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的重点战略的规划以及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培养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工人,更需要专业技术好、语言交流畅的多元化人才。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立足于行业、企业的需要,如何能培养出专业强、语言好的学生就是摆在很多高职院校和教师面前的难题。与此同时,英语教学内容滞后、方法死板、专业脱节,也助长了很多高职学生重专业而轻语言的学习风气,需要有效地解决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提高学生语言的学习興趣。
【关键词】职业教育 公共英语 专业英语
一、引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各行各业自身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各行各业都会与国际上相关行业、企业存在沟通、交流、合作等对接方式,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也随之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就业市场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其专业知识、技能、动手能力需求不减的基础上,对其是否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英语水平,特别是结合专业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会围绕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培养既熟悉专业技能又具备较强语言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新时代的新趋势。
然而如何能够培养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提升高职毕业生薪酬水平、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综合指标就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主要分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教学模块,然而彼此并无交集。公共英语是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人文素养课程,是学生高中或职业中学英语课程的延续,课程内容没有任何的局限性,适用于各个专业的学生。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
专业英语是指针对某一行业领域开设的有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通常认为是公共英语课程的延伸,根据学生所学不同的专业特点、知识领域、行业规范以及表述习惯,每个不同专业的英语有其特定性和专业性。该门课程区别于公共英语,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更多的是注重服务某一专业领域,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英语运用能力。
三、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采取“2+1”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共英语课程从原来四个学期的学习逐渐削减为三个甚至是两个学期,削减课时量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学习的内容,从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延续性、周期性和专业性。虽然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课时相比较其他课程并不算少,但学生们普遍认为“英语学得很匆忙”。
此外,虽然高职公共英语被认为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专业英语被认为是公共英语学习的延续,但实际上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所使用的教材并未体现任何延续性,往往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使用的教材只针对该门课程而设计,同时,所有专业的学生学习公共英语的教材都是统一的,没有专业的针对性。多方面原因都有,一是出版社。由于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出版社在出版印刷教材时偏向于全校一本教材,乃至几个学校统一使用一本教材的情况,很多出版社并不鼓励小批量的使用出版印刷教材的情况。二是授课教师。许多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并不了解,所以授课过程中就很难涉及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表述习惯,只会教授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词汇和语法,出现与专业学习脱节的情况。三是教学方法。由于教材没有针对性,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很难达到“两全”,更无从谈及“其美”,所以公共英语的授课内容往往是脱离专业的、孤立的英语教学,学生对于公共英语的学习兴趣度不高,课上师生互动效果较差,学生对于课堂的满意度不高。
所以要想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拓宽眼界、扩大视野、提升专业知识,及时掌握该专业学科发展的动态和方向,为学生今后步入职场,创造更好的条件,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必须解决。
四、对策
1.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地不断加速,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逐渐从原来培养有一定职业素养和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到现在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并且具备一定语言交流能力的多元化技能人才,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去那种只懂专业不懂英语或只懂英语不懂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已逐渐失去的吸引力,这样的毕业生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岗位工作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重新优化自己的教学目标,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同时,职业院校也应该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授课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原本的一本教材讲天下的情况应该停止了,教材只能作为实际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甚至取消某一固定教材的使用,每名教师应该根据教授的专业、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自己独立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等,鼓励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讲义的编写,一门课程的讲义应该融入多本教材、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点。
2.培养双师教师,补强知识短板 要良好的解决高职院校实施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有效衔接,使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阶段体现有效的延续性,就需要专业知识过硬、英语水平精湛、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教法的教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學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双师”不只体现在教学和翻译两个方面,英语教师也可以涉及某个专业领域,无论是公共英语课教师教授专业英语还是专业课教师教授专业,面临的挑战都是很大的。公共英语课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时面对的最大难题是不懂专业知识,解决这个难题有几种方法: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所教授的专业勇于接触新鲜事物,涉足全新的专业领域,突破现有的知识瓶颈,对专业知识和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有所了解;二是学校应该奖励有意愿的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或获取资格证书,补充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鼓励或积极联系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公司挂职锻炼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补强教师的实践知识;三是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专业课教师的教研活动,定期进入课堂或实训区,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也可以教授专业英语,他们的优势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的非常熟悉,但英语交流能力存在问题,特别是口语能力,一是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英语听说方面的培训,或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如:托业、BFT、PETS等。二是教师自身应该扩大阅读和学习的范围,积极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前沿的技术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
