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在中国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的名号最响,流传的故事最多、最广。历代以来,信众视观音菩萨为现实社会里千千万万个行善乐施、拔苦救难者的总代表,是人世间大好人、大善人的化身。
观音,原称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省“世”字;又译作观自在,其含义一表示大智慧,二表示大慈悲;全称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圆通大士等。
观音本是大乘教中一位印度男菩萨,中国早期(魏晋南北朝)观音造像,都是以“伟丈夫”的形象出现。随着佛教中国化的日益发展,唐宋以后的观音变为慈祥典雅、秀美妩媚的女菩萨。元初,浙江吴兴女性书画家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彻底把观音中国化,观音信仰成为中国佛教中最普遍流行的大众信仰之一。
中国佛教文化中有四大菩萨道场之说,其中观音道场公认在舟山普陀山。相传,唐大中元年(859),日本僧慧锷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菩萨像,取道舟山放洋回国。海船经过莲花洋时,遇阻不能前行,慧锷认为这是观音不愿去日本,就在普陀山岛上紫竹林建不肯去观音院留居,从此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千余年来,普陀山积淀下大量的寺院庵堂、雕刻塑像、书画诗文、梵唱音乐、碑铭石刻,以及传统的香会、习俗、传说故事等,形成了独特的观音文化,号为“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观音信仰又远播到东亚、东南亚,至今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都有众多的信徒来朝山进香。如今,普陀山梵呗声声、潮音阵阵,人文景观与山海风光交融一体,一派祥和升平的“海天佛国”景象。
以普陀山观音道场为代表的观音文化,既是古印度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结出的果实,也是佛教中国化后形成的大众化、世俗化的结果,可谓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观音文化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反映了群众的生活愿望、现实追求和社会理想。观音文化的核心是信奉“慈悲”精神,人怀慈悲之心,就是要心地善良、态度慈祥;慈爱、体恤、和善、宽容,是至善至美的人性体现和道德境界,体现了根本彻底的奉献服务的利他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情怀。这不仅与中华先贤圣者、志士仁人所追求和寄予的崇高理想一脉相通,也与西方文化中自由、博爱、民主等普遍价值观有着契合之处。
伫立于美国纽约港内哈德逊河口的“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雕像,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100年赠送的礼物,落成于10年后的1886年。这尊雕像表达了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成为美国的象征。如果说自由女神代表着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文明和价值观,那么,备受崇信的观音菩萨在世界文明中就是东方版图的女神——她们都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精神明灯。当然,从东西方文化语境来解读和比较,自由女神与观音菩萨也存在诸多差异,比如基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自由女神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是以个体生命解放、人性自由为旨归的;而根植于佛教的观音菩萨所践行的“慈悲”和追求的“自在”,则强调所有生命体“法性”上的平等和超越生死的终极解脱。再如,自由女神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主张通过“斗争”来挣脱枷锁,获得解放和自由,而观音菩萨则劝导人们通过自性的“智慧”来达到明心见性,成就觉悟,获得大自在。诸如此类,三言两语难概其全。
佛教别称“像教”,特别重视以造像来行教化。佛教认为佛、菩萨无生无死,可随缘应化,从而导致观音造型千变万化,这在佛教圣众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现象本身,也就是观音深受百姓崇信的证明。
对观音菩萨能救度众生,有“三十二应身”之说和“千手千眼”等宝相造型。如中国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中,有“杨枝观音”“白衣观音”“水月观音”等,不一而足。各式各样的观音造像,是符合信仰需求、满足审美习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成为独特的文化艺术遗产。俗称“洋观音”的澳门观音菩萨像,就是一尊具有东西方造像艺术风格的现代宗教造像作品。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由达飞欴提供)
观音,原称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省“世”字;又译作观自在,其含义一表示大智慧,二表示大慈悲;全称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圆通大士等。
观音本是大乘教中一位印度男菩萨,中国早期(魏晋南北朝)观音造像,都是以“伟丈夫”的形象出现。随着佛教中国化的日益发展,唐宋以后的观音变为慈祥典雅、秀美妩媚的女菩萨。元初,浙江吴兴女性书画家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彻底把观音中国化,观音信仰成为中国佛教中最普遍流行的大众信仰之一。
中国佛教文化中有四大菩萨道场之说,其中观音道场公认在舟山普陀山。相传,唐大中元年(859),日本僧慧锷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菩萨像,取道舟山放洋回国。海船经过莲花洋时,遇阻不能前行,慧锷认为这是观音不愿去日本,就在普陀山岛上紫竹林建不肯去观音院留居,从此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千余年来,普陀山积淀下大量的寺院庵堂、雕刻塑像、书画诗文、梵唱音乐、碑铭石刻,以及传统的香会、习俗、传说故事等,形成了独特的观音文化,号为“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观音信仰又远播到东亚、东南亚,至今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都有众多的信徒来朝山进香。如今,普陀山梵呗声声、潮音阵阵,人文景观与山海风光交融一体,一派祥和升平的“海天佛国”景象。
以普陀山观音道场为代表的观音文化,既是古印度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结出的果实,也是佛教中国化后形成的大众化、世俗化的结果,可谓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观音文化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反映了群众的生活愿望、现实追求和社会理想。观音文化的核心是信奉“慈悲”精神,人怀慈悲之心,就是要心地善良、态度慈祥;慈爱、体恤、和善、宽容,是至善至美的人性体现和道德境界,体现了根本彻底的奉献服务的利他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情怀。这不仅与中华先贤圣者、志士仁人所追求和寄予的崇高理想一脉相通,也与西方文化中自由、博爱、民主等普遍价值观有着契合之处。
伫立于美国纽约港内哈德逊河口的“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雕像,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100年赠送的礼物,落成于10年后的1886年。这尊雕像表达了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成为美国的象征。如果说自由女神代表着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文明和价值观,那么,备受崇信的观音菩萨在世界文明中就是东方版图的女神——她们都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精神明灯。当然,从东西方文化语境来解读和比较,自由女神与观音菩萨也存在诸多差异,比如基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自由女神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是以个体生命解放、人性自由为旨归的;而根植于佛教的观音菩萨所践行的“慈悲”和追求的“自在”,则强调所有生命体“法性”上的平等和超越生死的终极解脱。再如,自由女神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主张通过“斗争”来挣脱枷锁,获得解放和自由,而观音菩萨则劝导人们通过自性的“智慧”来达到明心见性,成就觉悟,获得大自在。诸如此类,三言两语难概其全。
佛教别称“像教”,特别重视以造像来行教化。佛教认为佛、菩萨无生无死,可随缘应化,从而导致观音造型千变万化,这在佛教圣众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现象本身,也就是观音深受百姓崇信的证明。
对观音菩萨能救度众生,有“三十二应身”之说和“千手千眼”等宝相造型。如中国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中,有“杨枝观音”“白衣观音”“水月观音”等,不一而足。各式各样的观音造像,是符合信仰需求、满足审美习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成为独特的文化艺术遗产。俗称“洋观音”的澳门观音菩萨像,就是一尊具有东西方造像艺术风格的现代宗教造像作品。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由达飞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