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常见一些初中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学习后,物理成绩一再下降,这主要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首先,从教材上看,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基础上抽象出理想化模型,特别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进度也较快,课堂上反复练习时间少,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其次,从要求看,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而高中必须适应高考的要求,达到选拔人材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另外,初中物理要求较低,利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也能取得较好成绩。使学生误认为只要上课听懂了,公式记住了,考试就不怕了,这种用不着下苦功也可以搞好学习的错误认识也会妨碍他们学好物理。为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1.增强信心,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让学生回顾两年来在初中物理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哪些提高,使他们在回顾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说明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对物理感到亲切,产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2.熟悉中学物理教材,结合实际研究教法
认真研究高一教材,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如物体的受力分析这一节内容在第三册选修课本中,而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所以把物体的受力分析移至高一先给学生补上,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扫除障碍,使学生的学生得以顺利进行。近年来,为减轻初中生的负担,初中教学大纲也在删减教学内容和难度,作为高一物理老师,应准确了解这一情况,以便在必要的時候补缺补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应了解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了解其物理基础,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高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由于初中只对同一直线上的力作要求,而对互成角度的力无法求解,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3.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
初高中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差异较大,学生必须转化思想,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第一章力的教学时,对于按性质分类的第一个力——重力,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摩擦力。注意纠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知识时养成的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例如初中学习速度时,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结果不少学生误认为“物体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的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一定不会等于零”。
4.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高考说明》也强调: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可见,对高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弄清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同时让学生判断:"摩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说法是否正确。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怎样建立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理论性强,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1.增强信心,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让学生回顾两年来在初中物理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哪些提高,使他们在回顾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说明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对物理感到亲切,产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2.熟悉中学物理教材,结合实际研究教法
认真研究高一教材,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如物体的受力分析这一节内容在第三册选修课本中,而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所以把物体的受力分析移至高一先给学生补上,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扫除障碍,使学生的学生得以顺利进行。近年来,为减轻初中生的负担,初中教学大纲也在删减教学内容和难度,作为高一物理老师,应准确了解这一情况,以便在必要的時候补缺补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应了解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了解其物理基础,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高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由于初中只对同一直线上的力作要求,而对互成角度的力无法求解,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3.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
初高中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差异较大,学生必须转化思想,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第一章力的教学时,对于按性质分类的第一个力——重力,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摩擦力。注意纠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知识时养成的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例如初中学习速度时,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结果不少学生误认为“物体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的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一定不会等于零”。
4.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高考说明》也强调: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可见,对高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弄清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同时让学生判断:"摩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说法是否正确。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怎样建立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理论性强,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