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同安有段情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的春天是水灵灵的季節,进入3月,所有的花草都妖娆,就算不是诗人,站在野地上,都会有写诗的冲动。这样的气候特征,赋予南方人多情细腻的个性。因了古往今来的多情多义,才有了唐诗宋词千回百转、荡气回肠、千年不曾熄灭的温情。
  有些感动,不需要多么重的撩拨,比如同安——我说的同安是指福州永泰县的同安镇——青石寨前一小块油菜花,开得认真,开得整齐,黄灿灿的色彩与凝重的青石寨成片的黑瓦形成强烈对比。就为这并不大片的油菜花开,许多人纷至沓来,呼朋唤友。留在记忆里,这个春天是那样有滋有味。
  春天的同安多雾,聚散都在瞬间。这样的天气去看庄寨,人与物都在朦胧中,被雾雨打湿的瓦片,显得深沉、骨感,却也是安放在天地间的一幅水墨画。无论走进青石寨、同安寨还是九斗庄,人少走动的地方,地面上都有青苔长出,少有人气便是如此。人气是什么呢?看看九斗庄涤环板上木刻陆先生(陆九渊,南宋心学大师)名言:“人家要三声,读书声、孩子声、纺织声也。闻读书声,觉圣贤道理,在他口中、在我耳中,自神融心悦;孩子声或啼或笑,俱是天真天籁;纺织声,则勤俭生涯,家人有七月豳风景象……”
  是呀,读书声、孩子声、纺织声,这是一个怎样和谐而充满人气的场面。儿孙绕膝,女眷勤劳,老式的人生安分笃守的追求,不过如此。有人气,乡村还会是乡村。
  那天走进爱荆庄。这不知是第几次了,从破败的过去,到修整后的今天,有了不少变化。那时爱荆庄没有什么故事,鲍道龙是比较早热心爱荆庄修缮的族人。问他爱荆庄有关情况、历史人物等,他所知并不多,族谱上有关爱荆庄记载的也少,我复印了一页有关爱荆庄始建者鲍美祚的记述。
  从前只是在庄内走走,却不知有隐通廓(俗称跑马道)。这是第一次绕隐通廊走了一圈,想不到另有一番天地。隐通廓绕庄一周,建有书斋、闺房等相应小房间。有一个女子嫁妆柜门上的对联颇有文化情怀。两扇柜门刻有“欲攀天上三秋月须读人间万卷书,要看崔卢好奁赠十三经压女儿箱”及“鲍桓遗范”等诫女多读书、嫁好人家等训示。
  到后座横厝,还有一户人家住着,厨房里的老虎灶正烧着柴火,温暖的火光映红了灶门,一口铁鼎,鼎盖四周氤氲着袅袅白气。烧火的阿婆起身,揭开鼎盖,鼎里正煮着槟榔芋,阿婆热情地招呼大家吃。虽是盐水煮,却有自然香味。赖华顺势坐上灶前小木凳,用火钳夹着小木块往灶里塞,“噗噗”的火焰声,还有那柔光,映红赖华的脸。坐在灶前专心烧火的赖华,像农家的新媳妇。这时候在一旁的小玉也激动了,将赖华一把拉起,叫赖华站在灶台上拿起铜铲翻动鼎里的槟榔芋块,她则烧火,两人配合默契,我帮她俩拍了一张有着浓浓生活味的照片。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做这些事都那样自然。
  炊烟是一个乡村活色生香的标志,炊烟是家的召唤。我们有多久没见灶火与炊烟了?
