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夫卡在《在流放地》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人类一直在承受苦难,却无法得到救赎。对此,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并表现出隐隐的焦虑、绝望。《规训与惩罚》是福柯运用谱系学来分析权力的最重要的成果,作者告诉我们,权力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进行规训,使人只剩下的空空的躯壳。福柯的权利观是分析《在流放地》的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一位作家,一位学者,用不同的方式,给予人类相同的关怀。
【关键词】权力;规训;惩罚;肉体
【中图号】【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248-01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发表后,读者的普遍反应是:惊骇、可怕、厌恶。对军官描述机器怎样处决人的那些段落,读者尤其不能接受。《规训与惩罚》也在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副骇人听闻的酷刑场面:弑君者达米安被押至格列夫广场,刽子手将在那里“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和四肢上的肉,用硫磺烧焦他持着弑君凶器的右手……”对于福柯而言,公开的酷刑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公开的酷刑赞美身体的力量,身体的力量具有正当性,被统治者身体的力量会对统治者身体的力量造成威胁,随时都有反转权力关系的可能性。可怕的是现代的监狱制度,这是典型规训机构的代表,它针对的是人的灵魂,而非肉体。
1福柯的“权力”观
福柯的权力理论与传统的权力观有很大区别。福柯拒斥那些认为权力的源头在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的观点。他认为权力是分散的、是一种关系网络。福柯把权力定义为各种力量关系的、多形态的、流动的场。“它们是零零碎碎地出现的,并没有一种系统的策略把它们融合成一种庞大而严密的整体。”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亦是一定权力的构造物,他不可能置身于权力之外而存在,他本身就渗透着权力的效应,并是权力的载体和工具。
福柯的权力观往往与规训相关,不仅仅是惩罚。这是一种更隐蔽更普遍的权力关系,它广泛存在于工厂、学校、监狱等。与西方哲学重灵魂轻肉体的倾向不同,福柯大谈身体的重要性及身体的各种体验。他认为现代性进程不仅要求身体服从“政治经济学”及效益的需要,更要制造驯顺的身体。相比语言,身体体验是更为细微、真切的体验,有些是下意识的体验。
福柯将“监狱体制”最终形成的日期定在1840年1月22日,因为这天梅特莱农场一个孩子生命垂危之际对农场这个规训机构深表眷恋。意味深长的是,福柯对流浪汉和罪犯表示了同情甚至赞美,而对于“被规训的孩子”感到恐惧;他从前者看到的是热爱自由的精神,从后者看到是“既驯顺又能干的肉体”。在他看来,犯罪体现出人性与社会的冲突和较量,它动摇着僵化的社会体制,它对抗着社会的不公不义,使得社会更文明更人道。就是说,在个体自由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彼此抗衡、制约,福柯曾用过一个极为形象的词“格斗”来说明二者关系。
如果我们用福柯的“微观权力观”来分析卡夫卡的作品,就会发现它们是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是互为阐释的。卡夫卡通过一个故事表达他对“极权政治”的厌恶和痛恨;福柯通过对监狱、学校等对人进行规训的机构的揭露,表达出对另一种形式的“极权政治”渗透的担忧和焦虑。
2被流放的“肉体”
《在流放地》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派出来考察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程序”的学者,到海岛后被邀请去观察一场处决。被处决的是一名士兵,这个士兵因为在晚上值班时睡觉并顶撞了他的上司——上尉,然后由上尉做证,被军官判处死刑。处决用的是一台旅行者见所未见的机器,由三部分构成:底下的部分叫做“床”,最高部分叫“制图者”,中间能上下移动的悬着的部分,叫做“耙子”。行刑一旦开始,床就配合着耙子不停的颤动,将犯人所犯的罪行刺在犯人的身体上。刺给这个士兵的是“尊重你的上司!”这台机器运作的程序和步骤正如军官所自豪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验证了福柯在第二章《断头台的场面》所说的“酷刑是以一整套制造痛苦的量化艺术为基础的。这种制造痛苦的活动可以调节。酷刑将肉体效果的类型、痛苦的性质、强度与罪行的严重程度,罪犯的特点以及犯罪受害的地位都联系起来。制造痛苦有一套法律准则。”
3生存于“缪境”
在某种意义上,《在流放地》其实就是对法西斯主义政治的一个预言,军官对于行刑机器和行刑过程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形象的展现了后来的极权主义统治的残酷性。就像全部身心都已经陶醉在行刑程序中的军官一样,极权主义的猖獗也不仅仅因为某些人的性格和品质缺陷,而是根源于人类文化自身发展中的某些弊端,而且他们跟军官一样,也总是在某种“要正义”的信仰之下,虔诚地实施着惨无人道的暴行。正是在军官关于整个行刑过程的具体描绘中,我们仿佛可以想象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惨境,听闻到毒气室的凄厉的悲鸣。
被惩罚,残忍如《规训与惩罚》开头所描写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规训”,即对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控制,将人的灵魂敲干抽空,只剩下“肉体”。更为可怕的是,被规训后的“肉体”不知不觉的成为极权统治者无灵魂的帮手,而且就像是《在流放地》中的那个军官一样,忠心耿耿,以身殉葬。对此,卡夫卡在《在流放地》中表达了深深的担忧:前任司令官阴魂不散,弥漫在流放地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都可以卷土重来。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敢保证极权统治会不会再次来到这个世界,并给人类带来无法承受的浩劫。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7
