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复兴的背后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xiao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整洁但无趣的城市相比,如今的美国人更喜爱嘈杂但有活力的城市。然而随着城市的重新繁荣,房价上涨如影随形,这可能使没有创造力的人把有创造力的人挤走,城市从而逐渐丧失生命力……
  【反省城市理念:混乱的意义】
  美国城市最近的复兴,正在重新塑造城市思维。混杂,而非整洁,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概念。
  工业化时代的城市,被现代建筑运动的哲学概括得相当明晰: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城市,就是要体现这种机器的理性:从中轴线、通衢大道、摩天大厦,到设计简洁的家具甚至立方主义的艺术,都被干净利落的直线条所主宰,毫无拖泥带水之处。更不用说,城市,这个人类最古老的聚居形态,开始围绕着汽车这种活动的机器来设计,人的要素反而退居其次。对此,雅各布森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进行了经典的批判。她痛斥:现代化的拆迁、改建,把城市的功能过分理性地分门别类——这里是购物区,那里是办公区,另外一块地方是居住区…… 城市原生的文化生态完全被破坏,自然形成的混杂性丧失。许多城市病,就是这种现代运动的直接产物。
  中国最近三十多年疾风暴雨般的城市化,遵循的也是这样的逻辑。大规模的拆迁,使老城区面目全非;一栋栋整齐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公路宽阔笔直;购物中心、办公楼、住宅区判然可分;城管在不停地清理摊贩……如此的城市设计和管理,按说应该把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然而,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城市呢?拥堵、污染、高房价…… 我们的城市,经常处于半瘫痪状态。
  这些经验,都应促使我们反省城市理念。
  明尼苏达大学商学院教授Kathleen Vohs最近在《纽约时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开篇引用俗语说,干净整洁,近乎神圣。50年前人类学家Mary Douglas就注意到整洁、开放空间和道德正确的关联。最近甚至有心理研究揭示,闻一闻清洁产品的味道,也会增进人们的伦理标准。然而,她和两位同事则另辟蹊径,探索混乱的意义。她的假设是:要整洁就必须严守一些标准,进而会刺激人们遵从常规。混乱则导致人们偏离常规、探索新的道路。
  于是,他们展开了一系列心理学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说。其中一组实验是要求48个受试者单独访问实验室,每个受试者被要求设计乒乓球的新用法,写下他们所有的创意,并有独立的裁判,按照严格的标准对受试者的创意打分。比如,把乒乓球当别的球类项目玩,属于创意较低的理念。把乒乓球劈开,套在椅子腿上保护地板,或作为冰激凌的杯子,则算创意较高的理念。这些裁判本身不知道实验的目的,不可能在打分中有证明某种结论的意向性。结果,在混乱实验室里的受试者的创意明显高出在整洁实验室中的受试者。西北大学的另一组独立研究使用其他方法也验证了同样的结果:环境,对人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实际的参考价值。Kathleen Vohs指出,办公室的布局,早就体现出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过去那种单间的整洁办公室已过时了,现在的办公室流行的不仅是分享空间,还要分享办公桌,使得办公空间显得混乱拥挤。事实证明,这样的环境反而更能创造效率。城市也是如此。一个办公区、住宅区、购物区井然有别、逻辑清晰的整洁型城市,往往创造着亦步亦趋、水清不养鱼的环境。混杂的城市反而动力十足。用传统中国的例子讲,帝都那种棋盘格子式的设计,虽严整威严,但远不如江南那些三教九流、五方杂处、水道街衢凌乱的市镇更有活力。明清时代的北京,虽吸进了全国的民脂民膏,但不論经济还是文化的创造力,都比不上人口相当的城市苏州。
  美国在战后,郊区化一直是主流。中产阶级纷纷迁往郊区,穷人和少数族裔陷于城市中不能自拔。结果,市区越来越破败,成为犯罪的渊薮。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准备到耶鲁读书时,一位美国朋友警告我们耶鲁所在的纽黑文市是多么危险:“我在纽约的街道上都敢一个人走路,但我不敢在纽黑文的街上走。”且不说她对纽黑文的恐惧,所谓“在纽约的街道上都敢一个人走路”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纽约的状况。1994年我去过纽约一次。当地一位朋友指着市中心几栋破落的住宅楼说:这里一个住户都没有,晚上是毒品贩子的天下,形同战场,没人敢来……
  然而,纽约(不仅仅是曼哈顿)很快变成了寸土寸金之地。如今的豪华公寓楼见缝插针。当年看到的那几栋破败建筑里的公寓,恐怕我等在大学的教书匠也很难缴得起租金。纽黑文同样焕然一新。2004年我们离开纽黑文时,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整版的报道:《纽黑文的复兴》,纽黑文俨然像一个都市明星,为世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样板。
  【“老人入侵”城市:噪杂生机带来的吸引力】