  离开三捷,前往同安。
  走在岚口、云台、桥头里这些熟悉的土地上,总会触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1974年11月某一天,我们全家人,包括一些家具、鸡鸭等物,租用一部货车,从老家梧桐前往同安公社,开始了一次迁徙。这一年,我是梧桐中学初一(4)班的学生。到一个新的学校,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相熟的同学,会有些孤独。父亲早几年先去同安工作,每年暑期我都会去同安避暑,也认识了一些玩伴,这样去同安,也还有几个伙伴。到同安中学插班到初一念书,班上有一位同学,曾在梧桐小学就读的张永明,她小学没念完,先回同安,也是因为举家搬迁。她家就在现在的同安寨(嘉禄庄)。记得有一次去她家玩,第一次吃到腌制黄瓜,脆脆的,透出一股清香。同安算永泰县高山地区,阴雨天气较多,寒冷,尤其冬季少青菜,故夏季的不少菜都晒成菜干或腌制,比如茄子、长豆角、葫瓜等。
  跟张洪的认识缘于一次抓鱼。那时同安稻田里有许多甘姆鱼(同安方言),食指大小,初夏的时候,水田里随处可见,田沟流水处特别多,用土箕打捞,一次可捞十几二十条。那时不施农药,也少施化肥,鱼多啊。水圳与小溪里鲫鱼、胡子鲶、鲤鱼更多。在桥头里边上的小溪里抓鱼,记得是在明良墓下方桥洞里,碰上了张洪,随后就成了好朋友。40多年过去了,依然是。后来晚上常到他家与他同居,还有他弟弟张松,一间小屋打两张床铺。张洪的堂弟张子实也会来一起打闹,甚是热闹。在他家的木楼上,听张洪拉二胡吹笛子,每一个夜晚都是那样美好。
  那时家住在卫生院,离同安中学很近。20世纪70年代,正常的课都不正常,更别说晚自修,但我习惯性晚饭后去学校玩。都在本图老师家里听他说文学掌故,唱歌。本图老师是高中语文老师,闽侯师范老师。因闽侯师范解散,当时有一大批教师被分配到永泰县。
  本图老师住在祠堂的一楼。学校分他两间房子,两间面对面,本图老师与师母住前面一间,后面一间放点杂物,也打一床铺,在外代课的女儿或儿子偶尔回来住。后面这间房子有点暗,却摆放了一台留声机,很吸引人,还有一叠胶木唱片。有时候本图老师也让我听歌。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就算是听《红梅赞》《绣红旗》《珊瑚赞》《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本图老师都要把门关上,声音开小小的,偷偷摸摸。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留声机。很多歌本图老师都会唱。晚上在他家里,特别是冬夜,窄小的房间,他会用木炭烧一炉炭火,火炉上坐着一只烧水的铝壶,这样可以取暖,一晚上都有热水喝。本图老师颇为传奇,初中都没毕业,在福州店铺做学徒,在福州报刊发表了不少散文,笔名叫若梅。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高考,竟然被录取了。喜欢音乐的本图老师,报考的专业是师大艺术系,却莫名其妙被收进中文系……
  1974年到1977年间,同安中学来了许多代课老师,特别是女老师。记起来有仙游的余勤老师与郑荔仙老师,福州的杨明、桂平老师,本县嵩口的慧光老师,平潭的成娥老师,同安本地的绥婷老师,好像还有,记不清了。有了这一帮女老师,同安中学显得分外妖娆,花团锦簇。那时同安中学文艺活动在全县学校中颇有名气,专门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由余勤老师负责,编曲排练。余勤老师舞跳得好,歌也唱得好。记得我的同学檀毓真、张兆香、余尔珍等都是宣传员的队员,经常到一些大队演出。今年春节前,几位校友相约去仙游看望余勤老师,说起这段往事,邦国说这段舞他还会跳,随即手舞足蹈,那神情、那招式,依然灵现。邦国还佝偻着腰,左手曲起中间三指头,伸出大拇指与小拇指,做烟筒状,右手藏于后背,活脱脱一个老汉形象,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邦国一直是个活宝。   孟申老师是位非常好的数学老师,平时不苟言笑,人却老实敦厚,拉得一手好二胡。他的儿子兆琪,据说曾有过一段暗恋,后来精神上出了问题。他的病时好时发,晚上常常在田径场上吹笛子,他的笛子吹得非常好。
  1976年冬天的那场大雪,是我第一次看到雪。嵩口的林永光跟着他姐姐慧光老师来到同安中学念书,他在云台祖屋住一段时间,后来住到学校教学楼二楼中部那间小房间,晚上我常常与他做伴。那一夜非常冷,两个人缩在一起还是冷,寒风从木板的缝隙长驱直入。天亮的时候被冻醒。大约7点多,开门,惊呆了!四处都是白花花的东西,天空上还在飘着。永光说,这是下雪吧?因为我们都没见过雪。然后欢天喜地冲向操场,一路小跑到田径场。踏入一个雪白的世界,积雪没到膝盖!我们在雪地上打滚,互相捏雪团投掷。那个白茫茫的天地,那个冲动,无法言说……
  同安的冬天时常下雪。记得有一年,母亲早晨起来做饭,推门,却推不开。再用力推了一下,看到走廊上落满粉白粉白的东西,母亲对父亲说,谁这么早将米粉倒在门口?父亲探头一看,哈哈笑!哪是米粉,是下雪了!父亲是见过下雪的,母亲却是第一次。然后我和弟妹们也起床,到厨房洗脸刷牙。挂在门后的毛巾硬邦邦的,牙刷也冻在杯里了。曾经只是听人说同安有多么冷,这算是见识了!
