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避瘟驱疫,以香药熏治最为盛行。古代燃香器具熏炉既作为祛病养生的工具,更是我国的文物瑰宝,彰显出古人的智慧与传统艺术价值。本文以满城汉墓出土熏炉为例,阐释汉代熏香历史、熏炉的种类及熏香在古代防疫发挥的作用。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中医药广泛参加新冠肺炎治疗,深入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91.5%使用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表明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可见中医药学对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结了古人对疫病防治的智慧。古人认为,疫症源于秽气,预防疫症需扶正祛邪、芳香辟秽。
一、先秦及汉代的熏香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的熏香历史非常悠久,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熏香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佩带在身上,又可以悬挂在室内,亦或熏香沐浴,甚至内服饮用。以期达到驱除瘟邪病毒的效果。
我国先民在先秦时期就懂得焚烧艾叶、菖蒲等香草来祛疫避讳,每年的端午节都熏染各种植物香料来驱虫,减少夏日的疾病,而这个习惯一直延传至今。《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以兰汤沐浴还形成了一种风俗礼仪。先秦时期, 由于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种植,所用的香料主要以一种驱虫的重要香料——茅香为主。而长江以南气候湿热,适宜各类香料植物生长,例如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不仅发现茅香,还有高良姜、姜、桂、花椒、辛夷、藁本、杜衡、佩兰等十多种香料,这说明在汉代亦或之前,我国香料就已有了丰富的种类。
秦统一至西汉初期, 随着疆域的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融合,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海外名贵香料也随之源源不断进入中原, 使熏香习俗更加普遍。丝绸之路的开辟,加速了熏香使用的香料种类发生很大变化。原产于西域和南海诸国的名贵香料檀香、沉香、龙脑、乳香、甲香、鸡舌香等成为汉代王公贵族的香中佳品。這一时期,国产香料以植物类为主,而外来香料以树脂类为主,树脂类香料还可以利用几种香料调和成另一种香料“合香”,从天然香料演进到合成香料是用香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随着古代先民对香料的认识不断丰富、利用逐渐深入,加之南方湿热地区和西域出产的香料源源不断进入北方,香料的使用更为广泛,促进了我国熏香用具的发展。
二、满城汉墓出土熏炉类型
最迟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将熏草、高良姜、辛夷、茅香等草本植物放在铜炭炉上点燃,形成在室内熏香的习俗。香烟袅袅,令人清净身心、郁气消解、心旷神怡。
香料种类的变化和大量熏香用具的出土证明汉代是用香较盛的时期,香熏的器具种类繁多,丰富多样。燃香之器名为“熏炉”。熏炉的使用在两汉魏晋时期尤为流行。1968年在保定满城汉墓中发现汉代熏炉六型7件。样式各异,极具代表性。特别是两件博山炉,设计奇巧、工艺精湛,使熏炉从熏香防疫的实用器演变成一种彰显主人地位、修养、品位的陈设品。
第一型熏炉(图1)略成豆形,通体鎏金。盖为弧面形,盖顶上装饰有柿蒂纹座的环钮,盖面周围透雕三条盘龙,龙身蜷曲盘绕,彼此首尾相接。炉身为子母口,鼓腹,平底。腹部装饰一周凸弦纹,两侧各有一个铺首衔环。炉座腰部也装饰有宽带凸弦纹。
第二型熏炉(图2)盖为半球形,盖上有环钮,盖面分上、下两层铸出三角形和棱形作为出气(烟)孔。炉身为子母口,圆腹。底座呈喇叭形,座内有一圆柱状钉,可能是用于插入炉盘的,出土时炉盘已不存。
