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愤怒的公牛》到《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深藏功与名 Louis Hothothot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n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斯科塞斯

  在2019年末揭晓的第7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入围名单中,网飞成了最大赢家,其制作的3部电影都获得了提名,而其中最重磅的,当属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爱尔兰人》。
  1.6亿美元的投资,历时9年的制作,这部据说被许多制片公司以“野心过大”而拒绝的作品,成了网飞有史以来的最大手笔。而比这些数字更瞩目的,是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德尼罗、艾尔·帕西诺、乔·佩西的重新聚首。对于电影史来说,这几个提起任意一个都能引发高燃的名字,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都像是纪念碑一样的存在。《爱尔兰人》在欧美上映的第一个周末,影院里几乎场场都是满员,观众大多数都是上了岁数的大叔们——谁说如今的主流观影群是年轻人?银幕上的电影老男孩们,与观影席中的老男孩们再次相聚,铸成了2019年最佳电影传奇。

写实主义的黑帮史诗


  不光是老而弥飒的大叔们扎堆,让这部电影好看,这部写实主义的黑帮史诗,剧作本身也足够有料。《爱尔兰人》的电影叙述很有意思,是从晚年的罗伯特·德尼罗回忆两段往事来引出剧情的。一段回忆是他在中年阶段,从卡车司机开始到成为黑帮大佬的职业巅峰的过程,高潮部分是他获得了艾尔·帕西诺的绝对信任,成为“最好的伙伴”;另一段往事则是他退休后,和乔·佩西的一次旅行,在旅行结束时,他接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刺杀命令。
  两段回忆交错叙事,第一段将他和艾尔·帕西诺的男性友谊和信任推上情感高峰;第二段回忆交代了人物关系。而发生在两段回忆的交会处的,就是那个难以抉择的刺杀任务。这种交叉叙事的办法,将情感酝酿到高峰,再一枪打碎,真狠!看得也真爽!
  电影中尤为动人的一个片段,是罗伯特·德尼罗蓝色眼睛中闪动的汩光,这幅有如古典主义油画的画面,不仅让笔者,或许也让电影院的那些大叔们,一时间都想起了《美国往事》中“面条”面对好友们的死去,流下的痛苦和懊悔泪水。一样是男性友谊的背叛,一样是黑帮史诗。76岁的罗伯特·德尼罗,再次用石雕般的面孔,留给了电影史一个伟大的瞬间。
  功劳也并不都属于罗伯特·德尼罗一个人,还要说说乔·佩西。以往在马丁的镜头下,乔·佩西总会演绎一些脾气暴躁的黑帮打手,比如在《赌场风云》、《好家伙》中飞扬跋扈的闹事主儿,搞得黑白两道鸡犬不宁,最后不得不联手杀了他。但在《爱尔兰人》中,如今年近八旬的他摇身成了一位慈祥长者,一边训导罗伯特·德尼罗,一边轻声细语地对蒙在鼓里的后者发出杀伐决断的命令,温柔的语气,犹如慈祥的父亲在鼓励自家孩子一个人去参加野营。
  这部电影和《美国往事》确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人物角色众多,也以政治和帮派斗争的瓜葛为主线,老男人们的背叛成为情感高点。从电影语言和手法上,写实主义的质地,史诗气氛,让人更觉得真实可信。比如,罗伯特·德尼罗将刺杀对象一枪毙命的场面。通常,狗血一点的电影是这样处理的:让被杀者转过身,再指着背叛者骂上两句:“你你你……竟会背叛我……”,然后抽搐几下,痛苦个几秒钟再死。这一幕,会让观众甚至背叛者都痛心不已,以至于终身愧疚——电影的道德说教过程便由此完成。
  但是,马丁没有这样俗套过,中枪的那位,栽在地上立马就一动也不动了。一秒前还睿智跋扈、情感充沛的一具躯体,瞬间和死狗没什么两样!《美国往事》中,中枪者还说了句“我摔倒了”呢!可是,《愛尔兰人》更加写实,也让这一声背叛的枪声,显得更加突然和剧烈。
  和《美国往事》不同的是,电影还加了很多家庭戏。尤其是罗伯特·德尼罗和女儿的关系,成了一条辅助线索。黑帮成员们也有自己的家庭聚会,乔·佩西还慈爱有加地不断提醒罗伯特·德尼罗“别疏远了家人”。可是,悲剧就是悲剧,当影片结束时,德尼罗孤独地在养老院里,所有的朋友、敌人、律师都过世了,只有自己,日渐被孤独所侵蚀着,连女儿们也都不愿理他。
  孤独,几乎是马丁·斯科塞斯所有电影的主题,《爱尔兰人》也不例外。

