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寐证”即现在所说的失眠症,指入睡困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甚则彻夜难眠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多伴有多梦、健忘、头晕、心悸等症。失眠症治疗方法有很多,但疗效都不甚满意,笔者采用单纯的针灸方法,调节阴阳平衡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针灸科2004~2005年门诊患者,共计101例,男46例,女55例,年龄14~67岁。病程最短的1周,最长的20年。全部患者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其中29例病人入睡困难,入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睡;20例病人入睡较易,但醒后难以入睡;9例患者彻夜难眠(其中1例患者连续3天彻夜未眠,且服用强度较大的镇静剂没有效果,8例患者彻夜不眠,但服用较大剂量的安眠药可以睡1~3小时);63例病人不同程度地服用中西药物来维持睡眠。所有病例均除外器质性病变而致失眠。
主穴:百会、四神冲、本神、人中、承泣、三阴交。 配穴:头晕、头胀者加太阳、印堂、曲池、外关、大椎;心悸、胸闷、健忘者加膻中、内关、神门、心俞、脾俞、关元;心烦易怒者加合谷、太冲、行间、肝俞(点刺放血,隔日1次)、膈俞(点刺放血,隔日1次);头晕、耳鸣、咽干者加太溪、神门;食欲不振、苔腻者加足三里、中脘、丰隆;乏力、精神萎糜者加关元、气海。
针刺采用华佗牌0.25mm×40mm不锈钢毫针,患者取平卧位,头部针平刺,用捻转法得气为度,体针用提插法行针,得气后留针在人部,每日治疗1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背部督脉行走闪穴罐。周日休息,12次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1994-06-28发布,1995-01-01实施)拟定。
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变。
结 果
经1~2个疗程治疗,治愈70例,占69.3%,好转28例,占27.9%,无效3例,占2.9%,其中治愈的患者多数在针刺激1个疗程后痊愈。
讨 论
体会:不寐一症病因很复杂,但张景岳认为所以不安,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明确指出“有邪”“不足”为病因,病位在脑,因此劳倦七情太过,损伤心脾,神不守舍,心阳上越,失交于肾水而致阳不交阴,阴阳失去平衡而至失眠或肾水不足,心火独亢,阴不纳阳,阴阳失交,水火不济而至失眠或痰湿阻于中焦,郁久化热,上扰清窍而致失眠。
本组观察的病例中有近半数患者伴有心烦、舌尖红、大便干,说明失眠大多与火有关。另一半患者伴有头晕、心悸、乏力、腰膝酸软、耳鸣等与虚有关,阴液不足而致,故降火滋阴、调整阴阳,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故近取百会、四神冲等头部穴位以熄肝火以利心火降,安神定志;远取三阴交益肝壮肾以补阴纳阳,再取任督二脉最接近的两个穴位人中、承泣以加强调节阴阳之气的平衡,故为主穴。再根据临床辨证酌配其他调神之穴,以固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失眠自愈。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针灸科2004~2005年门诊患者,共计101例,男46例,女55例,年龄14~67岁。病程最短的1周,最长的20年。全部患者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其中29例病人入睡困难,入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睡;20例病人入睡较易,但醒后难以入睡;9例患者彻夜难眠(其中1例患者连续3天彻夜未眠,且服用强度较大的镇静剂没有效果,8例患者彻夜不眠,但服用较大剂量的安眠药可以睡1~3小时);63例病人不同程度地服用中西药物来维持睡眠。所有病例均除外器质性病变而致失眠。
主穴:百会、四神冲、本神、人中、承泣、三阴交。 配穴:头晕、头胀者加太阳、印堂、曲池、外关、大椎;心悸、胸闷、健忘者加膻中、内关、神门、心俞、脾俞、关元;心烦易怒者加合谷、太冲、行间、肝俞(点刺放血,隔日1次)、膈俞(点刺放血,隔日1次);头晕、耳鸣、咽干者加太溪、神门;食欲不振、苔腻者加足三里、中脘、丰隆;乏力、精神萎糜者加关元、气海。
针刺采用华佗牌0.25mm×40mm不锈钢毫针,患者取平卧位,头部针平刺,用捻转法得气为度,体针用提插法行针,得气后留针在人部,每日治疗1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背部督脉行走闪穴罐。周日休息,12次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1994-06-28发布,1995-01-01实施)拟定。
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变。
结 果
经1~2个疗程治疗,治愈70例,占69.3%,好转28例,占27.9%,无效3例,占2.9%,其中治愈的患者多数在针刺激1个疗程后痊愈。
讨 论
体会:不寐一症病因很复杂,但张景岳认为所以不安,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明确指出“有邪”“不足”为病因,病位在脑,因此劳倦七情太过,损伤心脾,神不守舍,心阳上越,失交于肾水而致阳不交阴,阴阳失去平衡而至失眠或肾水不足,心火独亢,阴不纳阳,阴阳失交,水火不济而至失眠或痰湿阻于中焦,郁久化热,上扰清窍而致失眠。
本组观察的病例中有近半数患者伴有心烦、舌尖红、大便干,说明失眠大多与火有关。另一半患者伴有头晕、心悸、乏力、腰膝酸软、耳鸣等与虚有关,阴液不足而致,故降火滋阴、调整阴阳,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故近取百会、四神冲等头部穴位以熄肝火以利心火降,安神定志;远取三阴交益肝壮肾以补阴纳阳,再取任督二脉最接近的两个穴位人中、承泣以加强调节阴阳之气的平衡,故为主穴。再根据临床辨证酌配其他调神之穴,以固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失眠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