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ss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以及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普及。要使信息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来,就要充分利用CAI(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际上机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上机实验报告 CAI 信息技术 课件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提高人类生产生活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今后生活学习所必备的技能,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中小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长期的信息学科教学我综合了以下几点:
  
  一、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娱乐性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方法。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对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恐惧感。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学生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覺,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上机操作题目的设置及操作能力的锻炼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但是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上机目标不明确,学生随意性强。往往一堂课操作结束后,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仍旧是一知半解。如果要求学生按照上机实验报告进行系统的操作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对比观察,填写实验报告可以使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充分发挥上机操作的优势。
  
  四、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及作业的布置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作业易被教师所忽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上机报告结合起来。如在讲完Word文字处理文字输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篇文章(字数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并利用图文混排对文章进行报刊式的排版,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从多方面论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发散性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是方法学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問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课堂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该问题的最好突破口和切入点。  发散性思维,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融合基于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团结协作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可以是过程性评价、无纸化考核、电脑制作能力考核等。  关键词:任务驱动 探究 创新 过程评价    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探索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开发教材资源,已成为广
目的:以洛伐他汀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姜黄素对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从保护血管内膜、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等方面探讨作用机理。方法: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复制鹌鹑实验性AS模型,并将健康鹌鹑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造模组、姜黄素治疗组和洛伐他汀治疗组,在试验开始后即饲喂鹌鹑及药物灌喂,连续给药8周,在给药2周后、4周后、6周后、8周后检测各组鹌鹑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磺胺类药物是兽医临床上使用最广的一类化学合成抗菌药,主要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和某些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但使用不合理很容易造成组织中的残留和蓄积。许多国家和组织规定了其最高残留限量(MRLs)为0.1μg/g ,甚至不得检出。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等是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的法定方法,但成本较高,方法繁琐,不适于大量样本的测定。本课题旨在研制用于检测磺胺类药物SMD的免疫传感器,主要工作包括:葡萄糖氧化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之所以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要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向教育信息化方向前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现状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几乎在所有大专以上的院校都设立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但从就业的供需方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普通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偏低,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差,而且计算机科学包含的领域日益拓宽,发展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产生的结果是计算机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所占的份额日益缩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快速吸收新的技术,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诱人的应用前景,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跨平台架构的网络教育教学交互平台,并介绍了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实现的功能。  关键词:Web服务 体系结构 B/S模式 跨平台 MVC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开发基于B/S(Browser/Server)模式、Web服务的企业级应用程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