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失独家庭的数量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激增,这一特殊群体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针对徐州市失独家庭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半结构访谈采集案例,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失独家庭失独前后的状况进行分析,在对各类家庭的现状与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为完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政策的建议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独家庭;现状;分类;救助
一、引言
1.问题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等问题的日趋严重,我国于2015年10月宣布“全面二孩”的政策,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中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至此,从1980年开始到2015年共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
但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当前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所有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当家庭成员的生育周期进入后期阶段,如果出现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现象,此时其父母中大多数年龄都已经50岁开外,很难再去养育子女了,对于这一类家庭,我们称之为“失独家庭”。
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独生子女数量为2.18亿,而在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0.04%,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也就是说每年将新增近7.6万个失独家庭。目前,我国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尽管“全面二孩”政策已实行,但对当前的失独家庭似乎并无益处,该政策更多的是能够减少未来失独家庭的数量。因此,在现阶段解决失独家庭的问题迫在眉睫。
2.问题现状
目前,失独家庭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失独家庭主要在心理、经济与生活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大部分失独者会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比如出现恐惧、自闭、焦虑、愤懑、失忆、失眠、精神错乱等症状。经受过失独的巨大打击后,多数失独者会染上严重的生理疾病,甚至不少人患上绝症。总之,如今社会中失独者的健康问题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忧虑的趋势。
其次,许多失独父母年老后生活无法自理,没人照顾其生活起居,经济负担压力大,有的甚至没有收入来源,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证。更有一部分失独父母为了抚养、医治子女,欠下了巨额债款,无力偿还。
再次,在受失独影响的这一群体中,除失独父母受到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外,其他家庭成员所受的影响与失独父母关系的远近相关,越亲近的成员受到的影响越大,关系较远的成员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近年来,失独家庭救助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虽然中央层面尚未出台统一的制度,但各地已经结合本地的人口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先行先试,创新了养老、医疗救助机制。江苏省于2015年8月发布《意见》,规定自2016年起,年满60周岁的其独生子女死亡的作为特别扶助对象,将提高扶助金标准。同时,建立特别扶助标准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物价上涨幅度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失独家庭特困人员将享有供养和临时救助;失独家庭若要再生育,手术服务免费等。
不过,救助中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来看,失独家庭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残缺与失衡;从现有社会支助体系的建设状况看,社会救助功能的发挥亟待加强,因此迫切需要对失独家庭分类救助办法的改进与完善。
二、失独者前后生活的对比分析
我们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运用半结构式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事先设计了半结构式的问卷来访问受访者,对失独者家庭状况进行汇总,如表1。
据对受访的15个失独者调查,我们总结其家庭状况在失独前后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
1.家庭结构破裂
在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的死亡意味着父母双方唯一的精神依托彻底消失。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不断认识到庞大的人口基数会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开始采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随着该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家庭结构的类型也日益从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仅有的“4-2-1”结构。
在15名被访者中有1人再婚、2人离异,案例6中的陈某由于儿子的离世,其丈夫也离开她且组建了新的家庭,几年后陈某再婚;而案例7与案例13都能说明独生子女死亡后家庭整体结构的瓦解。现实中有很多“失独”母亲接近或超过49岁,她们几乎不能再生育,失去了孩子,就等于失去了维系婚姻的纽带,夫妻间的感情降至谷底,婚姻也走到了尽头,从而使得“失独”老人变成了孤寡老人。
