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娴熟自如的操作和准确清晰的表达是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不仅需要大量“听听、看看、做做”等接受性的信息输入,也需要大量“读读、说说、讲讲”等表达性的信息输出。学生有效的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用流畅的课堂语言进行交流、用规范的技术用语描述操作、用科学的信息思想分析问题等方面。
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实状况
操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教师们对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过于偏重操作技能的训练,而轻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学生动作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思维的渗透;过于关注学生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专用术语的积累,从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语言”障碍。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让介绍不再平凡》一课时,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
师:PowerPoint和Word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总可以在Word菜单附近找到它的踪迹。请你根据已有的Word操作经验,尝试启动PowerPoint应用程序。
生:先按这个按钮,再选这个(程序),接着选这个(附件),最后选这个(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桌面上就出现了这个框框。
教师本意是通过迁移情境让学生掌握启动PowerPoint的方法,但学生不规范的表达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个案例是现在诸多信息技术课堂状态的真实写照。它暴露了学生中存在的学科基础薄弱、技术术语匮乏的弊病。很多学生不知用什么术语去表达操作,也不知怎样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语言是课堂双边活动的重要元素,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工具,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已影响了课堂上学生间正常的讨论交流、信息分享和观点表达。
这种现象引起了不少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我们也于2009年期末对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率普遍低于作品技能,并且学生在主观题上的得分率又明显低于客观题。学生往往在需要组织文字进行表达的试题上大量失分。这说明学生对基础概念的认知仍停留于表层。他们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对文字的表达能力不足以胜任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学习的需要。
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实价值
1.表达是交流的需要
表达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人的成功要素中,有15%源于智力,却有85%源于沟通。信息技术学科表达不仅是课堂交流的现实需要,更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生活的需要。难以想象,一个只会操作、不擅表达的人将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表达能力的训练并不限于语言学科,一定意义上说,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都有训练语言表达的任务。信息技术学科表达既有所有课程的共性要求——正确、规范、完整,也有其学科特质。
2.有效表达促进学科学习
强调学科表达是现代教育“轻结果,重过程”的重要体现。語言表达是注意、阅读、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能力的综合运用。事实证明,6岁~15岁正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从小培养规范、准确、精炼、主动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需要,也是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有效的表达,可以促进对技术概念的掌握,可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构,可以发现操作理解中的障碍,也可以分享宝贵的信息、经验和思想。
3.表达形成算法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的过程即思维的呈现过程。问题解决中,信息分析表达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把握,而长期的表达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稳定的问题解决策略。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强调语言表达,可以让学生的算法思维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成熟的过程。当学生通过自然语言对问题解决的步骤描述详尽,头脑中形成算法框架并将其逐步完善、清晰、具体化时,编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1.引领表达,让教师成为语言表达的典范
寻找教学铺垫,让孩子会说。铺垫可以是一项比喻和实验,将细微的操作和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铺垫也可以是一份评价量规表,让学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作品点评;铺垫还可以是一张思维导图,让学生清晰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除了以上铺垫,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归纳和表达的方法。
循序渐进,讓规范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要有一个持之以恒、逐渐提高的过程(见表2)。这就需要逐步深入、及时纠错、不断完善、长期坚持,最终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
4.全程表达,让思想在交流表达中升华
规范、流畅、精彩的表达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将表达训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成就课堂的精彩。
让学生在操作前充分表达。学生对上机实践表现亢奋,却唯独缺少缜密审题和静心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总是重复着“莫名其妙地研究—漫无边际地上网—稀里糊涂地操作—匆匆忙忙地小结”的教学故事。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却是过程拖沓、效率低下。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操作前的讨论与分析,要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到哪儿去做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使每一项操作的目的更明确、流程更清晰、分工更有效、教学更高效。
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表达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口并用,边做边说。操作中“说”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技术操作逐步规范的过程和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过程。这样,学生就能有机会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问题,也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直面学生的问题,让师生能在共同的交流碰撞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操作后充分表达。操作后的表达可以展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所思、所疑、所获。我们可以使操作中闪现的亮点在交流表达中得到挖掘,使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反思表达中得到解决,使操作中发现的规律得到提炼,使操作中多样化的方法在比较中得到优化。
5.多元表达,让孩子适应信息化生活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多元表达,以便让孩子更快、更早地适应信息化生活。
既要重视技术的表达,也要重视信息的表达。技术概念的多角度呈现和渗透,是术语积累的基础。但表达不能仅限于技术层面,也要突出学科的信息性,可以表达信息分析、信息线索、信息价值以及信息应用等。
既要重视结果的表达,也要重视过程的表达。要注重结果的表达,用表达来弥补静态作品表现力的不足,可以表达作品背后的故事、蕴含的思想、运用的技法、创意以及不足。我们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表达,表达学习的收获,表达学习中的遗憾,表达学习中的困惑,表达学习参与的状态。
既要重视口头的表达,也要重视书面的表达。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记录有关的操作过程、信息线索和技术要点。教师还要在纸笔测验中适当控制客观题的比例,适度设置开放性题目,如操作过程简述、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介绍等。
