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7月~2007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有2例于体检时被发现,3例在妇科手术中发现,3例因腹部肿块在我科确诊,其中手术治疗6例,完整切除5例(占83.3%)。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少见,常以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术前强调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如B型超声、CT及胃肠钡餐、钡灌肠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等,可初步诊断、定位和了解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仍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 原发性 腹膜后肿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60
我院2000年7月~2007年8月,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8例。现就其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及讨论。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51.9岁。临床症状:8例中2例无自觉症状,体检经B型超声发现肿物。其余6例中,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有4例,有胃肠压迫症状及伴气促者2例。全组患者无1例有明显腹痛,病程15天~16年。
肿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8例腹部都可以触及肿块,肿块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肿块长径8~10cm 2例,11~20cm 4例,21cm以上2例。肿瘤最大的1例大小为58cm×40cm×30cm,重21kg。肿块固定不动5例,活动度差3例。
影像检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肿块相应部位见不规则密度影。胃肠钡餐、钡灌肠3例,胃肠道均未见器质性病变,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静脉肾盂造影2例,有1例显示输尿管受压移位。B型超声检查7例,均探及肿块。CT扫描6例,均发现肿块,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肿块影。
治疗与结果
本组中1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治疗。3例为妇科手术中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普外科,共6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5例,手术切除率为83.3%。探查取病理检查1例。
手术后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例,均完整切除;恶性2例,完整切除1例,探查取病检1例。
病理组织学诊断:良性4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1例,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1例。
近期结果 6例手术,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术中切除肿瘤后创面出血较多,经处理后血止,与次日心衰死亡。
讨 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中生长发展,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不易被早期发现,而多数病例是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引起不适才被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肿块,还有胃肠道压迫症状及气促,全组无明显腹痛。
B型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仍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具有经济、方便、无损伤,可探及肿瘤的范围、大小、囊性或实性等优点。
CT检查 CT检查较B型超声分辨率高,本组有6例作了CT扫描,经手术验证,CT显示的肿瘤位置、大小、性质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优于B型超声。
腹部平片:对于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肿块意义较大。本组6例腹部平片检查,其中2例在盆腔中可见不规则组织阴影,1例见到钙化影。
胃肠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由于外界肿瘤压迫而致其受压或移位,并可排除胃肠道本身的病变。本组3例中,2例可见消化道移位及受压,为术前肠道准备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肾脏和输尿管受压变形移位、排泄障碍及肾盂积水等。本组2例作静脉肾盂造影,其中1例输尿管受压移位。我地区为泌尿系结石高发区,该项检查为鉴别腹部肿块的来源更具有意义。
此外,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盆腔腹膜后肿块与妇科肿瘤的鉴别。本组3例是行妇科手术中发现腹膜后肿瘤而切除的。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由于腹膜后肿瘤罕见,又无特殊临床表现,早期发现较困难。一旦患者就诊,肿瘤多半体积已较大,并累积临近器官、血管,临床上很难准确判断肿瘤的确切部位、大小和性质。本组病例来看,术中实际探查所见往往大于术前检查。目前公认外科手术切除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凡怀疑腹膜后肿瘤,不论是良性、恶性,不论体积大小,均应手术探查。本组均采取腹部切口进路。因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且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密切,切口一定要足够长,显露要充分,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腹膜后肿瘤能否全切除,不在于肿瘤的大小,而在于肿瘤的良恶行程度。本组5例均一次性切除,其中1例神经纤维瘤为58cm×40cm×30cm,重达21kg,充满全腹,但因其包膜完整,选择T型大切口,直视下沿包膜分离,完整切除。而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为15cm×10cm×10cm,由于累及髂总血管及周围组织,仅作活检。对于良性肿瘤,若实施全切手术过大而患者体质虚弱难以耐受,可行部分切除术,必要时可行囊内摘除。而对恶性肿瘤则应力争一次性彻底切除。对于手术中不能确定肿瘤良、恶性时应取瘤体组织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手术范围。对于复发性肿瘤,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就应尽快再手术以缓解其临床症状,延长生命。