2.社交关系中断
独生子女死亡后,其父母无论在工作关系、亲戚关系还是邻里关系上都会变得“名存实亡”。大多数失独者会选择提前退休,远离同事或好友。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失独者更加害怕与亲友团聚,不愿他人提及孩子,而这种心态又会产生恶性循环。还有一些失独者容易触景生情,因此他们会选择将自己隐藏起来,中断与熟人之间的联系。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案例3中的沈某自从儿子去世之后,与其丈夫就很少出门,害怕与邻居聊天时会激起伤心的情绪;案例4中的刘某与其丈夫放弃工作,互相之间也没有沟通;案例5中的王某多年独居,与其弟妹关系疏远,邻里关系陌生;案例6、11中的失独者均选择隐居生活,远离伤心之地;案例7中的瞿某从不去亲友的宴会。现实中有许多独生子女父母会因此一蹶不振,整日愁容满面,不再外出工作,结果导致家庭收入减少,社交关系中断。
3.社会无助感蔓延
独生子女死亡后,家庭陷入悲痛,无法面对失独的现实,也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同时,社会给予的关爱偏少,能够帮助和关心他们的人更少,这使得失独者对社会产生无助感。由于缺少心理上的扶助与社会的支持,失独者们变得更加绝望,逐渐与社会脱节。他们不知道向谁倾诉,也不知道向谁寻求帮助。 在被访者中,案例1中的吴某因其女儿去世,失去生活的目标,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案例8中的温女士在丧子后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失去了重心,不知去哪里寻找安慰。类似的案例在整个徐州还有好多。随着社会存在感的削弱,失独者会陷入茫然与无措的状态,进而使他们的行为偏激或异常,甚至对社会失去信心。
4.病魔缠身,无人照顾
“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但“养儿防老”不光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这些遭受了巨大伤痛的失独父母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阴霾中走出来,长期的精神消沉使他们患上了多种疾病,而每当他们生病的时更想有自己的子女在身边照顾。
在所研究的对象中,案例2、9、14中的失独者在其子女死亡后均患上了抑郁症、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在历经丧子重创之后,无任何躯体疾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6%,患有躯体疾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2.4%。同时,这些失独者均存在无人养老的后患。
5.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
目前,徐州对失独家庭的救助主要是以经济援助为主,失独家庭享有的补助金太少,而事实上经济补偿并非唯一有效的援助方案。不可否认,物质上的扶助确实避免了很多失独家庭生活上的窘困,但其同时也遮蔽了失独家庭精神层面的问题,使得这个群体的诉求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有效解决。而随着失独者变老,他们会面临生活照料、大病医治、养老保障、丧葬善后等各种困难,虽然徐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还远远不够。
在被访者中,案例12与案例13中的失独者因其儿女的去世,耗尽积蓄,经济条件较差,无任何保障。而其他案例中的失独父母,虽然已经拥有生活所需的经济基础,但在精神上还未真正得到政府所给予的扶助。
三、失独家庭救助策略
当前失独家庭面临的救助需求各不相同。为此,应先满足其生理需求,为他们提供衣、食、住等最低层次的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失独者在医疗保健方面和养老问题方面的安全需求。在实现尊重的需求方面,社会应强化对其关爱,使失独者从自我封闭中解脱。针对徐州市失独家庭的现状,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家庭结构破裂的问题,在“全面二孩”政策下,社区应做好失独家庭的思想工作,让有能力再生育的家庭尽可能再生养一个小孩,保持家庭的“三角结构”;对年龄过大的失独家庭劝说其领养孩子,尽可能保持家庭的稳固结构。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对失独家庭再生育或领养给予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解决孩子过小而父母年龄过大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在孩子上学方面给予相应的帮扶政策,真正做到失独家庭老有所依。
第二,针对失独家庭社交关系中断的问题,政府应当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平台,以“计生关怀、幸福老年”为服务宗旨,为失独家庭提供适宜的生活照顾、健康保健、娱乐活动以及精神慰藉,提高失独家庭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中。
第三,针对失独家庭不断蔓延的社会无助感,政府应建立失独家庭的数据库,为其建立家庭论坛,并不定期组织失独家庭的聚会,为失独家庭之间互相提供倾诉的对象。同时,邀请心理专家给失独家庭提供心理辅导,让失独家庭们互相激励,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第四,针对部分失独老人病魔缠身、无人照顾的问题,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养老帮扶体系,使社区养老成为失独老人晚年的最佳归宿,由机构、社区、政府来做失独家庭的依靠,保证失独老人晚年的医药支出。同时建立常态的帮扶机制,并实行专职化的志愿者队伍,开展专业化医疗、心理慰藉活动,定期给失独老人体检,防病于未然。
第五,针对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建立专门的救助基金。根据失独家庭的生存现状,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政策,同时在医院等服务窗口提供专门的失独老人服务窗口。此外,还应为失独老人的大病治疗提供担保,为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李潇,朱宏斌.浅析“失独”家庭的精神帮扶途径[J].管理观察,2014(34).
[2]杨勇刚,胡琳娜,马刚.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失独老人养老风险化解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3]赵炳舒.我国失独家庭法律救助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4]杨祝,王斌.当前失独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对策[J].世纪桥,2014(11).
