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流香 避瘟驱疫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_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避瘟驱疫,以香药熏治最为盛行。古代燃香器具熏炉既作为祛病养生的工具,更是我国的文物瑰宝,彰显出古人的智慧与传统艺术价值。本文以满城汉墓出土熏炉为例,阐释汉代熏香历史、熏炉的种类及熏香在古代防疫发挥的作用。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中医药广泛参加新冠肺炎治疗,深入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91.5%使用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表明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可见中医药学对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结了古人对疫病防治的智慧。古人认为,疫症源于秽气,预防疫症需扶正祛邪、芳香辟秽。
  一、先秦及汉代的熏香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的熏香历史非常悠久,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熏香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佩带在身上,又可以悬挂在室内,亦或熏香沐浴,甚至内服饮用。以期达到驱除瘟邪病毒的效果。
  我国先民在先秦时期就懂得焚烧艾叶、菖蒲等香草来祛疫避讳,每年的端午节都熏染各种植物香料来驱虫,减少夏日的疾病,而这个习惯一直延传至今。《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以兰汤沐浴还形成了一种风俗礼仪。先秦时期, 由于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种植,所用的香料主要以一种驱虫的重要香料——茅香为主。而长江以南气候湿热,适宜各类香料植物生长,例如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不仅发现茅香,还有高良姜、姜、桂、花椒、辛夷、藁本、杜衡、佩兰等十多种香料,这说明在汉代亦或之前,我国香料就已有了丰富的种类。
  秦统一至西汉初期, 随着疆域的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融合,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海外名贵香料也随之源源不断进入中原, 使熏香习俗更加普遍。丝绸之路的开辟,加速了熏香使用的香料种类发生很大变化。原产于西域和南海诸国的名贵香料檀香、沉香、龙脑、乳香、甲香、鸡舌香等成为汉代王公贵族的香中佳品。這一时期,国产香料以植物类为主,而外来香料以树脂类为主,树脂类香料还可以利用几种香料调和成另一种香料“合香”,从天然香料演进到合成香料是用香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随着古代先民对香料的认识不断丰富、利用逐渐深入,加之南方湿热地区和西域出产的香料源源不断进入北方,香料的使用更为广泛,促进了我国熏香用具的发展。
  二、满城汉墓出土熏炉类型
  最迟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将熏草、高良姜、辛夷、茅香等草本植物放在铜炭炉上点燃,形成在室内熏香的习俗。香烟袅袅,令人清净身心、郁气消解、心旷神怡。
  香料种类的变化和大量熏香用具的出土证明汉代是用香较盛的时期,香熏的器具种类繁多,丰富多样。燃香之器名为“熏炉”。熏炉的使用在两汉魏晋时期尤为流行。1968年在保定满城汉墓中发现汉代熏炉六型7件。样式各异,极具代表性。特别是两件博山炉,设计奇巧、工艺精湛,使熏炉从熏香防疫的实用器演变成一种彰显主人地位、修养、品位的陈设品。
  第一型熏炉(图1)略成豆形,通体鎏金。盖为弧面形,盖顶上装饰有柿蒂纹座的环钮,盖面周围透雕三条盘龙,龙身蜷曲盘绕,彼此首尾相接。炉身为子母口,鼓腹,平底。腹部装饰一周凸弦纹,两侧各有一个铺首衔环。炉座腰部也装饰有宽带凸弦纹。
  第二型熏炉(图2)盖为半球形,盖上有环钮,盖面分上、下两层铸出三角形和棱形作为出气(烟)孔。炉身为子母口,圆腹。底座呈喇叭形,座内有一圆柱状钉,可能是用于插入炉盘的,出土时炉盘已不存。
  第三型熏炉(图3)由炉身和承盘两部分组成。炉身敞口,沿外侈,微鼓腹。炉身镂空排列整齐的三角形孔,腹部饰一周宽带凸线纹。承盘敞口,平折沿,下腹部折收为平底,三蹄足。盘底中心内凹,与喇叭口形炉座相连,以承托炉身。炉身底下作出圆柱形插头伸进喇叭口形炉座内,用铁钉铆合。
  第四型熏炉(图4),是一种浅盘形带长鋬的铜熏炉,形状近似行灯,也称行炉。浅盘直口,平底,三蹄足,盘壁一侧伸出一叶形长鋬,盘上有盖,盖面为半球形,布满镂空菱形网格纹,盖顶开一圆形孔,孔径5.2厘米,炉盖通风好,易于熏烧香草。盖和盘用活钮相连,可以开合,便于放置香料和清理香灰。出土时炉内尚遗留有熏香的残迹。在熏炉外还罩有提笼,提笼为圆筒形,口上有提梁,便于提起移动。提笼外壁由三节菱形网格纹的铜圈,用铜钉铆合而成。底盘和提梁也各用铜钉与器壁铆合。带有提笼的行炉,行炉置于提笼内,移动起来更为方便。这种熏炉又称作“熏笼”,应该是用于熏衣的用具。