自我毁灭的“灵魂伴侣”


  马丁的调研工作真是扎实详尽的。长期以来,他被誉为电影界的社会学家。深入穷街陋巷的调研,才是他灵感的来源。他的这个工作方法和特征,贯穿了他的一生和创作生涯。
《愤怒的公牛》
《精神病患者》

  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经历。出生于纽约市皇后区的马丁,双亲都是意大利西西里人,分别从事熨衣工和裁缝的工作。由于从小在天主教的环境成长,马丁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神父,然而,小时候患上的哮喘,让他不能跟其他孩子正常玩耍,家人便经常带马丁去看电影,他长大后也常常光顾录像带出租店,由此萌发了对电影的热情。
  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一直触发着马丁通过电影去表达对社会的看法。所以,“孤独”、“移民的社区和家庭关系”、“反英雄”这样的主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也成为了人们阅读、回顾马丁·斯科塞斯职业生涯的主线。
  而且,马丁·斯科塞斯一再重复的主题,都和他生活的背景密切相连,就连他母亲,一个有意大利移民背景的美国妈妈,也在他的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本色出演。毫不夸张地说,看懂了马丁的电影,就了解了纽约的移民生活。所以多年来,他的电影不仅获得院线的成功,受到流行文化的追捧,还成为电影史和社会学一再的谈资。   而到了2019年,他的电影回顾展穿过了北美和欧洲,一直延伸到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里约热内卢的CCBB文化艺术中心(Centro Cultural Banco do Brasil Belo Horizonte),马丁·斯科塞斯正式被加冕为“过去50年来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之一”。
  在很多场合中马丁·斯科塞斯都提到,罗伯特·德尼罗是自己的灵魂伴侣。在两人合作过的十几部作品中,德尼罗极少、或者说从来没有演过一个杀伐决断的大佬,而总是饰演一个给最有权势的大佬打工的黑帮成员形象。另外,他的性格也总是显得温吞和犹豫。在《赌场风云》中,他甚至无法处理妻子的背叛,简直就是个老好人。
  马丁特别喜欢让罗伯特·德尼罗去演这样的人——即更有人情味,和黑帮“狠”人们相对照的角色。要说有例外,那便是《愤怒的公牛》中的拳手,可能是罗伯特·德尼罗最跋扈的角色了。

  毫不夸张地说,看懂了马丁的电影,就了解了纽约的移民生活。所以多年来,他的电影不仅获得院线的成功,受到流行文化的追捧,还成为电影史和社会学一再的谈资。

  说起《愤怒的公牛》,这部电影对马丁、也对电影史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所以,在马丁·斯科塞斯的CCBB文化艺术中心的回顾展上,不仅展映了这件电影作品,还将这部电影创意阶段和筹拍阶段的草图——整个研究过程都像教科书一般呈现了出来。
  于是我们得以看到,《愤怒的公牛》的灵感来源是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在惊悚段落和高潮环节,两个电影的故事和视觉语言上都极为相似:比如,都是“黑人/黑衣人屠杀白人”;电影语言上,镜头的角度,都是完全一致的,还都是使用了快速的正反镜头切换,再加上特写的插入;而且,用颜色(主要是黑白)的对比和高强度的背光来加强惊悚效果。
  展览中还有个小视频,记录了马丁的创作过程:从创作理念的萌发到研究的过程,从草图到和技术人员们的沟通,都娓娓道来。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得以发现,马丁的调研工作真是扎实详尽的。长期以来,他被誉为电影界的社会学家,果不其然,深入穷街陋巷的调研,才是他灵感的来源。他的这个工作方法和特征,贯穿了他的一生和创作生涯。
  话题回到《愤怒的公牛》上,一部两小时长度的传记片,将“孤独”、“移民的社区和家庭关系”、“反英雄”这样的主题都囊括其中,到底是代表作!有意思的是,罗伯特·德尼罗的反英雄特质,又将这个角色形象变得更加复杂。
《出租车司机》

