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的绘画培养从开始的认知、感受、感悟,一直到最后的创作,没有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不可能达到预先期盼的效果的。如何使家长愿意不辞劳苦,静待花开?这就需要教师、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绘画;培养;教师;家长;默契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54-01
经调查发现,我国的儿童游泳兴趣班都是先教蛙泳,因为蛙泳见效快。殊不知,自由泳与蛙泳、仰泳、蝶泳等的学习是相通的,一开始学习自由泳才是最佳选择,但是自由泳见效慢,故被大家所忽视。同样,绘画培养也遭遇类似情况,家长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孩子学画,既花了钱,学生又投入了精力,却久久不见成效,自然会质疑教师的能力。同时,由于许多教师也希望通过学生参赛获奖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所以会针对如何快速让学生作品出效果想尽办法(最典型的方法就是模仿),导致学生才上几节课作品就让人瞠目结舌,令家长激动不已——“我的孩子会画画了”。
儿童的绘画培养,循序渐进是必经的过程,不可拔苗助长,否则会导致儿童厌恶绘画,降低画画的兴趣。因此,家长的决心、信心、耐心也是孩子能否坚持绘画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使家长愿意不辞劳苦,静待花开呢?这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双渐进”过程。
一、模仿阶段
模仿是任何学习最初的有效途径。刚开始,教师就要与家长沟通,告诉家长阶段性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学生能将看到的东西较客观地画出来不容易,因此先模仿是必要的,但绝不是背画,而是有侧重点和方向性地画。初学临摹的学生看到原作时只是感受到了一些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而已,这时教师不必也不该向学生解释太多作品的信息,而应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学生刚开始大多会找些看上去简单的画进行临摹,教师不要认为这是偷懒而加以阻止,应给予引导,激励学生认真、耐心地画。只要学生做到了,完成的效果又不错,就会有成就感,熟练后自然会挑选有难度的作品进行临摹。还有些学生实在是难以坚持把一幅画临摹完,那教师可让其从一部分临摹开始,甚至只画一个对象。如可以只临摹一朵花,一次、两次,直到满意为止。等把花画好了,学生自然会有画上叶子的欲望。在这点上,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有时一周完成一幅画的效果强过完成十幅画。在学生的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家长的意识也需要跟进,教师可在恰当的时间里做一个汇报展,将前期与近期的学生作品一起展出,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
二、改造阶段
在学生临摹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接下来的训练就是改造了。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不足,即将不满意的画完善,让作品更具美感。改自己的画比欣赏别人的画更能明白其中的不足,使学生在改画的过程中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该怎样画才更好。但对于家长来说,这个阶段是痛苦的,因为这个阶段的时间跨度长,见效慢,不能感受到孩子有较大的进步。这时教师就需要让家长理解为什么有些成年人虽然不会画画,但审美水平却很高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訓练和熏陶。通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后,即使孩子以后放弃了绘画,鉴赏能力却潜移默化地保留着。
第二阶段是创造性改(这环节就容易见效果了),即对一些名画进行修改,其实就是半临摹、半创作,是进行创作的前奏训练。那么,怎么改呢?保留哪些、添加什么应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是考验学生对画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悟性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参悟。学生会把认为精华的部分保留下来,将不擅长或不喜欢的地方去掉,换成自己的东西,甚至加入个人的思考,从而改变了原作的初衷,这是有创作意图的临摹。如果家长也能够参与进来,学生的作品会更令人振奋。
三、创作阶段
创作是技法训练和思想感悟的结晶。经过临摹、半临摹与半创作后,学生可以开始尝试独立创作了。教师可要求家长参与,教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创作,毕竟创作不是凭空想象、信手拈来这么容易的。创作阶段可以在家完成,刚开始时,教师可先给出一些词,让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将这些词创编成一个故事。如狐狸、湖泊、直升机、普洱茶等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这些词创编成一个故事,然后画出来。这种练习越多,学生的思路会越宽广,到最后看到什么能马上编出有趣的故事来。家长参与其中,能明显感受到孩子思维的变化。这已不是单纯的绘画创作训练了,为学生逻辑能力和写作能力、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往后,教师就不再出示具体素材了,而是给一首诗、一段散文等,让学生描绘出意境。再往后,教师给出一些人物或形容词,引导学生的创作体现思想情感,这时学生的作品就已经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性了。家长因为不断看到孩子的进步,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也会获得成就感。
