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的秋冬是收获和收藏的秋冬,是忙碌而充实的秋冬,是我在理论上“以道御艺”并于实践中“文心雕龙”的秋冬。金秋十月,我创作了《长城的守护者》——为古建筑泰斗罗哲文先生造像;出版了新著《中国画道论》;初冬,应邀为云南大理市政府绘制了大幅山水画《万山松风图》;举办了专家、学者、朋友约百余人参加的《中国画道论》读者座谈会;近二十天,完成了为纪念“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而创作的《十公图》。
《十公图》在大八尺整幅宣纸上画成,画中“十公”为近年来逝世的文博界、书画界、收藏界等人文大师,其中包括赵朴初、启功、史树青、季羡林、王世襄、张仃、吴冠中、周汝昌、徐邦达、罗哲文等先生。
对故去的这些大师,我们有责任纪念他们。以绘画艺术为他们造像,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铭记和缅怀他们,很有必要!纪念大师们的建议,我向阎正、高玉涛先生提出后,被纳入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活动。经过多方评选、征求意见,选出以上十位,然后组织几十名画家为他们造像。这批国画和油画完成了,我们看后全是单人造像。这时,我萌生了为大师群体造像的创作欲望。大师们生前经常三、五人举行雅集。如果把他们画在同一画面中,让十位老人乐会于山石美景之中,岂不更有文化含义及艺术趣味!
意在笔先。画之前我反复构思,要以高境界表现大师们崇高的精神;营造出一派祥和冲融的气氛;构图布局,要显现自然与和谐;人物之间,既要彰显个性,又要互相呼应。
气韵生动,这是谢赫绘画“六法”中的精髓。怎样才能生动表现大师们的气度风神?我彻夜难眠,沉浸在对他们的回顾及画意构图之中。似乎见赵老在荷花丛中,望着我慈悲微笑;启功先生乐呵呵地鼓励我:随便画吧!大师们风范各具,音容笑貌宛然如昨;记得到京城春秀路徐邦达先生家中,老人慢悠悠地鉴定古画;多次去史树青先生处,他为我几次题字,并为我诗书画集《岁月如梦》作序;季羡林先生,一边爱抚他的小猫,一边讲古籍书画收藏的逸趣;王世襄先生,更是寓学问于玩乐之中,在花鸟虫鱼中觅得天机;多次见罗哲文先生,其高风亮节令人崇敬,对我的诗书画作品,他题辞以鼓励;周汝昌先生双耳失聪,但双目充满着灵慧之光;一段时间,我喜画焦墨山水,张仃先生的焦墨技法使我受益非浅。前年元宵节张老逝世,当时漫天飞雪,我作挽联以表敬意:“京城白雪素裹悼念大师仙逝,神州火树银花颂扬风范长存”……
道法自然,是绘画之道的法则。画贵在自然,切忌造作,描绘公众人物更忌程式化。我画十位老人,或立或坐,或动或静,或微笑或慈宁,聚会于山水花木之间,力求使观者如入其境,如闻其声,感到大师们的快乐与和谐。人物安排上,做到画面有聚有散,错落而随意,尽量表现自然适性。王世襄先生喜欢养鸽,从他手中放飞鸽子,画面显得活泼而灵动,另有几只鸽子欢快地展翅飞翔,使画面充满着祥和之气。徐邦达先生精于鉴定,罗哲文先生热爱摄影,在画面安排上,我力求自然地表现其特点。
中国人物画讲求形神兼备,既要追求形似上的极致,又要达到灵性上的极致。为公众人物造像,不仅要形准,更要神似。我除了参考其照片后再加以创作外,力求把握其精神气质,画出他们崇高、智慧的气质之美,在似与不似中寻求最佳点。图中赵朴初先生,合掌微笑,展现其佛学灵智和书法大家的风范;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除以几本书点缀外,伸手抚逗鸽子以表现学者热爱生活的雅趣;而季羡林先生,抱小猫而快乐,体现老人的大爱情怀和平常心态。画面两边正在作画的张仃、吴冠中先生,把我们的视线扩展向画面两极之外,形成画外有画的效果。张仃先生稳坐石边作画,隐含着他坚守中国画“笔墨底线”的执著;吴冠中先生昂立翘首,表现他不断追求的探索精神。
景物布局,緊扣颂扬大师的主题。以松树坚石,表达大师们精神风范万古长青;梅、兰、竹、菊四君子,喻意十老美好品质;水仙以示书香仙寿;荷花乃佛花,为赵朴初先生所钟爱。几杯清茶,幽香飘然,以表君子之交;一弯溪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亦增加画面的清雅和动感。
在短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十公图》,比起为罗哲文先生造像几易其稿,我画这幅作品相对顺利,竟一次完成,觉得似有十老神助。我每次站在画板前,很快能进入创作角色,在老子的“恍兮惚兮”中,达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忘我”之境。在这种状态下,我力求以技进道,以道御艺,用画道来启悟画技,从而在龙年岁晚,以文心来雕龙,尽量描绘出大师巨匠的风采和精神。
对我而言,为大师们造像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画技的过程,是进一步探索画道的过程,亦是升华自身境界的过程。当然,这幅画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是我多年未画人物画后的一次新的尝试,在此,我诚恳希望同仁和观者予以批评指正。
壬辰年冬至于北京
(作者系著名书画家、收藏家、美术评论家)
《十公图》在大八尺整幅宣纸上画成,画中“十公”为近年来逝世的文博界、书画界、收藏界等人文大师,其中包括赵朴初、启功、史树青、季羡林、王世襄、张仃、吴冠中、周汝昌、徐邦达、罗哲文等先生。
对故去的这些大师,我们有责任纪念他们。以绘画艺术为他们造像,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铭记和缅怀他们,很有必要!纪念大师们的建议,我向阎正、高玉涛先生提出后,被纳入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活动。经过多方评选、征求意见,选出以上十位,然后组织几十名画家为他们造像。这批国画和油画完成了,我们看后全是单人造像。这时,我萌生了为大师群体造像的创作欲望。大师们生前经常三、五人举行雅集。如果把他们画在同一画面中,让十位老人乐会于山石美景之中,岂不更有文化含义及艺术趣味!