  电影评论家总是说;马丁的主角有种古希腊悲剧式的特征。其实,另一位导演吴宇森的主角也是。他俩的英雄们都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然后再失败,而且是众叛亲离地失败。尽管他们是黑帮甚至是混蛋;但是,他们总是有强烈的感情、道义和道德;悲剧的是,他们都被那些没有道德感的更坏的人打败,踩在脚下,甚至也被身边的人背叛。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依然把控不了命運,只能任由命运滑向深渊而无法自救。个中原因,既包括个人性格的缺陷,更是有社会的深层原因。
  相比而言,吴宇森的英雄们在性格上简单多了,观众也总会清一色地支持英雄,看着英雄的命运走向“喋血街头”。比如《喋血双雄》中的小庄,对女性深情款款,对朋友意气相投,当然他还帅到爆!这样的角色,无不意外地获得观众毫无保留的支持。而看看《愤怒的公牛》中的罗伯特·德尼罗,他打女人的戏几乎和打比赛的一样多;还有个人生活的一团糟,也在更大程度上是个人性格所致。往再深层想,他的性格不正是黑帮街头的环境下所造就的吗?
  他们,既无法完全从意大利黑帮和社会中脱身而出,又渴望个人价值,这样的生活困境,自然而然地造就出复杂、黑暗、暴躁、敏感柔弱的矛盾性格。这便是罗伯特·德尼罗演的拳手的复杂之处,也是他最终自我毁灭的深层因素。
  另外,吴宇森和马丁这两位导演都有长期的“灵魂伴侣”,马丁的是罗伯特·德尼罗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吴宇森的是周润发和梁朝伟。吴宇森的角色是很容易赚取观众眼泪的,而马丁则是通过角色让观众产生对社会的思考。

大都市里的生存隐痛


  马丁·西科塞斯最熟悉的城市是纽约,纽约也是他投入最多感情的城市。他出道便震惊影坛的《穷街陋巷》,还有后来拿下金棕榈奖的《出租车司机》(1976年)都发生在纽约。他电影里的英雄和反英雄,都在为观众穿针引线,层层深入纽约的穷街陋巷和边缘群体的精神生活。看到最后,我们突然恍然大悟:原来,马丁·西科塞斯电影真正的主角是纽约(为代表的大都市)!
  对纽约的城市气质塑造最出色的电影,当属他的《出租车司机》。罗伯特·德尼罗演的纽约出租车司机夜夜徘徊在大街小巷,观察着这个他无法融入的社会。这座城市深沉黑暗的特征,正是通过他的主观视角,徐徐向我们展开。那些慢镜头扫过的街头,色彩高对比的城市图像,缭绕的烟雾,汽车后视镜中的双眼——这些主观化的镜头,是一个又一个隐喻,提示着我们:这就是马丁所看到的世界——一个模糊的、疏离的、不清不楚的、抽象的、暧昧的,有性吸引力的、充满秘密的、闪烁的世界。
  再细心一点你会发现,这部电影除了给出司机透过镜子看世界的镜头,还有透过玻璃、烟雾、媒体(电影和电视)的凝视——这些在于表达他看到的现实不是直接的,是隔着些什么。所有故事都在这双眼睛的凝视下展开,在大都市街头的红色灯光下,慢慢剥开一个暧昧的、危险的、刺激的城市。
《爱尔兰人》中,罗伯特·德尼罗蓝色眼睛中闪动的泪光,成了电影最为动人的一个画面。