第三型熏炉(图3)由炉身和承盘两部分组成。炉身敞口,沿外侈,微鼓腹。炉身镂空排列整齐的三角形孔,腹部饰一周宽带凸线纹。承盘敞口,平折沿,下腹部折收为平底,三蹄足。盘底中心内凹,与喇叭口形炉座相连,以承托炉身。炉身底下作出圆柱形插头伸进喇叭口形炉座内,用铁钉铆合。
第四型熏炉(图4),是一种浅盘形带长鋬的铜熏炉,形状近似行灯,也称行炉。浅盘直口,平底,三蹄足,盘壁一侧伸出一叶形长鋬,盘上有盖,盖面为半球形,布满镂空菱形网格纹,盖顶开一圆形孔,孔径5.2厘米,炉盖通风好,易于熏烧香草。盖和盘用活钮相连,可以开合,便于放置香料和清理香灰。出土时炉内尚遗留有熏香的残迹。在熏炉外还罩有提笼,提笼为圆筒形,口上有提梁,便于提起移动。提笼外壁由三节菱形网格纹的铜圈,用铜钉铆合而成。底盘和提梁也各用铜钉与器壁铆合。带有提笼的行炉,行炉置于提笼内,移动起来更为方便。这种熏炉又称作“熏笼”,应该是用于熏衣的用具。
第五型熏炉为鼎形熏炉(图5),鼎身敞口,微鼓腹,大平底,三高足为立兽踩朱雀状,动物形象生动。腹部有对称的四环钮,钮下装饰一周宽带凸弦纹。作为熏香的进气孔底部中心镂有一个圆孔,底部周围四边对称排列有12个长方形孔,盖作球面形,上有一环钮,盖面镂空12个圆形孔,分为两圈排列,内圈4个,外圈8个。鼎形炉下附带承盘,盘为圆形,直壁,平折沿,大平底,盘侧开有一流状缺口。焚香时,香烟袅袅上升,烟灰从炉底落入承盘内,从缺口处加以清除,设计极为精巧。这种进气孔和出烟孔的设计,熏烧的应该也是草本植物类的香草。
综上所述,满城汉墓的第一型至第五型的熏炉大都炉身较浅,炉盖较平,均属于早期熏炉的形制。之所以为此形制,是因为汉代及汉代以前,熏炉的香料多为茅香、蕙草等草本植物,干燥后就可以直接点燃使用,为了使各种香草充分熏燃,往往在炉身下部镂有进气孔,炉盖上镂有出烟孔,空气从进气孔进入炉内,香烟从出气孔弥散在室内。
草本植物类的香料自身可燃,对炉身、排烟的要求相对较低。但随着龙脑、苏合香等树脂类香料的输入,以前较为低矮的炉身不能满足树脂类香料的熏香条件,它们使用时需将炭火放置在炉身下部,再将香料置于炭火上,将其引燃,因此香炉的形状发生改变,衍生出另一种形制的熏炉,满城汉墓中的第六型熏炉即为此形制。炉身下部的进气孔缩成窄缝甚至完全封闭,炉盖加高,在盖上镂出小孔,透过小孔的气流夹带着香烟袅袅上升,而炉身腹部的炭火层由于通风不畅,缓慢燃烧,符合树脂类香料的熏香需要。 在熏炉的发展过程中,能工巧匠们结合炉身的结构变化制造出“博山炉”。因其炉盖铸成山峦重叠的形状,象征着海中仙山“博山”,因而得名。在满城汉墓中出土的第六型熏炉即为博山炉,共2件,一件为错金博山炉(图6),一件为骑兽人物博山炉(图7)。
错金博山炉分为炉座、炉盘和炉盖三部分。炉盘和炉盖之间是子母口,可以开合,炉盖上还有一些镂孔。使用的时候,将香料放入炉盘中点燃,盖上炉盖,香烟会从炉盖上的小孔中慢慢飘出,达到熏香的目的。炉的底座透雕三条蛟龙腾出海面,象征着波涛汹涌的大海;炉盘的下部连接大海和仙山;龙头托住炉盘,炉盘上部和炉盖铸成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峰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身背弓弩的猎人巡猎山间,或追逐逃窜的野猪,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博山炉通体错金,纹饰自然流畅,金丝有粗有细,细的犹如毫发。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炉座的蛟龙,炉盖的山峦、神兽、猎人、小树等都用金丝错出细部轮廓,在人物、动物、树木、山峰上用金丝错出细部,起到了进一步刻画和渲染的作用,使景物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当点燃熏香时,香烟从炉盖的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亦真亦幻,犹如海上仙境。
铜骑兽人物博山炉,由炉身、炉盖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底部有一铜盘,在盘的正中有一只背驮力士的海兽,力士上身袒露,左手按住兽的脖子,右手托举炉身,颇有力举万钧的气势。炉盖透雕,下层铸有龙、虎、朱雀、骆驼等动物以及草木、云气等纹饰,炉盖上层铸出重叠的山峦,流云环绕,山间虎扑小羊,人兽搏斗,在山路上还有人赶牛车,奇异的山景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香炉点燃,盘中盛水象征大海,水汽上升,香烟缭绕,博山隐在云雾之中,好似虚无缥缈的仙境。