3.改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兴趣
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有别于中学和职业中学阶段,没有那么强的升学压力,学生只要在学习时重视,考试前有所准备,英语就不会对升级有很大影响,所以高职阶段英语的学习更侧重于针对毕业后工作和学习方面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在教学中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体现在公共英语强调培养学生日常英语的交流能力,而专业英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中的能力,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在不同方面各有侧重。比如:数控、模具专业对于专业英语的要求侧重于听说能力,同时要能看懂英语的操作说明、注意事项等,而文秘专业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国贸、企管专业对英语口语能力要求较高,计算机、网络专业对英语阅读、翻译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都是开设专业英语,每个不同专业对于专业英语的需求是不同的。
此外,考核方式也必须要针对不同专业需求,采取阶段性考核和结课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能只是一份试卷作答给出成绩的这种简单方式,以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性考核为主。
4.深化校企合作,邀请毕业生回母校
行业、企业的人员对于学生的工作期间专业和英语的使用是最有发言权的,学校可以定期聘请行业、企业人员走进课堂,以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讲解,引导、鼓励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去学习。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时所应具备的证书和知识,以及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能力现身说法,用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
五、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目标、师资教学水平等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中,高职的英语教学也应把语言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发展联系在一起,形成“专业+英语”的培养模式,根据具体教学的情况和职业的需要,有效地将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衔接起来,同时教师也应该树立足够的信息,培养出更多更好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爽,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衔接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
[2]李思静,王睿,试论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教学衔接改革[J],英语广场,2016(3)
[3]凌来芳,高职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周海燕,高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衔接实践探索[J],海外英语,2013(19)
【关键词】职业教育 公共英语 专业英语
一、引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各行各业自身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各行各业都会与国际上相关行业、企业存在沟通、交流、合作等对接方式,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也随之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就业市场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其专业知识、技能、动手能力需求不减的基础上,对其是否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英语水平,特别是结合专业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会围绕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培养既熟悉专业技能又具备较强语言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新时代的新趋势。
然而如何能够培养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提升高职毕业生薪酬水平、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综合指标就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主要分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教学模块,然而彼此并无交集。公共英语是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人文素养课程,是学生高中或职业中学英语课程的延续,课程内容没有任何的局限性,适用于各个专业的学生。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
专业英语是指针对某一行业领域开设的有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通常认为是公共英语课程的延伸,根据学生所学不同的专业特点、知识领域、行业规范以及表述习惯,每个不同专业的英语有其特定性和专业性。该门课程区别于公共英语,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更多的是注重服务某一专业领域,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英语运用能力。
三、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采取“2+1”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共英语课程从原来四个学期的学习逐渐削减为三个甚至是两个学期,削减课时量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学习的内容,从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延续性、周期性和专业性。虽然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课时相比较其他课程并不算少,但学生们普遍认为“英语学得很匆忙”。
此外,虽然高职公共英语被认为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专业英语被认为是公共英语学习的延续,但实际上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所使用的教材并未体现任何延续性,往往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使用的教材只针对该门课程而设计,同时,所有专业的学生学习公共英语的教材都是统一的,没有专业的针对性。多方面原因都有,一是出版社。由于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出版社在出版印刷教材时偏向于全校一本教材,乃至几个学校统一使用一本教材的情况,很多出版社并不鼓励小批量的使用出版印刷教材的情况。二是授课教师。许多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并不了解,所以授课过程中就很难涉及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表述习惯,只会教授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词汇和语法,出现与专业学习脱节的情况。三是教学方法。由于教材没有针对性,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很难达到“两全”,更无从谈及“其美”,所以公共英语的授课内容往往是脱离专业的、孤立的英语教学,学生对于公共英语的学习兴趣度不高,课上师生互动效果较差,学生对于课堂的满意度不高。