  第五型熏炉为鼎形熏炉(图5),鼎身敞口,微鼓腹,大平底,三高足为立兽踩朱雀状,动物形象生动。腹部有对称的四环钮,钮下装饰一周宽带凸弦纹。作为熏香的进气孔底部中心镂有一个圆孔,底部周围四边对称排列有12个长方形孔,盖作球面形,上有一环钮,盖面镂空12个圆形孔,分为两圈排列,内圈4个,外圈8个。鼎形炉下附带承盘,盘为圆形,直壁,平折沿,大平底,盘侧开有一流状缺口。焚香时,香烟袅袅上升,烟灰从炉底落入承盘内,从缺口处加以清除,设计极为精巧。这种进气孔和出烟孔的设计,熏烧的应该也是草本植物类的香草。
  综上所述,满城汉墓的第一型至第五型的熏炉大都炉身较浅,炉盖较平,均属于早期熏炉的形制。之所以为此形制,是因为汉代及汉代以前,熏炉的香料多为茅香、蕙草等草本植物,干燥后就可以直接点燃使用,为了使各种香草充分熏燃,往往在炉身下部镂有进气孔,炉盖上镂有出烟孔,空气从进气孔进入炉内,香烟从出气孔弥散在室内。
  草本植物类的香料自身可燃,对炉身、排烟的要求相对较低。但随着龙脑、苏合香等树脂类香料的输入,以前较为低矮的炉身不能满足树脂类香料的熏香条件,它们使用时需将炭火放置在炉身下部,再将香料置于炭火上,将其引燃,因此香炉的形状发生改变,衍生出另一种形制的熏炉,满城汉墓中的第六型熏炉即为此形制。炉身下部的进气孔缩成窄缝甚至完全封闭,炉盖加高,在盖上镂出小孔,透过小孔的气流夹带着香烟袅袅上升,而炉身腹部的炭火层由于通风不畅,缓慢燃烧,符合树脂类香料的熏香需要。   在熏炉的发展过程中,能工巧匠们结合炉身的结构变化制造出“博山炉”。因其炉盖铸成山峦重叠的形状,象征着海中仙山“博山”,因而得名。在满城汉墓中出土的第六型熏炉即为博山炉,共2件,一件为错金博山炉(图6),一件为骑兽人物博山炉(图7)。
  错金博山炉分为炉座、炉盘和炉盖三部分。炉盘和炉盖之间是子母口,可以开合,炉盖上还有一些镂孔。使用的时候,将香料放入炉盘中点燃,盖上炉盖,香烟会从炉盖上的小孔中慢慢飘出,达到熏香的目的。炉的底座透雕三条蛟龙腾出海面,象征着波涛汹涌的大海;炉盘的下部连接大海和仙山;龙头托住炉盘,炉盘上部和炉盖铸成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峰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身背弓弩的猎人巡猎山间,或追逐逃窜的野猪,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博山炉通体错金,纹饰自然流畅,金丝有粗有细,细的犹如毫发。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炉座的蛟龙,炉盖的山峦、神兽、猎人、小树等都用金丝错出细部轮廓,在人物、动物、树木、山峰上用金丝错出细部,起到了进一步刻画和渲染的作用,使景物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当点燃熏香时,香烟从炉盖的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亦真亦幻,犹如海上仙境。
  铜骑兽人物博山炉,由炉身、炉盖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底部有一铜盘,在盘的正中有一只背驮力士的海兽,力士上身袒露,左手按住兽的脖子,右手托举炉身,颇有力举万钧的气势。炉盖透雕,下层铸有龙、虎、朱雀、骆驼等动物以及草木、云气等纹饰,炉盖上层铸出重叠的山峦,流云环绕,山间虎扑小羊,人兽搏斗,在山路上还有人赶牛车,奇异的山景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香炉点燃,盘中盛水象征大海,水汽上升,香烟缭绕,博山隐在云雾之中,好似虚无缥缈的仙境。
  除熏炉外,满城汉墓还出土有医针、手术刀、医工盆、砭石、灌药器、药量、药勺、药杵等成组的医疗器具,这在我国汉代考古中十分罕见。说明墓主人对防疫、医疗、健康等极为关注,因此在墓中随葬如此多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熏炉的缘由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熏炉出土时炉内尚遗留有熏香的残迹看,熏炉应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朱火燃其中,青烟扬起间”这是熏炉使用时的形象写照。我们不难想象,当香料点燃,香烟袅袅、芳香四溢,在氤氲缭绕的室内,墓主人或坐在宫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或在卧室闭目凝神、养精蓄锐,或在浴室熏香沐浴、調神醒脑……灵动的香烟,上达苍穹,下怡性情,贯通天地,使人沉静、凝思,心旷神怡。
  三、汉代熏香与保健防疫
  西晋张华《博物志·异产》云:“天汉二年(前99),长安大疫,燃返魂香,宫中病者,闻之即起。香闻百里,数日不歇。疫者未三日者,熏之皆瘥。”由于秦汉时期疫病的流行,使用香料应对疫情成为重要手段。不仅如此,古代先民通过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发现在使用熏炉燃烧香料后,散发出来的烟气、火热、湿气能通过皮肤这个人体最大的器官,将香料的药效作用于穴位,进而刺激神经、免疫等系统,使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迅速得到调整,改善全身生理功能,达到避瘟防病、驱邪免疫等医疗保健作用。
  1.芳香除味,净化空气
  从“越人熏之以艾”“熏以椒桂”可知古人用菖蒲、艾草、花椒、桂等香料在室内点燃后所散发的奇特芳香,可以祛除室内异味,驱散蚊蝇、虫虱,清新空气。而沉香、檀香、龙脑等树脂类香料熏焚出来的气味清醇、幽雅,沁人心脾,怡神悦心。熏香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能给人增添生活情趣。