[5]税海明.城市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徐州市失独家庭救助办法研究分析”的成果(编号:201511998012Z)。
作者简介:李梦柔(1995- ),女,江苏无锡人,经济学本科,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关键词:失独家庭;现状;分类;救助
一、引言
1.问题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等问题的日趋严重,我国于2015年10月宣布“全面二孩”的政策,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中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至此,从1980年开始到2015年共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
但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当前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所有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当家庭成员的生育周期进入后期阶段,如果出现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现象,此时其父母中大多数年龄都已经50岁开外,很难再去养育子女了,对于这一类家庭,我们称之为“失独家庭”。
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独生子女数量为2.18亿,而在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0.04%,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也就是说每年将新增近7.6万个失独家庭。目前,我国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尽管“全面二孩”政策已实行,但对当前的失独家庭似乎并无益处,该政策更多的是能够减少未来失独家庭的数量。因此,在现阶段解决失独家庭的问题迫在眉睫。
2.问题现状
目前,失独家庭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失独家庭主要在心理、经济与生活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大部分失独者会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比如出现恐惧、自闭、焦虑、愤懑、失忆、失眠、精神错乱等症状。经受过失独的巨大打击后,多数失独者会染上严重的生理疾病,甚至不少人患上绝症。总之,如今社会中失独者的健康问题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忧虑的趋势。
其次,许多失独父母年老后生活无法自理,没人照顾其生活起居,经济负担压力大,有的甚至没有收入来源,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证。更有一部分失独父母为了抚养、医治子女,欠下了巨额债款,无力偿还。
再次,在受失独影响的这一群体中,除失独父母受到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外,其他家庭成员所受的影响与失独父母关系的远近相关,越亲近的成员受到的影响越大,关系较远的成员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近年来,失独家庭救助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虽然中央层面尚未出台统一的制度,但各地已经结合本地的人口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先行先试,创新了养老、医疗救助机制。江苏省于2015年8月发布《意见》,规定自2016年起,年满60周岁的其独生子女死亡的作为特别扶助对象,将提高扶助金标准。同时,建立特别扶助标准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物价上涨幅度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失独家庭特困人员将享有供养和临时救助;失独家庭若要再生育,手术服务免费等。
不过,救助中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来看,失独家庭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残缺与失衡;从现有社会支助体系的建设状况看,社会救助功能的发挥亟待加强,因此迫切需要对失独家庭分类救助办法的改进与完善。
二、失独者前后生活的对比分析
我们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运用半结构式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事先设计了半结构式的问卷来访问受访者,对失独者家庭状况进行汇总,如表1。
据对受访的15个失独者调查,我们总结其家庭状况在失独前后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
1.家庭结构破裂
在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的死亡意味着父母双方唯一的精神依托彻底消失。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不断认识到庞大的人口基数会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开始采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随着该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家庭结构的类型也日益从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仅有的“4-2-1”结构。
在15名被访者中有1人再婚、2人离异,案例6中的陈某由于儿子的离世,其丈夫也离开她且组建了新的家庭,几年后陈某再婚;而案例7与案例13都能说明独生子女死亡后家庭整体结构的瓦解。现实中有很多“失独”母亲接近或超过49岁,她们几乎不能再生育,失去了孩子,就等于失去了维系婚姻的纽带,夫妻间的感情降至谷底,婚姻也走到了尽头,从而使得“失独”老人变成了孤寡老人。
2.社交关系中断
独生子女死亡后,其父母无论在工作关系、亲戚关系还是邻里关系上都会变得“名存实亡”。大多数失独者会选择提前退休,远离同事或好友。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失独者更加害怕与亲友团聚,不愿他人提及孩子,而这种心态又会产生恶性循环。还有一些失独者容易触景生情,因此他们会选择将自己隐藏起来,中断与熟人之间的联系。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案例3中的沈某自从儿子去世之后,与其丈夫就很少出门,害怕与邻居聊天时会激起伤心的情绪;案例4中的刘某与其丈夫放弃工作,互相之间也没有沟通;案例5中的王某多年独居,与其弟妹关系疏远,邻里关系陌生;案例6、11中的失独者均选择隐居生活,远离伤心之地;案例7中的瞿某从不去亲友的宴会。现实中有许多独生子女父母会因此一蹶不振,整日愁容满面,不再外出工作,结果导致家庭收入减少,社交关系中断。