除熏炉外,满城汉墓还出土有医针、手术刀、医工盆、砭石、灌药器、药量、药勺、药杵等成组的医疗器具,这在我国汉代考古中十分罕见。说明墓主人对防疫、医疗、健康等极为关注,因此在墓中随葬如此多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熏炉的缘由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熏炉出土时炉内尚遗留有熏香的残迹看,熏炉应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朱火燃其中,青烟扬起间”这是熏炉使用时的形象写照。我们不难想象,当香料点燃,香烟袅袅、芳香四溢,在氤氲缭绕的室内,墓主人或坐在宫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或在卧室闭目凝神、养精蓄锐,或在浴室熏香沐浴、調神醒脑……灵动的香烟,上达苍穹,下怡性情,贯通天地,使人沉静、凝思,心旷神怡。
三、汉代熏香与保健防疫
西晋张华《博物志·异产》云:“天汉二年(前99),长安大疫,燃返魂香,宫中病者,闻之即起。香闻百里,数日不歇。疫者未三日者,熏之皆瘥。”由于秦汉时期疫病的流行,使用香料应对疫情成为重要手段。不仅如此,古代先民通过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发现在使用熏炉燃烧香料后,散发出来的烟气、火热、湿气能通过皮肤这个人体最大的器官,将香料的药效作用于穴位,进而刺激神经、免疫等系统,使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迅速得到调整,改善全身生理功能,达到避瘟防病、驱邪免疫等医疗保健作用。
1.芳香除味,净化空气
从“越人熏之以艾”“熏以椒桂”可知古人用菖蒲、艾草、花椒、桂等香料在室内点燃后所散发的奇特芳香,可以祛除室内异味,驱散蚊蝇、虫虱,清新空气。而沉香、檀香、龙脑等树脂类香料熏焚出来的气味清醇、幽雅,沁人心脾,怡神悦心。熏香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能给人增添生活情趣。
2.祛除蚊虫,生香爽身
古人衣料一般为丝、麻、葛、布等,易遭虫蛀,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用香熏炙衣被是宫中一种卫生保健习俗。《经验方》中记载熏衣去虱:百部、秦艽,为末。入竹笼烧烟熏之,自落。在熏炉外罩上熏笼,将衣服放在熏笼上,虱子会从衣服上掉下来。香熏后的衣服既不生虫,又可留香,生香爽身不仅满足了社交礼仪的需求,驱虫防病的实用功能更加彰显。
3.舒缓情绪,改善睡眠
香料点燃后,香气四溢,香雾萦绕中,情绪放松、肌肉松弛、身心舒畅,感受安宁净心的轻松氛围,在幽香的环境里镇静安神、渐渐入睡,在睡眠中让全身气血无数次地被芳香熏陶、过滤,达到养气、补血、安神的作用。
4.开窍启闭, 调神定志
苏合香、石菖蒲等香料可“开窍于脑”,具有开窍豁痰、宣发神气的功效。用这些香料香熏有助于调神理气,疏通九窍。《史记》中曾记载用熏治法治疗忧郁症。“芳香开窍,引药上行”的功效也被现代医学充分证实,二者均可显著增加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促进药物跨过血脑屏障入脑,提高脑部用药的疗效,被称为经典的脑部给药药引子,归入脑部“引经药”。
5.化湿健脾,祛邪辟秽
檀香、甘松、丁香等,均为健脾开胃的良药,所以用香养脾,被古人视作养生之本。《颜氏香史》中说道“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芳香可以化湿,理气和胃,使人体气机宣透,湿温化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6.化腐祛瘀,生肌活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多处用烟熏法治疗体表疾病的记载。利用香熏的热气熏蒸患病部位,可以使药效直达皮肤表面,抑制病毒、细菌的滋生,加快清除疼痛部位的代谢废物,促进气血活力,皮肤的抵抗能力,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除疾祛病的功效。
7.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名医华佗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料,置于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中医古籍中也记载有香料具有“清肺化痰,善除陈郁结气”的作用。用苍术、艾叶烟熏后,用现代医学测定人鼻腔分泌液证实,香熏所含的挥发性物质,可以随香气进入人体呼吸道,增加机体免疫能力,抗御疾病。