既要重视传统的表达,也要重视现代的表达。信息技术表达并不限于课堂领域内,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论坛、QQ等进行表达,可以是传统对话式表达,也可以是作品表达、符号表达等等,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的特色和技术优势。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实验小学)
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实状况
操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教师们对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过于偏重操作技能的训练,而轻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学生动作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思维的渗透;过于关注学生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专用术语的积累,从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语言”障碍。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让介绍不再平凡》一课时,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
师:PowerPoint和Word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总可以在Word菜单附近找到它的踪迹。请你根据已有的Word操作经验,尝试启动PowerPoint应用程序。
生:先按这个按钮,再选这个(程序),接着选这个(附件),最后选这个(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桌面上就出现了这个框框。
教师本意是通过迁移情境让学生掌握启动PowerPoint的方法,但学生不规范的表达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个案例是现在诸多信息技术课堂状态的真实写照。它暴露了学生中存在的学科基础薄弱、技术术语匮乏的弊病。很多学生不知用什么术语去表达操作,也不知怎样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语言是课堂双边活动的重要元素,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工具,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已影响了课堂上学生间正常的讨论交流、信息分享和观点表达。
这种现象引起了不少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我们也于2009年期末对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率普遍低于作品技能,并且学生在主观题上的得分率又明显低于客观题。学生往往在需要组织文字进行表达的试题上大量失分。这说明学生对基础概念的认知仍停留于表层。他们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对文字的表达能力不足以胜任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学习的需要。
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实价值
1.表达是交流的需要
表达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人的成功要素中,有15%源于智力,却有85%源于沟通。信息技术学科表达不仅是课堂交流的现实需要,更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生活的需要。难以想象,一个只会操作、不擅表达的人将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表达能力的训练并不限于语言学科,一定意义上说,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都有训练语言表达的任务。信息技术学科表达既有所有课程的共性要求——正确、规范、完整,也有其学科特质。
2.有效表达促进学科学习
强调学科表达是现代教育“轻结果,重过程”的重要体现。語言表达是注意、阅读、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能力的综合运用。事实证明,6岁~15岁正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从小培养规范、准确、精炼、主动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需要,也是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有效的表达,可以促进对技术概念的掌握,可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构,可以发现操作理解中的障碍,也可以分享宝贵的信息、经验和思想。
3.表达形成算法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的过程即思维的呈现过程。问题解决中,信息分析表达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把握,而长期的表达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稳定的问题解决策略。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强调语言表达,可以让学生的算法思维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成熟的过程。当学生通过自然语言对问题解决的步骤描述详尽,头脑中形成算法框架并将其逐步完善、清晰、具体化时,编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1.引领表达,让教师成为语言表达的典范
寻找教学铺垫,让孩子会说。铺垫可以是一项比喻和实验,将细微的操作和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铺垫也可以是一份评价量规表,让学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作品点评;铺垫还可以是一张思维导图,让学生清晰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除了以上铺垫,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归纳和表达的方法。
循序渐进,讓规范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要有一个持之以恒、逐渐提高的过程(见表2)。这就需要逐步深入、及时纠错、不断完善、长期坚持,最终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
4.全程表达,让思想在交流表达中升华
规范、流畅、精彩的表达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将表达训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成就课堂的精彩。
让学生在操作前充分表达。学生对上机实践表现亢奋,却唯独缺少缜密审题和静心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总是重复着“莫名其妙地研究—漫无边际地上网—稀里糊涂地操作—匆匆忙忙地小结”的教学故事。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却是过程拖沓、效率低下。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操作前的讨论与分析,要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到哪儿去做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使每一项操作的目的更明确、流程更清晰、分工更有效、教学更高效。
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表达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口并用,边做边说。操作中“说”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技术操作逐步规范的过程和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过程。这样,学生就能有机会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问题,也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直面学生的问题,让师生能在共同的交流碰撞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操作后充分表达。操作后的表达可以展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所思、所疑、所获。我们可以使操作中闪现的亮点在交流表达中得到挖掘,使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反思表达中得到解决,使操作中发现的规律得到提炼,使操作中多样化的方法在比较中得到优化。
5.多元表达,让孩子适应信息化生活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多元表达,以便让孩子更快、更早地适应信息化生活。
既要重视技术的表达,也要重视信息的表达。技术概念的多角度呈现和渗透,是术语积累的基础。但表达不能仅限于技术层面,也要突出学科的信息性,可以表达信息分析、信息线索、信息价值以及信息应用等。
既要重视结果的表达,也要重视过程的表达。要注重结果的表达,用表达来弥补静态作品表现力的不足,可以表达作品背后的故事、蕴含的思想、运用的技法、创意以及不足。我们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表达,表达学习的收获,表达学习中的遗憾,表达学习中的困惑,表达学习参与的状态。
既要重视口头的表达,也要重视书面的表达。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记录有关的操作过程、信息线索和技术要点。教师还要在纸笔测验中适当控制客观题的比例,适度设置开放性题目,如操作过程简述、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介绍等。
既要重视传统的表达,也要重视现代的表达。信息技术表达并不限于课堂领域内,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论坛、QQ等进行表达,可以是传统对话式表达,也可以是作品表达、符号表达等等,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的特色和技术优势。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