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爱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123_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众所周知、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怎样爱和爱到什么程度?这恐怕并非人人皆知的事情了。本文认为,师爱不应该糊涂和盲目,而应该符合唯物辩证法。只有这样,它才是一种正确、科学的真正师爱。
  【关键词】师爱 灵魂 源泉 关键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200-02
  1.“沒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师爱的灵魂。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线,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也是粘合剂。”也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师爱”象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着爱的传递,迁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们也懂得了如何爱别人。
  你看,“师爱”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崇高伟大!难怪乎,我国当今的师德建设把“爱”列为师德之魂的首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它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师爱是无私的、纯洁的、永恒的。这是‘爱的呼唤’、‘爱的奉献’、‘爱你没商量’”——师爱的灵魂。
  2.爱要讲双方互利共赢,这是师爱的源泉。
  前面讲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强调了教师一方要好好地爱学生,要为了学生付出自己全部的爱。这是应该的,但我认为是片面的,因为师爱不可能是“单相思”的。只强调教师付出的爱,而不同时强调学生也要付出自己应有的爱(尊敬老师,好好学习,遵纪守法等等),这样的爱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教师付出了爱,学生就应该接受爱,珍惜爱,这样的爱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一种双方互利共赢的爱,一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爱。试想一想,如果教师为了学生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而得不到学生的珍惜和理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仍然不断地制造麻烦和事端,令教师心烦头痛,寝食不安。请问,你还会有更好的心思和精力去好好爱吗?你爱的源泉不会枯竭吗?所以我认为,师爱应当是师生双方互利共赢的。只有互利共赢的爱,才能获得源泉和动力。
  3.爱要讲技巧、策略和艺术,这是师爱的关键。
  教师一定要爱学生,一定要对学生充满爱,这谁都知道。但是,并不是谁都懂得应该如何去爱学生,也没有太多的人去深入研究应该如何去爱,而问题的关键却往往在于此。结果是,教师付出了巨大的爱,却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认为,爱一定要讲究技巧,策略和艺术,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懂得怎样去爱。只有懂得怎样去爱的老师,才能把她的爱贯彻下去,深入心灵,爱得合情合理,爱得科学恰当,爱得洒脱聪明(而不是“糊涂的爱”)。这是师爱的关键。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爱呢?应该怎样把握爱的技巧、策略和艺术呢?我认为,这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师爱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和发展性,然后根据各方面的轻重缓急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灵活的办法和措施,这样便会收到应有的良好效果。
  3.1师爱的多样性
  世界需要爱,世界要有爱,然而爱却有“风情万种”。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是“独立的人”、“独特的人”。所以,你有多少个学生,你就应该有多少种爱,并且同一种爱也是多方面的。这就是师爱的多样性,认识师爱的多样性,是我们认识爱和施以爱的前提和基础。否则,爱便无从下手,就会乱爱一通。
  3.2师爱的复杂性
  由于生源的复杂性(比如,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文化基础、品德教养、年龄、婚否……相当复杂),由于学生存在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也是相当复杂的,所以,我们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爱,怎样去爱,爱到什么程度等,自然地也会相当的复杂。如果不去深入分析和研究师爱的复杂性,把师爱问题简单化和片面化,那么就肯定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给予单亲家庭学生爱呢?那你首先就要分析和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复杂性。同样是单亲家庭的学生,但是单亲男生和单亲女生不一样,跟随父亲的与跟随母亲的不一样,造成单亲的原因不一样,双亲健在与一亲健在的不一样,一亲是病死或是意外死还是被谋杀死也不一样……,总之相当复杂,所以我们给予单亲家庭学生之爱时,自然就复杂了。
  3.3师爱的多变性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在给予学生各种关心和爱时,也是要随着情况的改变而灵活处理和随机应变。正所谓“此时而非彼时也”。比如说,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心中的“结”总是似开非开,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差,变化无常。这就要求我们准备多种应变的施爱方案。本人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你今晚跟他谈心,给予他多方面的疏导和关爱后,他表示“通”了,看他表情的确也象通了。可是第二天他又犯上了老毛病,这又得想别的法子去引导和疏通,给他来点爱的新内容和新花样。与这样情形相反的学生就是:你今晚跟他谈心和做工作,他表示还不能完全想通。当第二天你准备好用别的办法再找他谈心开导时,他却是一觉醒来说已把昨晚谈的问题彻底想通了。你看,说变就变,他表示不再需要你的“疏导之爱”、“苦口婆心之爱”了。于是,你需要立马随机应变,给予他或表扬或赞美或鼓励或甚至拥抱之爱了。
  3.4师爱的发展性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不断发展的。学生上学是来发展的,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所以师爱也要随之发展而发展,并且要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说,在整个中职阶段,就学生整体来说,第一学期就应着重给予学生“学会生活、学会适应、认识专业,学会做人”等方面之爱。第二学期的爱就应发展到培养“热爱专业、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等方面上来。而从第三、四学期开始,则应发展到更高层次的爱,如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等等。如果从学生个体而言,则要给予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适合各个阶段发展的爱,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过程发展。总之,师爱应该是发展性的,是发展中的爱。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不去深入分析和研究师爱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和发展性,那么我们就无法找到爱的技巧、策略和艺术,那么我们就无法爱得合理适度、科学准确,恰如其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是满腔的热情,满腔的爱,然而我们很多老师却因为爱的技巧、策略和艺术的问题,并没有收到满意的爱的效果,甚至有的老师连自己的性命也赔了进去,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比如,据新华社杭州2008年10月24日电报道: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因家访问题被她的17岁学生丁某所杀害。看完报道后,我们没有不被潘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所感动的:为了及时取得与家长的联系,牺牲中午休息时间,带着学生去做家访。然而我们也没有不为潘老师不讲究家访的技巧和策略被惨遭杀害而感到可惜的。请老师们切记,光有满腔的爱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讲究爱的技巧、策略和艺术,要爱得明智一点。
  最后,我对师爱的观点是:一定要“爱的奉献”,这是爱的灵魂;一定要互利共赢,这是爱的源泉;一定要懂爱,这是爱的关键。三者的有机统一,才是一个完整的师爱,才是一个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正确科学的真正师爱。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