从《黄帝内经》到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再到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本草从新》等医书中都曾记载,多种香料被用于传统中医治疗中,是中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用药。因为香料植物,基本都含有芳香性挥发油、抗氧化剂、杀菌素,可以驱虫除秽用于防病治病,所以香料基本上都是中药,成为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熏香则是我国古人利用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芳香药物的特殊功效,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上的方法。古人通过佩带香囊、室内焚烧香料、香熏衣被等方式以驱虫、避瘟、防病,加以药用可以起到治病的疗效。汉代青铜熏炉的使用和大量出土,充分证实熏香在当时的流行,为研究古代熏香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它不再是一件件普通的生活用器,历代的传统医学证实,熏炉在点燃芳草香料时散发出的芳香,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可以证明熏炉还是一种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的用具。
古代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中医经验,历久弥新,特别为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借鉴。芳香化浊解毒,化浊辟秽,祛除疫疠浊毒之邪,醒脾运肺,起到理气宣肺、解郁散结之功效,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迅速传播、蔓延。在现代中医药防治瘟疫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继续发扬光大使其焕发出新的医用价值。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中医药广泛参加新冠肺炎治疗,深入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91.5%使用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表明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可见中医药学对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结了古人对疫病防治的智慧。古人认为,疫症源于秽气,预防疫症需扶正祛邪、芳香辟秽。
一、先秦及汉代的熏香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的熏香历史非常悠久,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熏香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佩带在身上,又可以悬挂在室内,亦或熏香沐浴,甚至内服饮用。以期达到驱除瘟邪病毒的效果。
我国先民在先秦时期就懂得焚烧艾叶、菖蒲等香草来祛疫避讳,每年的端午节都熏染各种植物香料来驱虫,减少夏日的疾病,而这个习惯一直延传至今。《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以兰汤沐浴还形成了一种风俗礼仪。先秦时期, 由于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种植,所用的香料主要以一种驱虫的重要香料——茅香为主。而长江以南气候湿热,适宜各类香料植物生长,例如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不仅发现茅香,还有高良姜、姜、桂、花椒、辛夷、藁本、杜衡、佩兰等十多种香料,这说明在汉代亦或之前,我国香料就已有了丰富的种类。