意在笔先。画之前我反复构思,要以高境界表现大师们崇高的精神;营造出一派祥和冲融的气氛;构图布局,要显现自然与和谐;人物之间,既要彰显个性,又要互相呼应。
气韵生动,这是谢赫绘画“六法”中的精髓。怎样才能生动表现大师们的气度风神?我彻夜难眠,沉浸在对他们的回顾及画意构图之中。似乎见赵老在荷花丛中,望着我慈悲微笑;启功先生乐呵呵地鼓励我:随便画吧!大师们风范各具,音容笑貌宛然如昨;记得到京城春秀路徐邦达先生家中,老人慢悠悠地鉴定古画;多次去史树青先生处,他为我几次题字,并为我诗书画集《岁月如梦》作序;季羡林先生,一边爱抚他的小猫,一边讲古籍书画收藏的逸趣;王世襄先生,更是寓学问于玩乐之中,在花鸟虫鱼中觅得天机;多次见罗哲文先生,其高风亮节令人崇敬,对我的诗书画作品,他题辞以鼓励;周汝昌先生双耳失聪,但双目充满着灵慧之光;一段时间,我喜画焦墨山水,张仃先生的焦墨技法使我受益非浅。前年元宵节张老逝世,当时漫天飞雪,我作挽联以表敬意:“京城白雪素裹悼念大师仙逝,神州火树银花颂扬风范长存”……
道法自然,是绘画之道的法则。画贵在自然,切忌造作,描绘公众人物更忌程式化。我画十位老人,或立或坐,或动或静,或微笑或慈宁,聚会于山水花木之间,力求使观者如入其境,如闻其声,感到大师们的快乐与和谐。人物安排上,做到画面有聚有散,错落而随意,尽量表现自然适性。王世襄先生喜欢养鸽,从他手中放飞鸽子,画面显得活泼而灵动,另有几只鸽子欢快地展翅飞翔,使画面充满着祥和之气。徐邦达先生精于鉴定,罗哲文先生热爱摄影,在画面安排上,我力求自然地表现其特点。
中国人物画讲求形神兼备,既要追求形似上的极致,又要达到灵性上的极致。为公众人物造像,不仅要形准,更要神似。我除了参考其照片后再加以创作外,力求把握其精神气质,画出他们崇高、智慧的气质之美,在似与不似中寻求最佳点。图中赵朴初先生,合掌微笑,展现其佛学灵智和书法大家的风范;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除以几本书点缀外,伸手抚逗鸽子以表现学者热爱生活的雅趣;而季羡林先生,抱小猫而快乐,体现老人的大爱情怀和平常心态。画面两边正在作画的张仃、吴冠中先生,把我们的视线扩展向画面两极之外,形成画外有画的效果。张仃先生稳坐石边作画,隐含着他坚守中国画“笔墨底线”的执著;吴冠中先生昂立翘首,表现他不断追求的探索精神。
景物布局,緊扣颂扬大师的主题。以松树坚石,表达大师们精神风范万古长青;梅、兰、竹、菊四君子,喻意十老美好品质;水仙以示书香仙寿;荷花乃佛花,为赵朴初先生所钟爱。几杯清茶,幽香飘然,以表君子之交;一弯溪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亦增加画面的清雅和动感。
在短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十公图》,比起为罗哲文先生造像几易其稿,我画这幅作品相对顺利,竟一次完成,觉得似有十老神助。我每次站在画板前,很快能进入创作角色,在老子的“恍兮惚兮”中,达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忘我”之境。在这种状态下,我力求以技进道,以道御艺,用画道来启悟画技,从而在龙年岁晚,以文心来雕龙,尽量描绘出大师巨匠的风采和精神。
对我而言,为大师们造像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画技的过程,是进一步探索画道的过程,亦是升华自身境界的过程。当然,这幅画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是我多年未画人物画后的一次新的尝试,在此,我诚恳希望同仁和观者予以批评指正。
壬辰年冬至于北京
(作者系著名书画家、收藏家、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