  在同安,与同学王学斌(现名张偉),喝了人生第一次白酒。也是一个冬天,我们逛到供销社,阴天,天气实在冷,鼻子冻得通红。听人说白酒能暖身,想想可能有道理。电影上看到,在冰天雪地里,那些军人不正是喝酒取暖?学斌说:买一瓶试试?于是我们凑钱买了一瓶当年老八大名酒之一:西凤酒。显然这酒摆在货架上有些日子了,瓶盖都已生锈,商标边沿被虫子咬得破损。提到学斌家,迫不及待打开,倒在两只碗里。学斌到门口买了两块油炸豆腐,可是他家酱油没了,学斌说用开水融盐有咸味也一样。我们咬一口油炸豆腐,端起碗来喝一口酒,一瓶酒很快就喝完了,那时感觉头有点晕。嘻嘻。干脆再说说第一次喝啤酒吧。也是在同安。喝啤酒已是1977年的暑假,我与金尔启留校护校,两人赚了18块钱。那时啤酒刚进入福建,同安也才看到,没听说谁喝过,不知什么味道。尔启说,去买两瓶尝尝?我说好啊!到供销社买了两瓶,记得商标是“钱江啤酒”。回到学校,用牙齿咬开酒瓶,倒入碗中,立马冒起了细密的泡沫,有一股麦香升起,看来味道不错吧?我与尔启各自端起碗,咕噜喝了一口,哇!太难喝!一股泔水味!这酒怎么能喝?全倒掉了!
  从初一到高中毕业都在同安度过,太多的回味与难忘,包括干了一些坏事,现在想起来,都很温馨,都是难得的人生历练。那天与文友们经过云台小溪边,我就想起了海滨老师,那时他从厦门回来,普通话里有浓重的闽南口音,学校分配他教初一英语。冬天的时候,他带我到云台溪冬泳。在同安这样一个高山公社,从没见有人在冬天下溪游泳,更何况是霜白的早晨。记得海滨老师将自己脱个精光,仅剩一条泳裤。他在溪岸上跳跃几下,双手将身体擦个通红,然后率先跳入水中,一会儿冒出头,冲我咧咧嘴,叫着下来呀,下来!别怕!就那么一下,水里就暖和了。虽然从未在冬天下溪游泳,但在海滨老师鼓动下,竟也不知好歹,“扑通”一声跳入冰冷的水中……
  我与海滨老师冬泳的事,被街上的人津津乐道了好一阵。
  在春天回到同安,回到我人生最温情的根据地,许多人和事,在眼前飘来飘去。
  我与同安有着血脉的相连,还有一段说不尽的深情。50岁后,都爱怀旧,一些事也会想开了。想起了本图老师,一生看淡,一生激情,一生爱歌唱,活到94岁。我喜欢听歌,喜欢唱歌,虽然唱得不好。都是受他影响。有一年陪他回同安,他应该是80多岁了,到街上唱歌,他那浑厚的男中音不减当年……
其他文献
重庆市大足区南部,有一座静静的小镇叫邮亭,因美食“邮亭鲫鱼”而名噪一时。  创业者黄海来邮亭已近两年,他做的可不是餐饮美食,而是另一种大生意:组装轻轨交通的车辆和全部机电系统,并销往数千公里之外的印度尼西亚。  到2018年初,印尼万隆市的居民将坐上重庆制造的轻轨。以万隆为突破口,此后几年,重庆轻轨将拓展至印尼雅加达、巴厘岛等地。  高质量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  邮亭镇东部城郊的工业园里,几座小山丘
6月25日,重庆火车北站6站台。  “还有3分钟。”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刘恋紧盯着LED显示屏上的时间。  同事张骏凯听到指令,确保各项参数准确无误后,架起摄像机,找准位置,屏气凝神地望向列车驶来的方向。  当日起,全国铁路开始执行2021年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成渝城际铁路也正式投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因此,刘恋和张骏凯在此等候拍摄从四川成都首次驶入重庆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的镜头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在会见体育界人士时提到: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2014年5月
一  每当糖罐子花开,就不禁想起母亲那甜甜的笑。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把日复一日的三餐,料理出花样来。  父亲是个表面严肃,却也巴不得把生活过出滋味的人。尽管他表面上毫无所谓,可一旦劳累回来,看见桌上餐食依旧,就会轻轻地叹息一声:“吃不下。”只有母亲是心领神会的,看着父亲慢慢吞吞地用筷子轻敲碗沿,就会大声呵责孩子们快快吃饭,吃完该干吗干吗去。之后就悄悄地摸索着
