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横断山脉绒坝岔,保留有从倒数第二次冰期到新冰期的较完整的冰川沉积序列.对冰碛物进行了ESR测年,其分别形成于5.6 ka BP、新冰期与末次冰期之间、16.3 ka BP、18.7 ka BP、4
【机 构】
:
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地质矿产部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断山脉绒坝岔,保留有从倒数第二次冰期到新冰期的较完整的冰川沉积序列.对冰碛物进行了ESR测年,其分别形成于5.6 ka BP、新冰期与末次冰期之间、16.3 ka BP、18.7 ka BP、43.7 ka BP以及倒数第二次冰期.TL测年结果显示,甘孜雅砻江江畔阶地黄土从末次冰期之初开始堆积,结合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绒坝岔冰碛物形成年代与甘孜剖面黄土、古土壤沉积年代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末次冰盛期(LGM),绒坝岔冰碛垄走向有一次接近90°的改变; 末次冰期间冰段,对应于M
其他文献
利用青藏高原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58个气象站观测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分析了冻结始日、冻结终日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始日的分布
本文结合昆仑山隧道设计、施工及科研情况,对多年冻土隧道冻融圈的大小、变化规律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利用 1990年和 2 0 0 0年的TM遥感资料 ,在经过定标、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等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对土地覆盖类型进行解译 ,从而实现黑河中游金塔地区的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从监测结果计算出黑河中游金塔地区 2 0 0 0年的生态环境相对于 199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如下 :人工用地增加34 17% ,农业用地增加 19 47% ,水体增加 8% ,湿地增加 6 3% ,未利用土地增加了 1
在观测正冻土冻结过程中水分场和温度场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引用Flerchinger建立的垂直一维冻土系统水、热流耦合模型及相关的联系方程和边界条件对所测的结果进行数值
对近40 a西天山山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并以阿克苏源流区、阿克苏灌区以及叶尔羌河灌区的14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1961-2000年)为基础, 重点研究了灌区的
利用1996/1997年度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50 m雪芯雪冰化学资料, 对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 a来的雪冰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3种海盐离子(Cl -, Na+ 和
介绍渤海冬季海洋环境条件和渤海沿岸和海上油气开发、运输原油的基本特点,阐明渤海低温和结冰时原油和燃料油溢出后清理的难度、我国在此方面的初步研究现状,此基础上提出的
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原,总面积达400km2.野外观察表明,从现代冰舌前端开始向山外有5套终碛垄和侧碛垄系列,分别称之为冰碛垄Ⅰ、Ⅱ、Ⅲ、Ⅳ和Ⅴ.根据地貌位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