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作为供给侧中重要要素的劳动力,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本文试图从劳动力要素入手,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从人口红利、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及高校人才择业观四个方面出发,以期推本溯源找到推动劳动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8-0251-02
1出台二孩生育奖励政策,延长人口红利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这一政策的全面开放对劳动力要素的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等于是雪中送炭,意味着增加劳动力供给,延长人口红利,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响应二孩政策号召的家庭不少,但是不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如经济基础不足、生活压力大,抚养孩子经济成本高,心理负担重等等,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更加突出,所以,即使国家积极出台了全面开放了二孩生育的政策,但是在实施贯彻上却大打折扣。因此,为了保障二孩政策的充分实施,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增加国家总体劳动人口基数,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补充人口红利,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鼓励生育措施尤为必要,通过一系列奖励政策,比如说,经济方面,通过在经济上给予二孩家庭一定的物质资助,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适度降低他们的经济成本;在教育上,制定相应的教育优惠政策,为二孩在未来上学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在医疗上,给予二胎家庭相应的医疗保障,加大照顾的力度,减轻家庭在医疗费用中开支;同时在心理上加强疏导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庭的心理压力,免除后顾之忧,使想要二孩但不敢要的家庭在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响应二孩政策,摆脱二孩生育的苦恼,增加家庭在二孩生育上的信心,保障人口红利潜在力有效发掘。
2加快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进程,提高城镇化率
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中之重,其目的在于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质量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城镇现在约有7.9亿常住人口,其中大约2.92 亿人没能在城镇落户,2.8亿农民工买房比例不到2%。2014 年7 月,国务院出台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意见》实施进展比较缓慢。按照“统一户籍、普惠权利、区别对待、逐步推进”的思路,标本兼治、长短结合,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下坚实基础。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双管齐下,不仅有助于提供有效供给、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将创造更多需求、消化地产库存,去除过剩产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又快又好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
3提倡教育目标导向,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
教育是一个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对一个国家兴衰、民族兴旺起着举足轻重、生死攸关的作用,抓好教育就是抓好国家发展。现阶段,中国教育存在各种问题,如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质量不高等。优化劳动力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把好教育质量关,通过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达到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
首先,在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在抓好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有目标性、针对性、导向性的制定市场需求的培养计划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既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对满足劳动力需求、企事业人才需求、提高社会生产率也是重要的人才保障。
高等教育改革不仅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要从当前供给侧改革环境下,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深刻反思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构建人才培养与劳动力需求相一致的衔接机制。首先,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高校教改实践中,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如根据区域优势、高校办学历史和教育资源条件,着力从专业结构、学科定位、毕业生职业能力这三方面上增强人才竞争力。其次,政府要积极融合高等教育改革,在提升企业生产效益、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上,调整高技能型人才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政府要注重高校改革与规划,从人才培养上统筹协同地方经济发展。最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从现階段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上,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区域间大学生就业工作,降低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调整,缓解大学生就业区域性结构失衡矛盾。
其次,充分盘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劳动资源配置,提高劳动效率,需要专业性强的人才作为依托,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性人才的孵化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培育强专业性和目标性、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企业需求的人才,对提高在校生及社会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加强与社会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的对接与沟通,了解社会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4强化高校人才就业意识,树立正确择业观
当下,高校毕业生对待毕业就业和择业的认知千差万别。最近,某官方媒体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针对现在的95后年轻人群的就业观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有大约48%的95后人群选择不就业,有15%的人希望自主创业,有高达54%的人最向往的工作是当网络主播,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以及普通的白领工作越来越不屑,这种就业择业意识现象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尤为普遍。
可见,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对待就业择业还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的选择就业方向甚至对就业没有方向和动力,这种就业择业意识对社会人才的供给存在很大的影响,对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潜在的威胁,百害而无一利。因此,纠正青年一代择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迫在眉睫。高校应重视开设毕业生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提高他们对择业就业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心择业就业紧迫感和压力感,保障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作为供给侧中重要要素的劳动力,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本文试图从劳动力要素入手,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从人口红利、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及高校人才择业观四个方面出发,以期推本溯源找到推动劳动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8-0251-02