关键词 原发性 腹膜后肿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60
我院2000年7月~2007年8月,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8例。现就其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及讨论。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51.9岁。临床症状:8例中2例无自觉症状,体检经B型超声发现肿物。其余6例中,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有4例,有胃肠压迫症状及伴气促者2例。全组患者无1例有明显腹痛,病程15天~16年。
肿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8例腹部都可以触及肿块,肿块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肿块长径8~10cm 2例,11~20cm 4例,21cm以上2例。肿瘤最大的1例大小为58cm×40cm×30cm,重21kg。肿块固定不动5例,活动度差3例。
影像检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肿块相应部位见不规则密度影。胃肠钡餐、钡灌肠3例,胃肠道均未见器质性病变,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静脉肾盂造影2例,有1例显示输尿管受压移位。B型超声检查7例,均探及肿块。CT扫描6例,均发现肿块,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肿块影。
治疗与结果
本组中1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治疗。3例为妇科手术中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普外科,共6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5例,手术切除率为83.3%。探查取病理检查1例。
手术后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例,均完整切除;恶性2例,完整切除1例,探查取病检1例。
病理组织学诊断:良性4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1例,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1例。
近期结果 6例手术,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术中切除肿瘤后创面出血较多,经处理后血止,与次日心衰死亡。
讨 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中生长发展,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不易被早期发现,而多数病例是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引起不适才被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肿块,还有胃肠道压迫症状及气促,全组无明显腹痛。
B型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仍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具有经济、方便、无损伤,可探及肿瘤的范围、大小、囊性或实性等优点。
CT检查 CT检查较B型超声分辨率高,本组有6例作了CT扫描,经手术验证,CT显示的肿瘤位置、大小、性质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优于B型超声。
腹部平片:对于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肿块意义较大。本组6例腹部平片检查,其中2例在盆腔中可见不规则组织阴影,1例见到钙化影。
胃肠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由于外界肿瘤压迫而致其受压或移位,并可排除胃肠道本身的病变。本组3例中,2例可见消化道移位及受压,为术前肠道准备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肾脏和输尿管受压变形移位、排泄障碍及肾盂积水等。本组2例作静脉肾盂造影,其中1例输尿管受压移位。我地区为泌尿系结石高发区,该项检查为鉴别腹部肿块的来源更具有意义。
此外,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盆腔腹膜后肿块与妇科肿瘤的鉴别。本组3例是行妇科手术中发现腹膜后肿瘤而切除的。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由于腹膜后肿瘤罕见,又无特殊临床表现,早期发现较困难。一旦患者就诊,肿瘤多半体积已较大,并累积临近器官、血管,临床上很难准确判断肿瘤的确切部位、大小和性质。本组病例来看,术中实际探查所见往往大于术前检查。目前公认外科手术切除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凡怀疑腹膜后肿瘤,不论是良性、恶性,不论体积大小,均应手术探查。本组均采取腹部切口进路。因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且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密切,切口一定要足够长,显露要充分,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腹膜后肿瘤能否全切除,不在于肿瘤的大小,而在于肿瘤的良恶行程度。本组5例均一次性切除,其中1例神经纤维瘤为58cm×40cm×30cm,重达21kg,充满全腹,但因其包膜完整,选择T型大切口,直视下沿包膜分离,完整切除。而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为15cm×10cm×10cm,由于累及髂总血管及周围组织,仅作活检。对于良性肿瘤,若实施全切手术过大而患者体质虚弱难以耐受,可行部分切除术,必要时可行囊内摘除。而对恶性肿瘤则应力争一次性彻底切除。对于手术中不能确定肿瘤良、恶性时应取瘤体组织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手术范围。对于复发性肿瘤,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就应尽快再手术以缓解其临床症状,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