质能力、质疑问难和思维能力等都是它的体现。
(1)时事教育能增强学生判别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一些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评析,如“乔布斯传奇”“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迹”“叙利亚人权问题政治化”“朝鲜民众哀悼金正日”“公安部打拐行动”“公务车新规——禁超18万,排量不超1.8升”“动车盒饭保质期过长”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一些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结合并且运用课本教学知识展开讨论,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时事教育能充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2010年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的面试题目有: 用一个成语形容你眼中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用关键词概括2009年中国现状。请陈述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并说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假如你是联合国秘书长,你会如何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何为软实力,如何构建国家软实力?如果你采访温总理,你将如何提问?要求:所提问题不能太大众化。
要适应这样的面试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时事教育,激活课堂,融入、感悟、体验生活。这样既能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又能使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使课本理论知识更具有现实性。
(3)时事教育能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校的“时政播报比赛”按照“自己整理时政资料→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质疑问难→得出合理的多样化结论”这几个步骤进行。学生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阅报栏、专题讲座、时事政治竞赛等多方位的信息来源和阵地,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事政治内容及其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提取与所要研究的重大国内外时事相关的信息,并对之进行归类、分析。如在“中国慈善危机——红十字会陷信任危机”专题中,学生搜集了“郭美美事件始终”“网友评论”等资料,并采访了老师和同学,组织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了观点:“倘若红十字会能够借此机会,建立阳光、透明、公开的慈善体制,那么即便此番事件再如何影响巨大,都是值得的。否则,悬疑之后还会有悬疑,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感只能与日俱增。”
总之,时事教育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时事敏锐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世界观念和全球意识的公民,它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讲究方法,勤于探索,时事教育定能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在我们的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中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