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体系切入,探究中国古典舞“翻身”技术,种类上的丰富性,与形态上的多变性。“翻身”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占据着独特的审美地位和极高的训练价值。从运动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在“腰为轴、手为轮”的运动形态上,在“矢状轴”或“额状轴”的运动面上完成的“翻身”。从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切入,按照教材种类划分,“翻身”又分为“基础翻身”、“舞姿翻身”、“连接翻身”、“复合翻身”四大类。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和逐步提高的技术能力与审美追求,以纵横向关系,使“翻身”技术越来越丰富多样,让人眼花缭乱又赞不绝口。
关键词:腰为轴;手为轮;基础翻身;舞姿翻身;连接翻身;复合翻身
中国古典舞“翻身”技术与“跳跃”、“旋转”一道构成了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群。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为“翻身”技术是中国古典舞独有的,并拥有相当高的训练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法》一书里,讲“翻身”是指,“在脚步交叉辗转或平衡交替重心的状态下,以腰为轴,身体保持在倾斜状态下的翻转。”要探究中国古典舞“翻身”技术的丰富多样,就得从多个角度认识什么是“翻身”。因此,下文将从运动科学的角度和教学体系两个角度,分类别,有条理的探究翻身种类的丰富多样。
一、从运动科学中认识“翻身”技术
从运动科学上来看,“翻身”是在矢状轴和额状轴上完成的。所谓“矢状轴”是指,前后方向垂直于额状面的轴,身体或身体各个环节可绕矢状轴转动,动作均发生在额状面内。“额状轴”是指,左右方向垂直于矢状面的轴,围绕额状轴运动其转动动作必然发生在矢状面内。在“矢状轴”上完成的翻身如“踏步翻身”、“吸腿翻身”、“点翻身”、“串翻身”等;在“额状轴”上完成的翻身如“吊腰”、“大蟒翻身”为数不多。无论是“矢状轴”或是“额状轴”上的翻身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身体保持在倾斜状态下进行的以腰为中心轴的翻转。”可见,“翻身”在形态上离不开两点,一是身体的倾斜状态,二是腰為中心轴。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体系走进去,梳理教材分类,便会应证出以上这一观点。
二、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体系切入认识“翻身”的种类
按照中国古典舞教学规律将“翻身”技术分为四种:“基础翻身”、“舞姿翻身”、“连接翻身”、“复合翻身”。每一类教材训练价值不同却都无可替代的重要。而中国古典舞舞者正是根据这样的教材纵横向关系,勤学苦练,才习得具备了高超精湛的“翻身”技术。
所谓“基础翻身”,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课教程》一书里,准确的讲到,“基础翻身,是指在舞姿展开的身体重心支撑形式上,分别以双腿支撑、单腿支撑和移动重心的方式,将以腰为轴的“平圆”翻动和以手臂为轮的“立圆”转动,在不同的舞姿形式上予以基本的确立,在所有的“翻身”技巧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从教材上来看,如“踏步翻身、点翻身、串翻身”分类为基础翻身,通常在学期初期会以此教材为“翻身”技术的开法练习。
“舞姿翻身”是指,技巧舞姿展开的幅度大,舞姿变化丰富的一类翻身。比如“探海翻身”、“大蟒翻身”。这正是在教材纵横向关系上,在“基础翻身”上延展开来的难度较大的“翻身”类教材。
以上两种作为课堂教学训练里主要训练内容,下面两类“连接翻身”和“复合翻身”同样是在教材纵横向关系上,因舞者个体能力发展出的技术叠加,同时也是追求更高的审美标准,提升了技术难度,动态形象发展变化形式更加丰富,让人眼花缭乱,过目不忘。
“连接翻身”是指,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翻身”技术,按照中国古典舞的“正律”和“反律”以“顺势”或“反势”运动规律,将动作连接在一起。比如,流动的“串翻身”连接“吸腿翻身”,“点翻身”连接“跳踏步翻身”等。连接翻身的训练重点往往是,在身体重心不断迁移、快速转换中,完成流畅的“连接翻身”。
另一类“复合翻身”是指,由两个及其以上的舞姿构成,在身体重心支撑保持不变的状态下,不同舞姿的翻身技巧围绕同一重心轴,完成连续翻身的技巧。比如“探海翻身”复合“跨腿翻身”再复合“大蟒翻身”。技术难度的根本点就在于身体重心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要照顾到身体各部位统一协调配合和准确的用力方法是关键。重心保持不变,在支撑腿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负担的状态下,保持胯部与支撑腿同一垂直轴上翻转,若盆骨前倾后仰都会破坏技术完成。
由此可见,“翻身”技术的难度不低于任何一类技术技巧,去探究其技法特性更是我们应该有的学习性思考。
整个中国古典舞“翻身”技术技巧群,难度高超不仅体现在用力方法和协调配合上,还因舞姿种类丰富精彩,动势动态变换不断,使其掌握起来非一蹴而就。就像,“基础翻身”里的“踏步翻身”干净利落,“点翻身”循环往复急速如风,“串翻身”气势轰轰如车轮滚滚。“舞姿翻身”里的“探海翻身”“大蟒翻身”翻卷自如,缓而不断。“跨腿翻身”“刺翻身”灵动闪现,快而不乱等等。如此丰富多变的“翻身”技术技巧群,形成了民族舞蹈浓郁的风格韵味,无论是“踏步翻身”、“点翻身”、“探海翻身”、“刺翻身”在技术上离不开“腰为轴、手为轮”的急速翻卷,在风格形象上离不开中国古典舞独有的“拧倾仰俯”、“圆曲翻卷”。下面,将从这丰富多彩的教材切入,探究中国古典舞“翻身”技术的风格特征与技法特性,有助于实践练习中更加有效全面的掌握中国古典舞独有的“翻身”技术。
参考文献
[1]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2006.9