秦统一至西汉初期, 随着疆域的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融合,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海外名贵香料也随之源源不断进入中原, 使熏香习俗更加普遍。丝绸之路的开辟,加速了熏香使用的香料种类发生很大变化。原产于西域和南海诸国的名贵香料檀香、沉香、龙脑、乳香、甲香、鸡舌香等成为汉代王公贵族的香中佳品。這一时期,国产香料以植物类为主,而外来香料以树脂类为主,树脂类香料还可以利用几种香料调和成另一种香料“合香”,从天然香料演进到合成香料是用香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随着古代先民对香料的认识不断丰富、利用逐渐深入,加之南方湿热地区和西域出产的香料源源不断进入北方,香料的使用更为广泛,促进了我国熏香用具的发展。
二、满城汉墓出土熏炉类型
最迟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将熏草、高良姜、辛夷、茅香等草本植物放在铜炭炉上点燃,形成在室内熏香的习俗。香烟袅袅,令人清净身心、郁气消解、心旷神怡。
香料种类的变化和大量熏香用具的出土证明汉代是用香较盛的时期,香熏的器具种类繁多,丰富多样。燃香之器名为“熏炉”。熏炉的使用在两汉魏晋时期尤为流行。1968年在保定满城汉墓中发现汉代熏炉六型7件。样式各异,极具代表性。特别是两件博山炉,设计奇巧、工艺精湛,使熏炉从熏香防疫的实用器演变成一种彰显主人地位、修养、品位的陈设品。
第一型熏炉(图1)略成豆形,通体鎏金。盖为弧面形,盖顶上装饰有柿蒂纹座的环钮,盖面周围透雕三条盘龙,龙身蜷曲盘绕,彼此首尾相接。炉身为子母口,鼓腹,平底。腹部装饰一周凸弦纹,两侧各有一个铺首衔环。炉座腰部也装饰有宽带凸弦纹。
第二型熏炉(图2)盖为半球形,盖上有环钮,盖面分上、下两层铸出三角形和棱形作为出气(烟)孔。炉身为子母口,圆腹。底座呈喇叭形,座内有一圆柱状钉,可能是用于插入炉盘的,出土时炉盘已不存。
第三型熏炉(图3)由炉身和承盘两部分组成。炉身敞口,沿外侈,微鼓腹。炉身镂空排列整齐的三角形孔,腹部饰一周宽带凸线纹。承盘敞口,平折沿,下腹部折收为平底,三蹄足。盘底中心内凹,与喇叭口形炉座相连,以承托炉身。炉身底下作出圆柱形插头伸进喇叭口形炉座内,用铁钉铆合。
第四型熏炉(图4),是一种浅盘形带长鋬的铜熏炉,形状近似行灯,也称行炉。浅盘直口,平底,三蹄足,盘壁一侧伸出一叶形长鋬,盘上有盖,盖面为半球形,布满镂空菱形网格纹,盖顶开一圆形孔,孔径5.2厘米,炉盖通风好,易于熏烧香草。盖和盘用活钮相连,可以开合,便于放置香料和清理香灰。出土时炉内尚遗留有熏香的残迹。在熏炉外还罩有提笼,提笼为圆筒形,口上有提梁,便于提起移动。提笼外壁由三节菱形网格纹的铜圈,用铜钉铆合而成。底盘和提梁也各用铜钉与器壁铆合。带有提笼的行炉,行炉置于提笼内,移动起来更为方便。这种熏炉又称作“熏笼”,应该是用于熏衣的用具。
第五型熏炉为鼎形熏炉(图5),鼎身敞口,微鼓腹,大平底,三高足为立兽踩朱雀状,动物形象生动。腹部有对称的四环钮,钮下装饰一周宽带凸弦纹。作为熏香的进气孔底部中心镂有一个圆孔,底部周围四边对称排列有12个长方形孔,盖作球面形,上有一环钮,盖面镂空12个圆形孔,分为两圈排列,内圈4个,外圈8个。鼎形炉下附带承盘,盘为圆形,直壁,平折沿,大平底,盘侧开有一流状缺口。焚香时,香烟袅袅上升,烟灰从炉底落入承盘内,从缺口处加以清除,设计极为精巧。这种进气孔和出烟孔的设计,熏烧的应该也是草本植物类的香草。
综上所述,满城汉墓的第一型至第五型的熏炉大都炉身较浅,炉盖较平,均属于早期熏炉的形制。之所以为此形制,是因为汉代及汉代以前,熏炉的香料多为茅香、蕙草等草本植物,干燥后就可以直接点燃使用,为了使各种香草充分熏燃,往往在炉身下部镂有进气孔,炉盖上镂有出烟孔,空气从进气孔进入炉内,香烟从出气孔弥散在室内。
草本植物类的香料自身可燃,对炉身、排烟的要求相对较低。但随着龙脑、苏合香等树脂类香料的输入,以前较为低矮的炉身不能满足树脂类香料的熏香条件,它们使用时需将炭火放置在炉身下部,再将香料置于炭火上,将其引燃,因此香炉的形状发生改变,衍生出另一种形制的熏炉,满城汉墓中的第六型熏炉即为此形制。炉身下部的进气孔缩成窄缝甚至完全封闭,炉盖加高,在盖上镂出小孔,透过小孔的气流夹带着香烟袅袅上升,而炉身腹部的炭火层由于通风不畅,缓慢燃烧,符合树脂类香料的熏香需要。 在熏炉的发展过程中,能工巧匠们结合炉身的结构变化制造出“博山炉”。因其炉盖铸成山峦重叠的形状,象征着海中仙山“博山”,因而得名。在满城汉墓中出土的第六型熏炉即为博山炉,共2件,一件为错金博山炉(图6),一件为骑兽人物博山炉(图7)。