  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战后,一尘不染、井然有序的郊区,是中高产阶层的生活样板:周围的邻居几乎都是和自己差不多背景的人,学区质量优良,犯罪非常罕见……如今,这种生活样板正在急剧变化:原来乱糟糟的城市,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居民。根据全美房地产协会的一项调查,2004年,仅有13%的美国人说希望居住在城市。到2011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9%。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动向,是1946~1964年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年轻人喜欢都市生活,举世皆然。最近的城市潮,也往往是被这些年轻的“都市动物”所驱动。高科技一直被视为“年轻饭”,这种印象虽然包含着误解,但至少说明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是高科技的生力军。他们喜欢城市生活,雇主最终只有迁就他们,把自己的公司从郊区迁往市中心。这种趋势,在波士顿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城市已充分体现出来。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几所城市大学,学费在美国最高,仍然炙手可热,排名不断攀升,其背后的动力,就是年轻人对都市的执迷。“婴儿潮”一代的口味按说应该不同。他们是在战后中高产郊区长大的一代,习惯于整洁安静的环境,如今步入退休年龄,似乎应该遵循“落叶归根”的原则,在郊区安度自己优裕的晚年。美国在战后确实也形成了这样的常规:退休人员往往迁居佛罗里达等幽静、遍布高尔夫球场的地方。   然而,恰恰是这代步入退休的“婴儿潮”,成为向城市回流的先锋。迁居市内,意味着更高的房价、更小的居住面积。退休人员没有进城工作之必要,没有通勤之忧虑,他们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涌进城市,究竟是图什么?
  如果从《华尔街日报》采访的几个人的现身说法上看,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城市噪杂的生机,把过去自己居住的世外桃源称为死寂的地方。
  比如,一位52岁的公司高管,属于“婴儿潮”一代中最年轻的,尚处于盛年。她在纽约布鲁克林的Williamsburg地区买了一套公寓。每天衣冠楚楚地乘电梯时,周围往往是纹身染发的年轻人,让她感觉自己仿佛是位到这里来看孩子的妈妈。用她的话说,“我就是要选择一个有生命力的地方居住。”另外一对64和67岁的夫妇,把350多平米的大房子以47万美元的价格卖掉,搬进西雅图市区,花了73万美元买了套130平米的两卧公寓。他们马上加入了公寓里的读书会,会员各个年龄层的都有。他们对这种生活兴奋不已:“我们仿佛是开始读一本新书,每天都在感叹:‘你能相信吗?这实在太快乐了!’”
  Toll Brothers是美国最大的住房建筑公司之一,曾以在郊区盖大房子、推动摊大饼式的铺张发展而著名。如今,该公司设立了都市生活部,专门在市内盖房。原初的目标客户,是有钱的年轻人,但没想到,盖出来的房子大量被“婴儿潮”买走。如今公司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客户是谁。但当他们为“婴儿潮”一代设计住房时,都剔除了洁白的门廊、浴室中的扶手等老年人专用设施。用一位高管的话说:“这代买主不会想自己老了后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鼓励他们想生活的下一阶段。”这背后的道理也不难理解:城市是年轻文化的领地,那些赶着来的老人,都是些不服老的。在住房上加上许多老人服务的设施,等于消除了他们所追逐的年轻文化。记得2009年我到郊外买房子时,看到大量无人问津的老人公寓,便宜得简直就是白菜价。中介人告诉我:开发商错估了一代老人的心态。本觉得他们退休后会来到风景如画的郊区享受清福,没想到很少有几个老人喜欢这样的环境。
  “老人入侵”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现象,还有另一重原因。这些老人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另立门户,老两口不需要大房子,也用不着考虑学区。过去郊区化把城市掏空,造成市内学校破败,一时尚难以恢复,但并不影响老人的利益。
  【警惕城市丧失生命力】
  可见,城市潮已成为一个跨代际的现象。城市的再度崛起,除了我们所指出的工业社会制造业产业集群,向后工业社会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转型的经济原因外,另一个因素恐怕是社会文化的变动。战后美国城市的衰落,和“白人逃离”有关。这种“白人逃离”,又是白人居民对民权运动和黑人迁入的反应。这些白人,希望躲到郊区,和自己肤色、阶层一样的人一起生活。尼克松把这些人称为“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中高产的郊区,也往往成为保守主义的政治基地。
  美国名为移民国家、多种族多文化的大熔炉。其实,这些标签用来形容19世纪或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的美国还说得过去。但在20世纪中期,美国其实是个低移民国家,对不同的文化和种族相当排拒。如今,美国则成为一个“杂种之国”,最多不出三十年,欧洲裔美国人就将成为人口中的少数。如保守派专栏作家David Brooks所指出,美国目前处于种族敌意非常低的历史阶段。这使得各种族之间融合、通婚越来越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受的教育越高,多种族融合的程度也就越高。大学现在大概是种族最为多元的地方,刺激出一个“世界主义的受教育阶层”。奥巴马刚当总统时,不就自嘲是杂种吗?与此相对,种族最为“纯净”的,反而是贫困的下层。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落后的社区,与世隔绝,很难有和其他种族融合的机会。这不仅仅限于黑人,许多贫困的白人也在此列。这些人似乎被全球化所抛弃。如果说未来的竞争是教育竞争,那么“杂种”地位会大幅上升,“纯种”则会不断沉沦。