1  一棵香樟提前进入冬眠。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而是双双亲口告诉我的。她每天从树下经过,长发飘飘,那树暗恋着她,俯下身子张开臂膀,浅浅呼吸着她的发香,还源源不断地寄来情书。到最后,树枝光秃秃的,再也无力付出更多。  她为脱光叶子的树掉了几滴眼泪,泪水柔软而冰凉,轻轻落在低处的草丛间。受到惊吓的小草于是反手一拨,又将其弹了上去,直抵云端,变成一场雨。雨水湿漉漉的,仿佛春天回到身边。不多久,枝头又重新挤
“互联网思维”是个热词,但是我很担心互联网思维最后变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如果以传统经济思维进入互联网经济去竞争,那无异于鲨鱼爬到陆地上去跟豹子搏斗,肯定是要输的。因此,准备向互联网转型,就必须理解互联网经济的以下特点。  第一,用户至上。  传统经济的企业强调“客户(顾客)是上帝”,商家只为付费的人提供服务。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因此,互联网经济崇尚的信条即
田仲的中篇小说《太阳鸟》是一篇久违了的先锋之作。  小说讲述一个技艺高超、追求艺术完美的摄影师,在一次摄影采风活动出发前突然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摄影师的消失似乎并没有在摄友间激起大的涟漪:为樱花主题摄影展而举行的采风照常进行;摄影师的妻子与另一摄友迅速暧昧起来;摄影协会美女会长与几个男人的纠葛并没停止,等等——这是为什么?摄影师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各种谜团自始至终包围着小说,小说的叙述和故事推进似
编者按: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点明了未来服务外包产业的升级方向:“过去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上一直是给别人‘出力’,现在不光要‘出力’,还要‘出智慧’。”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0时代是节约成本,2.0时代是整合资源,3.0时代是创新驱动。3.0时代就是“出智慧”时代,通过品牌、渠道、商业模式等创新来提高服务产品的增加值。  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重庆要努力向3.0时代
随着现代传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新兴媒体时代的舆论更趋复杂化、多元化。十八大强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新兴媒体的运用与管理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领导干部应努力提高运用和管理新兴媒体的能力,为切实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驾驭全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认识,在增强本领上苦练新功夫  转变观念。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崛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
木麻黄学校  題记:五十年了,我还没有毕业……  我还在哪里见过木麻黄:青岛?崇明岛?  常熟?苍南?福鼎?深圳大鹏湾……  暖阳下轻轻拉长的青糖丝线,有礼有节的叶子  从异乡的植物学可以摸到家乡的形影  仿佛一个个小学同学,相遇唯有一笑  课本上没有的,童话会说出来  作文里描写干旱,模仿叹息。在不懂得怀念的年岁  我学会了赞美头上的光,落下的雨  在刚刚学会奔跑的那个清晨  加入了你的茂盛、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