  2.祛除蚊虫,生香爽身
  古人衣料一般为丝、麻、葛、布等,易遭虫蛀,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用香熏炙衣被是宫中一种卫生保健习俗。《经验方》中记载熏衣去虱:百部、秦艽,为末。入竹笼烧烟熏之,自落。在熏炉外罩上熏笼,将衣服放在熏笼上,虱子会从衣服上掉下来。香熏后的衣服既不生虫,又可留香,生香爽身不仅满足了社交礼仪的需求,驱虫防病的实用功能更加彰显。
  3.舒缓情绪,改善睡眠
  香料点燃后,香气四溢,香雾萦绕中,情绪放松、肌肉松弛、身心舒畅,感受安宁净心的轻松氛围,在幽香的环境里镇静安神、渐渐入睡,在睡眠中让全身气血无数次地被芳香熏陶、过滤,达到养气、补血、安神的作用。
  4.开窍启闭, 调神定志
  苏合香、石菖蒲等香料可“开窍于脑”,具有开窍豁痰、宣发神气的功效。用这些香料香熏有助于调神理气,疏通九窍。《史记》中曾记载用熏治法治疗忧郁症。“芳香开窍,引药上行”的功效也被现代医学充分证实,二者均可显著增加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促进药物跨过血脑屏障入脑,提高脑部用药的疗效,被称为经典的脑部给药药引子,归入脑部“引经药”。
  5.化湿健脾,祛邪辟秽
  檀香、甘松、丁香等,均为健脾开胃的良药,所以用香养脾,被古人视作养生之本。《颜氏香史》中说道“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芳香可以化湿,理气和胃,使人体气机宣透,湿温化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6.化腐祛瘀,生肌活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多处用烟熏法治疗体表疾病的记载。利用香熏的热气熏蒸患病部位,可以使药效直达皮肤表面,抑制病毒、细菌的滋生,加快清除疼痛部位的代谢废物,促进气血活力,皮肤的抵抗能力,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除疾祛病的功效。
  7.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名医华佗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料,置于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中医古籍中也记载有香料具有“清肺化痰,善除陈郁结气”的作用。用苍术、艾叶烟熏后,用现代医学测定人鼻腔分泌液证实,香熏所含的挥发性物质,可以随香气进入人体呼吸道,增加机体免疫能力,抗御疾病。
  从《黄帝内经》到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再到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本草从新》等医书中都曾记载,多种香料被用于传统中医治疗中,是中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用药。因为香料植物,基本都含有芳香性挥发油、抗氧化剂、杀菌素,可以驱虫除秽用于防病治病,所以香料基本上都是中药,成为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熏香则是我国古人利用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芳香药物的特殊功效,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上的方法。古人通过佩带香囊、室内焚烧香料、香熏衣被等方式以驱虫、避瘟、防病,加以药用可以起到治病的疗效。汉代青铜熏炉的使用和大量出土,充分证实熏香在当时的流行,为研究古代熏香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它不再是一件件普通的生活用器,历代的传统医学证实,熏炉在点燃芳草香料时散发出的芳香,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可以证明熏炉还是一种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的用具。
  古代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中医经验,历久弥新,特别为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借鉴。芳香化浊解毒,化浊辟秽,祛除疫疠浊毒之邪,醒脾运肺,起到理气宣肺、解郁散结之功效,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迅速传播、蔓延。在现代中医药防治瘟疫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继续发扬光大使其焕发出新的医用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五彩瓷的起源及明清五彩瓷用彩方面的变化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广义上的五彩可看作两类:一为釉上五彩,它是由宋金时期的红彩、红绿彩发展而来的,金代磁州窑及定窑生产的红绿彩瓷可看作早期釉上五彩的雏形。后期,经元代釉上五彩及明早期洪武的釉上红彩最终演化而成。它在已烧成的洁白瓷胎上绘制红、黄、绿等色彩为主的釉上彩图案,再入窑经800℃左右的低温二次烧成;二为釉下青花釉上