  这种潜在的社会文化变迁,自然影响到了生活时尚。“婴儿潮”一代,大多在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或以后的时代成年,比较容易接受多元社会。在他们之后的年轻一代,更习惯于多种族多文化的混杂。城市所展示的多元文化,过去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现在则成为大家追逐的目标。事实上,那些在全球化浪潮中到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扎根的外国人,大多是美国从全球“掐尖”的高级人才,所以他们很快就成为上流社会或中高产的一部分。这和那种一提少数族裔就联想起贫困、犯罪、没文化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可见,城市的复兴,是全球化中文化重新开放的表征。但是,美国的城市吃够了上个世纪的没落之苦,不会因刚开始过几天好日子就洋洋自得。各大城市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战略时,一个核心主题就是如何不成為“自己的成功的受害者”。城市繁荣本是件好事,但繁荣必然带来房价的攀升。一旦房价上升过快,就会把一些构成城市魅力的多元因素挤出去。以“婴儿潮”为主力的“老人入侵”就是一例。这些老人,往往事业成功,有着相当的积蓄,在房价战中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年轻人挤走。纽约布鲁克林的Williamsburg,本是年轻艺术家音乐家的落脚地。这里房价便宜,五方杂处,文化氛围上佳。然而,最近几年豪华的公寓纷纷拔地而起,富人、名人越来越多。人们不禁要问:囊中羞涩的年轻艺术家和音乐家们,在这里能坚持多久?有业内人士指出,一般十年时间,这些人就可以被房价从自己创造的社区中挤走。而老人是非生产性的人口,年轻人则处在创造的盛年。
  在这种变革中,有些明明是为弱势阶层服务的市政工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西雅图在低收入社区修建了地铁。本来这是遵循着战后通勤的经典逻辑:富人开车,穷人用公交。没想到,地铁一通,大量富裕家庭涌进那个地区,房价飙升,除几栋经适房外,低收入家庭丧失了立足之地。
  凡此种种,都是繁荣中的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若不及时解决,会伤害城市的多元性,摧残其经济竞争力。人在一生中的创造周期和收入周期是不同的,创造的回报滞后。年轻时处于创造力的顶峰,没准不得不像当年乔布斯那样流离失所,靠捡易拉罐、蹭饭过活。当功成名就时,往往进入了不事创造的退休阶段。听任房价不断上涨,就可能使没有创造力的人把有创造力的人挤走,城市从而逐渐丧失生命力。
  (作者系旅美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工程施工要时刻将安全问题放第一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遵守《安全生产法》《
亲爱的小朋友们,暑假过得可好?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大家的暑假感想吧——当然,是跟电脑有关的。“我的暑假很充实,在火翼大侠的引导和指导下,电脑技术提高了一大截,但是……我发现电脑运行的速度越来越慢了……”哈,这位给火翼写信的读者想必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心声吧:暑假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使用电脑,但是相应的,电脑里会安装不少应用软件和游戏软件,同时在运行的时候也难免产生许多垃圾,而且注册表和启动项也被添加了不少
翠丰庄园位于吕梁市交城县城南2千米处的城头村北,有着“三晋明珠”“山西第一庄”等美誉,是目前华北最大的有机葡萄种植基地。庄园由吕梁市交城县翠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9年5月份筹建,位于307国道旁,距山西省城太原51千米,占地约100万平方米。  山西文化古老深厚,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周边旅游景点众多,北枕龙城太原——晋祠、双龙山;南依汾河——汾酒文化博物馆、武则
介绍了乌什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并分别总结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及措施等,以期促进该县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变塑性是材料在相变过程中由于外部应力引起的材料的不可逆变形.在大型金属零件的焊接和热处理等复杂热力循环过程中,相变塑性对残余应力和变形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对材料
这一天,病菌大聚会,痢疾杆菌对众细菌吹嘘说:“我的法力无边,绝不亚于孙悟空。”
在中国企业界,孙大午是个很特别的人:他既是一家农牧企业的老板,又“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他既是一个行动者,又是一个思想者和言说者;他敢于向传统势力开炮,哪怕遭遇厄难亦在所不惜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广东农垦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力打造国际化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十二五”末,垦区生产总值151.3亿元,比2010
华强广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路与振华路交界处,这里是深圳乃至全国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项目基地东西宽约112m.南北长250m,一条16m宽的市政道路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人们开始逐渐的要求自我进步,并通过考学等方式来让自己获得更高的学历。继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新和发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