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心理活动状况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心理;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上可以领略到语言文字带来的优美意境。然而有些小学生却觉得语文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才能产生认识语文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倾向性心理,才有可能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定向、动力作用。学生往往是越感兴趣越要学,越能有所得,而越有所得,就越会感兴趣,越想学。心理活动状况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探求心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好奇心重、喜欢探求事物根源,容易受新生事物的影响。他们已不满足于问题的表象。而更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探索表象下的真相。探寻本质规律。喜欢分析那些能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的问题。因而思维活动较学习内容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把握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落差问题。即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学习时所需能力与学生能接受的知识和学生现有能力之间的差。落差过小,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失去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落差过大,学生力所不及,丧失信心。为此,教师须客观分析学生现状,确定恰当的知识和能力落差。维持学生的探求心理,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鼓励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使学生茅塞顿开。在探究中获得喜悦。
例如,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第八册《田忌赛马》一文,教师先简单介绍双方的马匹情况,然后抛出问题:你觉得谁能赢得比赛?田忌有可能赢吗?假如你是田忌,你用什么方法赛马才能获胜?学生马上兴奋起来。这时,教师让学生模拟田忌和齐威王来布“阵”,在黑板上贴出马的图片,自行决定不同赛马的出场顺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真正掌握了两次比赛中不同出场顺序的不同结果,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了其中的深刻内涵。
二、鼓励学生的参与心理
我们在摒弃“满堂灌”、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独活动的过程,也不是学生单独学习的过程,而是由教师或学生发起的,由师生共同参与进行的活动有机构成。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考、探究、解决。同时又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去解答。当学生把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全部调动起来。还觉得不够用、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巧妙地设置疑问,以撩拨学生心底的解疑求知欲。学生始终处于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之中,情绪激奋,跃跃欲试。产生不可抑制的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心理学实验证明:“在求知欲很强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最集中,观察、记忆、思维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心理共鸣,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
例如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比赛,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赛马情况和比赛的出场顺序后,教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现场解说”。有学生是这样解说第一次比赛的:“各位观众,现在我正在齐国的赛马场为大家现场直播齐威王与田忌的赛马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正式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各位观众,第一次比赛,就为大家解说到这儿,我是解说员某某某,再见。”第二次田忌调换赛马出场顺序后的比赛,“小黄健翔“的解说更为精彩……”
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心理,及时鼓励和赞扬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不会感到孤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赢得自尊与自信。
三、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容易熟视无睹,而新生事物却往往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每节课前,学生往往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教师不要老用一套教学方式。再好的教学法若使之程式化、模式化,也会让学生感到心理疲劳,毫无学习兴趣可言。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老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努力使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每篇课文的阅读都有新鲜感,都有新意,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孙膑劝说田忌再赛第二次的内容。既不是老师讲,也不再是“现场解说”,而是采用“当场劝说”的小品表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孙膑和田忌,把孙膑劝说田忌的整个过程通过表演表达出来。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把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的期待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喜形于色、溢于言表,这是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又会形成一种追求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兴趣。
四、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学习者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忧虑心理倾向。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适时调整学生的焦虑程度。
一方面。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弱。教师要抑制学生的依赖心理,忌讳大包大揽。要在课堂上适时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又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强。成长中的小学生敏感、自尊心强。非常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心理表现在:害怕发言,怕说得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本来知道的,可当老师一叫自己名字,心里一急,脑子里面就一片空白了。”“真怕老师叫到我。”这些都是心理焦虑程度过强的表现,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做法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例如可以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同时也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提示,降低难度,助其成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但要注意点拨的度,不能包办代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词语教学中,以往是让学生把意思背下来。但是这样往往导致死记硬背、难以灵活应用。例如,在提问《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不可计数”这个词的意思时,很多学生的眼睛都不敢看老师,生怕叫到自己来回答,看到这个状况,我没有马上叫学生起来,而是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第一幅榕树的插图,让学生亲自来数一教这棵大榕树有多少枝干。学生趣味盎然,可数着数着,发现数不清。突然之间,这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不可计数”这个词的真正意思,也理解、感受到了这个词。而且以后也会用了。这样就有效地调整了学生的焦虑心理,防止焦虑程度过弱或过强。