1出台二孩生育奖励政策,延长人口红利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这一政策的全面开放对劳动力要素的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等于是雪中送炭,意味着增加劳动力供给,延长人口红利,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响应二孩政策号召的家庭不少,但是不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如经济基础不足、生活压力大,抚养孩子经济成本高,心理负担重等等,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更加突出,所以,即使国家积极出台了全面开放了二孩生育的政策,但是在实施贯彻上却大打折扣。因此,为了保障二孩政策的充分实施,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增加国家总体劳动人口基数,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补充人口红利,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鼓励生育措施尤为必要,通过一系列奖励政策,比如说,经济方面,通过在经济上给予二孩家庭一定的物质资助,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适度降低他们的经济成本;在教育上,制定相应的教育优惠政策,为二孩在未来上学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在医疗上,给予二胎家庭相应的医疗保障,加大照顾的力度,减轻家庭在医疗费用中开支;同时在心理上加强疏导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庭的心理压力,免除后顾之忧,使想要二孩但不敢要的家庭在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响应二孩政策,摆脱二孩生育的苦恼,增加家庭在二孩生育上的信心,保障人口红利潜在力有效发掘。
2加快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进程,提高城镇化率
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中之重,其目的在于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质量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城镇现在约有7.9亿常住人口,其中大约2.92 亿人没能在城镇落户,2.8亿农民工买房比例不到2%。2014 年7 月,国务院出台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意见》实施进展比较缓慢。按照“统一户籍、普惠权利、区别对待、逐步推进”的思路,标本兼治、长短结合,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下坚实基础。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双管齐下,不仅有助于提供有效供给、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将创造更多需求、消化地产库存,去除过剩产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又快又好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
3提倡教育目标导向,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
教育是一个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对一个国家兴衰、民族兴旺起着举足轻重、生死攸关的作用,抓好教育就是抓好国家发展。现阶段,中国教育存在各种问题,如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质量不高等。优化劳动力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把好教育质量关,通过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达到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
首先,在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在抓好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有目标性、针对性、导向性的制定市场需求的培养计划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既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对满足劳动力需求、企事业人才需求、提高社会生产率也是重要的人才保障。
高等教育改革不仅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要从当前供给侧改革环境下,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深刻反思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构建人才培养与劳动力需求相一致的衔接机制。首先,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高校教改实践中,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如根据区域优势、高校办学历史和教育资源条件,着力从专业结构、学科定位、毕业生职业能力这三方面上增强人才竞争力。其次,政府要积极融合高等教育改革,在提升企业生产效益、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上,调整高技能型人才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政府要注重高校改革与规划,从人才培养上统筹协同地方经济发展。最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从现階段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上,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区域间大学生就业工作,降低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调整,缓解大学生就业区域性结构失衡矛盾。
其次,充分盘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劳动资源配置,提高劳动效率,需要专业性强的人才作为依托,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性人才的孵化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培育强专业性和目标性、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企业需求的人才,对提高在校生及社会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加强与社会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的对接与沟通,了解社会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4强化高校人才就业意识,树立正确择业观
当下,高校毕业生对待毕业就业和择业的认知千差万别。最近,某官方媒体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针对现在的95后年轻人群的就业观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有大约48%的95后人群选择不就业,有15%的人希望自主创业,有高达54%的人最向往的工作是当网络主播,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以及普通的白领工作越来越不屑,这种就业择业意识现象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尤为普遍。
可见,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对待就业择业还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的选择就业方向甚至对就业没有方向和动力,这种就业择业意识对社会人才的供给存在很大的影响,对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潜在的威胁,百害而无一利。因此,纠正青年一代择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迫在眉睫。高校应重视开设毕业生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提高他们对择业就业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心择业就业紧迫感和压力感,保障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