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学中,运用社会课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应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社会的情趣,带领学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揭示其本质,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兴趣激励;构建
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的状态:一方面,从教学目标出发,本学科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教学实际看,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与社会是没有用的,近一半学生受纪律与考试的约束应付着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疲软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走出教学困境,还精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把说话的权利、畅想的自由还给学生,而这仍然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适时点拨。作为老师,也要有更多、更广的源头“活水”注入教学之中,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下面谈谈我在初中社会教学中备课方面挖掘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策略。
一、精心设计,巧妙引入
新课导入之前,学生总会带着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巧妙引入新课,才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学习热情持久高涨,从而激发学习社会课的激情。例如,在学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课时,以《三国演义》主题歌开场,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己谈谈所知道的三国人物,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学生兴趣浓厚、精神振奋的良好心理条件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如画的梯田》教学过程中,开场白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欣赏一句诗“翠带千环束翠云,青梯万级搭青山”。大家想一想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田原风光?这样,这么美丽的风光大家想不想看呢?给大家看一些如画般的梯田风景园。学生顿时被这美丽的风景图所吸引,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巧妙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因此,巧妙而及时的提问显得格外重要。如,教《母亲河》这一课时,播放《保卫黄河》音乐,让学生感受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教师渲染热爱母亲河的情怀后,马上话锋一转: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身躯保卫了黄河。然而岁月流逝,今天的黄河却又流泪了,这是为什么?这样适时而又有目的地提问,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使学生的思路顺着教学的进程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做到有的放矢,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中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学习中去。当然,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又要落实课程目标,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对于大班额教学而言,进行以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能使每个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众人的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能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由此还能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在《模拟旅行》中设置了这样四大情境:“导游”→“旅行”→找差异→小游戏;并且都用合作学习方式完成。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顺利实现课堂目标。
俗话说:“教学之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同时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在潜力才能充分地被挖掘被开发出来,才能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3]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 浙江省青田县山口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兴趣激励;构建
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的状态:一方面,从教学目标出发,本学科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教学实际看,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与社会是没有用的,近一半学生受纪律与考试的约束应付着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疲软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走出教学困境,还精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把说话的权利、畅想的自由还给学生,而这仍然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适时点拨。作为老师,也要有更多、更广的源头“活水”注入教学之中,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下面谈谈我在初中社会教学中备课方面挖掘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策略。
一、精心设计,巧妙引入
新课导入之前,学生总会带着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巧妙引入新课,才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学习热情持久高涨,从而激发学习社会课的激情。例如,在学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课时,以《三国演义》主题歌开场,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己谈谈所知道的三国人物,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学生兴趣浓厚、精神振奋的良好心理条件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如画的梯田》教学过程中,开场白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欣赏一句诗“翠带千环束翠云,青梯万级搭青山”。大家想一想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田原风光?这样,这么美丽的风光大家想不想看呢?给大家看一些如画般的梯田风景园。学生顿时被这美丽的风景图所吸引,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巧妙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因此,巧妙而及时的提问显得格外重要。如,教《母亲河》这一课时,播放《保卫黄河》音乐,让学生感受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教师渲染热爱母亲河的情怀后,马上话锋一转: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身躯保卫了黄河。然而岁月流逝,今天的黄河却又流泪了,这是为什么?这样适时而又有目的地提问,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使学生的思路顺着教学的进程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做到有的放矢,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中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学习中去。当然,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又要落实课程目标,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对于大班额教学而言,进行以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能使每个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众人的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能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由此还能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在《模拟旅行》中设置了这样四大情境:“导游”→“旅行”→找差异→小游戏;并且都用合作学习方式完成。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顺利实现课堂目标。
俗话说:“教学之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同时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在潜力才能充分地被挖掘被开发出来,才能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3]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 浙江省青田县山口镇初级中学)