  夜晚,是属于孤独者的,孤单的人更需要性的抚慰和爱情,但是有的人只能在色情电影中消磨时光。这种特殊的、难以言说的隐痛,只有都市中孤单的人能够体会。
  无论是香港、纽约,还是里约热内卢,都是移民城市和金融都市。这些城市给了人们巨大的生存压力和阶层分化。普通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匿名的大众”,不仅难以获得归属感,甚至连存在感都是微弱的。这不正是典型的大都市生存危机吗?马丁·斯科塞斯说“现实世界的隐私在街头”,他就是通过这么一个又一个街头的观察者,无论是黑帮成员,还是出租车司机,无论是罗伯特·德尼罗,还是乔·佩西,他们都在为我们穿针引线,一点点地剥开大都市里芸芸众生的隐痛。
  这也正是马丁·斯科塞斯一贯坚持的电影风格,他称之为真正的电影。那么,什么不是真正的电影呢?
  就在《爱尔兰人》上映前后,马丁·斯科塞斯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弘论激起了电影界的千层浪,他在文中直言不讳:“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而是主题乐园”。直至现在,老牌電影人和新派电影人们仍然在争论不休。值得注意的是,卷入其中的电影人,并不仅仅是纽约和好莱坞的,还有上海的、巴黎的、悉尼的、墨西哥的……其涟漪效应,可以看作是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时海啸了。
  在马丁看来:“(真正的)电影是关于启示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启示。它是关于人物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矛盾的、有时是悖谬的本质,他们可以彼此伤害、彼此相爱、突然面对自己的方式……电影的许多元素,漫威系列里都有。但它所没有的是启示、神秘或真正的情感危险。这些影片是为满足一套特定的需求而制作的,并被设计成数量有限的主题的变体。它们名义上是续集,但在精神上是重复的”。
  《愤怒的公牛》和《出租车司机》中的罗伯特·德尼罗都是反英雄的,最终也都走向了自我毁灭。《爱尔兰人》中的罗伯特·德尼罗,反英雄的元素虽不那么明显,但是,他的成功和失意,巅峰时期的痛苦,却也一样复杂。从这个角度看,马丁确实是刻画这种复杂人性的大师。
  真正的电影,能够让人体会到生存的无奈,也能促使人思考与所处环境的关系,还能让观者诚实地面对人性的弱点,以及个体无法挣脱的漩涡。
《爱尔兰人》古典主义油画般的电影质感,带出了又一篇电影史诗。

  在代表新好莱坞时代的4位大师——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科波拉之中,马丁·斯科塞斯是唯一不拍续集的导演。卢卡斯一直在拍“星战”,科波拉有“教父”系列,斯皮尔伯格则有“丁丁”系列、“侏罗纪”系列、“夺宝奇兵”系列……马丁·斯科塞斯似乎是最不愿意重复自己的,可以说,他也是最具冒险精神的,这也许是为什么他几乎把所有题材都玩了个遍。
  据说他曾告诉贾樟柯,自己年轻的时候,有一年暑假,他跟叔叔说想挣钱。叔叔让他到意大利街区的办公室,直接给了他一把枪和一张写着地址的纸条,说:你帮我去追债吧,把钱要回来。当时马丁吓得浑身哆嗦,最终也没混成黑帮。而如今,他成了拍黑帮最富盛名的导演。原来这么多年来,老爷子最拉风的地方,便是为自己创造了精神上的独立帮派。

爱尔兰人


  The Irishman(2019)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安娜·帕奎因
  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2019-09-27(纽约电影节)
  片长:210分钟

出租车司机


  Taxi Driver(1976)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朱迪·福斯特/斯碧尔·谢波德
  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1978-02-08(美国)
  片长:113分钟

愤怒的公牛


  Raging Bull(1980)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凯西·莫拉蒂/乔·佩西/弗兰克·文森特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1980-11-14
  片长:129分钟