[2]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教材教法课程》2013.1
[3]苏娅《中国古典舞学术述评》2013.1
作者简介
张燕,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研组青年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教育与教学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腰为轴;手为轮;基础翻身;舞姿翻身;连接翻身;复合翻身
中国古典舞“翻身”技术与“跳跃”、“旋转”一道构成了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群。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为“翻身”技术是中国古典舞独有的,并拥有相当高的训练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法》一书里,讲“翻身”是指,“在脚步交叉辗转或平衡交替重心的状态下,以腰为轴,身体保持在倾斜状态下的翻转。”要探究中国古典舞“翻身”技术的丰富多样,就得从多个角度认识什么是“翻身”。因此,下文将从运动科学的角度和教学体系两个角度,分类别,有条理的探究翻身种类的丰富多样。
一、从运动科学中认识“翻身”技术
从运动科学上来看,“翻身”是在矢状轴和额状轴上完成的。所谓“矢状轴”是指,前后方向垂直于额状面的轴,身体或身体各个环节可绕矢状轴转动,动作均发生在额状面内。“额状轴”是指,左右方向垂直于矢状面的轴,围绕额状轴运动其转动动作必然发生在矢状面内。在“矢状轴”上完成的翻身如“踏步翻身”、“吸腿翻身”、“点翻身”、“串翻身”等;在“额状轴”上完成的翻身如“吊腰”、“大蟒翻身”为数不多。无论是“矢状轴”或是“额状轴”上的翻身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身体保持在倾斜状态下进行的以腰为中心轴的翻转。”可见,“翻身”在形态上离不开两点,一是身体的倾斜状态,二是腰為中心轴。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体系走进去,梳理教材分类,便会应证出以上这一观点。
二、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体系切入认识“翻身”的种类
按照中国古典舞教学规律将“翻身”技术分为四种:“基础翻身”、“舞姿翻身”、“连接翻身”、“复合翻身”。每一类教材训练价值不同却都无可替代的重要。而中国古典舞舞者正是根据这样的教材纵横向关系,勤学苦练,才习得具备了高超精湛的“翻身”技术。
所谓“基础翻身”,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课教程》一书里,准确的讲到,“基础翻身,是指在舞姿展开的身体重心支撑形式上,分别以双腿支撑、单腿支撑和移动重心的方式,将以腰为轴的“平圆”翻动和以手臂为轮的“立圆”转动,在不同的舞姿形式上予以基本的确立,在所有的“翻身”技巧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从教材上来看,如“踏步翻身、点翻身、串翻身”分类为基础翻身,通常在学期初期会以此教材为“翻身”技术的开法练习。
“舞姿翻身”是指,技巧舞姿展开的幅度大,舞姿变化丰富的一类翻身。比如“探海翻身”、“大蟒翻身”。这正是在教材纵横向关系上,在“基础翻身”上延展开来的难度较大的“翻身”类教材。
以上两种作为课堂教学训练里主要训练内容,下面两类“连接翻身”和“复合翻身”同样是在教材纵横向关系上,因舞者个体能力发展出的技术叠加,同时也是追求更高的审美标准,提升了技术难度,动态形象发展变化形式更加丰富,让人眼花缭乱,过目不忘。
“连接翻身”是指,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翻身”技术,按照中国古典舞的“正律”和“反律”以“顺势”或“反势”运动规律,将动作连接在一起。比如,流动的“串翻身”连接“吸腿翻身”,“点翻身”连接“跳踏步翻身”等。连接翻身的训练重点往往是,在身体重心不断迁移、快速转换中,完成流畅的“连接翻身”。
另一类“复合翻身”是指,由两个及其以上的舞姿构成,在身体重心支撑保持不变的状态下,不同舞姿的翻身技巧围绕同一重心轴,完成连续翻身的技巧。比如“探海翻身”复合“跨腿翻身”再复合“大蟒翻身”。技术难度的根本点就在于身体重心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要照顾到身体各部位统一协调配合和准确的用力方法是关键。重心保持不变,在支撑腿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负担的状态下,保持胯部与支撑腿同一垂直轴上翻转,若盆骨前倾后仰都会破坏技术完成。
由此可见,“翻身”技术的难度不低于任何一类技术技巧,去探究其技法特性更是我们应该有的学习性思考。
整个中国古典舞“翻身”技术技巧群,难度高超不仅体现在用力方法和协调配合上,还因舞姿种类丰富精彩,动势动态变换不断,使其掌握起来非一蹴而就。就像,“基础翻身”里的“踏步翻身”干净利落,“点翻身”循环往复急速如风,“串翻身”气势轰轰如车轮滚滚。“舞姿翻身”里的“探海翻身”“大蟒翻身”翻卷自如,缓而不断。“跨腿翻身”“刺翻身”灵动闪现,快而不乱等等。如此丰富多变的“翻身”技术技巧群,形成了民族舞蹈浓郁的风格韵味,无论是“踏步翻身”、“点翻身”、“探海翻身”、“刺翻身”在技术上离不开“腰为轴、手为轮”的急速翻卷,在风格形象上离不开中国古典舞独有的“拧倾仰俯”、“圆曲翻卷”。下面,将从这丰富多彩的教材切入,探究中国古典舞“翻身”技术的风格特征与技法特性,有助于实践练习中更加有效全面的掌握中国古典舞独有的“翻身”技术。
参考文献
[1]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2006.9
[2]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教材教法课程》2013.1
[3]苏娅《中国古典舞学术述评》2013.1
作者简介
张燕,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研组青年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教育与教学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