所以要想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拓宽眼界、扩大视野、提升专业知识,及时掌握该专业学科发展的动态和方向,为学生今后步入职场,创造更好的条件,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必须解决。
四、对策
1.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地不断加速,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逐渐从原来培养有一定职业素养和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到现在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并且具备一定语言交流能力的多元化技能人才,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去那种只懂专业不懂英语或只懂英语不懂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已逐渐失去的吸引力,这样的毕业生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岗位工作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重新优化自己的教学目标,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同时,职业院校也应该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授课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原本的一本教材讲天下的情况应该停止了,教材只能作为实际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甚至取消某一固定教材的使用,每名教师应该根据教授的专业、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自己独立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等,鼓励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讲义的编写,一门课程的讲义应该融入多本教材、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点。
2.培养双师教师,补强知识短板 要良好的解决高职院校实施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有效衔接,使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阶段体现有效的延续性,就需要专业知识过硬、英语水平精湛、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教法的教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學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双师”不只体现在教学和翻译两个方面,英语教师也可以涉及某个专业领域,无论是公共英语课教师教授专业英语还是专业课教师教授专业,面临的挑战都是很大的。公共英语课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时面对的最大难题是不懂专业知识,解决这个难题有几种方法: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所教授的专业勇于接触新鲜事物,涉足全新的专业领域,突破现有的知识瓶颈,对专业知识和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有所了解;二是学校应该奖励有意愿的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或获取资格证书,补充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鼓励或积极联系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公司挂职锻炼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补强教师的实践知识;三是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专业课教师的教研活动,定期进入课堂或实训区,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也可以教授专业英语,他们的优势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的非常熟悉,但英语交流能力存在问题,特别是口语能力,一是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英语听说方面的培训,或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如:托业、BFT、PETS等。二是教师自身应该扩大阅读和学习的范围,积极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前沿的技术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
3.改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兴趣
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有别于中学和职业中学阶段,没有那么强的升学压力,学生只要在学习时重视,考试前有所准备,英语就不会对升级有很大影响,所以高职阶段英语的学习更侧重于针对毕业后工作和学习方面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在教学中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体现在公共英语强调培养学生日常英语的交流能力,而专业英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中的能力,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在不同方面各有侧重。比如:数控、模具专业对于专业英语的要求侧重于听说能力,同时要能看懂英语的操作说明、注意事项等,而文秘专业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国贸、企管专业对英语口语能力要求较高,计算机、网络专业对英语阅读、翻译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都是开设专业英语,每个不同专业对于专业英语的需求是不同的。
此外,考核方式也必须要针对不同专业需求,采取阶段性考核和结课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能只是一份试卷作答给出成绩的这种简单方式,以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性考核为主。
4.深化校企合作,邀请毕业生回母校
行业、企业的人员对于学生的工作期间专业和英语的使用是最有发言权的,学校可以定期聘请行业、企业人员走进课堂,以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讲解,引导、鼓励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去学习。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时所应具备的证书和知识,以及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能力现身说法,用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
五、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目标、师资教学水平等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中,高职的英语教学也应把语言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发展联系在一起,形成“专业+英语”的培养模式,根据具体教学的情况和职业的需要,有效地将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衔接起来,同时教师也应该树立足够的信息,培养出更多更好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爽,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衔接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
[2]李思静,王睿,试论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教学衔接改革[J],英语广场,2016(3)
[3]凌来芳,高职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周海燕,高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衔接实践探索[J],海外英语,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