错金博山炉分为炉座、炉盘和炉盖三部分。炉盘和炉盖之间是子母口,可以开合,炉盖上还有一些镂孔。使用的时候,将香料放入炉盘中点燃,盖上炉盖,香烟会从炉盖上的小孔中慢慢飘出,达到熏香的目的。炉的底座透雕三条蛟龙腾出海面,象征着波涛汹涌的大海;炉盘的下部连接大海和仙山;龙头托住炉盘,炉盘上部和炉盖铸成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峰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身背弓弩的猎人巡猎山间,或追逐逃窜的野猪,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博山炉通体错金,纹饰自然流畅,金丝有粗有细,细的犹如毫发。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炉座的蛟龙,炉盖的山峦、神兽、猎人、小树等都用金丝错出细部轮廓,在人物、动物、树木、山峰上用金丝错出细部,起到了进一步刻画和渲染的作用,使景物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当点燃熏香时,香烟从炉盖的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亦真亦幻,犹如海上仙境。
铜骑兽人物博山炉,由炉身、炉盖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底部有一铜盘,在盘的正中有一只背驮力士的海兽,力士上身袒露,左手按住兽的脖子,右手托举炉身,颇有力举万钧的气势。炉盖透雕,下层铸有龙、虎、朱雀、骆驼等动物以及草木、云气等纹饰,炉盖上层铸出重叠的山峦,流云环绕,山间虎扑小羊,人兽搏斗,在山路上还有人赶牛车,奇异的山景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香炉点燃,盘中盛水象征大海,水汽上升,香烟缭绕,博山隐在云雾之中,好似虚无缥缈的仙境。
除熏炉外,满城汉墓还出土有医针、手术刀、医工盆、砭石、灌药器、药量、药勺、药杵等成组的医疗器具,这在我国汉代考古中十分罕见。说明墓主人对防疫、医疗、健康等极为关注,因此在墓中随葬如此多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熏炉的缘由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熏炉出土时炉内尚遗留有熏香的残迹看,熏炉应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朱火燃其中,青烟扬起间”这是熏炉使用时的形象写照。我们不难想象,当香料点燃,香烟袅袅、芳香四溢,在氤氲缭绕的室内,墓主人或坐在宫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或在卧室闭目凝神、养精蓄锐,或在浴室熏香沐浴、調神醒脑……灵动的香烟,上达苍穹,下怡性情,贯通天地,使人沉静、凝思,心旷神怡。
三、汉代熏香与保健防疫
西晋张华《博物志·异产》云:“天汉二年(前99),长安大疫,燃返魂香,宫中病者,闻之即起。香闻百里,数日不歇。疫者未三日者,熏之皆瘥。”由于秦汉时期疫病的流行,使用香料应对疫情成为重要手段。不仅如此,古代先民通过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发现在使用熏炉燃烧香料后,散发出来的烟气、火热、湿气能通过皮肤这个人体最大的器官,将香料的药效作用于穴位,进而刺激神经、免疫等系统,使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迅速得到调整,改善全身生理功能,达到避瘟防病、驱邪免疫等医疗保健作用。
1.芳香除味,净化空气
从“越人熏之以艾”“熏以椒桂”可知古人用菖蒲、艾草、花椒、桂等香料在室内点燃后所散发的奇特芳香,可以祛除室内异味,驱散蚊蝇、虫虱,清新空气。而沉香、檀香、龙脑等树脂类香料熏焚出来的气味清醇、幽雅,沁人心脾,怡神悦心。熏香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能给人增添生活情趣。
2.祛除蚊虫,生香爽身
古人衣料一般为丝、麻、葛、布等,易遭虫蛀,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用香熏炙衣被是宫中一种卫生保健习俗。《经验方》中记载熏衣去虱:百部、秦艽,为末。入竹笼烧烟熏之,自落。在熏炉外罩上熏笼,将衣服放在熏笼上,虱子会从衣服上掉下来。香熏后的衣服既不生虫,又可留香,生香爽身不仅满足了社交礼仪的需求,驱虫防病的实用功能更加彰显。
3.舒缓情绪,改善睡眠