3.社会无助感蔓延
独生子女死亡后,家庭陷入悲痛,无法面对失独的现实,也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同时,社会给予的关爱偏少,能够帮助和关心他们的人更少,这使得失独者对社会产生无助感。由于缺少心理上的扶助与社会的支持,失独者们变得更加绝望,逐渐与社会脱节。他们不知道向谁倾诉,也不知道向谁寻求帮助。 在被访者中,案例1中的吴某因其女儿去世,失去生活的目标,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案例8中的温女士在丧子后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失去了重心,不知去哪里寻找安慰。类似的案例在整个徐州还有好多。随着社会存在感的削弱,失独者会陷入茫然与无措的状态,进而使他们的行为偏激或异常,甚至对社会失去信心。
4.病魔缠身,无人照顾
“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但“养儿防老”不光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这些遭受了巨大伤痛的失独父母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阴霾中走出来,长期的精神消沉使他们患上了多种疾病,而每当他们生病的时更想有自己的子女在身边照顾。
在所研究的对象中,案例2、9、14中的失独者在其子女死亡后均患上了抑郁症、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在历经丧子重创之后,无任何躯体疾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6%,患有躯体疾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2.4%。同时,这些失独者均存在无人养老的后患。
5.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
目前,徐州对失独家庭的救助主要是以经济援助为主,失独家庭享有的补助金太少,而事实上经济补偿并非唯一有效的援助方案。不可否认,物质上的扶助确实避免了很多失独家庭生活上的窘困,但其同时也遮蔽了失独家庭精神层面的问题,使得这个群体的诉求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有效解决。而随着失独者变老,他们会面临生活照料、大病医治、养老保障、丧葬善后等各种困难,虽然徐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还远远不够。
在被访者中,案例12与案例13中的失独者因其儿女的去世,耗尽积蓄,经济条件较差,无任何保障。而其他案例中的失独父母,虽然已经拥有生活所需的经济基础,但在精神上还未真正得到政府所给予的扶助。
三、失独家庭救助策略
当前失独家庭面临的救助需求各不相同。为此,应先满足其生理需求,为他们提供衣、食、住等最低层次的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失独者在医疗保健方面和养老问题方面的安全需求。在实现尊重的需求方面,社会应强化对其关爱,使失独者从自我封闭中解脱。针对徐州市失独家庭的现状,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家庭结构破裂的问题,在“全面二孩”政策下,社区应做好失独家庭的思想工作,让有能力再生育的家庭尽可能再生养一个小孩,保持家庭的“三角结构”;对年龄过大的失独家庭劝说其领养孩子,尽可能保持家庭的稳固结构。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对失独家庭再生育或领养给予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解决孩子过小而父母年龄过大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在孩子上学方面给予相应的帮扶政策,真正做到失独家庭老有所依。
第二,针对失独家庭社交关系中断的问题,政府应当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平台,以“计生关怀、幸福老年”为服务宗旨,为失独家庭提供适宜的生活照顾、健康保健、娱乐活动以及精神慰藉,提高失独家庭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中。
第三,针对失独家庭不断蔓延的社会无助感,政府应建立失独家庭的数据库,为其建立家庭论坛,并不定期组织失独家庭的聚会,为失独家庭之间互相提供倾诉的对象。同时,邀请心理专家给失独家庭提供心理辅导,让失独家庭们互相激励,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第四,针对部分失独老人病魔缠身、无人照顾的问题,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养老帮扶体系,使社区养老成为失独老人晚年的最佳归宿,由机构、社区、政府来做失独家庭的依靠,保证失独老人晚年的医药支出。同时建立常态的帮扶机制,并实行专职化的志愿者队伍,开展专业化医疗、心理慰藉活动,定期给失独老人体检,防病于未然。
第五,针对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建立专门的救助基金。根据失独家庭的生存现状,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政策,同时在医院等服务窗口提供专门的失独老人服务窗口。此外,还应为失独老人的大病治疗提供担保,为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李潇,朱宏斌.浅析“失独”家庭的精神帮扶途径[J].管理观察,2014(34).
[2]杨勇刚,胡琳娜,马刚.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失独老人养老风险化解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3]赵炳舒.我国失独家庭法律救助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4]杨祝,王斌.当前失独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对策[J].世纪桥,2014(11).
[5]税海明.城市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徐州市失独家庭救助办法研究分析”的成果(编号:201511998012Z)。
作者简介:李梦柔(1995- ),女,江苏无锡人,经济学本科,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