总之,绘画培养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如果教师与家长之间不能形成默契,学生难以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是让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
(特约编辑 木 清)
[关键词]绘画;培养;教师;家长;默契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54-01
经调查发现,我国的儿童游泳兴趣班都是先教蛙泳,因为蛙泳见效快。殊不知,自由泳与蛙泳、仰泳、蝶泳等的学习是相通的,一开始学习自由泳才是最佳选择,但是自由泳见效慢,故被大家所忽视。同样,绘画培养也遭遇类似情况,家长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孩子学画,既花了钱,学生又投入了精力,却久久不见成效,自然会质疑教师的能力。同时,由于许多教师也希望通过学生参赛获奖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所以会针对如何快速让学生作品出效果想尽办法(最典型的方法就是模仿),导致学生才上几节课作品就让人瞠目结舌,令家长激动不已——“我的孩子会画画了”。
儿童的绘画培养,循序渐进是必经的过程,不可拔苗助长,否则会导致儿童厌恶绘画,降低画画的兴趣。因此,家长的决心、信心、耐心也是孩子能否坚持绘画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使家长愿意不辞劳苦,静待花开呢?这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双渐进”过程。
一、模仿阶段
模仿是任何学习最初的有效途径。刚开始,教师就要与家长沟通,告诉家长阶段性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学生能将看到的东西较客观地画出来不容易,因此先模仿是必要的,但绝不是背画,而是有侧重点和方向性地画。初学临摹的学生看到原作时只是感受到了一些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而已,这时教师不必也不该向学生解释太多作品的信息,而应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学生刚开始大多会找些看上去简单的画进行临摹,教师不要认为这是偷懒而加以阻止,应给予引导,激励学生认真、耐心地画。只要学生做到了,完成的效果又不错,就会有成就感,熟练后自然会挑选有难度的作品进行临摹。还有些学生实在是难以坚持把一幅画临摹完,那教师可让其从一部分临摹开始,甚至只画一个对象。如可以只临摹一朵花,一次、两次,直到满意为止。等把花画好了,学生自然会有画上叶子的欲望。在这点上,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有时一周完成一幅画的效果强过完成十幅画。在学生的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家长的意识也需要跟进,教师可在恰当的时间里做一个汇报展,将前期与近期的学生作品一起展出,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
二、改造阶段
在学生临摹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接下来的训练就是改造了。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不足,即将不满意的画完善,让作品更具美感。改自己的画比欣赏别人的画更能明白其中的不足,使学生在改画的过程中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该怎样画才更好。但对于家长来说,这个阶段是痛苦的,因为这个阶段的时间跨度长,见效慢,不能感受到孩子有较大的进步。这时教师就需要让家长理解为什么有些成年人虽然不会画画,但审美水平却很高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訓练和熏陶。通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后,即使孩子以后放弃了绘画,鉴赏能力却潜移默化地保留着。
第二阶段是创造性改(这环节就容易见效果了),即对一些名画进行修改,其实就是半临摹、半创作,是进行创作的前奏训练。那么,怎么改呢?保留哪些、添加什么应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是考验学生对画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悟性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参悟。学生会把认为精华的部分保留下来,将不擅长或不喜欢的地方去掉,换成自己的东西,甚至加入个人的思考,从而改变了原作的初衷,这是有创作意图的临摹。如果家长也能够参与进来,学生的作品会更令人振奋。
三、创作阶段
创作是技法训练和思想感悟的结晶。经过临摹、半临摹与半创作后,学生可以开始尝试独立创作了。教师可要求家长参与,教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创作,毕竟创作不是凭空想象、信手拈来这么容易的。创作阶段可以在家完成,刚开始时,教师可先给出一些词,让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将这些词创编成一个故事。如狐狸、湖泊、直升机、普洱茶等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这些词创编成一个故事,然后画出来。这种练习越多,学生的思路会越宽广,到最后看到什么能马上编出有趣的故事来。家长参与其中,能明显感受到孩子思维的变化。这已不是单纯的绘画创作训练了,为学生逻辑能力和写作能力、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往后,教师就不再出示具体素材了,而是给一首诗、一段散文等,让学生描绘出意境。再往后,教师给出一些人物或形容词,引导学生的创作体现思想情感,这时学生的作品就已经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性了。家长因为不断看到孩子的进步,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也会获得成就感。
总之,绘画培养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如果教师与家长之间不能形成默契,学生难以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是让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