香料点燃后,香气四溢,香雾萦绕中,情绪放松、肌肉松弛、身心舒畅,感受安宁净心的轻松氛围,在幽香的环境里镇静安神、渐渐入睡,在睡眠中让全身气血无数次地被芳香熏陶、过滤,达到养气、补血、安神的作用。
4.开窍启闭, 调神定志
苏合香、石菖蒲等香料可“开窍于脑”,具有开窍豁痰、宣发神气的功效。用这些香料香熏有助于调神理气,疏通九窍。《史记》中曾记载用熏治法治疗忧郁症。“芳香开窍,引药上行”的功效也被现代医学充分证实,二者均可显著增加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促进药物跨过血脑屏障入脑,提高脑部用药的疗效,被称为经典的脑部给药药引子,归入脑部“引经药”。
5.化湿健脾,祛邪辟秽
檀香、甘松、丁香等,均为健脾开胃的良药,所以用香养脾,被古人视作养生之本。《颜氏香史》中说道“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芳香可以化湿,理气和胃,使人体气机宣透,湿温化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6.化腐祛瘀,生肌活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多处用烟熏法治疗体表疾病的记载。利用香熏的热气熏蒸患病部位,可以使药效直达皮肤表面,抑制病毒、细菌的滋生,加快清除疼痛部位的代谢废物,促进气血活力,皮肤的抵抗能力,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除疾祛病的功效。
7.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名医华佗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料,置于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中医古籍中也记载有香料具有“清肺化痰,善除陈郁结气”的作用。用苍术、艾叶烟熏后,用现代医学测定人鼻腔分泌液证实,香熏所含的挥发性物质,可以随香气进入人体呼吸道,增加机体免疫能力,抗御疾病。
从《黄帝内经》到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再到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本草从新》等医书中都曾记载,多种香料被用于传统中医治疗中,是中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用药。因为香料植物,基本都含有芳香性挥发油、抗氧化剂、杀菌素,可以驱虫除秽用于防病治病,所以香料基本上都是中药,成为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熏香则是我国古人利用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芳香药物的特殊功效,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上的方法。古人通过佩带香囊、室内焚烧香料、香熏衣被等方式以驱虫、避瘟、防病,加以药用可以起到治病的疗效。汉代青铜熏炉的使用和大量出土,充分证实熏香在当时的流行,为研究古代熏香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它不再是一件件普通的生活用器,历代的传统医学证实,熏炉在点燃芳草香料时散发出的芳香,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可以证明熏炉还是一种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的用具。
古代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中医经验,历久弥新,特别为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借鉴。芳香化浊解毒,化浊辟秽,祛除疫疠浊毒之邪,醒脾运肺,起到理气宣肺、解郁散结之功效,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迅速传播、蔓延。在现代中医药防治瘟疫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继续发扬光大使其焕发出新的医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