【关键词】权力;规训;惩罚;肉体
【中图号】【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248-01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发表后,读者的普遍反应是:惊骇、可怕、厌恶。对军官描述机器怎样处决人的那些段落,读者尤其不能接受。《规训与惩罚》也在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副骇人听闻的酷刑场面:弑君者达米安被押至格列夫广场,刽子手将在那里“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和四肢上的肉,用硫磺烧焦他持着弑君凶器的右手……”对于福柯而言,公开的酷刑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公开的酷刑赞美身体的力量,身体的力量具有正当性,被统治者身体的力量会对统治者身体的力量造成威胁,随时都有反转权力关系的可能性。可怕的是现代的监狱制度,这是典型规训机构的代表,它针对的是人的灵魂,而非肉体。
1福柯的“权力”观
福柯的权力理论与传统的权力观有很大区别。福柯拒斥那些认为权力的源头在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的观点。他认为权力是分散的、是一种关系网络。福柯把权力定义为各种力量关系的、多形态的、流动的场。“它们是零零碎碎地出现的,并没有一种系统的策略把它们融合成一种庞大而严密的整体。”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亦是一定权力的构造物,他不可能置身于权力之外而存在,他本身就渗透着权力的效应,并是权力的载体和工具。
福柯的权力观往往与规训相关,不仅仅是惩罚。这是一种更隐蔽更普遍的权力关系,它广泛存在于工厂、学校、监狱等。与西方哲学重灵魂轻肉体的倾向不同,福柯大谈身体的重要性及身体的各种体验。他认为现代性进程不仅要求身体服从“政治经济学”及效益的需要,更要制造驯顺的身体。相比语言,身体体验是更为细微、真切的体验,有些是下意识的体验。
福柯将“监狱体制”最终形成的日期定在1840年1月22日,因为这天梅特莱农场一个孩子生命垂危之际对农场这个规训机构深表眷恋。意味深长的是,福柯对流浪汉和罪犯表示了同情甚至赞美,而对于“被规训的孩子”感到恐惧;他从前者看到的是热爱自由的精神,从后者看到是“既驯顺又能干的肉体”。在他看来,犯罪体现出人性与社会的冲突和较量,它动摇着僵化的社会体制,它对抗着社会的不公不义,使得社会更文明更人道。就是说,在个体自由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彼此抗衡、制约,福柯曾用过一个极为形象的词“格斗”来说明二者关系。
如果我们用福柯的“微观权力观”来分析卡夫卡的作品,就会发现它们是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是互为阐释的。卡夫卡通过一个故事表达他对“极权政治”的厌恶和痛恨;福柯通过对监狱、学校等对人进行规训的机构的揭露,表达出对另一种形式的“极权政治”渗透的担忧和焦虑。
2被流放的“肉体”
《在流放地》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派出来考察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程序”的学者,到海岛后被邀请去观察一场处决。被处决的是一名士兵,这个士兵因为在晚上值班时睡觉并顶撞了他的上司——上尉,然后由上尉做证,被军官判处死刑。处决用的是一台旅行者见所未见的机器,由三部分构成:底下的部分叫做“床”,最高部分叫“制图者”,中间能上下移动的悬着的部分,叫做“耙子”。行刑一旦开始,床就配合着耙子不停的颤动,将犯人所犯的罪行刺在犯人的身体上。刺给这个士兵的是“尊重你的上司!”这台机器运作的程序和步骤正如军官所自豪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验证了福柯在第二章《断头台的场面》所说的“酷刑是以一整套制造痛苦的量化艺术为基础的。这种制造痛苦的活动可以调节。酷刑将肉体效果的类型、痛苦的性质、强度与罪行的严重程度,罪犯的特点以及犯罪受害的地位都联系起来。制造痛苦有一套法律准则。”
3生存于“缪境”
在某种意义上,《在流放地》其实就是对法西斯主义政治的一个预言,军官对于行刑机器和行刑过程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形象的展现了后来的极权主义统治的残酷性。就像全部身心都已经陶醉在行刑程序中的军官一样,极权主义的猖獗也不仅仅因为某些人的性格和品质缺陷,而是根源于人类文化自身发展中的某些弊端,而且他们跟军官一样,也总是在某种“要正义”的信仰之下,虔诚地实施着惨无人道的暴行。正是在军官关于整个行刑过程的具体描绘中,我们仿佛可以想象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惨境,听闻到毒气室的凄厉的悲鸣。
被惩罚,残忍如《规训与惩罚》开头所描写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规训”,即对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控制,将人的灵魂敲干抽空,只剩下“肉体”。更为可怕的是,被规训后的“肉体”不知不觉的成为极权统治者无灵魂的帮手,而且就像是《在流放地》中的那个军官一样,忠心耿耿,以身殉葬。对此,卡夫卡在《在流放地》中表达了深深的担忧:前任司令官阴魂不散,弥漫在流放地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都可以卷土重来。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敢保证极权统治会不会再次来到这个世界,并给人类带来无法承受的浩劫。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