总之,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课堂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心理;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上可以领略到语言文字带来的优美意境。然而有些小学生却觉得语文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才能产生认识语文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倾向性心理,才有可能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定向、动力作用。学生往往是越感兴趣越要学,越能有所得,而越有所得,就越会感兴趣,越想学。心理活动状况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探求心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好奇心重、喜欢探求事物根源,容易受新生事物的影响。他们已不满足于问题的表象。而更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探索表象下的真相。探寻本质规律。喜欢分析那些能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的问题。因而思维活动较学习内容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把握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落差问题。即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学习时所需能力与学生能接受的知识和学生现有能力之间的差。落差过小,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失去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落差过大,学生力所不及,丧失信心。为此,教师须客观分析学生现状,确定恰当的知识和能力落差。维持学生的探求心理,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鼓励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使学生茅塞顿开。在探究中获得喜悦。
例如,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第八册《田忌赛马》一文,教师先简单介绍双方的马匹情况,然后抛出问题:你觉得谁能赢得比赛?田忌有可能赢吗?假如你是田忌,你用什么方法赛马才能获胜?学生马上兴奋起来。这时,教师让学生模拟田忌和齐威王来布“阵”,在黑板上贴出马的图片,自行决定不同赛马的出场顺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真正掌握了两次比赛中不同出场顺序的不同结果,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了其中的深刻内涵。
二、鼓励学生的参与心理
我们在摒弃“满堂灌”、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独活动的过程,也不是学生单独学习的过程,而是由教师或学生发起的,由师生共同参与进行的活动有机构成。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考、探究、解决。同时又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去解答。当学生把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全部调动起来。还觉得不够用、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巧妙地设置疑问,以撩拨学生心底的解疑求知欲。学生始终处于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之中,情绪激奋,跃跃欲试。产生不可抑制的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心理学实验证明:“在求知欲很强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最集中,观察、记忆、思维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心理共鸣,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
例如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比赛,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赛马情况和比赛的出场顺序后,教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现场解说”。有学生是这样解说第一次比赛的:“各位观众,现在我正在齐国的赛马场为大家现场直播齐威王与田忌的赛马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正式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各位观众,第一次比赛,就为大家解说到这儿,我是解说员某某某,再见。”第二次田忌调换赛马出场顺序后的比赛,“小黄健翔“的解说更为精彩……”
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心理,及时鼓励和赞扬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不会感到孤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赢得自尊与自信。
三、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容易熟视无睹,而新生事物却往往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每节课前,学生往往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教师不要老用一套教学方式。再好的教学法若使之程式化、模式化,也会让学生感到心理疲劳,毫无学习兴趣可言。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老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努力使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每篇课文的阅读都有新鲜感,都有新意,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孙膑劝说田忌再赛第二次的内容。既不是老师讲,也不再是“现场解说”,而是采用“当场劝说”的小品表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孙膑和田忌,把孙膑劝说田忌的整个过程通过表演表达出来。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把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的期待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喜形于色、溢于言表,这是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又会形成一种追求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兴趣。
四、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学习者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忧虑心理倾向。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适时调整学生的焦虑程度。
一方面。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弱。教师要抑制学生的依赖心理,忌讳大包大揽。要在课堂上适时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又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强。成长中的小学生敏感、自尊心强。非常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心理表现在:害怕发言,怕说得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本来知道的,可当老师一叫自己名字,心里一急,脑子里面就一片空白了。”“真怕老师叫到我。”这些都是心理焦虑程度过强的表现,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做法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例如可以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同时也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提示,降低难度,助其成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但要注意点拨的度,不能包办代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词语教学中,以往是让学生把意思背下来。但是这样往往导致死记硬背、难以灵活应用。例如,在提问《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不可计数”这个词的意思时,很多学生的眼睛都不敢看老师,生怕叫到自己来回答,看到这个状况,我没有马上叫学生起来,而是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第一幅榕树的插图,让学生亲自来数一教这棵大榕树有多少枝干。学生趣味盎然,可数着数着,发现数不清。突然之间,这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不可计数”这个词的真正意思,也理解、感受到了这个词。而且以后也会用了。这样就有效地调整了学生的焦虑心理,防止焦虑程度过弱或过强。
总之,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课堂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