期刊
黑瓷在陶瓷史上往往被忽略,除了宋代茶文化常使用外,黑釉瓷器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虽然,黑釉不如粉彩、斗彩绚丽;不如青瓷、白瓷有名气,但是黑色瓷器同样也是中国陶瓷史上必不可少的一分子。黑釉: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
期刊
五彩指的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它是釉上彩中的一种,在已烧成的瓷器的釉面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再低温二次烧成。因彩在釉上,用手抚摸,有凸起的感觉,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釉上五彩以红、绿、黄、蓝、紫五种颜色描绘纹饰,也可只用二三种颜色。画法均用单线平涂,较早实物为明成化年制,至嘉靖蓬勃发展,并开始
期刊
● 颜真卿生平及书学  颜真卿(709—785),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入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安史之乱”护国有功,封为鲁郡开国公。永泰二年(766)遭受权相排斥,屡遭贬官。自永泰初年以来,一改之前常态,开始寄情于山水,沉湎于诗文,依托于佛道,以求内心的解脱。建中四年(783),奉命宣慰李希烈被囚禁,至贞元元年(785)遇难,享年七十七
期刊
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所藏青瓷墓志罐是越窑青瓷中难得一见的珍品,器型完好,志文清晰。本文拟从墓志罐的制作工艺,结合志文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传递的生活价值观,谈谈笔者对该器价值的一些思考。  这个越窑青瓷墓志罐烧制于唐咸通五年(864),罐体方形,底座为浅盘形,五曲花口,圈足。通体青釉,高27、口径12×12厘米。志文二十一行,三百十九字,有界栏,四面阴刻之文,自右至左,刻写极为工整,书法刚劲有力,墓主生
期刊
摘要:小型革命纪念馆是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本文以黄疃庙战役纪念馆为例,从展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型博物馆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红色文化,吸引更多潜在观众。  革命纪念馆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如
期刊
门神,是我国年画中最古老的题材,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护宅守门的神仙,最早出现的文献记载,是成书于先秦之际的《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领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转引自王充《论衡·订鬼》),在西汉郑玄《礼记·丧大记》注中也
期刊
摘要:内蒙古新州博物馆收藏有一方墓志铭,据志文记载,墓主人刘子志“天会三年(1125)閤门袛候即从军南征”,于天会九年(1131)任“知辽西路钱帛使”,后步步高升,加官进爵,皇统七年加任“宁远大将军”。刘子志卒于金皇统九年(1149),享年48岁。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通过解读这方墓志铭,对了解金代初期的伐宋战争及降金后辽代境内汉人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刘子志;墓志铭;史料价值  
期刊
摘要:清代的粉彩瓷器,造型精美,色彩艳丽,是继珐琅彩之后,彩瓷的又一个高峰。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不同时期的粉彩瓷器有不同的特点。从康熙晚年创烧,到雍正、乾隆时期到达巅峰,之后逐渐衰落,但每个时期都有为皇帝专供的精品。通过辨析赤峰博物馆馆藏清乾隆款粉彩过枝福寿纹盘、清同治粉彩蝴蝶纹折腹瓷杯、清光绪粉彩弥勒佛,从胎质、釉色及绘画工艺,找出清代中晚期粉彩瓷器的不同之
期刊
素有“康熙彩硬”“康彩恢奇”之称的康熙五彩,为清代彩瓷中的名品,有着极高的声誉。其因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而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故又称“硬彩”。它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是迥然不同的。但康熙以后,随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产;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为摹古的对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称作“古彩”。  传世的康熙五彩器型较多,有各式瓶、花盆、盘、碗等,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