禁闭岛


  Shutter Island(2010)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弗洛/本·金斯利
  语言:英语/德语
  上映日期:2010-02-13
  片长:138分钟
其他文献
网络舆论压力像飓风般,先是扫荡了18名被困者的“冷漠”,接着把矛头指向“很有影响力”的“二姨夫”,但是,本刊记者再调查发现,所谓的“高官二姨夫”并不属实。     “过了两个星期,围观的群众就散了,那些骂人的、打骚扰电话的,也就消停了。”黄山被救18人之领队侯盼说道。  黄山风景区温泉派出所民警张宁海,于2010年12月13日凌晨,在营救18人的过程中跌下30米山崖,献出生命。张宁海过身两周多后,
2009年冬季男装的裤款做了些许的轮廓改革。身型的比例也跟着重新洗牌,许多大牌子纷纷推出打褶设计带点复古感的“宽裤”,男士们记得将上身收敛。才不至于臃肿现身。此外,男装也出现许多较为中性的伞状剪裁手法,首要原则记得下身选择窄身的裤款,或是加上军靴修饰。而T恤上惯用的窄版裤,不妨尝试搭配长版罩衫,可会让整体比例更纤长。    点缀细节的时尚符号传神出原味绅士态度  简单的白色衬衫和西装背心,配上宽版
如果知道生命只剩下几年,你会怎么做?美国资深记者苏珊·史宾赛温德,得知患了渐冻人症后,不怨天尤人,也未自暴自弃。她更珍惜仅存时光,和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7个人,一起完成7次旅行。她说:这是我最快乐的一年。  旅行结束,苏珊用全身唯一能动的右手拇指,以iPhone一字字敲下对生命的热情,完成《告别之前: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年》一书。该书卖出20国版权,即将拍成电影。  苏珊的话  别为了结束哭泣,为既成
【摘要】双关语一词最早见于1662年德莱顿(John Dryden)的文章中,其来源和定义现难以考证。而在国内,双关语的定义最早见于1932年陈望道先生发表的《修辞学发凡》,他认为“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双关语的定义在不断完善。譬如,有学者认为“双关语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有学者认为“双关语是一种文字游戏”。在各种定义的基础上,有学者总结归纳了双关语
最近,超模贝拉·哈迪德(Bella Hadid)和另一位模特一起拍了一组广告,引起轩然大波。两人举止亲呢,引发争议,被网友认为是故意queerbaiting,翻译一下,就是“卖腐”。品牌方Calvin Klein后来发表了道歉声明。除了攻击广告依靠LGBTQ群体营销获利,一部分言论还指责品牌起用“不老容颜”的模特物化女性。  广告中的雀斑女孩名叫Lil Miquela,是最近几年火起来的新人,20
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架鹰捉兔、挈狗捉獾……王世襄老人皆乐之不疲;倾心葫芦、收藏家具、刻竹漆器、著书立说,他样样出色。而且以“玩”为生的他,居然玩不丧志,竟然把“大俗”玩成了“大雅”,甚至玩出了好几门“世纪绝学”。不久前,王世襄先生不幸因病去世,中国文化界又少了一位大师。根据王老生前愿望,过世后不举行追悼会,不设灵堂。    94岁不减爱国热情    2009年12月8日,王世襄先生追思会在中国文物
46岁的韩国导演朴赞郁,今年以叙述神父因参与人体实验意外变成吸血鬼的电影《蝙蝠:血色情欲》获得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5年前他也以乱伦、暴力为题材的《原罪犯》获得同样奖项。  这位电影风格强烈的导演,在国际间获奖无数,他说他要反映的是人类因暴力而产生的恐惧与痛苦。虽然主题多半是暴力、复仇,但他对暴力的诠释又不是感官式的血腥暴力,而是借着暴力这个表面行为,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更向深处探讨人性的欲望与挣扎、
如果让《脱口秀大会》的人来介绍昆汀·塔伦蒂诺。或许会这么说:“塔伦蒂诺真是了不起,我很佩服他!出道快30年,才拍了9部电影,就已经拿了一个金棕榈,还有很多小奖,什么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学院奖之类的,每种还连拿两回。好像集齐几个就可以召唤神龙似的!”  《时代周刊》曾把他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好莱坞电影史学家PeterBogdanovich说他是这个时代百年不遇的天才导演。被权威们认可也
一说体感游戏,很多人都会有些反应不过来,接着提到Wii,大家几乎都能立刻明白过来。  以Wii为代表的体感游戏给人带来的最大惊喜是,一改以往运动健身的“不‘苦’不获”的老思路,变成在没有疲累和枯燥感的过程中“玩运动”了。  这自然击中了很多宅男宅女、难以养成运动习惯的上班族、减肥人士甚至老年小孩人群的心底。    玩的多练的少  就像当初满腔豪情买下后最终被落满尘的跑步机健身器材一样,Wii在很多
早在10多年前,刚卸下新加坡总理职务的李光耀在反对日本派兵参与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任务时,曾经有这么一个妙喻:“让日本再次派兵海外,简直就是把酒精巧克力,塞给一个酒鬼一样”。  如果说,军国主义是一坛能够令人上瘾、难以自拔的酒,曾经沦为“酒鬼”的日本,在二战战败后便被逼着戒了军国主义的酒瘾。但这几年来,压抑已久的酒瘾又隐隐发作了,酒精巧克力,也一颗接一颗地大嚼了起来。  从否定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