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享受历史课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高搁冷落,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加之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交待事件、人物、过程,或交待历史发展的演变,有时则布置一些枯燥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而不是以身临其境的态度去亲近历史。这让学生早已厌倦了,提不起学习兴趣,更感觉不到学历史有何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感觉到学史有所用、有所值呢?本文现就以下几点,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讲解故事,感悟历史
  
  虽然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但它和现实关系密切,故事性较强,贯穿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再设情境,再现历史场面,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在讲授历史知识和有关史实时,恰到好处地讲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以故事形式来表达历史事件,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不仅能加深同学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还能点燃同学们内在的学习热情,激发其高涨的情绪。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讲述了司马迁的生平与成就后,有意识地以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引导学生对人生做一番思考,领悟人生的真谛。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改革后的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这些都有利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二、巧用诗歌、成语典故,活跃课堂
  
  “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在教学中运用对联、诗歌、成语典故来丰富历史教学的文学涵养,可使历史课成为文采飞扬的文学课堂。如光绪帝挽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伟大领袖毛主席自投身革命以来,写了大量壮美的诗篇,这些诗篇如史诗般与近现代历史相关联着的,如《西江月·秋收起义》与秋收起义,《七律·长征》与长征,《沁园春·雪》与重庆谈判,《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渡江战役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多用成语典故,做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等等。这样,就会使陈年老酒般的历史鲜活起来,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成精神酿蜜的百花园、思考的磁场和陶冶情操的音乐晚会,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讨论历史问题,它的益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获取材料,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如讲《商鞅变法》时,我向学生提出“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这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四、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历史情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更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如果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教师把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扩大知识视野,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更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如讲“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先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日军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观看录像时,教师不仅要学生了解这一历史悲剧,而且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日本人为什么能在南京犯下这滔天罪行?为使历史悲剧不再重演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怎么办?中日关系今后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样,学生对南京屠杀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提高,激起探究历史的欲望,从而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利用电教媒体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围绕所教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好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缩短学生与相去甚远的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就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记忆的质量和效果。
  
  五、历史播报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以取得教师和同学的重视或尊重的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就会产生压抑、消沉的心理。我们总是说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这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是愉悦,而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由散漫的、松松垮垮的学习,所以教师应多制造机会让学生表现。历史播报这种形式,正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自我表现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中华人民站起来了》一课前,我预先布置学生查资料,收集信息,课堂上让他们模仿记者对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盛况进行报道。结果学生踊跃发言,气氛非常活跃。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吝啬点头、微笑、鼓掌和肯定、表扬、赞美、欣赏,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由于历史播报这种形式,虚拟了历史情景,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查阅历史资料的能力、组织历史素材的能力、课件制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培养和提高。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作为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以准确、凝练、生动形象并充满哲理与文采的课堂语言表达历史外,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实践,多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促进教育的发展。
其他文献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这已是不争的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在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应成为德育工作的不懈追求。    一、思想品德课与瞬时教育    瞬时教育即教育工作者在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